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道誠,宋初錢塘僧人,號慧悟大師。早年曾為京寺講經論賜紫沙門,後棄講歸鄉,先後住龍華寺、月輪山寺。著有《釋氏要覽》、《尼濛求》,並注《釋迦如來成道記》等。
富世平,浙江嘉興學院中文係教授,曾齣版專著《敦煌變文的口頭傳統研究》(中華書局,2009年),即將齣版《北山錄校注》。
這部書的裝幀實在令人賞心悅目,古樸典雅的封麵設計,搭配上考究的紙張,拿在手中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儀式感。印刷字體清晰,排版疏朗大方,即使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我一直對佛教經典中的某些概念感到好奇,但市麵上流通的版本往往晦澀難懂,令人望而卻步。而這部《釋氏要覽校注》的齣現,無疑為我這樣的普通讀者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校注部分尤其紮實,不僅對原文進行瞭細緻的考訂,還補充瞭大量的背景資料和學術研究成果,使得原本枯燥的經文變得生動起來,仿佛能感受到曆代高僧大德們研習佛法的嚴謹態度和深厚智慧。我特彆欣賞其中對一些關鍵術語的解讀,往往能觸及問題的本質,讓我豁然開朗。這本書不單單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與先賢進行思想的碰撞。
评分初次翻閱這部《釋氏要覽校注》,便被其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嚴謹的研究方法所摺服。這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佛教典籍匯編,而是一項傾注瞭無數心血的學術工程。校注者在原文的梳理和解讀上,展現齣瞭非凡的功力。我尤其贊賞其對繁難字詞的釋義,以及對經文背後深層含義的剖析,這些都極大地降低瞭普通讀者的閱讀門檻。書中穿插的注釋,如同明燈一般,照亮瞭晦澀的經文,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哲理和智慧。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校注者並沒有局限於文本本身,而是結閤瞭大量的曆史文獻和考古發現,為我們描繪齣瞭一幅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佛教曆史圖景。這本書不僅是對中國佛教經典的整理和傳承,更是對其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意義深遠。
评分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簡直欣喜若狂,簡直是夢寐以求的珍寶!作為一名佛教史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係統梳理佛教早期發展脈絡的著作,而《釋氏要覽校注》正是這樣一本集大成的力作。它所選錄的典籍,涵蓋瞭佛教傳入中國後的各個重要時期,從初期的大乘經典翻譯,到後期中國本土佛教宗派的形成,都有詳實的論述。更難得的是,該書的校注工作做得非常細緻,為研究者提供瞭可靠的文本依據。我注意到,校注者不僅關注文字的準確性,還深入挖掘瞭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並對其産生的曆史原因進行瞭分析,這對於理解佛教經典的流傳和演變過程至關重要。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中,親眼見證著佛教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的壯麗景象。這本書的價值,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佛教史的人來說,都是無法估量的。
评分作為一名佛學初學者,我常常感到自己在浩瀚的佛法海洋中迷失方嚮,不知從何學起。偶然間發現瞭這部《釋氏要覽校注》,仿佛抓住瞭救命稻草。這本書的選篇非常精當,既包含瞭佛教最核心的教義,又兼顧瞭中國化佛教的獨特發展。校注部分更是錦上添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許多古奧的術語,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窺其堂奧。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重要公案的解讀,不僅解釋瞭字麵意思,更闡釋瞭其背後蘊含的禪機和人生智慧,讀來令人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佛法並不是高高在上、難以企及的,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充滿瞭普世的價值。我將會把這本書當作我佛學道路上的啓濛讀物,認真研習,細細品味。
评分這部《釋氏要覽校注》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心靈的洗滌和升華。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瑣事所睏擾,內心難以獲得寜靜。而閱讀這部書,就像是走進瞭一片清淨的靈山,讓我的心緒得以沉澱,煩惱得以暫時消散。校注者在對佛經進行解讀時,融入瞭深厚的慈悲情懷和人文關懷,使得冰冷的文字充滿瞭溫度。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佛教倫理和道德的闡述,這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指引我們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與人和諧相處。這本書不愧為中國佛教典籍的精選,它不僅是文化的瑰寶,更是心靈的良藥。我願意將其視為一本珍貴的修行指南,在日常生活中反復參閱,體悟其中的妙諦。
评分中华书局的这一套中国佛教典籍选刊已经收藏得差不多了,新出一本就买一本,这一册是今年才出的。只是现在网上书价的折扣比过去高了,以前是七五折,现在都八折以上了。幸好双11有优惠活动,而且是双优惠,否则书价就太高了。这是研究佛教用的,不适合一般人阅读。
评分? 无报恩义
评分作者选定这些篇目,是以《华严经》菩萨有十种知来作标准的。十知为:一、知诸安立,二、知诸语言,三、知诸谈议,四、知诸轨则,五、知诸称谓,六、知诸制令,七、知其假名,八、知其无尽,九、知其寂灭,十、知一切空。这些本来范围宽泛,也可涉及很深的义理;但本书的编撰,是预想到初入法门者特别是当时普度的一般僧尼,或有常识不够,特用此来供给补充,使他们免于徒具僧形的讥诮,所以只限于有关名物典章制度称谓以及其他生活细节等方面。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释氏要览》,宋释道诚编集,引经据典介绍佛教中基本问题,具有类书、辞书性质,是当时的佛教入门书。引证广博,收录了当时有关佛教制度、风俗的大量资料,尤其是作者所见南北不同习尚,并保存了一些佚书,对理解佛教常识、研究当时佛教状况及相关问题有重要意义。此次整理以日本宽永十年(1633)本爲底本,校以明刻二卷本等,标点校勘并注疏所引材料及难解字词,做出具有集校集注性质的定本。
评分体的血管流动,使你感到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
评分富世平,浙江嘉兴学院中文系教授,曾出版专著《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即将出版《北山录校注》。
评分近代的佛教领袖太虚大师也如是开示:"经云:菩萨于佛智当于何求?曰:当于五明处求。五明系印度古代科学,即声──文字、语言──、因──论理──、工巧──艺术──、医药、内──即哲学──。换言之,菩萨于佛智当于何求,即应言科学中求也。"[7]
评分12八宗祖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