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中國作證:杜赫德的《中華帝國全誌》

請中國作證:杜赫德的《中華帝國全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藍莉 著,許明龍 譯
圖書標籤:
  • 曆史學
  • 中國近代史
  • 文化史
  • 西方漢學
  • 杜赫德
  • 《中華帝國全誌》
  • 清史
  • 中西關係
  • 傳記
  • 學術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66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952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明末以降,傳教士扮演著中西文化傳遞的角色,他們看待中國的視角深深影響瞭當時正處於啓濛時代的歐洲人。依據長期居留中國的27位耶穌會傳教士的報告、信劄和譯自中文的文稿,一生從未來過中國的杜赫德神甫撰寫瞭鴻篇巨著《中華帝國全誌》。該書成為瞭18世紀歐洲人認識中國的最重要信息來源之一,直至19世紀末仍被視為中國問題的完整知識手冊。本書是法國著名漢學傢藍莉女士關於《中國帝國全誌》一書的研究專著,旨在全麵梳理這部巨著的內容,還原瞭當時歐洲人眼中的中國形象。


內容簡介

  傳教士在明末以降的中西文化與宗教交流中扮演瞭極其重要的角色。他們的觀點直接影響到當時歐洲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杜赫德神甫雖一生從未踏上中國土地,但他根據來自27位耶穌會傳教士的相關文獻,整理撰寫瞭深具影響力的《中華帝國全誌》,該書成為歐洲人瞭解中國人。本書正是關於《中華帝國全誌》的研究專著,旨在全麵梳理這部巨著的內容,通過大量文獻和考證,夠瞭齣《中華帝國全誌》的成書過程,探究該書的稿源、選稿標準以及對原稿的增刪和改動,並以大量篇幅查考書中譯文的漢文資料來源,從而揭示齣《中華帝國全誌》與中國經典西傳的關係,還原當時歐洲人眼中的中國形象,從曆史學的長時段觀重新審視瞭當時傳教士在中西方文化與宗教交流上所充當的角色,為讀者重新解讀和深入研究《中華帝國全誌》提供瞭翔實的史料。


目錄

第一章《全誌》及其兩個版本
I.1.同類應時作品中的佳作
I.2.兩個版本的差異
第二章主編與27位供稿人
II.1.杜赫德的職業生涯
II.2.供稿人的生平與活動
附件II.1.杜赫德生平和活動與禮儀之爭的關聯
附件II.2.為《全誌》供稿的27位傳教士名單
附件II.3.27位供稿人的供稿數量錶
第三章時代背景
III.1.反映在獻詞中的1735年
III.2.陷人險境的基督教
III.3.嚮中華帝國滲透
III.4.歐洲對耶穌會傳教政策的看法
III.5.協調保教權
III.6.禮儀之爭偏離正軌
III.7.《全誌》認定的事端挑起者
附件III.1.1700年書檢批文
附件III.2.孔子葬禮1700年10月19日再次舉行
第四章製作工場
IV.1.誰乾瞭什麼?手稿與印製品的異同
IV.2.杜赫德是否對稿件作瞭違背作者原意的改動?
IV.3.編纂和齣版過程
IV.4.審讀人的作用
IV.5.送檢
附件IV.杜赫德在世時刊登在《耶穌會士書簡集》上的來自
中國的信件
第五章與學界的聯係
V.1.將地圖納入《全誌》
V.2.院士們的好奇心
1)1684年科學院提齣的問題匯總
2)1689年萊布尼茨提齣的問題匯總
V.3.耶穌會士在科學院的會議上和齣版物上談論中國
V.4.法蘭西科學院的一位死對頭
V.5.科學上的審慎和大膽
附件V.1684年科學院的問題總匯與《全誌》中迴應此總匯的
相關段落
第六章譯文
VI.1.譯文的功能
VI.2.譯文題錄
第七章信仰與教派
VII.1.宗教類彆
VII.2.第一個崇拜對象
VII.3.對詞義采取開放態度
VII.4.信仰的持久性
VII.5.否定性的質問
VII.6.最早的立法者
第八章迷信
VIII.1.汙染來自何方
VIII.2.文人拒佛
VIII.3.超自然的實體和非宗教的榮耀
第九章品德
Ix.1.真理的種子
Ix.2.孝是所有美德之本
Ix.3.修身
Ix.4.民間文學
第十章駁“中國人是無神論者”
第十一章與古希臘羅馬的文化疊交
結語
附錄
1733年預售簡介
同時代人的評論
迄今尚存的手稿及其收藏處
羅馬教廷關於中國禮儀的曆次決定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I.2.兩個版本的差異
  從錶麵上看,兩個版本沒有什麼區彆,通常被認為完全一樣,甚至可以互換。圖書館和研究機構往往隻收藏其中的一個版本,收藏兩個版本的為數不多。海牙版也分成4捲,每捲的篇章編排也與巴黎版一模一樣;每篇文章的篇名以及正文和評注都原封不動。由於海牙版比較容易找到,而且使用比較方便,所以,研究《全誌》的學者一般都使用海牙版。
  海牙版與巴黎版的最大差異是開本稍小,圖片全無。由於弄不到地理學傢當維爾監製的木版,海牙版的編者隻能重新刻製巴黎版中的地圖,編輯成冊後於1737年單獨發行。①《特雷武報》闢齣專欄刊登當維爾的抗議,譴責竊取他的成果。②
  從1708年起,9位在華傳教士奉康熙皇帝之命進行測量,杜赫德與一位專傢閤作,將這次測量的成果刻製成圖,刊齣在《全誌》中,此事絕非等閑之舉。當維爾當時在製圖方麵已經是一位公認的行傢,盡管他的事業此時剛剛起步,後來纔一步步發展,最終在國王圖書館中設立瞭一個圖版室。1736年版把地圖與《全誌》分離,此事並非無關緊要,而是破壞瞭始祖版中文字與圖版渾然一體的格局,杜赫德的初衷是藉助地圖與文字相映生輝,提高這部著作的使用價值。杜赫德親自撰寫的售書簡介和《全誌》序言以及《特雷武報》,都十分強調地圖非同尋常的價值。讀者不難看齣,盡管地圖中的比例有一些錯誤,但編者堅持把這些地圖插入書中,這顯然是經過精心考慮的重要安排。需要指齣的是,海牙齣版的圖集照抄瞭這些比例上的錯誤。
  至於兩個版本在編排方麵的差異,乍看似乎不值一提,其實卻不容忽視。首先,1736年版由於縮小瞭開本,因而便於閱讀,而始祖本每捲的重量超過3公斤,加上開本巨大,非得擺放在書桌上纔能閱讀,所以,不可能同時展開兩捲或兩捲以上。海牙版體量較小,紙張較薄,打開和閤攏都比較方便,從閱讀此捲轉到閱讀彼捲相對容易。這種結構變化帶來瞭對於此書所提供的信息不同的利用方式。巴黎版基本上隻能一頁接著一頁閱讀,很難想象為瞭對兩個相近的主題進行比較或加以補充,可以放下書桌上的這一捲,走到另一張書桌邊上去閱讀另一捲。然而,1736年版的讀者卻可以采取多樣化的閱讀方式,從而使書中文獻的工具作用發生變化。杜赫德大概沒有想到存在著隨意翻閱書中某段某節的可能,相反,他為讀者所作的提示都是一頁接一頁從頭讀到尾。第3捲中的一些段落講到瞭皇帝祭天時使用的供獻,想讀懂這些段落就得有必要的知識準備,而這些知識在第2捲介紹中國的經典古籍時已經提供瞭:
  我在這裏繼續說說中國的經典古籍是如何講述皇帝祭天的。①
  在《全誌》的序言中,杜赫德不惜花費大量筆墨解釋分捲的計劃和理由,由此可見,全書的結構安排絕非隨意為之。書中常常可以讀到“我在彆處說過”或“我在下麵將會說到”之類的錶述;這種提示往往齣現在某個話題尚未全麵展開的地方,海牙版的編者們不得不順藤摸瓜,根據腳注找到這個話題全麵展開的章節。
  ……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到的特定圖書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描述其他相關領域的書籍: --- 書名:寰宇風物誌:近代早期歐洲視野下的東方圖景 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列強與亞洲新興或成熟文明之間的早期互動,重點關注地理大發現時代對歐洲人認知世界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在這一曆史轉摺期,歐洲的探險傢、傳教士、商人以及外交使節,通過親身經曆或二手資料,開始構建起一套關於東方世界的復雜認知體係。這套體係既包含瞭對異域風俗、政治結構、宗教信仰的如實觀察,也混雜瞭基於自身文化優越感、貿易利益考量乃至想象力的扭麯與美化。 第一部分:航路開闢與認知邊界的拓展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自大航海時代開啓以來,歐洲在亞洲建立貿易據點和傳教網絡的初期階段。重點分析瞭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後來的英國在東南亞、印度次大陸和東亞沿海的早期活動。 海權爭奪與信息流動: 詳細考察瞭香料貿易路綫的軍事化以及隨之而來的信息壟斷。早期航海日誌、海軍報告和探險隊的信件,是歐洲人獲取亞洲信息的主要渠道。這些文本往往帶有強烈的軍事和商業目的,對於當地社會的描述常常服務於殖民擴張的論述。 傳教士的“東方學”前奏: 探討瞭耶穌會士等宗教團體在東亞(特彆是中國和日本)的傳教活動。這些傳教士憑藉其教育背景,成為早期歐洲社會瞭解儒傢思想、中國科舉製度、天文曆法等知識體係的關鍵橋梁。然而,他們的描述也深受神學框架的製約,緻力於在異教文化中尋找與基督教教義的共通點,或強調其“濛昧”之處。 第二部分:帝國敘事與文化比較的張力 本書的第二部分轉嚮瞭歐洲知識精英階層如何消化和重構這些關於東方的碎片化信息,形成具有時代特徵的“東方圖景”。 中國模式的吸引與批判: 詳細分析瞭中國(明清時期)的中央集權製度、官僚體係以及社會秩序對啓濛思想傢的深刻影響。伏爾泰、萊布尼茨等思想傢,將儒傢哲學視為一種“自然宗教”的典範,並將其作為批判歐洲絕對君主製和教會特權的工具。他們推崇中國的“賢人政治”,但這往往是一種理想化的投射,忽略瞭中國社會內部的階級矛盾和政治鬥爭的現實。 異域風俗的人類學考察: 收集並分析瞭大量歐洲旅行傢和商人在其著作中對印度、波斯乃至更遙遠地區的風俗、服飾、飲食和法律的記錄。這些描述雖然是早期人類學考察的雛形,但往往夾雜著強烈的文化相對論傾嚮,將“他者”的行為視為奇觀,或以歐洲社會的標準進行褒貶。例如,對印度種姓製度的描繪,常被用來論證歐洲社會結構(如封建等級)的閤理性。 文學與藝術中的東方想象: 探討瞭東方元素如何滲透到歐洲的文學、戲劇和裝飾藝術中,催生瞭“中國風”(Chinoiserie)等藝術思潮。這種風格化的描繪,更多是滿足歐洲貴族對異國情調和奢華的追求,而非對真實東方的忠實再現。 第三部分:衝突、誤解與知識的修正 隨著歐洲商業利益的擴大,早期的天真與贊美逐漸被更具對抗性的視角所取代,知識的修正成為必然。 貿易衝突與政治判斷: 考察瞭歐洲東印度公司與亞洲土著政權之間發生的摩擦,如鴉片貿易的興起、海關稅收的爭議等。這些直接的經濟衝突,使得歐洲的觀察者開始強調亞洲國傢在軍事技術和經濟政策上的“落後”,為後來的殖民主義擴張提供瞭理論鋪墊。 信息偏差的自我糾正: 審視瞭那些試圖提供更平衡視角的文本,例如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商人或外交官,他們試圖揭露傳教士報告中的誇大成分,或指齣中國官僚體係的腐敗與低效。這些修正性文本的齣現,標誌著歐洲對東方理解的復雜化。 地理知識的精確化: 強調瞭地圖測繪技術的發展對修正早期地理錯誤的重要性。早期歐洲地圖中充斥著基於傳說和道聽途說的錯誤地名和山脈走嚮,隨後的精確測繪工作,如某些歐洲探險隊對內陸的考察,逐步填補瞭歐洲人對亞洲廣袤腹地的空白認知。 結論:近代早期東方學的多麵性 本書總結認為,近代早期歐洲對東方的認知是一個多層次、充滿矛盾的知識構建過程。它既是歐洲“自我定義”的一部分,通過他者的映照來確認自身的優越性或文明程度;也是全球化早期信息傳播的案例,展現瞭文化接觸中信息過濾、選擇性吸收和意識形態乾預的復雜機製。最終,這些著作共同構成瞭歐洲通往現代世界體係的知識基礎,其遺産至今仍影響著我們看待全球曆史的方式。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厚度一開始讓我有些卻步,但一旦沉浸其中,時間仿佛都靜止瞭。作者構建瞭一個極其龐大而精密的知識體係,每一個章節之間都緊密相連,猶如一張巨大的蛛網,讓人驚嘆於其構建的復雜性和內在的和諧統一。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中穿插的那些生動的曆史軼事,它們像是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珍珠,雖然微小,卻閃爍著獨特的光芒,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趣味性。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內容的廣度與深度的完美結閤——廣度體現在對當時文化、製度、經濟全方位的考察,深度則體現於對核心驅動力的精準剖析。讀完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該時期的某些固有認知,這種顛覆性的體驗,正是優秀著作的標誌。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

评分

對於一本曆史題材的作品而言,可讀性往往是最大的挑戰,但這本書卻成功地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作者似乎擁有一種將冰冷的史料“人性化”的魔力。他筆下的人物不再是教科書上扁平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充滿矛盾和掙紮的個體。我發現自己對某些曆史人物産生瞭復雜的情感,這正說明瞭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高超技巧。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典雅,但絕不晦澀,它透露著一種曆經歲月沉澱的從容和自信。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驚嘆於作者如何在浩瀚的史料中,精準地截取最有價值的片段,並將它們有機地編織在一起,形成流暢而引人入勝的故事綫。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並非一成不變的定論,而是充滿瞭動態的張力和解讀的可能。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味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引人注目,那種沉穩中帶著一絲神秘的色調,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第一次翻開它的時候,立刻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所吸引。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老練,像是領著讀者進行一場精心策劃的時光旅行。他不僅僅是在陳述事實,更像是在描繪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比如他對當時社會風貌的細膩刻畫,從市井百姓的衣著到士大夫階層的言談舉止,都展現齣一種令人信服的真實感。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思考作者在字裏行間傳遞齣的深層意圖,那種需要主動參與思考的閱讀體驗,恰恰是我所珍視的。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巧妙,層層遞進,邏輯嚴密,即便涉及復雜的人物關係和政治角力,作者也能化繁為簡,讓讀者清晰地把握主綫。總而言之,這是一次非常充實且富有啓發性的閱讀之旅,讓人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立體、更深入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就像是揭開瞭一層層古老的塵封之幕。作者的觀察角度非常獨特,他似乎總能從一些旁人忽略的細微之處,捕捉到宏大曆史變遷的脈絡。我特彆喜歡他運用對比手法的段落,將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態並置討論,那種強烈的反差效果,讓人對那個時代的多元性和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體悟。文字的張力把握得極好,既有激昂澎湃的敘事,也有沉靜內斂的反思,節奏的掌控堪稱一絕。而且,這本書在呈現曆史事件時,展現齣一種難得的人文關懷,即便是描寫權力鬥爭,也從未忘記對普通民眾命運的關注,使得整部作品不僅有智識上的滿足,更有情感上的共鳴。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作者點亮瞭一盞燈,照亮瞭曆史的某些幽暗角落。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中久久不能平靜。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史料匯編,沒想到作者的筆觸如此富有感染力,簡直像是在聽一位資深學者娓娓道來他畢生心血的研究成果。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信息來源的考據之嚴謹,幾乎可以說是吹毛求疵瞭。他似乎對每一個關鍵論點都提供瞭多方佐證,這種紮實的學術功底,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而且,不同於一些嚴肅的學術著作,這本書在處理嚴肅議題時,依然保持瞭一種平易近人的文風,沒有過多的佶屈聱牙的術語,使得即便是對該領域瞭解不深的讀者也能輕鬆進入狀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關鍵轉摺點上所做的深入分析,他沒有止步於“發生瞭什麼”,而是更進一步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這種探究事物本質的精神,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財富。這本書無疑會成為我書架上常被翻閱的參考書目之一。

评分

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

评分

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如雨果说的:“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考在火上一样,渐渐地融化”一般,它在一个人的人生中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是有句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好书,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帮助.不仅是我,可能读好书的人都会感觉到这一点.总而言之,读好书,会带来很多益处.

评分

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如雨果说的:“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考在火上一样,渐渐地融化”一般,它在一个人的人生中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是有句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好书,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帮助.不仅是我,可能读好书的人都会感觉到这一点.总而言之,读好书,会带来很多益处.

评分

明末以降,传教士扮演着中西文化传递的角色,他们看待中国的视角深深影响了当时正处于启蒙时代的欧洲人。依据长期居留中国的27位耶稣会传教士的报告、信札和译自中文的文稿,一生从未来过中国的杜赫德神甫撰写了鸿篇巨著《中华帝国全志》。该书成为了18世纪欧洲人认识中国的最重要信息来源之一,直至19世纪末仍被视为中国问题的完整知识手册。本书是法国著名汉学家蓝莉女士关于《中国帝国全志》一书的研究专著,旨在全面梳理这部巨著的内容,还原了当时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明末以降,传教士扮演着中西文化传递的角色,他们看待中国的视角深深影响了当时正处于启蒙时代的欧洲人。依据长期居留中国的27位耶稣会传教士的报告、信札和译自中文的文稿,一生从未来过中国的杜赫德神甫撰写了鸿篇巨著《中华帝国全志》。该书成为了18世纪欧洲人认识中国的最重要信息来源之一,直至19世纪末仍被视为中国问题的完整知识手册。本书是法国著名汉学家蓝莉女士关于《中国帝国全志》一书的研究专著,旨在全面梳理这部巨著的内容,还原了当时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明末以降,传教士扮演着中西文化传递的角色,他们看待中国的视角深深影响了当时正处于启蒙时代的欧洲人。依据长期居留中国的27位耶稣会传教士的报告、信札和译自中文的文稿,一生从未来过中国的杜赫德神甫撰写了鸿篇巨著《中华帝国全志》。该书成为了18世纪欧洲人认识中国的最重要信息来源之一,直至19世纪末仍被视为中国问题的完整知识手册。本书是法国著名汉学家蓝莉女士关于《中国帝国全志》一书的研究专著,旨在全面梳理这部巨著的内容,还原了当时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评分

比较难懂啊

评分

非常好。书很棒。很有启迪。

评分

期待已久的著作,

评分

书还行,装祯设计挺不错的,商务出品都不会太次的。

评分

京东购物让人放心,买了很多书,没法一一评价。只好复制了。希望京东以后好好努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