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張門纔女》以理解之同情、閤理之構擬,重現19世紀文學女性的日常生活與情感世界。
內容簡介
《張門纔女》藉助對19世紀常州張氏一門“纔女”的研究,從女性的視角審視戰爭、叛亂、外敵入侵、王朝衰落等大事件的陰影籠罩下的中國曆史。通過對張門三代纔女的作品、地方誌,以及相關迴憶文章的深入解析,利用幾近文學構擬的閤理想象,曼素恩勾勒齣她們在文學創作、人際關係、傢庭生活、個人情感乃至政治立場等各方麵的特徵,並以“贊評”的方式進行曆史學傢的點評,成功地再現瞭大時代下清代“纔女”的人生軌跡,以此改變瞭我們對中國從帝製嚮共和轉變過程中的性彆關係以及纔女生活的看法,為19世紀的中國史提供瞭更為豐富與鮮活的曆史圖景。
作者簡介
曼素恩,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曆史學係教授,1999—2000年擔任美國亞洲研究學會(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會長。著有Local Merchants and the Chinese Bureaucracy, 1750-1950(1987)以及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1997),後者榮獲列文森奬。閤編著作有Under Confucian Eyes: Writings on Gender in Chinese History(2001)。
精彩書評
★在對帝國晚期婦女史的研究中,本書可謂獨樹一幟。《張傢纔女》文字優美,體現齣深厚學識。這是一部極其重要的著作。
——賀蕭(Gail Hershatter),著有《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 ★這是一部精彩的作品。曼素恩從張傢女性自己的視角重構瞭她們的生活,並在必要時以自己的想象讓這個故事更加引人入勝。作者所植入的內容建立在她對時代背景的深度把握上,顯得天衣無縫。本書堪稱傑作。
——林恩·亨特(Lynn Hunt),《新文化史》主編 目錄
序
第一章 山東濟寜(1893-1895)
第二章 閨秀湯瑤卿(1763-1831)
第三章 詩人張英(1792-1863後)
第四章 塾師王采蘋(1826-1893)
結語:贊評曰……
注釋
張氏年錶
參考書目
緻謝
索引
附錄:部分引用詩詞
注釋
參考書目
緻謝
索引
精彩書摘
第二章閨秀湯瑤卿(1763—1831) 童年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湯瑤卿坐在祖父身旁的小凳上,背誦著正在學習的《論語》中的第一句。在她身旁還坐著大姐和五位堂兄弟,等著被祖父點名。祖父在瑤卿頭上輕拍瞭一下,露齣開心的笑容,然後轉嚮其他幾個孫輩。 大姐念書時,瑤卿開始環顧這間書房,她已在此學瞭四年功課。祖父座椅背後,也就是書房北麵牆上,掛著祖父七十大壽時精心繪製的一幅畫像。她還認不得所有題詞,不過一位堂兄已經指齣“大學士”幾個字,那是祖父在朝中的職位。題詞中還特彆寫上瞭乾隆皇帝給祖父母及父母的封誥。另一麵牆上掛著一幅草書條幅,上麵是祖父為老友名醫法謙意所作的詩,法謙意現在是一個地方醫藥世傢的傢長。祖父的書桌上有很多旅行時帶迴的玩意兒:一個蓮花雕漆盒,一枚精緻的漢白玉玉豚掛件——祖父常將其掛在腰帶上,還有一方碩大的硯颱,為本地名傢所刻。 在下一個學生開始背誦前,瑤卿的父親輕輕地走進瞭書房。堂兄貽燕脫口而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見到兒子,祖父的神色變得凝重起來。他匆匆起身,誇贊瞭孩子們幾句,就讓他們離開,並關上瞭房門。瑤卿急著迴到母親的房間,她快步嚮後院走去。她能聽見祖父在大聲問著什麼,父親則低低地應答著。祖父與父親之間的對話此起彼伏,一直隨著她穿過庭院。 幾年之後,瑤卿不再跟祖父上課瞭。她已年滿十二歲,閑暇時隻能和女眷們待在庭院後的後廳中,庭院將大宅的後廳與祖父會客的前廳分隔開。瑤卿的閨中密友隻有大姐和幾個堂姊妹,她和堂兄弟們不再來往,而以前她還能從這些男孩兒口中瞭解大人們的喜怒哀樂。對於傢裏的大事小情,後廳的女人們都瞭然於胸,可瑤卿還不大明白個中就裏。 就在這一年,祖父去世瞭,這似乎標誌著瑤卿童年時代的結束。經常外齣謀生的父親很快將妻兒從父兄們的大傢庭中接瞭齣去。在新傢裏,瑤卿將度過少女時期的最後幾年。她和父母、姐弟——她有兩個姐妹和一個哥哥,也就是堂兄湯貽謨,現在過繼給她的父母瞭——住在錢傢大宅中的一個偏廂裏,這是瑤卿大姑父的傢。瑤卿的姑媽很想多生幾個女兒,她對侄女們的到來感到十分興奮。瑤卿很快意識到,她不用因為失去祖父的教導而難過,姑媽自會給她布置讀寫功課。 此時瑤卿的父親仍在守孝。他遵循古禮,對每個細節都不馬虎。在二十七個月中,他身著粗麻孝服,不與妻子同寢,起床後便正襟危坐,始終茹素。聽到旁人議論父親時,瑤卿甚至感到有些尷尬。這些《禮記》中的古禮,現下已很少有人奉為圭臬瞭。 瑤卿想作父親的後盾,但在閑言碎語麵前又很遲疑。她發現連姑姑都覺得父親的行為有些過分,並頗有微詞。相反,姑姑時常敦促父親代替祖父教導瑤卿。父親同意瞭。在守孝期間,他每天抽齣一些時間與女兒一同閱讀經史典籍。在這每日一次的短暫接觸中,尤其當父女二人促膝交談時,父親會漸漸忘記悲傷。他對女兒說起自己如何為瞭光耀門楣而曆經艱辛,這是他的使命,但卻屢遭挫敗。而兄弟們卻都誌得意滿:子嗣興旺、仕途通達、心氣十足。想到自己的不如意,父親又顯得憂心忡忡。 在接受父親教導的時候,瑤卿總是想盡辦法讓父親開心。她知道父親喜歡地方掌故,他被譽為“常州文獻”,也就是說他對常州曆史無所不曉。每當瑤卿讓父親談起地方先賢時,父親就暫時忘卻瞭所有的悲傷和煩惱。瑤卿多麼希望父親的纔華能有用武之地。 瑤卿發現,父親對於閨範的態度比姑姑嚴格得多。她開始理解,這一方麵是父親個性使然,一方麵也因其讀先儒語錄,精求性理之學。姑姑則格外溺愛瑤卿,從不讓她做傢務,隻是讓她專心於詩書。當瑤卿日益顯示齣其天賦時,父親對她的教導也越發上心。瑤卿小心地調整著自己的行為。在父親麵前,她嚴謹端肅,在慈愛的姑姑麵前,則自由自在。 瑤卿剛開濛時,隻會反復背誦。她喜歡聽自己背誦,但對文句的意義卻不甚瞭瞭。在祖父的教導下,瑤卿和堂兄弟們已經學瞭《三字經》,並開始讀《論語》。現在父親把閱讀範圍擴展到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他也和瑤卿一同讀《詩經》中的“二南”,父親認為在這部經典中,這些內容是對婦德闡釋得最好的。 接下來當然是女學的經典。父親讓她從班昭的《女誡》開始,瑤卿則覺得十分乏味(瑤卿很喜歡班昭的詩詞,她和姑姑一起讀過)。作為“女四書”中的第一本,《女誡》是刊刻精美的欽定本。10在父親的指導下,瑤卿也讀瞭劉嚮的《列女傳》。父親還常將《列女傳》與明代學者呂坤編撰的《閨範》中的相似內容進行對比。 瑤卿的父親雖然對列女的傳記感興趣,但卻不想多談細節。他對瑤卿講得更多的是婦行,不斷強調士族女性應該遵守“四德”,提醒瑤卿她是一個閨秀——一個士紳傢庭培養齣來的德纔兼備的小姐。自從記事起,瑤卿就能背誦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她願意從列女故事中接受訓誡,但父親可能不知道,瑤卿更感興趣的是那些插圖和故事情節。她對於故事中的一些人物尤其喜愛,而劉嚮語焉不詳的敘述則引發她的想象。通過那些簡短對話和簡單情節,她在腦海中想象著豐滿的人物。那些捕捉瞭最具戲劇衝突情節的插圖,尤其能激發她的想象。瑤卿特彆喜歡“魯漆室女”,她以激烈的言辭維護自己一介女流的憂國憂民之心。瑤琴也喜歡“楚野辯女”,她那番有倫有脊的言語將一位恃強淩弱、傲慢的鄭國大夫說得無地自容。 除瞭儒傢經典之外,瑤卿的父親還樂意讓她讀一些女子傢訓。他選瞭兩本,讓女兒為齣嫁做好準備:藍鼎元的《女學》和陳宏謀的《教女遺規》。這些書中關於婦行和婦德的內容在瑤卿看來不是太簡單就是太苛刻,她並不感興趣。但其他一些內容卻吸引瞭瑤卿,讓她瞭解到大傢族中的生活,女人在復雜的傢族環境中會麵臨的問題,以及禦下、奉上的法則。15瑤卿已經開始考慮這些事瞭,尤其是當她看到母親來到錢傢之後的命運時。作為父親的長姊和同輩中最年長的一位,姑姑是傢裏絕對的當傢人,這就使瑤卿的母親處於傢庭的邊緣。加之沒有兒子,瑤卿的母親更抬不起頭。立堂弟貽謨為繼子,也隻是強調瞭這一事實。16盡管沒人明說,可瑤卿能夠感到母親在錢傢地位不高。她確信,自己的父親不可能,甚至不願意去改變什麼。13父親和大姊感情極好,而且對大姊收留自己一傢人由衷感激。 作為常州人,錢傢和湯傢生活在一個女詩人輩齣的地域。瑤卿的姑媽和很多湯傢堂姐妹都是常州閨秀詩人中非常活躍的人物,瑤卿的姑媽也熱衷於培養侄女的詩詞纔華。作為第一次試筆,她讓瑤卿以“花”為題作一首五言或七言詩。瑤卿想到瞭臥室窗外庭院中盛放的花朵。那些花夜間綻放,日齣閉閤,因此她可以在詩中歌詠夜晚與清晨,月光與鮮花,日齣與凋零。瑤卿花瞭兩天時間作齣一首七言詩,用瞭一個比較險的韻。17瑤卿對她的詩作相當滿意,當她再次與父親見麵時,便鼓足勇氣給父親過目。父親隻掃瞭一眼詩稿,就怒視著瞬間有些不知所措的女兒,咬牙說道:“女子無纔便是德!內言不齣閫外!”看到女兒的沮喪,又想到這可能是在大姊鼓動下做的,父親放低瞭聲音,但語速還是很快。他告誡瑤卿,女人的詩詞對於他們這樣的傢庭來說可能帶來無法預料的麻煩。外人能通過這些詩詞窺探瑤卿的傢內生活。她的詩名會擾亂身心,讓她失去貞潔,她也可能和一些聲名狼藉的男女接觸。 瑤卿的父親停下話來,想看看他的二女兒對這番教訓作何反應。瑤卿僵立在那裏,她從父親手裏拿迴詩稿,嚮父親拜瞭一下,就退齣瞭房間。迴到自己的臥房後,她將詩稿揉成一團,當天晚上,她用蠟燭將詩稿焚毀。 瑤卿能夠理解父親。她知道,父親覺得當下這種流行的現象是輕浮行為,而且以此看法為榮。瑤卿希望父親以自己為榮。瑤卿也明白,如果姑媽得知父親因自己寫詩一事而生氣的話,她也會發火的。可她不能隻在乎姑媽的贊許,而不顧父親的責備。瑤卿理解父親的固執古禮,也欽佩父親的執著,14因此她接受瞭父親的想法,當旁人指責父親時她會不顧一切地站在父親一邊,哪怕要站在姑媽的對立麵。為瞭取悅父親,還未滿二十歲的瑤卿決定不再寫詩,並與閨秀詩人保持距離,最多隻與傢族之內的女詩人們打交道。在整個少女時代,甚至到婚後十年父親去世之前,湯瑤卿再也沒寫過一首詩。 盡管如此,瑤卿並未停止學習。她能接觸到任何想讀的經史典籍,並背誦瞭大量詩詞,無論是名傢之作還是二流詩人的作品。她挑齣最喜愛的詩作,獨自吟誦,直到爛熟於胸。與此同時,她在一些技藝中展露纔華,這也是父親認為一個閨秀可以做的:刺綉和剪彩。剛開始,她照著母親的花樣,綉些簡單的花朵、蝴蝶、飛鳥,然後將這些綉片縫在漿過(可以掛起來)或未漿過(作為靠墊套)的綢緞上。接著她能夠綉龍、鳳、各種流雲、浪紋,甚至壽、福、祿、喜這些字樣。很快,她能自己設計風景花樣,有群山、溪流,其間點綴著茅屋和亭颱、寺廟,又有小路野徑,上麵有驢、車、人物。她的綉品上又齣現瞭水中遊動的小魚,草叢中奔跑的小兔,空中翱翔的仙鶴,甚至在天宮飛舞,去拜見王母娘娘的仙女。傢人抱怨瑤卿的綉品太多,將它們分送給朋友,很快,連下人都可能帶幾件瑤卿的最新綉品迴傢。 有時,當瑤卿坐著刺綉時,她會從梳妝颱的鏡子裏瞥見自己的容貌。她總是對鏡中的影像感到驚訝:麵龐清秀,肌膚勝雪,長眉入鬢,閃動的雙眸中似乎有難掩的喜悅。她在心裏提醒自己,這種自我欣賞是虛榮的錶現,並試著將鏡子移到看不見的地方。隻有在姑媽慈愛的目光中,隻有在為瞭參加女眷或傢族聚會而換上最漂亮的絲綢罩衫和綉花裙時,她纔讓一個想法在片刻閃過心頭:自己或許是位佳人。 婚姻 瑤卿的父母非常疼愛她,瑤卿對此深信不疑,她也明白父親的愛之深責之切。父親並不著急讓她齣嫁,那樣女兒就要離開他,住進夫傢瞭。父母在擇婿時分外謹慎,他們要確保瑤卿婚後生活美滿。瑤卿的父母並不急著把女兒嫁齣去,這與她的閨友以及堂錶姊妹的父母都不同。按照慣例,瑤卿在十五歲及笄之年訂婚瞭,許字張琦。瑤卿知道,父母看重的是張傢的聲望,以及張琦日後的學術成就。 這次聯姻是明智的。在兩傢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締結婚約後的幾年中,張琦的長兄張惠言在科舉與仕途上都順風順水。乾隆五十一年,張惠言本省鄉試中式,這不僅為獲得進士奠定瞭基礎,也是士紳傢族地位的一個關鍵標誌。他的第一個職位是景山宮官學教習,這讓他進入瞭京城的政治圈。 張傢喜訊傳來時,湯傢正遭受一個沉重的打擊:瑤卿的伯公湯大奎及其長子湯荀業在平定颱灣林爽文之亂中雙雙陣亡。湯大奎的後人蔭襲雲騎尉,因此齣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湯瑤卿的叔叔,即後來成為南京著名畫傢的湯貽汾,時常被稱為“總兵”。 湯瑤卿直到二十七歲纔和張琦完婚,即使在常州這個閨秀成婚年齡普遍較晚的地方,也算很遲瞭。婚期推遲是因為訂婚之後,張琦一直未在舉業上獲得瑤卿父母所期待的成功。而瑤卿卻暗自慶幸,因為婚姻對她而言充滿瞭未知。盡管如此,在婚前這段時間,瑤卿也時常慨嘆韶華流逝,想象自己的丈夫及其傢人,也知道她將告彆姑媽庇護下的舒適生活。妹妹在瑤卿訂婚前就去世瞭。姐姐早已齣嫁,瑤卿幾乎未和她親近過。瑤卿有個貼身丫環,她總喜歡在集市上買各種春宮玩物逗傢裏的女眷開心,這其中有一個桃核雕的秘戲圖,兩個纏繞在一起的小人四肢還能活動。瑤卿看到這些玩意兒隻感到羞慚。它們根本不能緩解她婚前緊張的情緒。 就在瑤卿大婚前幾天的一個下午,姑媽要給瑤卿講些重要的事情。靠在姑媽的床上,瑤卿和姑媽一起翻看一本有套色插圖的書,這是姑媽托一位朋友買的。這些插圖比丫環買來的桃核秘戲圖要精美得多,但讓瑤卿沮喪的是,圖中所畫的也都是男女交媾之事。翻動書頁時,瑤卿心裏有種莫名的煩亂,她漸漸垂下眼瞼,而姑姑卻依舊有闆有眼地解釋著胎兒是如何在女人身體裏發育的,以及女人對胎兒的重要性: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將直接影響胎兒的發育。姑姑又給瑤卿講瞭房事技巧,並強調女人要從中感到愉悅纔能成功受孕,尤其是想要個健康男嬰的話。姑姑還說,有些男人在成婚時對房事知之甚少,瑤卿可能要教丈夫一些事。姑媽又拿齣另一本書,瑤卿曾在姑媽的書櫃中見過這書,姑媽讓瑤卿看瞭書中關於氣血的理論:女人之血與男人之氣相閤纔能孕育齣胎兒。現在,瑤卿的焦慮感逐漸被好奇心和越來越強烈的期待所代替。還有情潮翻湧與身體的欲望,這些都是她從前盡量不去想的。瑤卿也不知道,這是否說明自己內心在期盼與張琦的結閤。 瑤卿第一眼見到丈夫的時候,既未被其外貌吸引,也沒有心有靈犀的感覺。張琦身材瘦削,性格靦腆,舉止閤度,想到要和女人單獨相處,他甚至會有些緊張。婚後幾年中,他一直是個“童生”,雖然可以參加鄉試,但在科舉之路上隻邁齣一小步。相比之下,他的長兄張惠言不僅更為自信,而且已經為參加會試而努力,會試在京城舉行,新科進士還將接受殿試。不過,張琦的內嚮卻讓瑤卿感到更加自信。畢竟,她比丈夫年長幾歲,傢庭環境也更加優越。她發覺自己不由自主地給丈夫以慰藉:贊其詩作;勤謹奉姑,好讓丈夫麵上有光;還有——連瑤卿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照著書中插圖教他房中之術。 瑤卿與張琦訂婚時,父親曾給她講過關於張傢及其傢族聲望的故事。父親說,張氏十餘世——無論貧睏或顯赫——皆以儒為業。瑤卿的兒子們將來也必定能蟾宮摺桂,仕途通達,這是大清皇帝對士人的最高褒奬。父親在談到張傢的傢族史時,總離不開兩位孀婦:張琦的祖母白氏——她一手養育瞭三個兒子,以及張琦的母親薑氏,她也同樣少寡。當瑤卿嫁入張傢開始侍奉婆婆時,故事中的人物變得鮮活起來。 在瑤卿聽到的故事版本中,薑氏總被與白氏作對比。瑤卿不止一次聽過,白氏培養瞭三個失怙的兒子,對於那些好心勸她讓兒子們另習他業的親友,她置若罔聞。瑤卿能背誦白氏之語:“自吾翁而上,五世為文儒,吾夫繼之,至吾子而澤斬,吾不可以見吾翁!”瑤卿也注意到,無論白氏人格多麼完美,她也是個現實主義者。比如說,她以自己的德行勸說祖叔在傢中教授諸子。 白氏的故事聽來令人肅然起敬,可薑氏卻並不令人畏懼,至少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或許薑氏已經感受到這個新婦對自己的同情和敬佩。婚後,瑤卿耳濡目染,知道更多薑氏為夫傢綿延子嗣的故事。薑氏二十八歲喪夫,膝下有一對小兒女和一個遺腹子——也就是瑤卿的丈夫張琦。她無依無靠,和女兒以女紅為生,還要省齣錢給長子惠言。為瞭在成年之前能和堂兄一起上學,當時惠言住在伯父傢中。薑氏將小兒子張琦留在自己身邊。惠言在城裏與堂兄們待瞭一個月後,纔迴傢探望過一次。為瞭不耽誤功課,次日淩晨他就要往迴趕,因此惠言隻能與母親、姐弟待一個晚上。為瞭早點見到母親,他在迴傢途中沒顧上吃飯。到傢時,夜色已深,惠言是餓著肚子上床的。次日清晨,惠言餓得無力起床。當他賴在床上呻吟的時候,母親來到床邊,俯身責備到:“兒不慣餓憊耶?吾與爾姊爾弟時時如此也!”18惠言不時會講起這個故事,尤其是最後那令人羞愧的一幕:他的從姊從鄰居那裏討來幾文錢,給他買瞭一個糕餅。 惠言還給瑤卿講過母親的另一個故事。父親去世後的第二年——當時惠言纔五歲,張琦則剛齣生——薑氏突然精神崩潰瞭。她日夜不停地哭泣瞭一個月,精神愈發恍惚,這讓兩個大點的孩子非常擔心。某一天,她突然躺在那裏一動不動。當時惠言正在床邊玩耍,他欣慰地想,母親肯定是哭纍睡著瞭。直到祖母進屋後大叫一聲,惠言纔意識到母親是引帶自盡。傢裏一陣忙亂,最後在一個婢女的幫助下,祖母纔把薑氏救瞭過來。 聽瞭這些故事,就不難理解惠言想要齣人頭地的動力,以及他無法釋懷的壓力。這些故事也讓瑤卿明白,她的丈夫對傢庭早年間的這些艱難是沒有什麼印象的。瑤卿嫁給張琦時,他為人隨和,沒有長兄那樣的負罪感。可嫁入張傢後,瑤卿也很快發現這個傢庭並未完全擺脫睏境。她的丈夫還是個生員,經濟上要依賴大哥,大哥還要供養母親薑氏,她已五十四歲。惠言的孩子也在當年齣生瞭,傢裏又添瞭一口。盡管生活捉襟見肘,兄弟二人卻常有朋友造訪,這些客人是不能拒之門外的。更要緊的是,因為瑤卿的大嫂還在月子期間,又要照顧自己剛齣生的孩子,瑤卿顯然要挺身而齣,承擔起中饋之職瞭。 瑤卿第一次驚訝地發覺,少女時代的優越生活把自己慣壞瞭,她甚至不知道怎麼煮飯。而張琦的母親則十分耐心,瑤卿也急於討其歡心。不久之後,她聽到婆婆對外人說:“稔知新婦未習烹飪,抑何精也。”此後七年,直到薑氏去世,瑤卿學會用各種方法照料好婆婆:清晨梳洗、奉茶、烹製可口的菜肴。 婚後兩年內,瑤卿誕下一個男嬰,取名玨孫。次年又有瞭一個女兒,取名英,接著又有瞭次女英。19孩子帶給她的喜悅因為日夜擔憂年邁的父親及其一生揮之不去的失落而打瞭摺扣。多年來,父親一直在為著名學者盧文弨工作,盧文弨曾為常州龍城書院主講,這促成他一個更大的工程:編纂一部常州方誌。聞知瑤卿父親的名聲後,盧文弨令其負責方誌中的人物傳記。連續幾個月,瑤卿的父親在縣中走訪,翻看族譜,查閱舊籍,撰寫新稿。當盧文弨突然去世時,父親的手稿已經全部完成。盧文弨死後,由於方誌編撰經費無著,又無人繼承其誌,這項工程終告失敗。父親未能刊刻的手稿散佚瞭,他的工作也未獲得任何報酬。當父親於三年後去世時,瑤卿突然想起兒時祖父書房裏發生的一幕:父親走進房中,堂兄恰好念到的《論語》中的那幾句,真是父親的宿命。現在她明白瞭,父親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不為人知。可父親還達不到孔子對“君子”的定義。終其一生,他都太在意彆人對自己的看法。 就在英齣世之前,瑤卿的婆婆去世瞭,當時瑤卿和大嫂是一個關係親密的女眷圈中的成員,她們有著不同的姓氏:婆婆薑氏、大嫂吳氏、瑤卿自己姓湯,還有嫁進董傢的大姑張氏。31十年中,她們幾乎每天都要見麵。瑤卿和大嫂尤其親近,大嫂自己沒有女兒,所以對瑤卿的女兒們格外疼愛。兩個母親總是看著孩子們在兩傢之間來迴串門,一起讀書玩耍。在這段時間中,瑤卿和孩子們並沒有屬於自己的傢,他們總是和親戚們住在一起。惠言知道他們的難處,因此當他應邀館於一位安徽著名學者傢中時,就安排瞭弟弟一傢隨行。惠言讓他們放心,那裏生活無憂,旅途也會充滿情趣。在三十五歲那年,瑤卿生平第一次要離開常州瞭。 徽州的邀請來自於金榜與他的長兄金雲槐,金榜是一位學者及書畫傢。他們聘張氏兄弟為塾師教授子孫,並讓他們住在自己寬敞的宅院中。瑤卿從她曾經辛勤勞作的那個擁擠的傢來到一個大傢族的聚落,這裏和她童年生活的環境極為相似。張氏兄弟及其傢眷單獨擁有一排廂房,這裏有下人供其使喚,有花園供其徜徉,有藏書供其翻檢。 很快,瑤卿就感到丈夫身上發生瞭一些變化,他現在滿懷激情地跟著金雲槐研習醫術,還和不斷匯聚到金榜書房裏的書法大傢們練習書法。張琦突然被拉入一個文人雅士的圈子。他結識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書法傢鄧石如,當時鄧正在教授一種新的字體。這種字體的靈感並非來自古代書法傢題寫在絲絹上的作品,而是來自漢代與六朝時期的碑刻。鄧石如曾說,優秀的書法作品應臨摹這些碑刻,“疏處可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齣”。 瑤卿意識到,鄧石如的書法技巧與她在姑姑傢學到的一點淺顯知識全然不同。她的書法老師從未提到黑白之關係,也不曾讓她在落筆之前先考慮好整幅作品的布局。她所關注的隻是筆鋒的運轉,以及如何將“氣”透過筆墨落在紙上。鄧石如及其弟子們則指齣另一種靈感來源。安徽經世學者包世臣因為仰慕鄧石如的書法,也常來到徽州金傢。瑤卿很喜歡聽包世臣談話,她也將記住這個人,盡管此時她還不知,此人將來會和他們一傢走得多麼近。 徽州是一個傳統的商人中心,又以當地對於女性貞節的保守態度而聞名。瑤卿在街上走過時,透過轎簾,能看見一排排高大的貞節牌坊,上麵刻著那些節婦的名字和欽賜的榮耀。有些牌坊所錶彰的節婦是為瞭抵抗強暴而自盡,可讓瑤卿震驚的是,還有一些竟然是殉夫而死。瑤卿認為這種自我犧牲是一種陋習,正如人們常說的,是走嚮極端的貞潔觀。她發現自己對徽州閨秀有些好奇,又帶點反感。21無論怎樣,她在此地的社交生活受到諸多限製。她不能齣現在丈夫的賓朋麵前,當地女人間談論的事都是通過婢女之口纔傳到她耳朵裏。閑極無聊時,瑤卿隻能做做刺綉,或者與大嫂和孩子們一起打發時間,身邊圍著一群奶媽和婢女。可丈夫卻對現下的環境十分滿意。除瞭鑽研書法和碑刻,他還和大哥一起編撰詞選,兄弟倆都喜愛宋詞。這對瑤卿而言卻毫無意義,她並不填詞。孩子們在離老傢很遠的地方成長著。不由自主地,瑤卿開始想傢瞭。 到徽州的第二年,瑤卿的三女兒綸英齣生瞭,而張惠言於次年赴京參加會試。這一次他成功瞭,而且這個功名恰逢其時。就在惠言進士及第的當年,乾隆皇帝駕崩瞭,隨著寵臣和珅的倒颱,整個和珅集團也隨之瓦解。嘉慶皇帝重整朝綱,尤願采納吏部尚書兼大學士硃珪的建言,而硃珪正是當年會試的主考。硃珪賞識惠言的學行,特奏舉薦。很快,張惠言任翰林院庶吉士。 當惠言中式的消息伴隨著各種榮耀和排場傳到金傢時,惠言的妻子馬上開始收拾行裝,準備前往京城與丈夫會麵。瑤卿看著大嫂,想著張琦,他能有個雇主已經算是萬幸。瑤卿知道,張琦也明白,他能館於金傢完全是因為大哥的聲望和舉薦,但瑤卿相信,金傢絕不至於因為惠言赴京就將張琦趕走。盡管遠離常州,可他們在徽州的生活是相當舒適的。而且,瑤卿意識到,丈夫極為開心,她的確從未見到丈夫如此開心。 張惠言的離開使張琦擺脫瞭大哥的陰影。他和包世臣結為摯友,兩人在很多方麵誌趣相投,尤其癡迷於書法。瑤卿並不擅長書法,盡管她字跡清秀,記賬、寫信都不在話下。但丈夫現在卻突然沉迷於此。他和包世臣、金榜一同研習金傢從各地搜集來的拓片藏品。張琦和朋友們每晚都圍在案旁,揣摩那些異體字,次日就臨摹、再臨摹,接著就是品茶、聊天。在一個外行人眼中,這些碑碣文字是粗糙的,就是石工雕刻在石頭上的方正大字。但對張琦和他的朋友而言,它們是不可多得的墨寶遺跡,因為被鎸刻在金石上而得以流傳韆古——不會因為臨摹者的擅自發揮或失誤而有任何改變。日復一日,張琦和朋友們的足跡遍及郊野,在名勝古跡四處訪碑,有時還命人拓片。 在安徽的這些年間,湯瑤卿和張琦進入瞭人生中一個新的階段。客寓他鄉時,瑤卿的父親去世瞭。父親是在離傢數裏之外任教時去世的,他的遺體被送迴常州,而數周之後瑤卿纔得知消息。瑤卿不能親眼看著父親入土為安,這令她備感痛苦與愧疚。她意識到,現在自己和丈夫已經成為一傢之長,要擔負起培養子女與延續香火的責任。作為自我安慰,瑤卿開始祭祀先人,除父親之外,也包括去世的婆婆薑氏以及祖母萬氏。據她所知,這些女人都未能得到傢族祭祀。 令瑤卿感到欣慰的是,丈夫終於成為一個真正的學者。他的社交圈的擴大讓瑤卿對傢庭的未來更有信心。事實上,他與包世臣的交情最終將帶來一段不錯的兒女因緣,盡管此時的瑤卿還無法預見。就在張惠言進士及第的次年,瑤卿有瞭第四個女兒,夫妻倆給她取名為紈英。 紈英滿歲生日後不久,一個北京來的信使氣喘籲籲地來到金傢,並帶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張惠言死於時疫,年僅四十二歲。信使花瞭三個月的時間纔將消息送到。必須派人去京城將惠言的靈櫬和傢人接迴常州,將其安葬。瑤卿和丈夫馬上收拾行李,帶著孩子們從徽州趕迴常州,由於走得匆忙,瑤卿後來要不斷尋找那些落在徽州的衣物和細軟。在此後數月中,張琦一直顯得很迷茫。以往總是大哥在為他們指引道路、樹立榜樣、排憂解難。現在張琦也意識到,一傢之長的重擔已經完全落在自己的肩上。 迴到常州,瑤卿心裏十分高興,即便是大伯不幸去世也未能抑製這種好心情。她開始仔細盤算現在的處境,以及如何應付。張惠言的功名以及那些報酬豐厚的差事曾令她衣食無憂。他的成功也曾經是瑤卿的定心丸,她知道,一旦傢中有瞭難事,總是可以嚮大伯求助的。可現在,惠言的寡妻和幼子反而可能嚮她求助。瑤卿希望大嫂能夠從吳傢,也就是她的娘傢,得到一些幫助,可她也不清楚其娘傢境況如何。 在所有這些現實難題中,瑤卿試圖放下自己的一塊心病,那就是她隻有一個兒子。她和丈夫無力納妾,而且誰也不想讓另一個女人來到傢中。他們夫妻倆都疼愛孩子。瑤卿總是親自哺乳,而她現在還在給紈英喂奶,傢中五個孩子都健康強壯。想到大嫂老瞭隻有一個兒子可以依靠,自己卻為是否再生一個兒子煩心,真不應該。當瑤卿和丈夫帶著四個女兒迴到常州時,一路上聽到無數的恭喜聲,因為常州人很喜歡女孩兒,夫妻倆也十分陶醉。 瑤卿開始籌劃孩子們的教育。四個女孩兒和大哥構成一幅可愛的畫麵,他們同在書房裏接受教導。永遠開心機敏的小紈英是全傢的掌上明珠,每日的課量也由她決定。當她坐不住時,英或英就帶她齣去,在院子或迴廊裏走走,給她唱唱歌,或者將她抱起來,在迴欄上晃蕩,而其餘的孩子則繼續念書。玨孫已經十二歲瞭,他對於這些玩鬧不感興趣,幾年後他就要參加童生試。隨著玨孫課業的進步,塾師開始對他單獨教導,而女孩們的課業則交給瑤卿。想到姑媽對詩歌的熱愛,以及自己不能一展詩纔的傷心,瑤卿讓英和妹妹們在研習經典之外,每天都讀讀詩詞。年幼的英和英已經顯露齣作詩的天賦,當張琦經過廳堂,而恰好孩子們正在上課時,他會齣些題目讓孩子們對對聯。“詠物”很快成為傢裏最受歡迎的遊戲,玨孫總是第一,當張琦喊齣“桃花”“劍”“硯”時,玨孫總比彆人先念齣自己的一聯。 當瑤卿和丈夫還在為惠言服喪時,玨孫突然病倒瞭。他終止瞭課業,每日躺在床上,無精打采,麵色蒼白。後來他發起高熱。張琦請來瞭常州最好的醫生:法傢名醫。法傢在常州數代享有醫名,加之兩傢私交甚密,瑤卿和張琦都對他們寄予厚望。43瑤卿的祖父和法氏牧亭公素有深交。也因為這份交情,瑤卿已經安排玨孫和法鼎的四女兒訂婚瞭,法鼎是法傢始祖法徵麟的第六世孫。可玨孫還是去世瞭,年僅十四歲,病床前的法傢醫生束手無策。自幼訂婚的玨孫即將舉行冠禮,那是他成年的標誌。 玨孫的去世給瑤卿帶來三重打擊:她失去瞭兒子;她對法傢的醫術極為失望;她精心為兒子籌劃的婚姻也破産瞭,當然,未過門的媳婦——法傢小姐——也沒有瞭盼頭。瑤卿掙紮在巨大的悲慟中,同時也擔心著自己的丈夫。張琦不斷自責,也咒罵法傢。他痛苦地對每個人說:“吾子誤於庸醫。”這個曾經在徽州金傢意氣風發的男人突然間被打迴瞭原形,他肝腸寸斷。張琦放棄舉業,潛心鑽研醫術。他嚮瑤卿發誓,自己要成為一位名醫,治病救人而不誤人:因為“天下之民不死於病而死於醫”。 瑤卿很愛女兒們;她們讓她的內心充滿喜悅,而且從現實來說,隨著女兒長大,她們也為瑤卿減輕瞭不少生活負擔。四個女兒都未曾抱怨過纏足。為瞭盡量減輕纏足時不可避免的痛苦,瑤卿想盡瞭各種辦法:請來最有經驗的裹腳娘子,讓女兒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纏足並逐漸習慣,在纏足期間盡可能給她們足夠的安撫和特殊待遇。她高興地看到四個女兒都在乳牙未脫之前就能夠獨自走一小會兒,而且長時間站立也不會感到辛苦。英已經會做很多傢務事。在照顧和培養女兒的同時,瑤卿卻還有一個揮之不去的心事:她知道自己必須再生一個兒子,以延續張傢的香火。寡嫂隻有一個兒子,根本不可能過繼給瑤卿和張琦夫婦,否則那倒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玨孫去世時,瑤卿已年過四十,她相信自己已經沒有瞭生育能力,可她還是開始念佛。她對著觀音像叩拜,承諾說如果觀音菩薩能再賜給她一個兒子,自己會讓他一生從醫,懸壺濟世,不令其他母親遭受自己這樣的痛苦。 就在這段時期,張琦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妻子開始作詩。他保留下來的第一首詩描寫瞭一傢人在玨孫下葬後的旅行:張琦帶著傢人沿大運河南下,從江蘇來到浙江,在嘉興作塾師。與徽州相比,嘉興距離常州並不算遠,這裏的人文環境也和常州相似,尤其在對待女人和女性教育的態度上。可瑤卿的詩還是充滿瞭傷感,就像一位新婦所做:她對於離開傢鄉感到傷感,對於住在常州的母親和寡姊感到傷感。詩中沒有提到的事,是她在此時必須跟隨在丈夫身邊,因為他們還想要一個兒子。不過,張琦在隨後幾年中仍然時常外齣,新年期間也常不在傢,而是與揚州和江浙一帶的友人聚會。 瑤卿四十四歲時再次懷孕瞭,當時她和孩子們還住在嘉興。臨盆之前,她們都迴到瞭常州。觀音菩薩顯靈,瑤卿誕下一個男嬰,夫妻倆給他取名為曜孫,名字的最後一個字與去世的長子相同。曜孫順利齣世之後,張琦似乎又一次有瞭對未來的緊迫感。就在中鞦節過後,他獨自一人離傢遠行,將瑤卿和五個孩子、一位僕人留在傢中。此後二十年間,張琦四處奔波。瑤卿手上僅有的錢,就是嫁妝裏留齣來的、拿來應急的私房錢。 瑤卿和女兒、幼子待在常州,她每天都忙於照顧剛齣世的嬰兒。看到母親忙得不可開交,兩個大女兒開始幫忙做傢務。?英在十五歲就能治中饋,井井有條。已滿十二歲的(糹冊)英則負責其餘的雜事。姐妹倆從不抱怨,也很有主見。有時候,瑤卿見她們一手端著盤子,袖中放著書,互相背誦著詩歌,似乎不想浪費一寸光陰,她也忘記瞭為錢發愁,和她們一起背誦起來。 張琦離傢整整三年,瑤卿和丈夫完全失去瞭聯絡:沒有一封傢書,沒有半點消息,也沒給傢裏寄過一文錢。英和英開始做女紅,這多少能補貼點傢用。走投無路時,瑤卿將一些最精美的綉品送到一個富有的米行老闆那裏,並定期為他們傢綉製嫁妝,以換得米糧。瑤卿還要抽齣時間為一些傢境較好的婦人作縫紉活。綸英纔十一歲,紈英隻有九歲,她們還太小,掙錢還指望不上。 盡管羞恥感磨損著瑤卿的驕傲,她還是將傢事操持得井井有條。她堅持讓女兒們接受教育。她請叔叔——畫傢湯貽汾——來傢中小住,傳授給女兒們一些基本的繪畫技巧。四個女孩兒都很勤奮,而綸英在書畫方麵確有天分,這令瑤卿感到驚訝。有一次,包世臣在前往上海途中專程探望瞭張傢,他也證實瞭瑤卿的看法。包世臣帶著逗樂的心思嚮綸英演示瞭用大號毛筆書寫篆隸,這是他最擅長的。包世臣也覺得篆隸不適於女性,尤其像綸英這樣弱不勝衣的女孩子。瑤卿注意到瞭綸英的興趣,可她沒理由去鼓勵綸英練習篆隸,更不用說這還要花錢。 瑤卿有一小筆私房錢,這是從嫁妝裏留下的,後來姑媽和親戚中的其他女人也會給她些錢,瑤卿都放在這筆錢裏瞭。用這些錢,她購買食品、維持傢用,並支付下人的工錢,她也將錢放給親戚和信得過的女友,好收點利錢。在丈夫外齣的最艱難時日,瑤卿和孩子們幾乎三餐都隻能喝粥。隻有鄰居或朋友送來些魚肉時,她們纔能嘗到葷腥。可傢裏卻不斷有客人來訪——張琦那些需要接濟的親朋好友,或者受親戚之托來探望她們的陌生人——這些人都要好好款待。27瑤卿有一小片菜地,女兒們在地裏種瞭蔬菜,她還養瞭幾隻下蛋的母雞。英很會用雞、雞蛋、自傢發的美味豆芽以及葉嫩梗脆的青菜做齣各種佳肴。她很小的時候就學會瞭做鮮美的小餛飩,通常是素餡的,以及常州糕點鋪裏賣的各樣小點心。客人們幾乎想不到她們平日的食物是多麼簡單粗糙。可瑤卿知道外人還是在對她說三道四,她也明白叔叔已經把她的現狀告訴娘傢人瞭。可大姐和姐夫現在都不在常州,而其他親戚也並不比她寬裕。事實上,當瑤卿看到他們有睏難時,反而會時常給他們些接濟或饋贈。 嘉慶十六年(1811),張琦終於迴傢探視瞭幾日。夫妻之間的關係有些緊張。因為焦慮和傢事,瑤卿感到身心疲憊,而張琦看上去卻躊躇滿誌。平生第一次,他給自己的妻兒安排瞭一個體麵的住處:他租下瞭常州著名的“近園”,這是建於清初的一個小巧彆緻的宅院。近園裏有個小湖(也許應稱之為大池),湖裏養著各色錦鯉,湖邊假山環繞。山石間連以小橋,旁有亭閣,孩子們在這裏可坐、可讀、可畫、可弈。曜孫特彆喜歡這個花園,總在湖邊的鵝卵石小徑上瘋跑,或爬到湖心的假山上玩捉迷藏,瑤卿和女兒們必須時時看著他。園中還有一位園丁,他修剪樹木,讓枝條優雅地倒垂在波光粼粼的水麵上;他還給木槿剪枝,在湖裏種上蓮荷。瑤卿在近園住瞭將近十年。 現在,瑤卿有瞭一個體麵的傢,她又記掛起傢裏的親戚。她尤其掛念的是堂兄湯韻清。韻清碌碌無為,但在瑤卿心中卻有著特殊地位,正是他陪伴瑤卿的父親走完瞭人生中的最後一程:他將重病的父親送迴老傢,並且一直守護在病榻前,直到父親去世。而更重要的,在瑤卿看來,是韻清對父親的耿耿忠心:他仔細收藏瞭父親所有的手稿,不使其散佚,所以當瑤卿日後請丈夫刊刻父親的文集時,一切都是現成的。對於在父親這些事上欠韻清的人情,瑤卿盡其所能給予瞭最好的迴報:她邀請韻清來近園,和自己一傢住在一起。 當她嚮堂兄發齣邀請時,瑤卿並未考慮此舉將會帶來怎樣的流言蜚語。她的丈夫總不在傢,而現在一個與她年紀相仿的單身男人卻總和她同住一屋簷下。當然多數旁觀者都不知道那是她的堂兄,可即便知道瞭,流言也不會停止。多年之後,張琦對於妻子因為善心而名聲受損感到震驚。而瑤卿卻不在乎這些謠言,她的樂善好施也未因此動搖。她又開始關心起另一個親戚,一個名叫錢子貞的男孩,這是她姑夫堂兄的外孫。這個孩子的父親和叔叔都曾跟隨張琦父親讀書,因此張琦自小就與他們相熟。當瑤卿知道子貞父親去世孤苦無依後,毫不猶豫地將子貞接來近園,子貞的生母也跟著一起來瞭。子貞和瑤卿的孩子們一起讀書,多年之後,當瑤卿一傢北上前往張琦的官署時,仍然帶著子貞及其母。 時光荏苒,曜孫逐漸長大瞭。瑤卿記得曜孫的使命,也是她嚮觀音許下的諾言。她讓這個寶貝兒子學醫,張琦偶爾迴傢探親時,她讓父子倆一起討論醫術。瑤卿給曜孫講解儒傢經典,而張琦則教授他各種體裁,從古史到詩詞歌賦。令瑤卿失望的是,曜孫並未全心專注於這些正務,而喜歡上小說,尤其是新作《紅樓夢》,此書的手抄本在江南地區廣為流傳。瑤卿猜測,這書是張琦的朋友帶進近園的。不管是怎麼弄到的,兒子一有空就反復閱讀,不然就對那些沒看過書的人談論小說情節和十二釵。姐姐們也嚮弟弟藉來此書,看得如癡如醉。 大傢都在思考曜孫未來的人生該如何選擇。瑤卿曾在觀音麵前許願讓兒子從醫,可她知道丈夫還是希望兒子能走仕途。一個偶然的機會,矛盾解決瞭:張琦的一位朋友強烈提議找個相士給曜孫看看。當時,一位頗有名氣的相士剛好在常州,就住在瑤卿自幼熟悉的董傢,也就是姐夫傢。這位相士願意來近園單獨給曜孫相麵。至日,相士如約而至,他被帶入花園,瑤卿在一張石桌上設茶款待,身旁薔薇盛放,映襯著湖麵倒影。瑤卿已經囑咐曜孫待在書房裏,客人喝完茶,並在近園四處觀賞一番後,瑤卿將其領入書房,曜孫早已等著瞭。相士令曜孫正坐,麵朝正對花園的窗牖,然後細看其五官。瑤卿覺得這段時間尤為漫長,最後相士斷言,曜孫乃文摯後身,應該讓他棄醫從儒。瑤卿放下瞭自己對觀音許下的諾言,她一身輕鬆,開始讓兒子發憤習儒業。 瑤卿一傢人搬到近園數年後,當時曜孫業儒一事剛剛塵埃落定,某日,瑤卿正在聽曜孫背誦《論語》,突然聽到門上有敲門聲。曜孫剛開始背誦“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他驕傲地抬頭望著母親。瑤卿並不是在等什麼客人,丈夫又齣門瞭,她已經打發傢裏唯一的下人到雇主傢送自己昨晚完成的縫紉活。瑤卿不得不親自去開門,她讓曜孫大聲背誦,這樣她走到花園的時候還能聽見。多年之後,她對這些細節還記憶猶新。 近園的大門正對一條狹長的小巷,兩旁民房密集。隔著大門,她已經能聽見門外似乎聚著一些人。她知道這些人在乾什麼:他們探頭嚮花園裏張望,並想知道來訪者的意圖。離大門越近,門外的嘈雜聲越響,當瑤卿走過照壁時,曜孫的聲音已經聽不見瞭。站在厚重的木門前,瑤卿多麼希望下人在自己身邊。她拉開木門,一位老者走上前來。瑤卿立即認齣此人:他是法傢老僕。老僕人手裏拿著一封信,恭敬地遞給瑤卿,然後作揖離開,說第二天來聽她迴信。瑤卿關好院門迴到屋中,她已經猜到信的內容瞭。 玨孫去世已經整整十年瞭。那個和他定親的小姐,瑤卿知道她姓法,可名字是什麼張傢人還不清楚。乾隆五十六年(1791)玨孫剛滿周歲的時候,瑤卿就為他訂下瞭這門婚事。有很長一段時間,瑤卿幾乎忘瞭法傢。他們和湯傢、張傢一樣,都是常州世族,過去法氏行醫主要是為瞭救人,而非以此為生,當然如今法傢早已不是為行善而從醫。瑤卿知道,法氏醫術聲望最隆的一代是和祖父同輩的,此後就江河日下。不過,以法傢的名望和兩傢世交的關係,玨孫和法傢小姐訂婚還是門當戶對的。 可自打法傢未能醫好玨孫,隻能眼睜睜看著他去世之後,一切都變瞭。瑤卿和張琦當然是悲慟的,可夫妻二人也知道,玨孫之死對法傢小姐而言也是個悲劇。在他們這樣的人傢,女孩們自小就被灌輸“夫為天”和“從一而終”之理。事實上,瑤卿也是受著這樣的教育長大的:自從許字張琦,她所有關於自己和未來的想法都是圍繞張琦和張傢的。她絕對不會幻想嫁給另一個男人。她綉的每件嫁衣,父母對她未來的每次教誨,大姐對她說的每句話,都在暗示張琦是她夫子。因此,玨孫去世之後,瑤卿馬上就意識到玨孫未過門的媳婦,那位法傢小姐,很可能會因此守寡。可法氏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寡婦,她還沒有完婚。 玨孫去世後,瑤卿悲痛欲絕,根本沒有心思去想其他人和其他事。可她知道法傢所麵臨的睏境。他們選擇不多,僅有的選擇又都不盡如人意。法傢父母可以勸說女兒另擇夫婿,天下慈父母顯然都希望這樣,瑤卿若處在他們的境地也會這麼做的。可這還取決於法傢小姐自己的意願。說實話,法傢小姐無論作何選擇,都會麵臨難題。若她同意重訂親事,會招來非議。若她拒絕,雖能彰顯其貞潔,可自己總不能一輩子待在父母身邊。女兒總是要齣嫁的,傢族祠堂裏無處擺放她的牌位。瑤卿想,在這令人絕望的兩難麵前,法傢小姐可能會自盡,就像很多有相同遭遇的年輕女子那樣。如果法傢小姐真的自盡瞭,瑤卿相信自己會立刻得到消息,可她一直未得到這個消息。 對法傢小姐而言,還有一個選擇,當瑤卿看著手裏這封尚未拆開的信件時,心裏也在想著此事。人們對這種行為一直有爭議,可它的確為這棘手的道義難題提供瞭一個符閤道義的解決方式。瑤卿這樣的士紳傢族對於這種方式是否真的“道義”一直存有質疑,但無法否認,大多數人認為這是個閤情閤理的選擇。朝廷對於選擇這條道路的年輕女子也予以錶彰,很多女性都因此在地方甚至全國揚名,她們的事跡被記錄在地方誌中,戲劇與小說作傢也常以她們為素材。這個選擇就是讓那些失去未婚夫的女子自命為“貞女”。作為貞女,她可以過門侍奉舅姑,甚至收養繼子為夫傢延續香火,就像一個真正的寡妻那樣。 對於很多慘遭不幸的年輕女子來說,這種道義的選擇顯然具有誘惑力,瑤卿可以理解。首先是能避免許字他人,由於自小所受的教育,對於瑤卿這樣的女人而言,再嫁不僅從感情上難以接受,也與其道德規範相抵觸。再者,這為她們找到安身之處並解決瞭祭祀的問題。一位貞女在夫傢的傢族與傢譜中有閤法地位。不過,鑒於此事的嚴肅性,有人提齣應有十年考察期,在此之後,纔能信任一個女人要成為貞女的決定。他們認為,那時一個女人的決定纔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非在捨生取義、自我犧牲的衝動之下,或為求得朝廷嘉奬,或迫於傢庭壓力而作齣的選擇。 當瑤卿手中捏著信站在那裏時,這些想法同時湧嚮她的腦海。她拆開信封,看到法氏的父親工工整整的字跡:“法氏女誓誌不嫁,願過門守節。” 看到此信,瑤卿的心裏五味雜陳。首先,她在想法傢能從中得到什麼好處。法氏的貞潔定會得到朝廷錶彰。張傢會嚮地方官提齣旌錶的申請,將有官員對此進行核實,然後上報禮部,最後法傢門前會掛上禦賜的匾額,這是光宗耀祖的事。同時,這個在傢族禮法上相當尷尬的女兒被安全送齣娘傢,麻煩被轉嫁到另一個傢庭。法氏要搬來和瑤卿一傢共同生活。 接著,瑤卿開始想她和孩子們將要付齣的代價。一般而言,在此情形下,喪子之傢是歡迎貞女到來的,她不僅能幫忙做傢事,奉養年邁的公婆,還可以領養繼子為傢族延續香火。可瑤卿並不缺幫手,因為女兒們都還未齣嫁。她和張琦都希望至少為一個女兒找個上門女婿。再說,曜孫可以延續張傢香火,沒有必要再給玨孫立繼。即便要立繼,也很有可能是將曜孫的一個孩子過繼給玨孫,假如曜孫有幸能有兩個或更多兒子的話。 當這些想法在瑤卿腦海中閃過時,她意識到自己內心最深處的反應不僅隻有這些現實問題。玨孫去世已經十年,自己和丈夫剛從喪子之痛中恢復,而法氏會讓他們重新想起往事。更糟糕的是,法氏還將破壞夫妻倆為次子所製訂的人生規劃。他們剛給曜孫定下一門極好的親事。張傢好友包世臣多年前收養瞭姐姐的孤女,並讓她改姓包。現在包孟儀已經五歲瞭,已經正式許配給曜孫。兩傢決定,十年——最多十二年——之後就讓孩子們成婚。而這樁親事是基於一個雙方共識,即孟儀將是張傢唯一的兒媳。包世臣非常喜歡張傢姐妹,說自己非常樂意讓其中任何一人待在娘傢,即便是曜孫和孟儀成婚之後(當瑤卿和張琦嚮包世臣解釋他們想為幼女或者兩個女兒招上門女婿,並讓女兒婚後仍舊住在娘傢時,包世臣作此錶態。一般來說,姑嫂的關係不好相處,所以此事必須預先說明)。可瑤卿知道,一旦法氏來到張傢,情況就完全不同瞭。曜孫成婚後,法氏為姒,曜孫的妻子則低她一頭!如果包世臣知道法氏的事,瑤卿明白,他絕對不會答應這門親事。想到包孟儀今後在傢中的弱勢地位,瑤卿自己也會不過意的。 張琦至少一周之後纔能到傢,不過瑤卿已經知道他們夫妻對此事應該作何答復瞭。法氏已經許字玨孫,而且誓不再嫁。她的命運現在和張傢聯係在一起,她已經把自己完全交給張傢瞭。必須讓法氏過門。 ……
前言/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