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說《金剛經》瞭一切宗教性,也包含瞭一切宗教性,那麼,南懷瑾先生的講解正是放下瞭成見,消除瞭一切哲學、宗教的界限。
《金剛經》是眾多學佛參禪者必讀必參的佛經。《金剛經說什麼》是南懷瑾先生的名作之一,自問世以來,得到讀者的強烈共鳴。南先生以經史閤參的方式,以禪宗的思維講解經文,隨說隨破,齣神入化,突破瞭宗教的界限,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定會喜歡。
>
《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傳入中國後即廣泛流傳,韆百年來,注經者甚眾,對中國文化産生瞭很大影響。南懷瑾先生在颱灣時,曾多次講解《金剛經》,本書據其一九八〇年在颱北十方書院的講解記錄整理而成。南先生以其一貫經史閤參的講法,對經文進行瞭深入骨髓的剖析,即便於艱深疑難之處,聽來也妙趣橫生又淺顯易明。
南懷瑾先生齣身於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鑽研精深,體認深刻,於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傢、詩詞麯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
南懷瑾先生的“金剛經說什麼”乃是他20多年前的一次講記,由旁聽者錄音整理並後期校對的。因為是講稿,所以口語化強,通俗易懂妙趣橫生,不像一般講經書那樣晦澀或者故弄玄虛。任何時候,煩惱啊急噪啊焦慮啊茫然啊,普通人的負麵情緒來襲,我翻開這本書,隨便從哪頁看起,都覺得靈魂仿佛得到一隻溫柔手的梳理,說不齣的舒服爽利。——客戶
讀瞭《金剛經說什麼》,並沒有就此徹悟,卻明白瞭這個世界的多樣性,存在著各種生存方式的選擇,有些我們難以想象的,卻是他人賴以生活的土壤。因此反思,我們到底是誰?我們為什麼做齣這樣那樣的選擇卻不快樂?有沒有第三條路?看瞭《金剛經說什麼》,能看得更清晰一點。——客戶
正如書中所說,這本書的能量是不可思議的,幾生幾世纔能修來拜讀此書,並且得到好的開化。所以廣大的閱讀愛好者啊,如果有幸看到瞭一定要抓住機會啊,這可是聖書。隻能說到這瞭,因為內容超齣瞭嘴巴和意識的能力範疇,莫以名狀。——買傢
新版說明
再版說明
齣版說明
宗教的大智慧○實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屬般若○無堅不摧○鳩摩羅什和武則天
品 法會因由分
佛這樣說○那個時候○捨衛國的講堂○韆二百五十人○世間與大韆世界○吃飯穿衣○乞士生活威儀
第二品 善現啓請分
善現須菩提○如來菩薩○六祖和《金剛經》○善護念○尋愁覓恨○金剛眼和發心○無無主宰○此心如何住○止住的持名念佛○百韆三昧的定境○三步麯○如何住和無所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一切眾生○譚子《化書》○有色無色的眾生○有想無想的眾生○洪福清福○羅漢的涅槃○佛的涅槃○四相和我的觀念○三輪體空布施○快樂痛苦皆無住○轉化十二類生○說三十二品偈頌(品偈頌第二品偈頌第三品偈頌)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等和次等○無所住○不住色○不住聲香味○內觸妙樂的菩薩○雁過長空○功德和福德○東方佛西方佛○阿育王的沙子○周利槃陀伽的掃帚(第四品偈頌)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非相和空○法報化體相用○蓮花生○身相的執著(第五品偈頌)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文喜和文殊○燒佛像的和尚○五百年後○善行功德智慧○淨信和無所住○真非真○何處是岸(第六品偈頌)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得什麼說什麼○程度的差彆○入世齣世平等○聖賢之彆(第七品偈頌)
第八品依法齣生分
一切佛與《金剛經》○佛法非佛法(第八品偈頌)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見思惑○誰不瞋誰不癡慢疑○話說再來人○不來行嗎○三界的天人○解結去惑○初果的羅漢○迦葉起舞畢陵慢心○二果三果作什麼○羅漢的前途○世上的名(第九品偈頌)○小偷與越獄的人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心空及第歸○莊嚴佛土在哪裏○打火機○因師而瞎的眼(第十品偈頌)
>
宗教的大智慧
今天要講的是《金剛經》,在中國文化中,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韆餘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金剛經》是佛教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偉大之處,是瞭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瞭一切宗教性。我們研究《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範圍,佛在《金剛經》裏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彆”,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隻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剛經》的這一個重點,徹底破除瞭一切宗教的界限,它與佛教另一部大經——《華嚴經》的宗旨一樣,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並不認為一切宗教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在座的諸位先生女士們,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們今日研究《金剛經》,先把自己觀念意識裏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後再來研究《金剛經》的要點與精神,這樣纔會得益。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什麼叫般若呢?大緻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寜可譯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現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譯“氣”字(氣功的氣,修道的氣)就不能翻,因為不能譯成瓦斯,也不能譯成空氣,或其他的氣。由於外文每一個氣都有一個專有的字,而中國字卻不同,氣字前麵多加一個字意思就不同瞭。空氣、煤氣、電氣,就是人發脾氣,都是氣字前麵加字不同而有異,所以單獨一個氣字隻好翻音,然後再加注解。當時般若不譯成大智慧,也是這個原因。
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瞭解道、悟道、修證、瞭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也是一個名稱,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瞭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麵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纔是般若。所以“智慧”兩個字,不能代錶般若的整個含義。
般若這個智慧包含五種,就是所謂的五般若: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方便般若,第五種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般若。
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在佛學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叫做實相般若,屬於智慧的部分。我們的聰明隻是意識部分,局限於現有的知識範圍,以及現有的經驗與感覺想象的範圍。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以用我們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思想、討論、研究的。大傢要注意!它並沒有說不能思議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擋住,不準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推測、去思想道是什麼。假如實相道體能夠用思想得到的話,那還是屬於妄想意識的範圍。所以說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不能思議;因為這是修持求證的境界,不是思議的境界。
到瞭後世禪宗,講一個道字,無所在,無所不在,很難錶達。如果講一個佛字,又帶瞭一個佛的觀念。雖然有時候佛法裏頭,佛字就代錶瞭這個道體,但是一般人一聽到佛,腦子裏馬上想到大殿上那個塑得發亮發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瞭。所以,唐宋以後,禪宗乾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這個,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個,反正都是代名詞而已。《華嚴經》上說,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說瞭一大堆,一百多個名詞,反正這些都是代號,代錶實相般若道體。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這個東西,找到瞭這個東西纔認識瞭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中根本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