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不做虎媽,不做狼爸!來看很具人氣的育兒專傢如何教養孩子!
★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旅程
★你不是完美父母,你的孩子也不必成為完美小孩
★不要違反孩子的成長規律,請給孩子成長蛻變的時間
★請把犯錯的機會留給孩子,孩子從自己的錯誤中學到的東西,遠比從父母的指導中學到的多
★彆把教養孩子當成一種負擔,教養孩子也可以輕鬆愉快、創意無窮
★用溫和而堅定的正麵管教方式,讓孩子在規矩和自由並存的環境裏健康成長
內容簡介
育兒,不僅僅是養育孩子,更是自己成長的旅程。
為什麼你很努力,卻不快樂?
因為,你總在憂心忡忡,有關孩子的一點小事,你就擔驚受怕。
因為,你內心不夠強大,心態不夠平和,孩子讓你不滿意,你就暴怒。
因為,你甚至不承認作為一個母親的價值,你纔會懷疑自己,看不到未來。
因為,你不夠自信,對於孩子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上什麼學校,雖然需要參考彆人的做法,但是優佳的答案永遠是,適閤你和孩子自己的,纔是很好的。
《規矩的背後是自由》作者用優美的文筆,用直抵人心的文字,嚮讀者傳達輕鬆快樂的教養理念;更以正麵管教講師的身份,結閤廣大網友、傢長提齣的問題,以及自己教養孩子的經曆,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品格、學習、情緒、智力等諸多方麵的教養難題,讓傢長不再把教養孩子當成一種負擔,而是用輕鬆愉悅、溫和堅定的正麵管教方式,給孩子定規矩的同時,也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孩子在規矩和自由並存的環境裏,成長為一個人格健全、道德高尚、情緒穩定、思想自由、熱愛學習的人。
作者簡介
盧丹丹,兩個男孩的媽媽,親子作傢,筆名加州魔豆,新浪育兒名博博主,高級傢庭教育指導師,美國正麵管教認證講師,代錶作《寶寶獨立從0開始》。
2005年起旅居瑞典和美國,2012年迴國定居,一傢四口在大學校園工作、生活和學習。在海外的7年,一直從事幼兒教育與兒童心理學的學習與研究,並將自己的育兒心得通過新浪博客與國內的父母進行分享,受到廣大父母的追隨與喜愛。網友稱盧丹丹的文字“不華麗、不做作,娓娓道來,潤物無聲,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領悟到先進的育兒理念”。她同時為《婚姻與傢庭》《父母》《生命時報》《傢人》《傢庭育兒》等30多傢報刊撰稿,至今已發錶幾十萬字的作品。
目錄
第一章先照顧好自己,再照顧好孩子/ 1
養育孩子,你焦慮嗎/ 2
先照顧好自己,再照顧好孩子/ 6
讓操勞變得有意義/ 10
做父母也可以“投機取巧”/ 14
育兒路上,讓爸爸撐起半邊天/ 17
不要因為孩子,迷失瞭自己/ 21
你不是完美小孩,我也不是完美父母/ 25
把你的正能量傳遞給孩子/ 29
第二章 趁你還是孩子的全世界,請給他百分百的愛/ 33
與孩子溝通的秘密武器/ 34
趁你還是孩子的全世界,請給他百分百的愛/ 37
用久彆重逢的心情愛孩子/ 40
陪孩子走路上學/ 43
一堂關於幸福的感恩課/ 46
旅行的意義,在於更好的陪伴/ 49
帶著孩子像燕鷗一樣遷徙/ 52
讓睡覺不再睏難——被窩裏的遊戲/ 55
走進孩子的內心,其實很簡單/ 59
我這樣引導孩子認識夢/ 63
彆讓算計傷瞭孩子的心/ 67
你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嗎/ 70
第三章 慢養孩子,靜待花開/ 73
給孩子成長蛻變的時間/ 74
當孩子還是醜小鴨時,請看到他白天鵝時候的樣子/ 77
順其自然的死亡教育/ 81
麵對原則,彆輕易嚮孩子屈服/ 84
為孩子的缺點找個完美的理由/ 88
問齣孩子的想象力/ 92
告彆分離焦慮:媽媽送給孩子的神秘禮物/ 95
膽怯的孩子,需要加倍的愛與耐心/ 99
欣賞孩子的執拗/ 103
把犯錯的機會還給孩子/ 107
孩子“說謊”,不必大驚小怪/ 112
第四章 溫和而堅定,正麵管教的力量/ 117
為人父母,首先要學會情緒管理/ 118
積極暫停,結果將大不相同/ 123
溝通,從接納孩子的情緒開始/ 128
繞不開的叛逆期/ 133
告訴孩子,哭是沒有用的/ 138
不要總對孩子說“不”/ 141
多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 145
孩子不愛寫作業,怎麼辦/ 148
錶揚孩子,你做對瞭嗎/ 152
第五章 習慣培養對瞭,孩子的人生就對瞭/ 155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從不打擾開始/ 156
給孩子好成績,不如給孩子好習慣/ 160
自私過,纔懂得分享/ 163
對付拖拉孩子有絕招/ 167
把電腦遊戲搬到現實世界來/ 170
遊戲中的數學啓濛/ 173
閱讀廣泛的孩子學習能力強/ 176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從細節做起/ 180
彆把孩子丟給電子教學産品/ 184
讓孩子當老師/ 189
培養有自製力的孩子/ 192
第六章 規矩的背後是自由——學美國人輕鬆育兒/ 197
在體驗中學會環保/ 198
傢庭教育從餐桌開始/ 201
潤物細無聲的品德教育/ 204
孩子的每個職業夢想都值得尊重/ 207
比物質奬勵更好的奬勵辦法/ 210
孩子,我們來開會吧/ 214
如何跟孩子談及災難事件/ 217
第七章 養育兩個孩子,沒你想得那麼難/ 223
兩個孩子的幸福:1+1>2 / 224
老大愛老二,就這麼簡單/ 228
愛與競爭:讓手足之情健康成長/ 233
精彩書摘
第三章 慢養孩子,靜待花開
給孩子成長蛻變的時間《聖經》裏說,世間萬物皆有定時:播種有時,成長有時,花開有時,凋零有時。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在哪個階段就應該做這個階段的事情。所以,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地等待花開。
豆豆齣生後,我和很多新手媽媽一樣,很容易著急。豆豆1歲時,我就對他進行大小便訓練。豆豆1歲半時,我已經教會他背幾十首唐詩。對於孩子頻繁吃手、愛哭愛鬧、動作拖拉、不愛分享等小問題,我更是急得不行,恨不得馬上解決掉。
但是有一件事,讓我的心態“慢”瞭下來。豆豆3歲開始在美國上幼兒園,上幼兒園前,和大多數中國孩子一樣,他已經學會瞭數數,並會進行簡單的加減法運算。從小到大,我所見過的每一個傢長都是這麼教孩子的,會數數瞭就教加減法,這似乎是約定俗成的一件事。可是,美國的幼兒園老師,竟然把一個數字教瞭一個星期!譬如,他們是這樣教孩子認識數字“5”的:黑闆上的五角星,變成瞭5個一組;吃點心、分餅乾,每人5塊;去室外玩時,5個小朋友拉著手;畫畫的時候,使用5種顔色……整整一個星期,幾乎孩子們所有的活動,都會與“5”有關。
我很睏惑,為什麼一個簡單的數字,要花這麼長的時間與精力去學呢?這樣太沒有效率瞭,後麵還有那麼多內容,什麼時候纔能學得完?可豆豆的老師告訴我,中國人的數學很厲害,她很佩服。可是,幾百年來,他們都一直延續著這種“慢”教法。他們覺得,快教育下學習長大的孩子,沒有機會慢慢地、用他們自己的速度去瞭解與愛上一門學科,他們的興趣很快會被任務和壓力所代替。不如讓孩子在生活的每個細節裏,慢慢地感受數字無處不在、韆變萬化的神奇力量。所以,美國的孩子們會把學習數字當做一種享受。兩種不同教育製度造成的結果是:中國的孩子們擅長考試,擅長在大賽上拿奬;而美國的孩子們擁有無拘無束的創意、對科學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大膽想象的思維。
我漸漸地發現,我的美國鄰居也是這樣慢教育孩子的。每次我為瞭孩子的問題請教她時,她總是微笑地迴答:“沒事,過段時間就好瞭,這個年齡的孩子就是這樣。”
她的兩個孩子,女兒性格比較安靜,但是似乎各方麵發育都要慢於同齡人;兒子相反,從小惹事不斷,最喜歡冒險、破壞和重建。看著性格截然不同的兩個孩子,她覺得這是上天給予她的恩賜,讓她體驗兩個不一樣的生命。在她的眼裏,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從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過程,她靜靜地微笑著,等待他們的蛻變。女兒每次加入一個新的遊戲前,都要在一旁觀看很長時間纔肯動手。她就陪在女兒身邊,從不催促,一直等她準備好瞭再一起開始。兒子大部分時間都在搞破壞,她也從來沒有著急發火過。最厲害的一次,兒子用錘子把傢裏的牆壁砸瞭一個大洞。她看到像遭過自然災害一樣的慘狀後,沒有急著去責問,而是就著被砸的洞,跟他一起研究牆的內部結構。原來牆是用磚頭一塊塊碼起來砌成的,外麵再塗上好幾層塗料。之後,母子倆一起動手,買迴來材料,把牆砌好瞭。從破壞到重建,兒子學到瞭很多東西。有一次,老師拿著兒子獲奬的一幅畫跟她說:“他這幅畫的思維,如果沒經曆過對多種風格的破壞與重建,是不可能畫齣來的。”現在,這兩個孩子都讀瞭美國的名校,能力非常齣眾,而且心態特彆好。
《聖經》裏說,世間萬物皆有定時:播種有時,成長有時,花開有時,凋零有時。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在哪個階段就應該做這個階段的事情。所以,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地等待花開。
可是,我常常遇到很多父母,他們總是試圖跳過孩子的成長規律,去做與他們的年齡不相符的事情,通過增大強度,來縮短孩子成長的時間。這樣做的後果是,父母很辛苦,步步緊逼;孩子也很辛苦,而且不領父母的情。最後,父母親手把孩子從自己身邊推開,他們再也不願意迴來。
愛,其實要小火慢燉,急不得,躁不得,煩不得。沉住氣耐下心,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錶現評判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慢慢把孩子養大。這時,你纔能體味到其中的意義與樂趣,你纔會發現,養育孩子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當孩子還是醜小鴨時,請看到他白天鵝時候的樣子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決定瞭孩子的未來。如果你認定他是一隻醜小鴨,那麼他從你那裏得不到支持、信任與鼓勵,就會慢慢地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棄。如果你認定他是一隻白天鵝,他就會以白天鵝的姿勢展翅騰空,擁有更加廣袤的天空。
孩子在自己父母眼中是最可愛的,父母對他們怎麼也看不夠,怎麼也愛不夠。父母能從他們並不完美的五官中看齣俏皮,能從他們的調皮搗蛋中看齣機靈,能從他們的破壞中看齣創造力,能從他們的固執中看到自己的樣子……孩子就像天使降臨在父母的身邊,帶給父母無與倫比的快樂與滿足。
然而,孩子就像一隻隱藏在鴨群裏的白天鵝,有很長一段時間,它都是醜醜的、笨笨的、灰灰的,和那些靈活的黃色小鴨在一起,更是沒有光彩。
當他們怎麼也無法把飯準確地喂到嘴邊,當他們怎麼也不能把兩塊積木拼到一起,當他們怎麼也數不齣簡單的幾個數字,當他們羞澀地低著頭怎麼也不跟人打招呼,當他們似乎總是事事不如人、事事無法令你滿意,當他們尚是醜小鴨的時候,你能看到他們白天鵝時候的樣子嗎?你能堅定地相信,它就是一隻白天鵝,從而耐心地等待它變成白天鵝嗎?
有一位母親有3個女兒。大女兒聰明機智,樣樣優秀;小女兒活潑可愛,討人喜歡;唯有二女兒,總是一副比彆人慢半拍的樣子,像是有什麼地方沒開竅。她不善言談,不愛運動,功課也不好,唯一的興趣是喜歡在本子上亂塗亂畫,也看不齣她畫的是什麼。當彆人誇奬大女兒和小女兒的時候,媽媽卻總是把贊賞的目光投嚮二女兒。她說,另外兩個女兒承受瞭太多的贊美,而二女兒其實是最需要贊美的一個。她鼓勵二女兒的畫,哪怕畫麵是漆黑一片,她也能順著女兒的意思說齣其中的意境。二女兒在畫畫上越來越有造詣,在高二的時候,她的一幅畫被一位老人買下,並互相留瞭聯係方式。高中還沒畢業的時候,她接到老人的電話,進瞭全國一流的藝術學院,畢業後成瞭一名優秀的畫傢。那個老人是藝術學院的校長,在全世界都赫赫有名。
後來,有人訪問這位女孩,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她隻說瞭一句話:“當我還是醜小鴨的時候,媽媽卻一直能看到我白天鵝時候的樣子。”
這一句話,讓不知情的人感慨萬韆,知情的人淚流滿麵。
在孩子尚是醜小鴨的時候,能一直看到他白天鵝時候的樣子,要做到其實有多難?
都說自己的孩子怎麼樣都好,但是我們在等待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有多少不耐煩,有多少不自信,又有多少攀比與隨波逐流,多少盲目與失去理智?
我們不肯接受他是醜小鴨的事實,也不給予他蛻變的機會。當他們努力著一次一次把飯喂到自己嘴邊時,我們一把抓過來代勞;當他奮力想扶著椅子站起來時,我們馬上過去幫他一把;當他麵對一堆搭不好的積木發火泄氣時,我們比他更加沮喪;當他在人前錶現不好時,我們覺得麵子過不去;當他在功課上很吃力時,我們潛意識裏立馬承認他在這方麵就是不開竅……而事實上,每一隻醜小鴨最期待的,就是父母能給他安慰與鼓勵,給他時間與機會,讓他在自己的世界裏感覺到溫暖、輕鬆、安全與信任。
被譽為颱灣地區“華人之光”的劉大偉,曾是迪斯尼整個動畫製作團隊的藝術總監,參與瞭《獅子王》《美女與野獸》《阿拉丁》《花木蘭》等作品的製作與設計,後來又為《時代》《美國商業周刊》《華爾街日報》畫插畫,其作品獲得過插畫界的奧斯卡奬“全美最獨特插畫奬”。可是當年,他是班上永遠的倒數第二名,因為倒數第一名的孩子是智障。小時候,他的願望是全颱灣的小孩都是智障,那麼他就可以考第一瞭。
後來劉大偉之所以有這樣大的成就,完全是因為繪畫老師對他的鼓勵。老師從他看似平庸的錶現中,看到瞭他的繪畫天賦,告訴他:“你擁有無與倫比的天賦,你可以做到!”後來,他成立瞭自己的動畫公司—Kendo動畫,公司齣品瞭很多鼓勵孩童的産品。Kendo這個名字就來自於當年凱斯老師鼓勵他的話“Youcandoit”。
在他的自傳《彆把鑽石當玻璃珠》裏,他這樣寫道:“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可能,請韆萬用正麵方式鼓勵他。你用心找齣孩子生命裏的鑽石,他就會想盡辦法琢磨自己,發齣閃亮耀眼的光芒。幸運與纔華,在每一個小孩身上都有,隻要我們不把鑽石當成玻璃珠。”
這一段話,跟前文所說的把孩子看成未來的白天鵝,如齣一轍。能夠這樣做的父母,心中必定會少很多沮喪與煩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能冷靜地麵對孩子的不足,知道這些不足隻是某方麵的,是一時的,並不那麼重要的,可以給予孩子時間,幫助孩子改正。這樣的父母,也能細緻地發現孩子的優勢,孩子手中稚嫩的畫筆,手下走調的音樂以及他腦海裏那些莫名其妙的想法,都可能成為幫助孩子騰飛的翅膀。
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決定瞭孩子的未來。如果你認定他是一隻醜小鴨,那麼他從你那裏得不到支持、信任與鼓勵,就會慢慢地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棄。如果你認定他是一隻白天鵝,他就會以白天鵝的姿勢展翅騰空,擁有更加廣袤的天空。
順其自然的死亡教育死亡對於大人來說,永遠是個沉重的話題,可以避免的話,就不想跟孩子談起。然而,孩子說起死亡時卻總是輕鬆自在、毫無顧忌的,就如同日升日落,草長鶯飛,那麼自然,那麼和諧。
看到那隻死鳥時,我下意識地想拉著豆豆快速離開,生怕嚇到他。可豆豆卻停下來,好奇地問我:“媽媽,這隻鳥不是在睡覺,應該是死瞭吧!”我平靜地點瞭點頭。早在豆豆3歲的時候,我已經和他談論過生命與死亡的話題,所以他說這個“死”字時,非常自然。
豆豆接著問:“它是怎麼死的呀?”我答:“我看不齣來,你覺得呢?”他蹲在地上認真地看瞭一會兒,然後很嚴肅地說:“是不是翅膀受傷瞭,從樹上掉下來摔死的?媽媽你看,它耷拉著翅膀呢!”我說:“可能是的。”他又說:“也可能是觸電瞭,我總是看到鳥兒停在電綫上,為它們擔心瞭好久。”我沒有跟他解釋小鳥停在電綫上是不會被電死的,還是淡淡地迴答他:“這也有可能。”豆豆繼續猜測:“或者,它是被貓咬死的。上次我就見到一隻貓追一隻鳥……”一路上,豆豆都在做著對小鳥死亡原因的各種猜測。
走到幼兒園門口時,豆豆還若有所思。突然,他幽幽地說:“不知道這隻鳥有多大瞭,如果很老的話,可能什麼也沒有發生,老著老著就死瞭。”老著老著就死瞭,聽起來,怎麼傷感中帶著一絲浪漫呢?我的思緒一下子遊離瞭,一晃神的工夫,他的背影已經融入到一堆小朋友中間,歡快地玩起來。
死亡對於大人來說,永遠是個沉重的話題,可以避免的話,就不想跟孩子談起。然而,孩子說起死亡時卻總是輕鬆自在、毫無顧忌的,就如同日升日落、草長鶯飛那麼自然,那麼和諧。
第二天,那隻小鳥還在。他看瞭一眼,就走過去瞭。但一路上,他的問題不斷。“媽媽,這隻小鳥有爸爸媽媽嗎?它爸爸媽媽是不是在到處找它呀?找不到會不會著急?”“它會一直躺在那裏嗎?如果下雨瞭,它死瞭不會飛,淋濕瞭怎麼辦?”“媽媽,你以前跟我說過,每個人都會死,但是如果我們相互保護好,是不是就不會死呢?”我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迴答,隻是說:“如果我們好好保護自己,保護對方,會避免很多不好的事情發生。”
沉默瞭一陣,豆豆又問:“媽媽,人死後,動物死後,去瞭哪裏?”我說:“去瞭大自然,和大自然融閤在一起。比如,樹葉落在泥土裏,成瞭泥土,小鳥也是如此。”豆豆:“那它們會像種子一樣發芽嗎?”我:“會有新的生命齣來。你看那個枝頭上,又有一群小鳥在唱歌,它們是新的生命。”豆豆:“人也是這樣吧,弟弟在你的肚子裏麵長大、齣來,就是新的生命來臨瞭,對嗎?”我說:“是的,我們生活在這樣的大自然中,太陽升起又落下,但是永遠不會消失。”
第三天,死鳥還在。但很明顯的,它的羽毛已經失去光澤,而且很淩亂。豆豆說:“媽媽,我覺得它是真的死瞭。”原來,他之前還抱有希望。“你看,它沒昨天那麼大瞭,它是在慢慢地消失嗎?”我說:“是的,好像是變小瞭。”他突然說:“要不,我們給小鳥辦一個葬禮吧?就像湯米的爺爺那樣,躺在棺材裏,然後葬在地底下。”這是他之前看過的一本書。
他開始準備,找來一個盒子、一把鐵鍬、一塊紙闆、一支水筆,還有一包東西。他把小鳥放進盒子裏蓋上,然後放入挖好的坑裏,再把那包東西放在小鳥的旁邊。我問:“那是什麼?”他說:“有手電筒,害怕的時候就把光打開;有塗色卡片,無聊的時候可以玩塗色;有巧剋力,餓的時候可以吃;還有這個,是一張小鳥的圖片,我想,它看到圖片,會覺得有人在愛著它,會給它力量和勇氣……”我越聽越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個包,很像他在美國上幼兒園時,老師教他們準備的地震包。我突然明白,原來5歲孩子眼裏的死亡,不過是生命從一個地方到瞭另一個地方,永遠不會停止。
我很真摯地贊美他:“小鳥一定很感激你為它做的這些。”他沒有說話,和我一起,把泥巴一捧一捧地蓋在小鳥的身上。然後,他拿起筆,叫我在紙闆上寫字。他說:“這是小鳥的墓碑,媽媽你說,寫什麼好呢?”我說:“墓碑上不一定要寫字,由豆豆畫上想說的話,小鳥會更明白。”豆豆想瞭想,在紙闆上畫上瞭天空、白雲、飛翔的小鳥,小鳥的頭上還戴著一個美麗的花環……就如同這隻小鳥從來沒有離開過。
為小鳥舉行完葬禮後,豆豆如釋重負。而我突然想起泰戈爾的一句詩:“天空雖不曾留下痕跡,但我已飛過。”感謝這隻小鳥,感謝豆豆,讓我重新思索瞭生命的意義。
……
前言/序言
自序
2014年的除夕,我係著圍裙在廚房裏準備年夜飯,老公、老人和孩子們在客廳玩。門鈴響瞭,是朋友送來兩束鮮花。我把豐盛的飯菜擺滿一桌,一傢人都圍坐過來,老人誇贊我的手藝,孩子們嚮我緻謝,老公打開瞭酒瓶,餐邊桌上的鬱金香和劍蘭開得溫馨又喜慶,如同我那一刻的心情。
迴顧過去的這些年,我常常為自己所付齣的努力而感覺喜悅。這種喜悅淡淡的、暖暖的,在我心裏流動,在生活中不斷循環。
6年前,我們生活在美國,當時老大豆豆纔1歲。斷奶後他特彆挑食,我眼看著他胖乎乎的身體迅速消瘦下去,心裏很不是滋味。那時老公的工作空前忙碌,隻有我一個人帶孩子。每天晚上,在豆豆睡著後,我便開始研究第二天的菜譜,並準備好所有食材。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有做過寶寶餐,但3個月後,我已經有瞭一套獨創且不重樣的寶寶食譜,並逐漸在網上被媽媽們認可,甚至被打印齣來當作私傢菜譜。豆豆自然也愛上瞭吃飯,身體變得健康而結實。他14個月起開始自己吃飯,吃的時候,桌上、地上以及身上、臉上、頭上到處都是飯粒。如果我喂他,可能隻需要20分鍾就搞定瞭,而他自己吃,光收拾就要花掉半個小時,還要耐心地等待他、幫助他、鼓勵他把飯吃好、吃完。但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幫他養成瞭很好的用餐習慣。
那段時間,豆豆晚上入睡也很睏難,總是要在床上翻來覆去摺騰到11點纔肯睡,早上又起不來。我看書、查資料、問過來人和兒科醫生,大傢給的建議都差不多,而且這些我都知道,隻是做起來很睏難——把生物鍾提前的最好辦法,是早晨早點把他叫醒,午睡不要睡太長,保證白天有足夠的運動量。可是,我不忍心把熟睡的孩子叫醒,而且有時巴不得他能多睡一會兒,這樣我就可以多休息一會兒。但是最後,我做到瞭。我用半個月的“痛苦”,換來瞭孩子健康的作息規律。
豆豆半歲多時,有一次生病很嚴重,上
規矩的背後是自由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