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前,無論是從國內社會的穩定還是從國際之間的紛爭來看,無論是從實施“一帶一路”大戰略還是從處理新型國際關係來看,“民族宗教無小事”。民族問題的復雜,在於民族背後往往存在著深厚的民族感情;宗教問題的重要,在於宗教背後一直深藏著神聖的精神信仰。唯有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不同的民族之間、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間、“一帶一路”沿綫不同的國傢之間人民的心靈相通,纔能真正助力民族的偉大復興,纔能真正助推人類的和平發展。
目錄
序一 牟鍾鑒
序二 劉成有
前言
第一章 道教創立的背景
第一節 老莊思想為道教的創立提供瞭哲學依據
一、老子與《道德經》
二、莊周與《莊子》
第二節 道傢、道教及其核心理念
一、道傢及其核心理念
二、道教及其核心思想
第三節 道教最直接的思想淵源是道傢
一、道傢尊崇大道的觀念影響到道教的思想
二、道傢注重養生的思想亦為道教所吸納
三、《道德經》在道教中的運用與發展
第四節 道傢與道教的區彆
一、道傢與道教在追求目標上的差異
二、道傢與道教在生死觀上的差異
三、道傢與道教在崇神拜仙上的差異
第五節 民間巫術和古代養生對道教的影響
一、民間巫術和神仙信仰為道教提供瞭思想源泉
二、古代養生思想為道教提供瞭長生方法
第六節 儒傢和墨傢為道教的創立提供瞭倫理綱要
一、道教對儒傢的吸收
二、道教對墨傢的吸收
第七節 道教創立的曆史背景
一、社會矛盾尖銳
二、造神氛圍濃厚
三、外來宗教刺激
第二章 道教曆史的嬗變
第一節 道教的初創和發展
一、漢魏時期道教的初創
二、兩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的發展
第二節 道教的鼎盛與衰落
一、隋唐時道教整體的興起
二、宋金元時期道派的鼎盛
三、明清時期道教的盛衰
第三節 道教在近代發展的式微
一、近代道教衰落的錶現及其緣由
二、道教在近代社會發展呈現的特點
第三章 道教教義與戒律
第一節 道教教義
一、天道
二、地道
三、人道
四、鬼道
五、道教教義的內在結構
第二節 道教戒律
第四章 道教宗派源流和組織
第一節 道教初創時的派彆
一、占驗派
二、丹鼎派
第二節 道教發展史上著名的派彆
一、全真道
二、淨明道
三、正一道
第三節 近代社會教團性質的道教教會組織
一、中央道教會
二、中華民國道教總會
三、中華道教會
四、上海市道教會
第四節 道教當前的宗教組織——中國道教協會
第五章 道教文化
第一節 道教典籍與勸善道書
一、《道藏》
二、道教“五大經書”
三、道教勸善“三聖經”
第二節 道教基本法術
一、外丹與內丹
二,房中術
三、闢榖
四、符咒
第三節 中國道教節日與音樂
一、道教節日
二、道教音樂
第四節 道教曆史上著名人物
一、“山中宰相”陶弘景
二、“神仙”邱處機
三、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
四、近代仙學傢陳攖寜
第六章 道教知名宮觀、洞天福地與名山
第一節 道教知名宮觀
一、北京白雲觀
二、成都青羊宮
三、韆山無量觀
第二節 道教洞天福地
一、十大洞天
二、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第三節 道教名山
一、道教四大名山
二、道教其他名山
第七章 道教的多神信仰
第一節 崇神拜仙
第二節 三清、四禦
第三節 道教中的護法神——王靈官
第四節 “八仙過海”的傳說
一、八仙的由來
二、八仙的故事
三、八仙過海的傳說
第五節 門神、財神、竈王爺、藥王
一、門神
二、財神
三、竈王爺
四、藥王
第六節 土地神、城隍神
一、土地神
二、城隍神
第七節 女神媽祖和王母娘娘
一、媽祖
二、王母娘娘
第八節 “武聖”關聖帝君
第九節 始祖神黃帝
一、黃帝娶醜妻
二、九天玄女相助滅蚩尤
三、崆峒山問道廣成子
四、荊山鑄鼎升仙
第十節 主宰人間禍福的天神——星君
一、北方天界之神——真武大帝
二、讀書人的神——文麯星、魁星
三、福、祿、壽三星
……
第八章 道教的信仰特徵
第九章 道教的文化影響
主要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宗教文明品析叢書:道教》:
第二節 道教的鼎盛與衰落
一、隋唐時道教整體的興起
追溯道教的發展曆程,魏晉南北朝時,道教已經從一個民間宗教演化為與政權發生緊密聯係的官方宗教。這種態勢仍然存續在隋唐時代,並且呈現齣不斷興盛的局麵。
道教在隋唐時期發展的整體特點是:政治地位較前代有瞭提高,道教徒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瞭寇謙之等知名道士在道教史上的地位;修道之人在數量上呈大幅增長之勢;隨著信道人數的突增,道觀的數量也大幅增加;道教徒紛紛著書立說。
隋唐道教齣現興盛局麵,當然和道教自身根據社會的發展所做的調整有關。但是,一個根本原因在於隋唐是中國曆史上的盛世。國傢統一,國富民安,帝王寵道,臣民自然效仿。這無疑促進瞭道教的發展,進而鼎盛。
同時,道教的修持方法也與前朝有異。特彆是這個時期不僅道教得到瞭迅速發展,佛教和儒傢思想水平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儒釋道之間有衝突也有交流和融閤。在這種大的文化氛圍下,道教通過與儒佛之間的文化交流,自覺或不自覺地汲取和融閤瞭儒釋的思想,進一步完善瞭自己的教義理論,尤其藉鑒佛教充滿義理的思辨哲學來完備自己的內煉學說;在承襲魏晉南北朝藉鑒儒傢思想的基礎上,更是進一步藉助儒傢精神理念來發展和完善自己,主要是要抬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隋朝的大一統在客觀上結束瞭南北朝時期道教分散的局麵,促進瞭道教全國性的大融閤。南北朝時期的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在隋唐得到瞭交流和融閤,這種融匯以茅山宗為主體。
在陶弘景之後,茅山宗傳往北方的上清經法,納入靈寶、三皇及召神劾鬼之類的道經,並與北方的樓觀道相結閤。這有利於道教不同教派之間的思想交流,相互取長補短,加快道教思想的一體化發展。
隋代的宗教政策對道教有著包容的精神,而且,道教徒有時被加以寵信。我們以道士王遠知為例:
王遠知,字廣德,生於509年,635年羽化。祖籍今山東臨沂,齣身世宦之傢。他在15歲的時候,跟隨陶弘景學道,很有道學心得。學成之後,就熱衷於遊覽天下名山。後來,歸隱茅山,專心修行闢榖術和上清道法。在隋朝開皇十二年,即592年,得到楊廣的賜見,很受楊廣的寵信。在大業七年,即611年,隋煬帝召見他於涿州臨朔宮,親自嚮他行弟子禮,請教神仙之道。王遠知憑藉自己的仙學理論和“符命”等法術得到瞭帝王的賞賜和重用。
隋煬帝自己到瞭晚年之後,很是尊崇道教,禁止人們毀壞道觀和神像等,否則就以“不道論”或“惡逆論”來處罰。不難看齣,道教的政治地位已經深入到帝王的內心,帝王將相有藉助道教鞏固政權和追求長生不老的政治和個人需要。
唐朝在對待道教的態度上很大程度上延續瞭隋朝的政策,高規格地禮遇道教徒。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統治者之所以尊崇道教,有一個重要的政治原因:在唐朝初年,南朝門閥士族的傳統勢力還很強大。人們很看重門第的高低,否則就會被人看不起。李唐統治者為瞭粉飾其高貴的血統,神化其統治,就藉用老子姓李,唐皇室也姓李的關係,大事宣揚自己傢族是“神仙苗裔”。這樣,既可藉神權提高皇朝地位,又可藉此宣稱李氏取代隋朝為“奉天承運”。
由此可看齣,唐代統治者之所以倚重道教,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鞏固和維護自己的王權,用道教來神化李氏王朝。客觀地說,這種現象並不是唐朝所首創,之前和之後的王朝也都藉用瞭道教這種穩定政治、籠絡人心的作用,隻是各自的具體策略不同罷瞭。
唐代帝王在當時的道佛之爭上,往往采取揚道抑佛的政策。如貞觀十三年(639),道士秦世英控告法琳毀謗皇宗老君。法琳生於572年,卒於640年,俗姓陳,隋末唐初佛教高僧。參與當時的佛道之爭,是能言善辯的佛教衛士,被時人稱為“唐護法沙門”。李世民派人追查,將法琳流放到外地,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佛教徒以沉重的打擊。
客觀而言,道教在唐朝並不是一直處於顯赫的地位,也有過被皇室排斥的經曆。最顯著的就是武則天崇佛抑道的政治策略。武則天為瞭當上皇帝,就倚仗佛教女主為王的讖語來為自己女權皇帝增色,不過好景不長。
……
宗教文明品析叢書:道教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