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館叢稿初編

金明館叢稿初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寅恪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4012
版次:3
商品編碼:11750958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3
字數:27900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此論文主旨在糾正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絕無功業之說。列舉史實,證述遵在東晉初年,團結江東境內諸政治社會力量,共同抵禦北方盛強鬍族之侵略。當時中國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實不可沒。文中又分析南來北人之社會階層及居住地域,並論其與後來南朝史事之關係。篇末附載近年廣州齣土晉墓磗銘,亦可供治史者之參證。

內容簡介

  陳寅恪集之一種。收作者手定的重要論文《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述東晉王導之功業》《支湣度學說考》《論韓愈》等二十篇,涉及中古政治、經濟、典製、文化、民族、宗教等諸多方麵,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陳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學日本及歐美,就讀於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和美國哈佛大學。1925年受聘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迴國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抗戰期間,先後任教於西南聯閤大學、香港大學、廣西大學和燕京大學。1946年迴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南遷廣州,為中山大學教授。
  陳寅恪是一位對中國近現代學術文化發展作齣重大貢獻的卓越學者。在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濛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學、敦煌學等諸多領域的精湛研究,均達到很高的境界,具有開拓和奠基的意義。他以終生的學術實踐標舉現代學術精神,産生瞭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目錄

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

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鍾會撰四本論始畢業後

述東晉王導之功業

魏書司馬睿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

崔浩與寇謙之

支湣度學說考

桃花源記旁證

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

書魏書蕭衍傳後

讀哀江南賦

論隋末唐初所謂“山東豪傑”

精彩書摘

  纔學敏贍,竊取看覽,見大洞真經說雲:誦之萬遍,則能得仙。大緻譏誚,殊謂不然。以為仙道必須丹藥煉形,乃可超舉,豈可空積聲詠,以緻羽服。兼有諸道人助毀其法。或謂不宜蓄此。因一時焚蕩,無復孑遺。
  宋書陸捌彭城王義康傳(南史壹叁同)雲:
  上(太祖》疾嘗危殆,(祭酒魯郡孔)胤秀等輒就尚書儀曹索晉鹹康末立康帝舊事。及太祖疾豫,微聞之。(元嘉)十七年十月,誅大將翠綠事參軍劉敬文、賊曹參軍孔邵秀、主簿孔胤秀、丹陽丞孔文秀、司空從事中郎司馬亮等。胤秀始以書記見任,漸預機密。文秀、邵秀,皆其兄也。司馬亮,孔氏中錶,並由胤秀而進。
  又宋書陸玖範曄傳(南史叁叁同)略雲:
  初,魯國孔熙先博學有縱橫纔誌,文史星算,無不兼善。初,熙先父默之為廣州刺史,以贓貨得罪下廷尉,大將軍彭城王義康保持之,故得免。及義康被黜,熙先密懷報效。以曄意誌不滿,欲引之。極辭譬說,其意乃定。熙先素善天文,雲:太祖必以非道晏駕,當由骨肉相殘。江州應齣天子。以為義康當之。有法略道人,先為義康所供養,粗被知待。又有王國寺法靜尼,亦齣入義康傢內,皆感激舊恩,規相拯拔,並與熙先往來,使法略罷道。本姓孫,改名景玄,以為臧質寜遠參軍。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比較傾嚮軟皮書,容易翻閱

评分

此論文主旨在糾正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絕無功業之說。列舉史實,證述遵在東晉初年,團結江東境內諸政治社會力量,共同抵禦北方盛強鬍族之侵略。當時中國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實不可沒。文中又分析南來北人之社會階層及居住地域,並論其與後來南朝史事之關係。篇末附載近年廣州齣土晉墓磗銘,亦可供治史者之參證。

评分

陳先生的文章一直都是見解獨到,論證精闢,是史學界少有的好作品。

评分

書很好,快遞很快,包裝很好,態度也好。

评分

一個人覺得你有一起交通事故死亡和

评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评分

京東物流速度神速,快遞小哥服務好,和外麵大書城買的一樣,是正品行貨活動價購買很優惠。

评分

非常非常滿意,全五星好評。

评分

本書大量使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所藏清朝奏摺,和英國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學者匯編資料集等等,詳盡考訂並重建瞭與戰爭相關的大量基本史實。作者抓住幾個主要人物為綫索展開敘述。從@裝備、防禦工事、兵員訓練到作戰戰術的運用;從後勤、兵力動員、兵員調動到軍費的來源、籌集與分配,更涉及交戰國可用於戰爭的經濟實力、負責運籌帷幄人員的心態、他們的戰爭觀(從文化層麵言)、戰術觀(從軍事角度言)等等。這些麵相在過去的@戰爭研究中或被忽視,或語焉不詳,但在本書中卻得到充分的展現。@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影響重大,也是中國百年國恥的開端,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的精神創傷,本書對當時的人和事的評價,均從事實認定來加以判斷,尤其嚴肅檢討清朝奏摺中呈現的天朝心態,直指中國戰敗的深層原因。該書展現的嚴謹論證破除過去誤謬之學術性,以及避免再蹈曆史錯誤覆轍之強烈愛國情懷,令人讀之震撼動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