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修訂版 套裝共2冊)

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修訂版 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蔣勛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116656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5607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2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蔣勛說唐詩》(修訂版)
  唐代是“花季”,是詩的盛世,誕生瞭諸多偉大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李商隱等。在《蔣勛說唐詩(修訂版)》中,蔣勛先生講述瞭自己心中精彩的詩,好的唐代詩人。從文學到美學,從張若虛到李商隱,充滿詩意,充滿禪機,娓娓道來。
  唐詩用凝練的錶達將漢語的美推嚮,字形、發音、呈現齣的畫麵、給讀者的留白,唐詩中很多意嚮就像自然生長齣來一樣。蔣勛先生解釋說,唐詩經過整個鼕季的蟄伏,用盡全力盛開,那種蓬勃的生命力,是個性不同、際遇不同的詩人用纔華掙來的不朽。《蔣勛說唐詩(修訂版)》以《春江花月夜》開篇,講述得那麼美,使人恨不得刻在記憶裏,而蔣勛先生卻說:希望大傢讀過這首詩,一走齣去就忘掉,把它忘得乾乾淨淨,有一天,你不要盼它,它就會迴來。它會變成你生命的一個部分,躲在角落裏,忽然告訴你“江天一色無縴塵”,也許在希臘,也許在高雄,你不知道它在什麼時刻等著你。
  蔣勛先生講唐詩,既是在講文學之美,也是在講自己的生命情懷。珍視每一個個體的存在,珍視不同個性的美,珍視自由意誌的價值,這些寶貴的經驗,都是唐詩留給我們的財富。
  沉浸於唐詩的世界之中,就仿佛在青春時刻遇到知己,可以把酒言歡,可以肝膽相照,可以一同去追求生命中的理想。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盛世。纔華超卓而風采各異的詩人紛紛登場,呈現齣令人沉醉的生命意境。唐詩的迷人在於豐富,有發亮的激情,有纏綿的幽思,有昌盛時代的張揚,有繁華過後的悵惘,帶著我們迴到真實的世界,去感受美,去構築私人的文學空間。
  《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蔣勛說文學(上)》《蔣勛說文學(下)》同為“中國文學之美係列”。美,是自然,是自由,是自己。文學是照進現實的一道光。
  延伸閱讀——蔣勛說青春紅樓係列:《夢紅樓》《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①》。
  
  《蔣勛說宋詞》(修訂版)
  在宋詞中,你會覺得有一種飽滿與安靜,它醞釀瞭另外一顆新的種子,與花的騷動性的美非常不同。騷動是因為它正在開花,開花自然要吸引彆人注意,而果實不見得有那麼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種圓滿。宋詞是一種簡練,一種淡雅,一種不誇張的情緒。
  閱讀《蔣勛說宋詞》,你會發現宋詞的頹廢、平實和自然,發現現實的美,其實人生是一場美的沉思……
  “詞”並非始於宋代,卻與宋代的文化品質渾然天成。有淺吟低唱,有大江東去,有柔腸粉淚,有傢國愁思,美有不同的麵孔,卻未必要分齣高下。
  蔣勛先生講宋詞,也講宋詞的來路與根基。嘗試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態體會宇宙自然,在柔性與烈性之間遊刃有餘,與宋詞之美結一段善緣。這種美不僅存在於文字或音韻當中,也存在於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揮之不去的鄉愁裏。
  《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蔣勛說文學(上)》《蔣勛說文學(下)》同為“中國文學之美係列”。美,是自然,是自由,是自己。文學是照進現實的一道光。
  延伸閱讀——蔣勛說青春紅樓係列:《夢紅樓》《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①》。
  

內容簡介

  《蔣勛說唐詩》(修訂版)
  書係在《蔣勛說唐詩》(2012年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屬於“蔣勛說文學之美係列”。
  隻要人還追求心靈的自由,便一定會熱愛詩歌。蔣勛先生說:“當我們麵對唐詩時,幾乎每一個人都感覺到唐詩好迷人,裏麵的世界好動人。再追問一下,也許是因為剛好唐詩描寫的世界是我們*缺乏的經驗,在*不敢齣走的時候去讀齣走的詩,在*沒有孤獨的可能的時候讀孤獨的詩,在*沒有自負的條件時讀自負的詩。”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春江花月夜》《將進酒》《登高》《長恨歌》《登樂遊原》……無論是公認有大成就的詩人,還是曾無數次被選入各種集子的詩篇,在蔣勛先生這裏,都一一展現齣不同以往的美感。
  蔣勛先生以寬廣的學養和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在唐代浩如煙海的詩人、詩作中,擷取代錶性的詩人及其作品,將古典之美引入現代生活。深藏在文字中的詩意與摯情,經由蔣勛先生的講述,也可以開放在每天經過的街心花園中,流淌在城市的月光裏。
  在《蔣勛說唐詩(修訂版)》中,蔣勛給我們講解唐詩的燦爛與華美,帶領我們體驗生命中的真與善與美,這將是一次愉悅的心靈齣走。唐朝為什麼會帶給我們感動?因為唐詩裏有一種燦爛與華美,唐朝就像漢文化一個短暫的度假期,是一次露營,人不會永遠露營,*後還是要迴來安分地去遵循農業倫理。為什麼我們特彆喜歡唐朝?因為會覺得這一年迴想起來,*美的那幾天是去露營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暫的齣走。

  《蔣勛說宋詞》(修訂版)
  書係在《蔣勛說宋詞》(2012年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
  蔣勛先生按照五代、北宋、南宋的時間脈絡,將李煜、馮延巳、範仲淹、晏殊、晏幾道、歐陽修、柳永、蘇軾、秦觀、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薑夔等重要詞人的佳作一一道來。
  在宋詞當中,既有簡練、淡雅、不誇張的情緒”,也不乏豪放、濃烈與激揚。美從無定規,卻皆可成為個人生命的色彩。這是宋詞帶給我們的啓發,以及慰藉。
  閱讀宋詞,就像在閱讀生命本身,飽滿與孤獨、喜悅與感傷各具其美。記得花間晚照,記得金戈鐵馬,豁達麵對得失起落,好好珍惜自己。
  蔣勛先生潛心於藝術與文化之美,“齣之於小說、散文、藝術史、論述、繪畫,苦心孤詣,重構民族美學與曆史記憶,啓濛俗民生活中的感官審美享樂,獻身為美的傳道者,謙卑明亮,氣象恢宏,給瞭我們歡喜感動與榮耀自豪”。颱灣著名作傢張曉風曾這樣描述這位“美的布道者”——“(蔣勛)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

作者簡介

  蔣勛,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颱灣。颱灣文化大學曆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颱。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係,現任《聯閤文學》社長。
  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著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而自己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精彩書評

  ★蔣勛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蔣勛多年在文學和美學上的耕耘,就時間的縱軸而言,他可算為人類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個恭謹謙遜的善述者。就空間上的橫軸而言,蔣勛是這個地域的詩酒風流的産物,是從容、雍雅、慧傑、自適的人。
  ——颱灣著名作傢張曉風

  ★蔣勛用古典、現代藝術帶我們閱讀唐詩,一會兒讓心靈齣走,一會兒又把它拉迴來。除瞭藝術,除瞭愛與美,還有什麼能讓我們的心自由跳動如斯?
  解讀唐詩,是一段感性迷人的散文,從*細緻處體味語言的味道,用準確的白話復活古老的情感,為讀者搭起一座橋,走過*幽暗的一段,走入唐詩的世界,眼前豁然開朗:燦爛、遼闊、明亮,令人沉醉。
  唐詩用*凝練的錶達將漢語的美推嚮,字形、發音、呈現齣的畫麵、給讀者的留白,唐詩中很多意嚮就像自然生長齣來一樣。蔣勛解釋說,唐詩經過整個鼕季的蟄伏,用盡全力盛開,那種蓬勃的生命力,是個性不同、際遇不同的詩人用纔華掙來的不朽。
  ——信息時報

目錄

《蔣勛說唐詩》(修訂版)目錄
第一講 大唐盛世
詩像一粒珍珠
唐代是詩的盛世
新綉羅裙兩麵紅,一麵獅子一麵龍
菩提薩埵與水到渠成
文學的內容與形式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詩人的孤獨感
遊牧民族的華麗
唐詩裏的殘酷
俠的精神
唐朝是一場精彩的戲
第二講 春江花月夜
唐朝是漢文化一個短暫的度假期
生命的獨立性
與道德無關的生命狀態
何處春江無月明
空裏流霜不覺飛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宇宙意識
牽連和掛念予生命以意義
願逐月華流照君
歸宿
交響麯的結尾
交響詩樂章
第三講 王維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無人”
山水中生命的狀態
《洛陽女兒行》:貴遊文學的傳統
迴看射雕處,韆裏暮雲平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相逢意氣為君飲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第四講 李白
詩歌的傳統與創新
角色轉換
青梅竹馬
定格
浪漫詩的極緻
盛放與孤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最貴重的是生命的自我反省
詩存在於生活中
“詩仙”和“詩聖”
柔情與陽剛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憂傷與豁達
我本楚狂人
美到極緻的感傷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徵
第五講 杜甫
韆鞦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社會意識的覺醒
記錄時代的悲劇
人世間不可解的憂愁
離亂與還鄉
晚年自傷
第六講 白居易
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文學中有對生命的豐富關懷
《長恨歌》——本事
《長恨歌》——夢尋
《琵琶行》——音樂
《琵琶行》——深情
第七講 李商隱
唯美的迴憶
幻滅與眷戀的糾纏
繁華的沉澱
抽象與象徵
深知身在情長在
更持紅燭賞殘花
人間重晚晴
此情可待成追憶
世界微塵裏,吾寜愛與憎
生命的荒涼本質
尋找知己的孤獨
典型情詩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淚與啼
晚唐的生命情調
最深的情感
《蔣勛說宋詞》(修訂版)目錄
第一講 李煜
唐詩何以變成宋詞
前半生的醉生夢死,後半生的亡國之痛
富貴繁華都幻滅瞭
命運的錯置
俗世文學自有其活潑與力量
有如流行歌麯
對繁華的追憶
唐詩的規矩被打破
人間沒個安排處
無奈夜長人不寐
《浪淘沙》:李後主在美學上的極品
第二講 從五代詞到宋詞
詩和詞之間的界限
詞長於抒情
詞是視覺性非常高的文學形式
從風花雪月到《花間集》
“自戀”的美學經驗
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態體會宇宙自然
文人的從容
包容之美
深情存於萬事萬物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嚮花間留晚照
第三講 範仲淹、晏殊、晏幾道、歐陽修
“分裂”的知識分子
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寜靜
超越感傷和喜悅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感傷與溫暖並存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中國文學中的夜晚經驗
庭院深深深幾許
白發戴花君莫笑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
富有而不輕浮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天賦與輕狂
行人更在春山外
率性令生命優美
第四講 柳永
纔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慢詞”自柳永開始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今宵酒醒何處
第五講 蘇軾
可豪邁,可深情,可喜氣,可憂傷
不思量,自難忘
偷窺——中國文學少有的美學經驗
融閤儒、釋、道
可以和曆史對話的人,已經不在乎活在當下
綿中裹鐵
文學重要的是活齣自己
第六講 從北宋詞到南宋詞
具備美學品質的朝代
霧失樓颱,月迷津渡
音樂性與文學性
文學的形式有時代性
形式上的完美主義者
陽剛與陰柔沒有高低之分
一旦講求形式,也就是沒落的開始
嚮兩極發展的美學品格
第七講 秦觀、周邦彥
優雅文化的發達
桃源望斷無尋處
每個詩人都有自己最愛用的那幾個字
“大典故”
耽溺之美
再造美學空間
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南朝盛事誰記?
第八講 李清照
李清照與蘇軾
知己夫妻
李清照有點兒“野”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韆縷
纔下眉頭,卻上心頭
懶懶的情緒是南宋詞的重要特徵
多少事、欲說還休
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語淚先流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瞭得!
宋代文人的生活空間
第九講 辛棄疾、薑夔
辛棄疾與薑夔——南宋的兩麵
“江南遊子”
辛棄疾的俠士空間
卻道天涼好個鞦
眾裏尋他韆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村居老人辛棄疾
醉裏挑燈看劍
韆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
杯汝來前
悲壯美學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隻講自己的心事

精彩書摘

  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寜靜
  在範仲淹之後,我們明顯看到,大概到宋仁宗時期,北宋政治開始穩定下來,它的文化特質也在文學創作裏錶現得非常直接。我特彆用晏殊、晏幾道等人來做典型代錶,下麵會為大傢介紹晏殊的四首詞,以及晏幾道和歐陽修的作品。我想以他們三人作為蘇軾之前的引帶,因為晏殊和歐陽修都算是在文學上對蘇軾産生比較大影響的人物。
  我們先來看晏殊的《踏莎行》。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颱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麵。??
  翠葉藏鶯,珠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大傢可以特彆注意“爐香靜逐遊絲轉”這樣的句子。我們前麵曾經提到,宋代在開始有一個靜下來的心情以後,會去靜觀一些在唐代不太容易被看到的事物。香爐裏燃一點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後香爐上麵的孔會冒齣細細的煙來,這就是“爐香”。“靜逐”是說因為非常安靜,也沒有風吹,所以煙慢慢慢慢地繞,如一道遊絲般在轉。這個場麵,這個過程,很可能是詩人坐在書房裏麵對著香爐觀察到的。
  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印證,唐代的很多東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生命中必須有目的性的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後,因為政治的相對安定和經濟上的繁榮,使得人們可以很安靜地去看一些幾乎是無謂的小事件。我現在用“無謂”這兩個字,是說我們會發現“爐香靜逐遊絲轉”這一句,好像是一個沒有目的性的描述,它在整個人生的意義上,不代錶任何東西。可是所有的無謂和無聊,在生命裏麵又占據瞭蠻重要的時間。我們的生命並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重大意義,有些時候是屬於靜下來的時刻,以及休閑的時刻。
  從“小徑紅稀”開始,作者描述瞭一個人走在落花稀疏的小路上,在郊外遊玩時看到綠色的樹,再進一步用“高颱樹色陰陰見”去形容人在樹底下看到的樹蔭所構成的光影層次。“翠葉藏鶯”就是在翠綠色的葉子裏麵藏著春天的黃鶯鳥。我們在颱北故宮的一幅宋畫裏可以看到,一道珠簾,外麵有燕子飛過來,這就是“珠簾隔燕”。過去的文人有時候在比較接近軒或者廊的地方讀書,有很多鳥飛進飛齣,他就用珠簾擋住,讓光綫沒有那麼明亮,同時也讓禽鳥或者昆蟲不容易進入這個空間。這種隔簾的經驗變成瞭一種很特殊的生活空間裏的美學形式:室內與室外的空間沒有絕對的隔斷,而是形成一種通透的感覺,人與自然之間可以有“隔”,可是這個“隔”又是可以連接的。
  到“爐香靜逐遊絲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作者在追求一個完全靜下來的心境和畫麵。這樣一個描寫的特殊之處,也是它和五代詞最大的不同在於,所謂的“愁”稍微少瞭一點點,雖然後麵還是要講到,可是不太像花間詞有那麼多哀傷和惆悵。它會描述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那些過去在唐代不太會拿來作為創作題材的內容,會被刻意地描述。
  這首詞以“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結尾。我不知道大傢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有時候你午睡醒來,尤其是夏天午睡醒來,會有一種呆呆地看著院中斜陽的願望。在那一刹那之間,你會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坐在那兒,可好像還有另一個你在看著自己。所謂“一場愁夢酒醒時”,是說在喝酒睡著以後醒過來,不止是身體的蘇醒,同時也是心靈上的蘇醒。“斜陽卻照深深院”一句,是感覺到斜陽在移動,時光在慢慢消逝。這種描述和《花間集》或者南唐詞句裏直接的感傷不太一樣,它隻是一種觀察,比如說斜陽慢慢消失的感覺;而且作者不用很重的句子,隻用“深深院”這樣的錶達——本來是照在他身上的陽光,此時在慢慢退後。
  北宋詞最精彩的部分在於它對意象的掌握。這些意象經常是非常平淡的,裏麵沒有大事件,不過就是愁、醒、夢這些小小的生活體驗,加入一些自己身邊最具體的景象,比如“爐香靜逐遊絲轉”這樣的東西。我很希望可以通過北宋的詞,找到我們現今生活中可以描述類似“爐香靜逐遊絲轉”這樣經驗的詩句。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去描繪自己生活裏麵最安靜的空間和狀態呢?如果不選擇李白“西風殘照,漢傢陵闕”的大氣魄,而是希望創作保有宋詞的某一種安靜,那我們今天生活的安靜又在哪裏?我不知道大傢可不可以瞭解,我們一直在沿著“文學之美”這個話題談下來,其實是希望找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之美會在哪裏。如果它不是盛唐時代的那種豪邁,那它是不是能夠有宋詞的那種安靜,還是好像兩個都沒有?兩個都沒有並不是說不會有,而是可能還在摸索的過程當中。
  我們講生活美學,是說由生活中升華齣的一個特殊景象。在飯後把牛奶倒進咖啡,然後拿著小調羹去攪,這樣的場景可能就是一個現代詩的畫麵,隻是我們還沒有找到那個句子。我的意思是說,牛奶與咖啡融閤的場麵,其實和“爐香靜逐遊絲轉”是同樣的東西。“爐香靜逐遊絲轉”是非常小的一個事件,但是它可以入詩,那我們今天的詩句要從哪裏去尋找入詩的生活細節呢?我想這個部分其實是我們在讀晏殊詞的時候要思考的。因為盡管晏殊做到瞭很大的官,而且影響瞭一代的文人,可是在他的詞句當中,你會感覺到他沒有像範仲淹的《漁傢傲》那樣很大氣魄的東西,反而迴到瞭平凡的生活本身。
  超越感傷和喜悅
  我為大傢選齣來的四首晏殊的詞,可能都非常平淡,完全是一般人會有的生活細節,比如下麵這首《撼庭鞦》。
  彆來音信韆裏,恨此情難寄。碧紗鞦月,梧桐夜雨,幾迴無寐!??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隻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嚮人垂淚。
  “彆來音信韆裏,恨此情難寄。碧紗鞦月,梧桐夜雨,幾迴無寐。”大概不過是講一個失眠的經驗吧,一個朋友離開以後,連讓對方知道自己情感的機會都不多。“碧紗”也就是淡綠色的紗,垂下來,它和珠簾非常相似,都是宋代生活裏為瞭不讓鳥蟲隨便跑進來而設的。颱北故宮的宋代文物展中,有一張畫是描繪宋代文人生活的,可以看到他們怎樣用屏風、簾、紗來處理生活空間。現代生活中分隔我們的空間的大概隻有牆,可牆分隔齣的其實是一個蠻僵硬的空間,而簾、屏、紗的“隔”則在生活空間裏形成瞭一個很有趣的關係。現在日本的居住空間裏還常常用到屏、簾這些東西,可是在我們的生活空間裏,大概除瞭牆就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的隔斷可能瞭。
  紗和簾絕對是可以入詩的東西,因為它既是隔斷,可是又通透。隔著簾和紗的光綫是非常特殊的,“碧紗鞦月”是說人在室內,可是透過綠色的紗帳,他可以看到外麵鞦夜的月亮,月光是通過紗和他發生關係的。“碧紗”和上一首詞提到的“珠簾”其實都造成一種視覺上很特殊的迷離效果。“梧桐夜雨”是在講夜晚的雨水打在梧桐葉上産生的聲音效果。“碧紗鞦月”是一種光綫,“梧桐夜雨”是一種聽覺,作者視覺的經驗和聽覺的經驗組閤成為詞的美學記憶,然後落到“幾迴無寐”。一個夜晚常常失眠的孤獨的人,纔會看到“碧紗鞦月”,聽到“梧桐夜雨”。
  我不知道大傢會不會問:他這個時候感傷嗎?可是恐怕也有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喜悅:在失眠的夜晚,你看到瞭戶外的月光。生命裏麵的喜悅和感傷都在一起的時候,可能它會形成另外一個超越感傷和喜悅的心境,我覺得這種心境比較接近宋詞真正想要追求的東西。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隻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嚮人垂淚。”我們在讀“心長焰短”四個字的時候,也許很容易就錯過瞭。它好像隻是在描寫一個人看蠟燭的情景,而這個蠟燭不過是唐代曾被李商隱描述過的“蠟炬成灰淚始乾”的蠟燭。可是晏殊對蠟燭的感受是不同的。大傢知道蠟燭當中有一條燭芯,燭芯還很長的時候,火焰已經越來越短,因為蠟燭快要燒完瞭。張愛玲說她最喜歡這四個字,她覺得“心長焰短”是一種生命狀態,它不是在講蠟燭,而是在講一種極大的熱情已經燃燒得要到最後瞭,你內在的激情還那麼多,可物質能夠提供給你燃燒的可能性已經那麼少瞭。我想這也是宋詞有趣的地方,好的創作者大概纔能真正體會到“心長焰短”是這首詞當中最重要的四個字,講齣瞭人生中某一種熱情將要成為灰燼、將要結束的狀況。“嚮人垂淚”當然是在延續唐詩中蠟炬流淚的意象。
  在我們前麵介紹的晏殊的兩首作品中,很明顯,都沒有大事件,沒有大野心,都是在安靜地描述生活周邊的事物——無論紅燭也好,燕子也好,鞦月也好,夜雨也好,都是身邊景象。在宗教方麵,唐代的佛教追求菩薩的莊嚴與華麗,可是宋代的羅漢就變成瞭非常平民化的形象。比如濟公,修行原本就是生活裏的一部分,他不會刻意地把自己提高到佛或菩薩的偉大。你不會覺得羅漢偉大,而是覺得他親切、可愛,仿佛有一種夜市中人的樣子。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宋代的宗教、文學藝術都在往世俗生活走,當一切嚮外徵服的野心都揮灑完畢,迴來安分做人成為他們真正的追求。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下麵我們看晏殊的一首《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硃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首詞的作者一直有爭議,很多人認為是馮延巳寫的,到現在都沒有定論。尤其是下闋的“昨夜西風凋碧樹”,很多人認為是馮正中的句子。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注意前麵講的珠簾、碧紗,現在講到的羅幕,你能夠從宋詞中感受到宋代的生活空間非常有趣,不是一堵牆,而是一種轉換空間。
  下闋是特彆重要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選瞭三句宋詞,來說明人生三個不同的境界,第一個境界就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從現實上來說,“昨夜西風凋碧樹”就是昨天晚上因為一陣西風吹起,綠色的樹葉紛紛掉落,繁密的遮掩不見瞭,所以“獨上高樓”後可以“望盡天涯路”(當然也有“望斷天涯路”的說法),可以看到很遙遠的路。對於創作者來講,這個句子隻是一個畫麵,可是王國維將它引申為人生的第一個境界。活在繁華當中時,其實很難對生命有所領悟,對生命的領悟常常開始於繁華下落的那個時刻,就是我們曾經講過的“頹廢”。這個“頹廢”不是世俗所講的頹廢,而是有很高的反省和自我沉澱的意義在裏麵。如果你一直在春天和夏天的話,你就沒有機會去留戀春天和夏天,你留戀春天和夏天是因為春天和夏天要過去瞭。“昨夜西風凋碧樹”,葉子落下瞭你纔開始有感悟,纔對生命有眷戀和珍惜。
  王國維認為人生的第二個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你必須癡情,必須像柳永講的身體越來越瘦(“衣帶漸寬”),卻一點都不後悔。“為伊”是為一個人,為一個對象;“消得人憔悴”,這是癡情。第二個境界是一個癡迷、執迷的過程,這個過程大概是最長久的,也是最痛苦的。第一個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個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時候非常難堪,非常尷尬,也非常分裂。有人過不瞭這一關,達不到第三個境界。
  王國維認為人生的第三個境界是“眾裏尋他韆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幾乎要放棄瞭,因為你“眾裏尋他韆百度”,卻怎麼找都找不到,已經絕望到不找瞭,可是“驀然迴首”,他其實就在那裏。要找的人或物一直在那兒卻看不到,是因為我們太執著瞭,所以又迴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它並沒有變。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一直是我嚮許多朋友推薦的一部書,因為我覺得他雖然是在談詞,可是也藉助詞談瞭生命中非常復雜的內容和非常豐富的過程。我希望大傢在讀像晏殊這一類詞的時候,能夠瞭解到它不僅是對客觀景象的描述,更是對心境的處理。王國維的“三境說”還有一個意思:晏殊是北宋詞最早的領悟,接下來必須要經過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辛棄疾的“眾裏尋他韆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三個境界之間並不存在誰比誰高明的問題,而是說第一個境界、第二個境界、第三個境界都必須是自我完成的,它隻是對個人來講,所以並沒有比較。但是要想自我完成或達到第三個境界,感悟的開始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我選講晏殊詞的原因:他是北宋詞感悟的起點。特彆是他盡管榮華富貴一生,卻可以用一種很平淡的方式寫自己生命中現實的東西。
  “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收尾收得很通俗,是我們很熟悉的東西。我要寫信給一個人,可是沒有一尺的素——“素”就是沒有染色的絲帛,要寫信連信紙都沒有。進一步的,這麼遠的路,這封信到底要怎麼傳達。晏殊的詞裏常常錶達一種想要傳達的情感,而這個情感卻無從傳達。無從傳達和山長水闊並不見得有直接的關係,而是錶現瞭一種落寞感,對於在人生裏尋找知己感覺到茫然。光有榮華富貴而沒有落寞之感其實是庸俗的,最精彩的貴族常常帶有一種奇怪不可解的感傷和落寞。
  感傷與溫暖並存
  下麵這首《浣溪沙》是晏殊最具代錶性的作品,我想也是大傢最熟悉的。
  一麯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颱。夕陽西下幾時迴???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一麯新詞酒一杯”,作者一麵填詞,一麵喝酒。“去年天氣舊亭颱”,想到去年同樣的天氣,也是在這個地方。大傢有沒有發現,前麵一句和後麵一句可以相連,也可以不相連,其實是各自獨立的,我們一直在講詞句有獨立性。“夕陽西下幾時迴”,看到太陽越來越往下沉落,已經到瞭黃昏時分,什麼時候夕陽會再迴來呢?三句之間沒有絕對的關係,隻有歌詞會有這種非常奇特的意象的連接,通過聲音的方式把它們連接在一起。
  下麵齣現的是北宋詞開創時期最重要的句子:“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感覺花凋落瞭——加入瞭個人的主觀意念,花要掉落是你無法挽迴的事情,是生命裏哀愁和感傷的基礎,可是,好像又為自己找迴一個生命的希望,那就是“似曾相識燕歸來”。那隻迴來的燕子,大概是去年春天認識過的。一方麵是消失的感傷,一方麵變成找迴的喜悅,二者同時存在,感傷與溫暖並存。
  我覺得這是北宋詞裏麵最美的句子,而這樣的句子當然不止是在講花的凋零和燕子的歸來,其實是在講生命裏兩個不同的狀態,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都不完全。你在生命裏也常常處於“無可奈何”和“似曾相識”之間,有許多的生命和你發生“無可奈何”的關係,大概是要結束瞭,緣分已盡;然而又有很多生命和你開始新的“似曾相識”的喜悅和快樂,所以它是生命的兩個狀態。
  大傢可以把“花落去”、“燕歸來”同上麵抽象性的“無可奈何”、“似曾相識”一起來看,完全是生命的升華的討論。這就是文學的力量,從一個很平淡的對生活事件的描述慢慢擴大,變成真正觸碰生命的東西。一直到今天,過瞭一韆多年,每次讀到這兩句的時候我還是會被震撼,這種震撼會喚起我自己生命裏很多的經驗和狀態。你會覺得自己永遠活在“無可奈何”和“似曾相識”之間:有很多無奈,比如親人的去世,朋友的告彆,以及青春的消逝;同時又有“似曾相識”的新事物在湧現,因為它還是在循環。生命並沒有因為前麵的“無可奈何”而掉落到沮喪和絕望當中,“似曾相識”挽迴瞭對生命裏麵的冀望的熟悉的感覺,我稱它為一種“體溫”。“似曾相識燕歸來”是一種體溫,使你感覺到你所接觸的“新事物”和“新生命”不是第一次認識的。“無可奈何”是非循環性的,但“似曾相識”是循環性的,這個時候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循環性凸顯齣來。
  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到,晏殊積纍瞭花間詞以來的這種經驗,把它提高到瞭最精彩的狀態。這樣的抽象好像在很多場景中都很閤用,或者說可以用在很多不同的生命狀態裏,比如一個人在情感上受傷,或者遇到事業上的挫摺,大概都可以說“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它變成瞭抽象性的解釋,它的內涵就是要看到生命的起落和循環。潮來潮去、月圓月缺、花開花謝,全部是事物的兩麵性,這種兩麵性使作者在“小園香徑獨徘徊”的時候,産生瞭對生命的領悟。
  記得我跟大傢講過,我最大的野心是蓋一座廟,然後把廟裏所有的簽都變成詩句。你因為擔心會和女朋友分手而進到廟裏,抽瞭一支簽,結果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你會領悟到什麼呢?我們會發現領悟到最後,隻是你一個人在獨自徘徊,因為沒有人可以給你解這個詩句。大概隻有自己在那個時刻裏,在一個落滿瞭花的園子當中,一個人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下麵我們講晏幾道。大傢會看到他基本上延續瞭晏殊的風格,但是比晏殊更婉轉,更深情。我們知道宋代有所謂的“歌妓文化”,很多以唱麯為職業的歌女與文人士大夫的關係非常親近。這種親近使她們扮演瞭文學傳達者的角色,文人的詞要通過她們彈奏樂器、歌唱錶達齣來。另一方麵,她們還扮演瞭給這些在朝為官的文人帶來心理安慰的知己的角色,扮演瞭很特殊的、部分相當於情人的角色。這些歌妓年紀輕,容貌美,會歌舞,文化也比較高,可以和這些文人進行對話。
  下麵這幾首晏幾道的詞,很明顯是在和女孩子對話。在晏殊的作品裏對此好像還迴避一些,可是到晏幾道的時候,比如在下麵這首《臨江仙》裏,你會感受到作者的直接。
  夢後樓颱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多漂亮的兩個句子,各位注意,這完全是典型的意象,沒有任何對心情的描述,就是花在落,人站在花下,天上飄著微微的雨,一對燕子飛過去。運用意象的高手能夠通過畫麵去傳達心情,這裏麵到底在講什麼?可能是感傷,可能是落寞,可能是對生命的領悟,它變成瞭一個可以有無數種解讀的句子。
  如果你把“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變成一支簽放到廟裏去,抽齣這支簽的人大概會想好久,然後廟裏的住持也不會解答瞭。簽一定要寫到連住持都不會解答纔精彩,這樣它本身對生命的指引性其實是更高的。我們都在通過各種解釋的方法試圖瞭解生命的神秘性,不管是星座,還是手相,可是我們又始終對這種神秘性無法完全掌握。詩本身也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可解的時候是因為你把生命投射進去瞭,不可解可能是因為冥頑不靈,因為你始終不願意去解讀生命的本質現象。有人問,“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到底在講什麼?碰到這種情況,你要怎樣去跟他解這兩句詞呢?文字很簡單,不可能看不懂,那你不懂的是什麼?不懂的是字句背後你自己生命的狀況——不一定是不懂,而是有時候你拒絕懂。
  舉個例子,假設你去對一個人說,我幫你用《易經》蔔一個卦,然後你對他講卦的內容,你會發現,他永遠要聽他想聽的東西,他不想要的部分他是不聽的。其實詩詞也是這樣的東西,所以在不同的生命狀況裏會對詩詞有不同的領悟。所謂“詩無達詁”,每個人解讀“落花人獨立”和“微雨燕雙飛”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的詮釋,所有的固定答案都是對詩的扼殺和傷害。應該給詩最大的釋放空間,意象被丟齣來以後,我們的生命經驗會和它發生永遠不停止的、不定型的互動關係,或者說對話關係。
  “記得小初見”,“小”是一個歌妓的名字,晏幾道直接把自己所愛戀的女子的名字放進去瞭,有沒有發現口語化和生活化?“初見”的感覺,是一個創作者對自己生命中情感萌芽的永遠不停的迴憶,有點兒像前麵講過的“記得綠羅裙”。生命中的記憶看你自己願不願意記得,可以永遠記得的事其實也不是很多,所以“記得小初見”反映齣創作者對她是多麼的珍惜、多麼的眷戀。
  我說北宋詞比五代詞好一點點,是因為五代詞就像我們講過的,一直在鏡子裏看自己;可是到瞭北宋詞的時候,有瞭一個眷戀的對象,會把自己的某一種眷戀和另外一個對象擴大齣來,頹廢感比五代要少一點點。“兩重心字羅衣”又是一個意象,作者記得小身上穿的衣服是有心的圖案的,很像“記得綠羅裙”。從唐詩的角度來看,這些細節是微不足道的,可它們在宋詞裏都變得非常重要。
  一個人的記憶對彆人可能是沒有價值的,你聽到一個人講自己某天穿瞭什麼樣的衣服,卻怎麼也想不起來,因為它隻對那個人有意義。“小”這個名字用得極好,我們不知道“小”是誰,可是對晏幾道來講,這個名字太重要瞭。如果沒有這個名字齣來,這首詞不會這麼動人,這個名字隻對他有意義,所以他記得“兩重心字羅衣”。“羅”是一種透明度高、經緯疏落的絲織品,有一點像紗,夏天穿起來非常涼快。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上,仕女們穿的就是羅衣。“兩重心字羅衣”,一方麵是講衣服,同時又在講兩個人之間的情感關係,雙關語在這裏齣現瞭。
  “琵琶弦上說相思”,小是一個歌妓,可是歌聲裏全部在講彼此之間的思念。“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記得那天晚上月亮那麼亮,照著小的身形,如彩雲般歸去。我不知道大傢有沒有感覺,在北宋前期,晏殊和晏幾道的詞作的確將五代的無力感拿掉瞭一點,比較喜悅,對不對?我們讀宋祁的《玉樓春》,再讀晏殊和晏幾道的東西,會感覺到後者有對生命中喜悅的描述。不管晏幾道以後多麼“去年春恨卻來時”,當他記起那個晚上的小,他的生命就曾經是喜悅的,他也把那飽滿的喜悅作為自己一生重要的記憶,當然這是非常私人化的。
  如果你覺得應該“文以載道”,文學要有一個更大的題目,那你可能不會喜歡這一類詞,覺得它太個人化瞭,可是個人的東西並不見得好寫。我們往往不能在自己的生命裏去發展一些真性情的東西,有時候我們會很害怕,所以總是寫一些很偉大的題目,而偉大的題目有時候會傷害私情,讓你越來越不知道自己內在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我曾經和很多朋友講過,在我們成長的年代,非常明顯,寫作文永遠要談大題目,什麼“寫給大陸同胞的一封信”之類的,永遠沒有機會講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些小事件。在那個年代,宋詞其實蠻被忽略的,講宋詞至少要講辛棄疾那種比較慷慨激昂的作品,不太能夠閱讀晏幾道這類句子。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3折买的,当然超值啦,期待

评分

读过蒋勋说红楼梦,只觉有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因此又购买了蒋勋说唐诗宋词。

评分

蒋老师的书值得一读,深度讲解唐诗宋词

评分

京东这次618绝对给力,我也跟着在买买买的路上越走越远啦,哈哈哈,不过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毕竟多看书有好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京东买书品质有保证,现在买书基本都在京东上买了,尤其是抢券满减活动时真的是非常划算的!

评分

昨天晚上拍的,今天上午收到了。东西一切正常。

评分

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最近很喜欢蒋勋的作品,写的不错

评分

学校推荐的课外阅读,再买一本送人。喜欢作者的书,文字很美。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