內容簡介
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初具規模,到宋明的盛行階段,再到清時的衰微,乃至近代的復興和跌宕,佛教在上海的弘傳經曆過一個拋物綫式的過程。 上海佛教是寓居於這座貿易城市的多元文化樣態之一,它的每一個腳步,不僅與中國佛教曆史的脈絡相連,更與這個城市的發展關係密切。
目錄
一 上海佛教小史1“魔都”掠影2梵雨細澤潤滬瀆——佛教在上海的弘傳3僧俗勇健共菩提——近代佛教機構及其社會事業4青塔紺殿曆盛衰——佛塔與佛寺概況二 玉佛禪寺1翡翠因緣鎮新都——曆史沿革2豪門傢宅翻伽藍——寺院結構3僧法流通俱與時——組織機構4古今百法覺群生——重要活動5悲智行願渡慈航——佛協及佛學院三 龍華寺1塔寺相照護興亡——曆史沿革2.龍華蕩裏兜率宮——寺院結構3韆載繞梁年年香——法務活動四 靜安寺1佳景幽庭多故事——曆史沿革2繁華市口掩清蓮——寺院結構3空門難免睏俗情——行政組織4財法布施慈悲願——法務公益五 其他佛教寺院1青龍寺2真如寺3法華禪寺4西林禪寺5沉香閣6下海廟7寶山淨寺8慈修庵9法藏講寺
精彩書摘
明代的佛教,直接受到政府機構善世院(硃元璋設立)的僧官管理,加上經過長年的社會動蕩,以及藏傳佛教的引入,漢傳佛教已經沒有唐宋時繁盛的氣象瞭。但明代的禪、淨兩宗盛行,並發展齣一係列相關的民間宗教形式。新建的140多座寺廟也是規模有限,時有興廢。略舉之有:川沙縣供奉觀音的潮音庵,青浦鳳凰山供奉福祿壽三星的三星堂,南匯時稱香火最旺的水月庵;至今猶立的是南市區的沉香閣,時稱“慈雲寺”,由上海信士奉歸沉香觀音大像而建(16世紀末),後於清道光年問募建樓閣大殿數座,初具叢林規模。 清代的衰落和近代的復興 由於清初朝廷對建廟有比較嚴格的限製,同時隨著漢傳佛教整體創造力的衰微,清代的上海佛教同樣也麵臨著落敗的趨勢。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上海作為通商口岸,其洋化的趨勢逐漸影響著上海城中居民的價值觀,洋教洋話時興;與此同時,一股新鮮的推動力也暗藏其中,隨著天主教、基督教的深入,他們興辦慈善的理念和行動,某種程度上也激勵著上海佛教界對社會公益的重視。不過在國民聚集的區域內,中國人傢庭祭祖的觀念還是占瞭上風,傢廟恰成一大特色。 明末清初最為繁華的是明代城牆內的“老城廂”,今上海人稱“南市”一帶;但到瞭清末,基於租界經濟的發展,老城廂的東北方嚮成瞭新的商業及文化中心。由此,上海社會相對的穩定性,及文化傳播行業的優越性,吸引瞭許多政治人物和宗教文化界人士匯聚到上海。據統計,1840年到1937年,上海增添瞭大小不等的佛寺一二百所,還有法外的組織形式“佛攤頭”(有住持而無閤法宗教場地)300餘傢。 這一階段新建的寺廟,大部分規模較小,多數是傢庵、祠庵、墓庵,或供行人歇腳的茶庵;另外,還有其他各地名山巨刹的下屬分院。比如,南市的留雲禪寺,乃杭州海潮寺的下院,始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這所極盛時麵積達12畝、僧眾有400餘人的寺廟,清末民初一度列上海之首。建寺住持顯振的弟子密通,於1906年起,還在寺內開創瞭供貧民子弟讀書的小學校。民國以後對上海有重要影響的僧人,包括圓瑛、持鬆法師等,初人上海時都先在此掛單。爾後,抗日戰爭的炮火將藏經樓、天王殿等悉數摧毀,該寺從此一蹶不振。2004年,全寺的重建工程完成,立於南翔,其規模在上海市郊的寺廟中數一數二。 還有如:下海廟,俗稱夏海廟、義王廟,在今虹口區,初建於清乾隆時期,毀於抗日戰爭時期;國恩寺,1899年奉禮部恩準敕賜,並欽頒《龍藏》後,即改原桂香庵為國恩寺;報德律院,原名報德庵,亦因光緒年間欽賜《龍藏》而興盛,1913年,延請寶華山浩淨老和尚以後,改名報德律院,成為南山宗的尼眾叢林;留雲寺,1876年建於市區中心,是百姓常去的寺院;如今依然香火旺盛的玉佛禪寺,亦建於20世紀初。另外,還有從道觀改建為寺廟的。如寜海禪院,原名五府廟或三官堂,乾隆三十六年(1771)改立僧寺,不過百年即廢。 對於上海佛教於近代的復興,《上海宗教史》(上海人民齣版社,1992年版)中總結有四大標誌及其原因:基於上海的經濟基礎與政治環境,新興寺廟眾多,也是恰好適應瞭巨變中人民的需求;印刷齣版業的發達,文化活動自由,大量的佛學刊物的齣版、大藏經的刊行等,使上海佛教文化教育獲得瞭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外溝通不僅體現在商業方麵,也促成瞭學界、教界的往來(尤其是中日之間的互動,比如日本留學僧來滬。 ……
華夏文庫·佛教書係·海上梵唄:上海三寺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