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自弗洛伊德以來,重要的精神醫學著作之一
自1992年齣版後 暢銷20餘年
美國創傷治療師人手一冊
心理谘詢師、創傷治療師必讀書
著名心理創傷專傢 童慧琦、施琪嘉、徐凱文 撰文推薦
內容簡介
在西方,關於心理創傷療愈的著作非常豐富,其中通俗易懂的當屬美國資深心理創傷專傢硃迪思·赫爾曼所寫的《創傷與復原》。
書中對於心理創傷的來源與內涵有很清楚的定義:受害者在壓倒性的力量下陷於無助,從而形成一種強烈恐懼、失控和麵臨毀滅威脅的感覺。這種壓倒性的力量,可以是地震、颱風這類的天災,也可能是戰爭、性侵害等暴行。創傷受害者所承受的,除瞭直接傷害,社會往往也是另一種壓力的來源。原因是,研究和治療心理創傷“就不得不麵對人類在自然界中的脆弱,以及人性的邪惡”。而這些醜陋的東西卻正是整個社會所不想麵對,一般人希望眼不見為淨的。因此,也便産生瞭“受害的一方或許想遺忘,但是卻無法遺忘;旁觀的一方有著不自覺的強烈動機要遺忘,而就真的遺忘瞭”的矛盾情境。
本書的臨床素材取自作者在一傢女性精神醫療中心的20年執業經驗和研究成果, 以及她在一所大學的附屬醫院10年教學和擔任督導的經驗,主題覆蓋瞭亂倫惡行受害者、傢庭暴力受害者,以及那些曾參與過戰役的退伍軍人和恐怖活動的受害者。
自1992年齣版,本書就被譽為一部開創性的作品。它將個人經驗放在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主張心理創傷隻能在社會背景中加以理解。齣版20多年來,它改變瞭人們思考和治療創傷事件與創傷受害者的方式。
對於心理谘詢師和創傷治療專傢來說,本書將幫助你深入理解來訪者心理創傷的本質,並提供有效的方法來輔助你,幫助來訪者從創傷中復原。
對於創傷受害者來說,你可以在本書中獲得理解和共鳴,更加深入地洞察自己的心理狀態,並獲得真正有效的幫助。
作者簡介
硃迪思·赫爾曼(Judith Herman)
美國頂級創傷與虐待專傢,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係的臨床教授,劍橋醫院暴力受害者課程的培訓主管。她也是位於馬薩諸塞的婦女心理健康聯盟的創立者。
赫爾曼於1996年獲頒國際創傷應激研究學會的終身成就奬。
精彩書評
2005年,我在舊金山退伍軍人醫療中心的PTSD臨床小組當實習生,臨床督導老師說《創傷與復原》是必讀的經典,學生們人手一冊。而如今,我自己帶學生,介紹創傷相關的書籍,必讀和先讀的依舊是這本《創傷與復原》。這些年,版本變瞭,內容則厚重雋永,令人感嘆深思,一如既往。
—— 童慧琦
加州健康研究院聯閤創始人
本書的齣版既可供專業的心理創傷治療專傢所用,又可給那些可能提供急性創傷的工作團隊參考,如本書提到的挪威團隊針對翻船事件或一些難民的工作就是很好的材料。本書還重點提到兒童和婦女創傷,它指齣,在心理創傷的研究史上第三階段(就是現在)主要是性和傢庭暴力導緻的創傷,這對我國的實際情況又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 施琪嘉
德中心理研究院主席
在赫爾曼這部經典著作中,討論的主要就是復雜性創傷所導緻的心理障礙。其中,童年期性創傷和虐待受害者所遭受的歧視是他們所經曆的更嚴重的傷害。那些無良的律師、爆料者以及對性創傷受害者報以歧視、無端懷疑的圍觀者所造成的傷害甚至超過瞭性創傷本身。關於這一點,也是本書中所詳細闡述的,我要說的是我在這方麵的知識,首先就是來自於本書深入細緻的研究和討論。
—— 徐凱文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秘書長
這本書是一項驚人的成就,我們這一代的大傑作。
—— 貝塞爾·範德科爾剋
美國復雜性創傷治療網絡主任
自弗洛伊德以來,極重要的精神醫學著作之一。
—— 《紐約時報》
目錄
推薦序一 與創傷真正和解
推薦序二 穿越創傷的旅程:為瞭重生
前 言 記住暴行,揭露真相
第一部分
創傷性障礙
第1章
一段被遺忘的曆史
第2章
恐怖經曆
第3章
外部關係的斷絕
第4章
囚禁
第5章
受虐兒童
第6章
一個全新的診斷分析
第二部分
復原的階段
第7章
治療關係
第8章
安全
第9章
迴顧與哀悼
第10章
重建聯係感
第11章
共通性
後記
創傷的矛盾衝突仍未休
附錶
前言/序言
記住暴行,揭露真相對暴行的一般反應是將它排除於意識之外。某些違反社會常態的事,會恐怖到讓人無法清楚錶達齣來,而隻能用難以啓齒(unspeakable)這個詞形容瞭。 然而暴行會拒絕被埋藏湮沒。否認暴行存在的欲望雖強,但認為否認於事無補的信念也一樣強烈。民間流傳的說法是,冤鬼絕不安息,它會始終陰魂不散,直到沉冤昭雪;而紙是包不住火的,惡事終必敗露。想要重建社會秩序,讓受害者得到撫慰,首要任務就是記住暴行,並揭露真相。 一方麵想要否認恐怖暴行的存在,另一方麵又希望將它公之於世,這種矛盾正是心理創傷的主要對立衝突之處。暴行的幸存者通常會用高度情緒化、自相矛盾和零碎片段的方式述說他們的慘痛遭遇,但這種方式嚴重損及他們的可信度,因而導緻齣現到底是要說齣真相、還是保持緘默的兩難睏境。隻有徹底認清真相,幸存者纔有可能齣發邁嚮康復之路。可惜大多數時候保持緘默的力量贏瞭,創傷經曆不是用言詞錶達齣來,而是以精神癥狀的方式形諸於外。 受創者所錶現的心理癥狀是:既想讓彆人注意到那難以啓齒的創傷秘密,又想極力掩藏它的存在。最明顯的例子是,受創者會交替齣現麻木無感和創傷事件重現兩種不同癥狀。創傷的這種對立衝突點會引起復雜的、(有時是)非常嚴重的意識狀態改變,這就像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20世紀緻力於揭露真相的學者之一)所謂的雙重思想(doublethink);或是精神醫學專傢找齣的中性而精準的字眼,即所謂的解離(dissociation)。這會形成變化多端、富戲劇性,通常也很怪異的歇斯底裏(hysteria)癥狀;西格濛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一個世紀前即認為,此癥乃是患者對童年時所受性虐待的一種僞裝過的錶達方式。 目擊者和受害者一樣,也受到由創傷引發的對立衝突的摺磨。對一位目擊者而言,實在很難保持頭腦清楚並冷靜以對,很難在當時即對事件有整體性的觀照,很難記住所有的細節,也很難將所有細節串聯起來。更難的是,要找到適當並具有說服力的言詞將所見所聞傳達給他人。因此,那些企圖描述所見暴行的人,也要承受被質疑的風險。當有人公開說齣暴行的見聞時,他同時也可能濛受類似受害者所濛受的汙名。 對殘酷暴行的認知會周期性地成為公眾議題,但從來不會持續太久。否認、壓抑和解離反應不隻發生在個人身上,也發生在整體社會的層次上。心理創傷的研究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滄桑史,就像曾遭受創傷的人,我們已將過往的知識割棄,我們需要重新理解過去,纔能挽救現在與未來。因此,想瞭解心理創傷,就要從重新探索曆史開始。 臨床醫生都知道,當被壓抑的想法、感覺和記憶浮上意識層時,通常會是一個洞察心理創傷的良機。這樣的時機會發生在整體社會的曆史裏,也會發生在個人的生活中。20世紀70年代,女性解放運動風起雲湧,並促使當時普遍存在的、加害女性的暴力犯罪問題成為公眾討論的議題。那些長期受到壓製而不敢聲張的受害者,開始勇於揭露自己的隱情。當我還是個精神科臨床醫生時,我就從我的病患身上聽過無數的性暴力和傢庭暴力的故事。 由於身為女性運動的參與者,我得以在我的專業領域中發言以對抗那些否認女性真實遭遇的論調,並以親身見聞作為見證。我的第一篇關於亂倫的論文,是於1976年與莉薩·赫希曼(Lisa Hirschman)閤寫的。我們的原稿曾“秘密地”流傳一年,之後纔得以正式付梓。我們開始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許多婦女將她們從未吐露過的故事告訴我們。從她們身上,我們領悟到勇於說齣難以啓齒的秘密之力量,也見證到當否認與壓抑的藩籬撤除後所釋放齣來的創造性能量。 這本書中呈現的,是我20年來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對性與傢庭暴力受害者的臨床工作心得。它也反映瞭我對其他受創患者不斷纍積的瞭解,特彆是那些曾參與過戰役的退伍軍人和政治恐怖活動的受害者。這是一本有關重建關聯性的書:無論在公眾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在個人與社群之間,或在男性與女性之間。這是一本描繪共通經驗的書:無論是在強暴罪行的幸存者和參戰退伍軍人之間,在受虐婦女和政治犯之間,還是由獨裁暴君所建立的大型集中營的幸存者和由傢庭暴君所建立的小型隱匿集中營的幸存者之間。 長期生活在恐怖情境中的人,所濛受的心理傷害是可以預期的。創傷造成異常的範圍有如一個光譜,從單一巨變事件的影響,到長期不斷受虐的復雜影響。既有的精神疾病診斷觀念,尤其是那些會輕易加諸在女性身上的重度人格障礙之診斷,通常已難以識彆齣受創對個人的衝擊。本書的前半部分將描述人類對創傷事件的適應性變化之連續光譜範圍,並對長期不斷受虐的幸存者所産生的心理異常給予一個新的診斷名稱。 由於創傷癥候群(traumatic syndromes)有許多相同的基本特性,因此復原過程也大緻沿著相同的途徑。主要的復原階段為:建立安全感,還原創傷事件真相,修復幸存者與其社群之間的關聯性。本書的後半部分將會對治療過程做一個整體性概述,並對受創者的心理治療提齣新的觀念架構。對於創傷造成異常的特性和治療的原理,本書都使用幸存者的見證和各種文獻中的案例來加以闡述。 本書的研究素材包括我早期對亂倫惡行幸存者的研究,我近期對童年創傷與邊緣型人格障礙之關係的研究。本書的臨床素材則是我在一傢女性精神醫療中心的20年執業經驗,在一所大學教學醫院10年教學和擔任督導的經驗。 本書最重要的部分,是創傷幸存者的見證之詞。為瞭保密,所有當事人我都冠以假名,隻有兩者例外。其一,那些接受過訪問並談及他們工作內容的治療師和臨床醫師;其二,那些已將故事公之於世的幸存者。至於敘述案例的短文都經過改編,每一篇內容都是由許多不同患者的經曆綜閤而成的。 麵對幸存者帶給我們的挑戰,我們要設法將支離破碎的情節拼湊起來,要將曆史還原,並據以解釋他們現在所錶現齣來的癥狀。在創傷的議題上,我一直努力整閤臨床的觀點和社會的觀點,既不犧牲個人經驗的特異復雜性,也不忽視社會政治背景的廣泛影響性。我也一直嘗試統閤那些有明顯分歧的知識,並試圖發展齣可同樣應用在不同議題上的觀念:那些應用於傳統女性角色中的傢庭與性生活的經驗,以及應用於傳統男性角色中的戰爭與政治活動的經驗。 本書誕生的時代,正是一個因女性運動而得以公開討論普遍存在的性與傢庭暴力的時代,也是一個因人權運動而得以公然控訴普遍存在的政治暴行的時代。我預期,這會是充滿爭議性的一本書:首先,它是用女性主義的觀點寫成的;其次,它挑戰瞭既有的診斷觀念;最後,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它談的都是一些可怕、討厭的事,一些沒有人真正想聽的事。我嘗試在傳達自己想法的時候,使用的是一種能與大眾産生聯係的錶達方式,希望一方麵能忠實地恪守專業上的冷靜、理性的傳統,另一方麵又能不失真地反映齣被侵犯者和被傷害者的激情控訴。我也在試著找齣一種錶達方式,既抵擋得住雙重思想的控製,又能讓大傢願意進一步正視那群受著“難以啓齒”創傷摺磨的人。
創傷與復原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