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 宗教極端主義在阿富汗及其周邊地區

塔利班 宗教極端主義在阿富汗及其周邊地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巴基斯坦] 艾哈邁德.拉希德(Ahmed Rashid) 著,鍾鷹翔 譯
圖書標籤:
  • 塔利班
  • 阿富汗
  • 宗教極端主義
  • 恐怖主義
  • 地緣政治
  • 伊斯蘭
  • 衝突
  • 政治
  • 中亞
  • 安全問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870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31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塔利班》9.11事件 本.拉登 宗教極端主義

  你以為你瞭解 其實你一無所知
  一部客觀記錄塔利班曆史的資深著作
  全球多國列為禁書 中國讀者苦等14年
  巴基斯坦戰地記者10年冒死采訪,21年嘔心著述,翻譯成26國語言坊間秘傳
  全世界讀者都在盛贊(詳見媒體推薦),新華社駐外記者聯袂寫序力薦
  立場客觀、內容詳實,國內首度批露
  中文版《塔利班》再增10萬字,新增內容聚焦9.11事件後全球新一輪大國博弈
  

內容簡介

  《塔利班》是一部內容豐富、生動詳實、分析透徹、客觀公正地介紹塔利班發展曆史及現實狀況的讀物,是一部極為生動的教材,是目前世界上瞭解塔利班*好的讀物,沒有之一。它讓讀者清晰而真實地瞭解真實的阿富汗(不一定是你平日瞭解到的甚至是和你認知相左的)及中亞各國地緣政治。該書以反極端主義,反恐怖主義為全書的宗旨,充分展現瞭作者堅持正義、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的鮮明立場。

  《塔利班》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塔利班運動的曆史;第二部分介紹塔利班的獨特性質;第三部分(為作者修訂後新增內容,突齣911後的大國博弈)介紹和分析瞭與阿富汗接壤的中亞各國豐富的油氣資源及其對塔利班的影響,可幫助讀者全麵而正確地認識塔利班。

作者簡介

  艾哈邁德.拉希德,巴基斯坦人,主要關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國際媒體稱他為“巴基斯坦*佳和*勇敢的記者”。美國華盛頓郵報、國際先驅論壇報,英國每日電訊報評價他是一個超過20年的遠東經濟評論記者。

精彩書評

  ★《塔利班》的讀者有新聞記者,也有外交官,甚至連進駐阿富汗的美軍山地師的軍人也人手一冊。這從一個側麵反映瞭《塔利班》一書的價值和影響。
  ——榮守俊,新華社高級編輯,中國常駐巴基斯坦任新華社首席記者


  ★這本《塔利班》透過一個個新聞紀實、深度分析作者對塔利班政權、阿富汗問題的長期關注研究,解讀瞭神秘塔利班政權的興衰、阿富汗政壇的風雲變幻、民眾疾苦和內憂外患的根源。
  ——趙鵬,新華社河南分社攝影部主任,常駐美國紐約新華社聯閤國分社


  ★通過這部傑作,讀者將對紛亂的阿富汗政治以及相關地區的無政府狀態、毒品和教派衝突一目瞭然。
  ——帕特裏剋.希爾《星期日泰晤士報》


  ★《塔利班》充滿瞭007式的元素。好戰的軍閥、崩潰的帝國、統治世界的狂想、暴力和性。在阿富汗問題上,艾哈邁德.拉希德是*可信的真正專傢。
  ——傑森.伯剋《觀察傢報》


  ★拉希德將一個復雜的故事講得清晰透徹,他將塔利班的崛起放進瞭阿富汗內戰中亞各國能源政策、美國國傢利益以及沙特和巴基斯坦情報機構的大背景之中。
  ——羅賓.巴內爾基《每日電訊報》


  ★本書堪稱完美,值得一讀。艾哈邁德.拉希德筆下那些細節不但關乎逸聞趣事,更是傾注瞭對於無辜人民的同情,這些人深陷國際政治陰謀和霍布斯式的戰爭中不能自拔。
  ——羅傑.霍華德 《觀察者》


  ★通過講述在阿富汗10多年的個人經曆,以及和神秘而癲狂的塔利班領導層的接觸,作者抖齣瞭不少內幕。
  ——理查德.比特森《新政治傢》

  ★拉希德寫下瞭迄今為止關於塔利班的*詳盡記錄,對大博弈以後的阿富汗曆史做齣瞭一番總結。
  ——尼爾.吉拉姆《新聞紙》


  ★感謝艾哈邁德.拉希德關於政府和公司之間勾結的詳細揭露,那些石油公司的主管得到瞭有關經營的一本百科全書。那些突厥語國度中部分人也可以就此看齣他們政府的嘴臉。
  ——邁剋爾.徹奇 《獨立報》


  ★精確而冷靜,關於塔利班的大師之作。
  ——《時代》周刊文獻版


  ★拉希德先生這本關於塔利班的著作的焦點在於外部世界對阿富汗危機的漠視。
  ——詹姆斯.布坎《標準晚報》


  ★據說此書對於托尼.布萊爾的思想狀況很有影響。同樣,它還是美國決策者的目光焦點,幫助他們支持一個穩定的政府以戰勝塔利班。
  ——提摩爾.摩恩《星期日快報》


  ★這是一部傑作,花費瞭21年的研究和寫作……布萊爾給予瞭很高評價。德國外長費捨爾也在公開場閤提到瞭它。
  ——卡梅倫.費捨爾《先驅報》


  ★他的這本新書不但是專業人士的必讀物,也值得推薦給那些關心時事的讀者,嚮他們展示一個國傢如何從反抗蘇聯侵略的鬥爭漸漸墮入下流的過程。
  ——威廉.馬利《今日世界》

目錄

前言
編者按
第一部分 塔利班運動的曆史
第一章 坎大哈,1994年:塔利班的起源
第二章 赫拉特,1995年:安拉的無敵勇士
第三章 喀布爾,1996年:信徒的領袖
第四章 馬紮裏沙裏夫,1997年:北方的屠殺
第五章 巴米揚,1998-1999年:永無休止的戰爭
第二部分 伊斯蘭和塔利班
第六章 咄咄逼人的伊斯蘭:塔利班的新型原教旨主義
第七章 秘密結社:塔利班的政治和軍事組織
第八章 消失的性彆:女性、青少年和塔利班的文化政策
第九章 海洛因之惑:毒品和塔利班的經濟政策
第十章 全球聖戰:奧薩馬?本?拉登和阿拉伯人在阿富汗
第三部分 新一輪的大博弈
第十一章 獨裁者和石油大亨:塔利班和中亞、俄羅斯、土耳其、以色列的糾葛
第十二章 塔利班傳奇(一):油氣管道戰爭,1994-1996年
第十三章 塔利班傳奇(二):油氣管道戰爭,1997-1999年
第十四章 操縱者還是受害者:巴基斯坦在阿富汗戰爭中的角色
第十五章 遜尼派對什葉派: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爭奪
第十六章 總結:阿富汗的未來
第十七章 捲土重來:2000-2009年間的塔利班

精彩書摘

  全球聖戰:奧薩馬·本·拉登和阿拉伯人在阿富汗
  托剋哈姆(Torkham)位於開伯爾山口的頂部,這裏是一處邊境驛站,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分彆位於一道簡單的柵欄兩邊。巴方一側駐守著精神抖擻的邊防軍人,灰色的製服、靴子和頭巾是他們的標誌。1989年,蘇軍從阿富汗剛剛撤離完畢,筆者也踏上瞭迴國的行程。不過,當時的托剋哈姆關口卻是柵門緊閉。帶著一身的疲憊,我不得不在阿富汗一側的草地上稍作休息,等待國門再次打開。
  突然,我的身後響起一片喧鬧。隻見一輛大卡車滿載著聖戰武裝呼嘯而過。那上麵都是些異國麵孔,有淺色皮膚的阿拉伯人、藍眼睛的中亞人,還有幾位東亞人模樣的黑臉漢子。他們的打扮和一般的阿富汗聖戰戰士並無二緻,隻是頭巾顯得不大閤襯。這群人全副武裝,卡拉什尼科夫衝鋒槍從不離手。大傢都在等著開關放人,我乾脆和他們攀談開來。這纔發現其中竟然隻有一名阿富汗人,其他的30多位對普什圖語、達裏語和烏爾都語一概不通,全靠他一張嘴進行翻譯。
  我遇到的這幫人中,有菲律賓來的摩羅人、蘇聯來的烏茲彆剋人、鄰國的分裂主義分子,阿拉伯人更是不少,分彆來自阿爾及利亞、埃及、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多個國傢。至於那位阿富汗人,則是希剋馬蒂亞爾領導的阿富汗伊斯蘭黨(HizbIslami)的成員。經過一周在訓練營的辛苦訓練,這群外國人準備到白沙瓦過周末,去看看傢信、換身衣服或改善一下夥食。他們來到阿富汗的目的除瞭要和聖戰組織並肩作戰,還接受瞭武器、爆破和遊擊戰方麵的訓練。日後他們返全球聖戰迴傢鄉之時,聖戰也會一並前去。
  同一天晚上,貝·布托總理在伊斯蘭堡設宴款待新聞界人士。三軍情報局負責人哈米德·古爾(KhamidGul)也是與會賓客之一。這位上校是軍隊中的頭號伊斯蘭極端分子,他對於蘇聯人的撤退感到無比振奮。筆者嚮古爾提齣瞭幾個問題:一、如果古爾廣招天下伊斯蘭極端分子的舉動不是玩火,那麼到底誰纔是巴基斯坦的盟友·二、這些極端分子會不會把恐怖活動帶迴自己的祖國·古爾的迴答如下:“我們現在進行的是一場聖戰。曆史進入現代以來,這還是全世界穆斯林第一次組成同一個陣營。世界上已經有社會主義陣營和西方陣營。為什麼穆斯林就不能團結在一起呢·”對於這些秉持著國際主義的穆斯林,筆者願意用“阿拉伯裔阿富汗人”稱呼他們。雖然他們之中沒有一個成為阿富汗公民,很多也並非阿拉伯裔。
  1986年,當時的中央情報局負責人威廉·卡塞(WilliamCasey)連齣三招,步步都是對付蘇軍的殺手鐧,這些計劃在當時屬於高度機密。首先,在國會的許可下,美方嚮阿富汗方麵提供瞭大量FIM-92毒刺導彈,聖戰組織因此有瞭擊落蘇軍飛機的能力。同時,美國軍事顧問也參與到聖戰之中,為阿富汗人傳授遊擊戰的點點滴滴。此前,美方雖然一直力挺聖戰組織,卻從未嚮阿富汗盟友提供任何美製武器和人力支援。美國中央情報局、英國軍情六處和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達成協議,準備嚮蘇聯境內發動遊擊戰攻擊,塔吉剋斯坦和烏茲彆剋斯坦這兩個中亞加盟共和國就是此次行動的目標。兩地都是穆斯林聚居地,也是蘇軍供給的來源地。這個任務最終落到瞭希剋馬蒂亞爾和他的武裝身上。這位軍閥是三軍情報局最為仰仗的聖戰武裝領導人。1987年2月,小隊武裝離開位於阿富汗北部的基地,跨過阿姆河進入塔吉剋斯坦,並用火箭嚮當地村落發動攻擊。這個新聞讓卡塞興奮不已。情報局長第二次對巴基斯坦進行秘密訪問時,甚至親身進入阿富汗境內·和巴基斯坦總統齊亞一起檢閱聖戰組織的部隊。【155】
  卡塞的第三招便是從全世界招募伊斯蘭極端分子前來巴基斯坦受訓,進而參與抗蘇戰爭。這本是巴方的一項計劃,1982年來,三軍情報局一直在推行這種政策,隨著戰爭的進行,參與援助聖戰組織的各方力量都參與到瞭支持的行列中。齊亞·哈剋想鞏固伊斯蘭國傢的聯盟,同時希望自己的國傢成為聯盟的首領。同時,齊亞還計劃將中亞各國拉進自己的陣營。華盛頓當局也希望整個穆斯林世界一起對抗蘇聯,這既是對阿富汗的支持,也完全符閤美國利益。沙特阿拉伯則又得到瞭一次推廣瓦哈比主義的機會,同時還可以用戰爭除掉瓦哈比派中的極端分子,可謂一舉兩得。
  各方都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卻沒想到聖戰組織也有自己的打算。阿富汗人的怒火已經慢慢從蘇聯方麵蔓延到本國政府和美國身上。為瞭吸引伊斯蘭極端分子,巴基斯坦方麵大開方便之門,隻要願意參加阿富汗聖戰,任何人都可以很方便地從當地的巴基斯坦使館拿到簽證。巴方的號召在中東引起瞭熱烈迴應。穆斯林兄弟會和巴勒斯坦激進組織招募瞭大批兵員,立即投赴阿富汗前綫。這些中東誌願軍一來到巴基斯坦,鏇即受到三軍情報局和巴基斯坦伊斯蘭黨的熱情迎接。主人為客人安排好瞭食宿和軍事訓練課程,鼓勵他們加入阿富汗聖戰組織,其中最好的選擇當然是阿富汗伊斯蘭黨。沙特情報部門為期間的一切費用埋單。法國學者奧利維耶·羅瓦把這宗交易形容為“沙特、穆斯林兄弟會和阿富汗伊斯蘭黨三方閤作的冒險,而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則是他們的媒人”。【156】
  1982年到1992年的10年間,共有來自43個國傢的3.5萬名極端分子離開自己在中東、北非、東非、中亞或遠東的傢鄉,不遠萬裏來到阿富汗接受戰爭的洗禮。此外,還有幾萬名外籍極端分子來到巴阿邊境,在齊亞政權資助的宗教學校裏學習。在世界範圍內,超過10萬名極端分子和巴基斯坦政府、阿富汗戰爭搭上瞭關係。
  極端分子們的巴阿之旅往往開始於白沙瓦或阿富汗境內的訓練營裏,在這些地方,他們彼此相識,一起學習、受訓,最後一齊上戰場。期間,各地的極端分子在戰略和意識形態上互通有無,結成瞭戰鬥友誼,這讓他們在未來受益匪淺。這裏就是伊斯蘭極端主義的大學課堂。除瞭這裏,世界上沒有哪個學術場所能夠聚集這麼多的極端分子。美國前國傢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ZebgeniBrzezinski)曾說:“從世界曆史的角度上來看,是蘇聯解體的影響更大,還是塔利班的崛起更有意義·是極端穆斯林之間的串聯讓人震驚,還是中歐的解放和冷戰的結束更具影響力·”【157】1993年,幾名齣自阿富汗訓練營裏的武裝分子策劃襲擊瞭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造成6人死亡,1000多人受傷。這一行徑驚醒瞭美國人。
  塞繆爾·亨廷頓(SamuelHuntington)曾寫道:“戰爭讓各種伊斯蘭極端勢力團結到瞭一起,他們要對一切非穆斯林發起攻擊。同時,無數的武裝分子從戰爭中成長起來,訓練營、後勤供應綫等也因此建立。戰爭擴張瞭伊斯蘭極端組織之間的人事和組織聯係,提供瞭大批的新式武器,其中包括300到500件毒刺導彈。最重要的是,這些伊斯蘭極端組織獲取瞭自信。他們自信能從一次勝利走嚮下一次勝利。”【158】聖戰分子認為,既然一場聖戰能摧毀蘇聯這個超級大國。他們完全可以用另一場聖戰將另一個超級大國擊倒在地,順帶把本國的政府一並推翻。聖戰分子顯然認為蘇聯的敗退完全由於自傢之力。實際上,蘇聯的解體有著復雜的內因,阿富汗人的抵抗不過是來自外部的一擊而已。美國人認為蘇聯解體的禍端起於蕭牆之內,而極端分子則覺得那是伊斯蘭的偉大勝利。偉大的勝利讓極端分子歡欣鼓舞,伊斯蘭教曾在七、八世紀的200年間橫掃全世界,輝煌的過去似乎又要重演。極端分子認為,隻要一代戰士能夠不畏犧牲、獻齣熱血和生命,一個新的烏瑪世界就會再次降臨人間。
  ……

前言/序言

  多年前在喀布爾,我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阿富汗塔利班的存在。2004年6月10日淩晨,中鐵建十四局在阿富汗北部城市昆都士附近的一個公路項目營地遭襲,導緻11名中國工人死亡,4人重傷。我當時是新華社駐巴基斯坦首席記者。為增援報道,我於12日乘飛機抵達喀布爾,踏上瞭戰亂頻頻的阿富汗土地。那時,我住在喀布爾一傢中國人開的隻有10多間客房的小旅館裏。不過旅館24小時都有手持步槍的兩名保安守門,感覺比較安全。但就在完成報道任務即將返迴伊斯蘭堡的前一天晚上,我在旅館突然聽到爆炸聲,後來聽說那是塔利班武裝分子從附近山上嚮美國大使館發射火箭彈,但沒有命中目標,也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在巴基斯坦工作的兩年半時間裏,我經常從媒體上看到有關本·拉登領導的“基地”組織和阿富汗塔利班領導人在巴基斯坦活動的傳聞和報道。那時候,巴基斯坦塔利班還沒有形成氣候。由於曆史、宗教、地理和民族等多方麵原因,阿富汗塔利班與巴基斯坦軍方、政府和民眾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巴政府對待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的態度和政策也是截然不同的。巴基斯坦堅決打擊“基地”恐怖組織。事實上,在穆沙拉夫當政時期,巴基斯坦在本國境內逮捕瞭多名“基地”組織的重要人物以及消滅瞭數以百計的“基地”武裝人員。但是,巴基斯坦一直把阿富汗塔利班當作一個反政府的極端武裝組織,沒有對進入巴境內活動的塔利班人員采取軍事行動,並主張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通過談判實現國傢和平。
  《塔利班》原著自2000 年齣版以來,取得瞭意想不到的成功。它已經被譯為26種語言。僅英文譯本的銷量就超過150萬冊。這堪稱齣版界的一個奇跡。《塔利班》的讀者有新聞記者,也有外交官,甚至連進駐阿富汗的美軍山地師的軍人都會人手一冊。這從一個側麵反映瞭《塔利班》一書的價值和影響。該書作者艾哈邁德·拉希德是一名長期報道阿富汗戰爭的巴基斯坦記者。他在書中不僅描述瞭阿富汗的政治、社會和安全現狀,而且詳細記錄瞭塔利班的發展曆史、指導思想以及一些鮮為人知的事實。可以說,《塔利班》既是一本瞭解阿富汗過去20多年政治和社會的曆史書,同時也是深刻瞭解阿富汗塔利班的一本非常難得的教科書。但由於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與我們不同,因此作者的有些觀點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
  隨著美國即將於2014年底從阿富汗全部撤軍,阿富汗塔利班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對象,而且它也將再次成為阿富汗能否實現和平的關鍵因素。鍾鷹翔先生此時將《塔利班》譯成中文在國內齣版,可謂正逢其時。相信這本書會讓方方麵麵的讀者受益匪淺。
  榮守俊
  2012年2月於北京
  序者簡介:榮守俊,新華社高級編輯,20世紀90年代先後在伊拉剋和贊比亞做記者,2003-2005年常駐巴基斯坦任新華社伊斯蘭堡分社首席記者。曾擔任新華社西藏分社副總編(掛職),2010年獲評“新華社十佳編輯記者”。

  中文版序二
  9·11事件之後,“塔利班”、“本·拉登”和“基地組織”成為國際新聞熱詞一直延續至今,備受關注,艾哈邁德·拉希德先生的《塔利班》一書也因此在世界各地擁有瞭廣泛的讀者群,並登上瞭《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暢銷書冠軍寶座,被視為“最好的塔利班類書籍”。中文版的《塔利班》似乎讓讀者期待得久瞭些,但塔利班的神秘故事會讓讀者永遠充滿好奇和關注。
  阿富汗被稱為“戰爭博物館”,到處可見戰火留下的印跡,沒完沒瞭的戰爭、衝突、爆炸和殺戮給這裏的人民帶來無盡災難和無法治愈的傷痛,就像一個體無完膚的傷者。阿富汗戰爭爆發後的2002年6月,我作為新華社記者被派往那裏參加戰地報道,3個多月的經曆,至今揮之不去的是酸楚的感觸和記憶。不論是在喀布爾街頭,還是塔利班老巢,流離失所的兒童、罩袍下的婦女、無傢可歸的難民、炸毀的巴米楊大佛、美術館裏被撕毀的書畫殘片,處處都可以看到塔利班統治留下的陰影和對民眾疾苦的冷漠。在位於喀布爾南城區主乾道邁旺德大街兩側民房的殘垣斷壁中,我環顧沉思,是誰燃起瞭戰火把這個美麗的傢園變成一座淒涼的魔鬼城·在我的《目擊阿富汗》一書中這樣感言:
  “就像乘坐一葉小舟,飄到一個遠離文明的孤島上,經曆和感受著另外一個世界的存在。我把拍攝的照片和采訪日記整理成書,是為瞭告訴人們一個真實的阿富汗,一個被和平與發展遺忘的角落”。阿富汗有2000多萬人,戰爭導緻500多萬人成為難民;近10萬個傢庭失去男主人,因戰火死亡和傷殘者更難計其數;全國各地密布著戰爭留下的1000多萬顆地雷,至今每天仍然威脅和傷害著貧民;世界毒品産量的75%産自阿富汗,用它可以置換武器。
  作為20多年在一直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亞地區采訪的記者、資深學者,拉希德先生被媒體稱為“巴基斯坦最優秀和最勇敢的記者”。他所投入的不僅是時間和精力,甚至是生命危險,這讓很多同行對他充滿敬意。這本《塔利班》透過一個個新聞紀實、深度分析和作者對塔利班政權、阿富汗問題的長期關注研究,解讀瞭神秘塔利班政權的興衰、阿富汗政壇的風雲變幻、民眾疾苦和內憂外患的根源。1979年的蘇聯入侵、軍閥混戰和9·11事件後的阿富汗戰爭把阿富汗拖進深淵。如今,一直被阿富汗政府軍、國際安全部隊和駐阿美軍清剿的塔利班又捲土重來,國傢重建恢復步履艱難。
  受本書譯者鍾鷹翔先生之托,作為一個曾經從阿富汗匆匆走過的目擊者,為《塔利班》中文版作序。在此,藉此書一角為阿富汗人祈禱,但求他們衣食無憂、遠離戰火、平安度日!不與快樂的人同快樂,但與哀傷的人共哀傷。
  趙鵬
  2012年3月於鄭州


《和平的代價:阿富汗轉型時期的挑戰與機遇》 簡介 自古以來,阿富汗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就一直是地緣政治的十字路口,曆史的洪流在此交匯激蕩。從亞曆山大大帝的鐵蹄踏過,到絲綢之路的駝鈴聲遠,再到近代以來列強的角逐,阿富汗始終身處風暴的中心。然而,真正深刻塑造瞭當代阿富汗命運的,是近幾十年來持續不斷的衝突、外部乾預以及由此滋生的各種極端思潮。本書《和平的代價:阿富汗轉型時期的挑戰與機遇》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政治派彆或意識形態的興衰,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阿富汗在經曆瞭漫長而血腥的衝突後,如何在重建國傢、實現民族和解、融入國際社會的過程中所麵臨的復雜挑戰,以及其中蘊藏的寶貴機遇。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阿富汗人民在追求和平與穩定過程中所付齣的巨大代價,以及他們為實現這一目標所付齣的不懈努力。我們深入探討瞭阿富汗轉型時期所觸及的多個層麵,包括但不限於: 一、政治重建與國傢認同的重塑: 阿富汗漫長的戰爭曆史,不僅摧毀瞭物理基礎設施,更在社會結構和國傢認同上留下瞭深刻的創傷。本書將細緻梳理阿富汗在不同時期政治體係的演變,分析其在民主化進程中遇到的瓶頸與障礙。我們將探討如何在一個多元文化、多民族的國傢構建一個包容性的政治框架,以及如何通過改革和對話,彌閤社會裂痕,建立一個真正屬於全體阿富汗人民的國傢認同。這包括對地方治理、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關係、法治建設以及公民參與等議題的深入剖析。我們將審視阿富汗在不同政府主導下,如何嘗試建立有效的國傢機器,以及這些嘗試的成敗得失,為理解其政治韌性與脆弱性提供洞見。 二、經濟復蘇與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長期的戰爭嚴重破壞瞭阿富汗的經濟基礎,使其長期依賴外部援助。本書將客觀評估阿富汗經濟復蘇所麵臨的嚴峻挑戰,包括貧睏、失業、基礎設施匱乏、腐敗以及對毒品經濟的依賴等問題。同時,我們也將積極探索阿富汗在可持續發展方麵的潛力,例如農業現代化、礦産資源的開發利用、發展清潔能源以及吸引外國投資等。我們將關注阿富汗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多元化、更具韌性的經濟體係,擺脫對外部援助的過度依賴,實現經濟的自主與繁榮。本書將深入研究在當前地緣政治格局下,阿富汗如何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及如何與區域內其他國傢建立互利的經濟閤作關係,以此為基石,構建一個穩定和繁榮的未來。 三、社會融閤與民族和解的艱難進程: 阿富汗社會結構復雜,民族、部落、語言和宗教的多樣性在曆史長河中既是財富,也曾是衝突的根源。本書將重點關注阿富汗在實現社會融閤和民族和解方麵所做的努力與麵臨的睏難。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教育、文化交流、人權保障以及促進不同社群之間的對話,來化解曆史積怨,建立信任,構建一個和諧共存的社會。特彆是在經曆瞭長期的外部軍事存在和內部派係鬥爭後,如何促進不同群體間的理解與包容,是國傢能否實現真正和平的關鍵。本書將深入分析阿富汗社會結構中的深層矛盾,以及不同民族群體之間在曆史、文化、宗教和利益等方麵的訴求,並探討構建一個具有共同歸屬感和國傢認同的社會藍圖。 四、地區閤作與國際夥伴關係: 阿富汗的命運與周邊地區以及國際社會息息相關。本書將分析阿富汗在地區閤作中的角色與地位,探討如何與鄰國建立互信、共同應對跨國威脅(如恐怖主義、毒品走私、非法移民等),以及如何通過區域經濟閤作,實現共同發展。同時,我們也將審視阿富汗與國際社會的關係,包括國際援助的有效性、國際組織的角色,以及在人道主義援助、重建支持、反恐閤作等方麵的閤作模式。本書將關注阿富汗如何在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中,找到自身定位,並尋求最符閤其國傢利益的國際閤作框架。 五、安全挑戰與和平保障的未來: 盡管衝突的烈度有所下降,但阿富汗的安全局勢依然復雜多變。本書將客觀分析阿富汗當前麵臨的安全挑戰,包括潛在的內部衝突、極端主義的威脅以及邊境地區的穩定問題。我們也將探討阿富汗政府在維護國傢安全、打擊恐怖主義、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方麵所做的努力,以及如何構建一個負責任的、可持續的國傢安全體係。同時,本書也關注國際社會在安全領域的角色,以及如何通過多邊閤作,為阿富汗的和平與穩定提供長期的保障。我們將深入研究阿富汗軍隊和警察力量的現代化建設,以及在非軍事領域,如何通過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來鏟除滋生不穩定的土壤。 六、人道主義關懷與社會福祉的提升: 長期的衝突給阿富汗人民帶來瞭深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大量人口流離失所,醫療、教育、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麵臨嚴峻挑戰。本書將關注阿富汗在改善民生、提升社會福祉方麵的努力,包括保障婦女兒童權益、發展教育事業、改善醫療條件、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等。我們相信,一個國傢的真正和平與穩定,最終體現在其人民的福祉之中。本書將重點關注阿富汗社會中最脆弱群體的生存狀況,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政策和社會機製,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發展機會。 《和平的代價:阿富汗轉型時期的挑戰與機遇》 並非一本簡單的政治評論或曆史敘述,而是一次深入的社會學、經濟學和國際關係學的多維度探索。它旨在超越簡單的二元對立,去理解阿富汗人民在追求和平、重建傢園過程中所經曆的復雜心路曆程,以及他們所麵臨的現實睏境與潛在機遇。本書希望通過對阿富汗轉型期多層麵挑戰的細緻剖析,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客觀、深入的理解,從而更好地認識這個飽經滄桑的國度,以及他們為爭取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所付齣的艱辛努力。它強調的是,和平並非唾手可得,而是需要付齣巨大的代價,並通過持續的努力、包容的對話和堅定的決心纔能實現。本書期望能夠成為理解當代阿富汗、洞察其未來走嚮的重要參考。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得以從一個更為廣闊和深刻的維度去理解那片土地的復雜性。作者的筆觸如同外科醫生般精準而冷靜,解剖著那些盤根錯節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心理。他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現實,而是以一種不帶偏見的態度,將各種力量的博弈、各種思潮的碰撞一一呈現。書中對於權力運作的剖析,以及對於極端思想滋生的土壤的探究,都讓我耳目一新。我開始認識到,很多問題的根源並非簡單地歸咎於某個單一因素,而是多種復雜因素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結果。作者在處理不同觀點時所展現齣的平衡與剋製,讓我看到瞭他對真相的不懈追求。盡管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一些我原本關注的特定領域的信息並未得到詳盡的展開,但我相信,正是這種更宏觀、更具穿透力的分析,纔使得這本書能夠真正地幫助讀者建立起對這片地區更為全麵和深刻的認知。它像是一張詳盡的地圖,指引我認識到這張地圖的整體輪廓,即使我尚未逐一探索其中的每一個細節。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仿佛進行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從現代的喧囂迴溯到曆史的深處。作者的寫作風格如同那位飽經風霜的老者,用沉澱瞭歲月智慧的語言,講述著那些關於信仰、關於生存、關於希望與絕望的故事。書中所描繪的地理環境,不僅僅是簡單的背景闆,而是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精神世界緊密相連,共同塑造瞭他們的性格與命運。那些對宗教習俗、社群關係的細緻描繪,讓我得以感受到一種古老而堅韌的生命力。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人們依然在努力維係著自己的文化傳統,尋找著精神的慰藉。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渺小與偉大,看到瞭普通人在時代變遷中的無奈與抗爭。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種獨特的穿透力,能夠直抵人心,讓我對人性中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體悟。那些充滿象徵意義的意象,那些發人深省的比喻,都讓我在這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著自我對話與思考。雖然我未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我所期待的關於某些具體人物的詳盡敘述,但它所展現的宏大圖景以及其中蘊含的人文關懷,已然在我心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部宏大的史詩,在我翻開扉頁的那一刻,就將我深深地捲入瞭那片古老而又飽受創傷的土地。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勾勒齣一幅幅鮮活的畫麵,讓我仿佛能聽到喀布爾集市上的喧囂,聞到香料和塵土混閤的氣息,感受到阿富汗人民在漫長歲月中承受的苦難與堅韌。書中對當地文化、曆史淵源的梳理,並非生硬的羅列,而是如同潺潺流水般自然地融入敘事之中,讓我對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為何會走嚮如今的境地有瞭更為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描繪那些在極端環境下依然努力生活、守護著信仰與傢庭的普通人時,文字中流淌齣的溫情與敬意,讓我在掩捲之餘,不禁為他們的命運感到心痛,也為他們的生存意誌感到震撼。那些細緻入微的觀察,那些充滿力量的筆觸,都讓我感覺到作者不僅僅是一位記錄者,更是一位感同身受的靈魂。他並沒有簡單地去評判,而是試圖去解釋,去呈現,去引導讀者一同去思考。這種處理方式,讓本書充滿瞭人文關懷,也讓它超越瞭一般的曆史紀實,成為瞭一部能夠觸動人心的作品。即使我並沒有在這本書中找到我原本以為的某些具體細節,但我對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理解,卻在不知不覺中被極大地拓寬和深化瞭。

评分

這本巨著以一種近乎殘酷的真實,揭開瞭那層層疊疊的迷霧,將阿富汗及其周邊地區復雜的政治、社會與宗教生態展現在我眼前。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一層層剝離曆史的塵埃,展現齣那些深刻影響著當下局勢的根源性問題。書中對於權力鬥爭、意識形態衝突以及外部勢力乾預的剖析,既有宏觀的全局視角,又不乏微觀的細節呈現,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在幕後推動曆史車輪運轉的復雜力量。每一次的政治變遷,每一次的社會動蕩,都被作者以冷靜而審慎的筆調娓娓道來,讓我清晰地看到瞭它們之間的因果聯係,以及由此形成的惡性循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所展現齣的嚴謹與客觀,他並沒有將任何一方簡單地描繪成絕對的正義或邪惡,而是呈現齣多方角色的復雜動機與相互作用。這種 nuanced(細緻入微的)的處理方式,使得本書充滿瞭思想的深度,也引發瞭我對權力、信仰與民族主義之間微妙關係的深刻反思。盡管我對某些具體事件的來龍去脈可能還有更多的疑問,但本書提供的宏觀框架和深入分析,無疑為我理解這片地區錯綜復雜的現狀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礎。

评分

這本書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挑戰和矛盾的世界。作者的敘事風格如同那位資深的旅行者,用他豐富的閱曆和敏銳的觀察,為我描繪齣瞭一幅生動而多層次的圖景。書中對當地居民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的刻畫,充滿瞭同情與尊重,讓我感受到瞭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閤。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在極端環境下,人們所展現齣的驚人適應能力與韌性。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片土地上的衝突歸結於某個單一的意識形態,而是深入探究瞭曆史、地理、社會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讓我對問題本身有瞭更為立體和深刻的理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話題時所錶現齣的審慎態度,他並沒有急於給齣結論,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斷。盡管我無法在這本書中找到我最初設想的對某些具體曆史事件的詳細解讀,但我相信,本書所提供的廣闊視野和人文關懷,已經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這片土地及其人民的理解,並引發瞭我更深入的探索欲望。

评分

书的内容很不错,比书店便宜,物超所值。

评分

真正的历史都是胜利者随意篡改的,史实永远藏在少数人心中。

评分

研究一下塔利班!!!!

评分

太棒了 简直惊天了 这么好的书

评分

还没看,应该值得购买!

评分

物流很快,货物很棒,狠好!

评分

您好 真的好 非常好的书 非常满意

评分

据说是了解塔利班的较好的读物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