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科學革命的結構(第四版)》是一部真正的經典作品,庫恩自1962年首倡科學發展並非綫性進步,而是存在著革命,其中“範式轉換”便是解密科學革命的金鑰匙。庫恩認為,科學共同體由科學傢“抱團”而成,成員會不斷“督察”其同行,那些以犧牲真理而追逐名譽的人,會被同行所識破。同時,“同行承認”是科學共同體的“硬通貨”,科學傢的幸福是發現未知,科學傢的榮譽是獲得同行的認同。
內容簡介
《科學革命的結構(第四版)》是科學史研究的經典著作,多年來一直是該領域學生的不可錯過的著作。它提齣的“範式轉換”概念,引起瞭科學哲學界的一場認識革命,並對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文學史、藝術史、政治史等産生瞭深刻的影響,餘韻至今不斷。
作者簡介
托馬斯·庫恩(Thomas S.Kuhn,1922—1996),美國物理學傢、科學哲學傢、科學史傢,被譽為“二戰後極具影響力的一位以英文寫作的哲學傢”(理查德·羅蒂語)。
庫恩於1949年獲物理學博士,後執教於加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任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哲學勞倫斯·洛剋菲勒名譽教授(theLaurence Rockefeller Professor Emeritus of linguistics andphilosophy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Technology)。主要著作有:《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發展中的行星天文學》、《必要的張力》、《黑體理論和量子的不連續性》等。
伊安·哈金(Ian Hacking),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榮譽教授,法蘭西學院“科學概念史與哲學”教授。
金吾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鬍新和,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精彩書評
我清楚地記得,上中學的時候物理老師說,牛頓力學是量子力學在常規條件下的近似,它並沒有被淘汰或者推翻,它仍舊起著廣泛的作用;然後物理老師接著說,科學就是這樣,每一種新理論的産生都建築在舊的理論的基礎上,前人取得的成就是後人研究的開端,恰如牛頓所說,他之所以看得更遠,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是庫恩說:錯瞭!科學不是按這樣的方式發展、也不可能按這樣的方式發展。教科書裏的科學史遺漏瞭太多的東西,如果我們找到那些遺漏的細節,就會發現一副完全不同的圖景,就像如果我們還原瞭牛頓那番話的真實背景,就會發現那不過是他在尖刻諷刺辯論對手矮小的身材一樣。
——網友
目錄
導讀
第一章 緒論:曆史的作用
第二章 通嚮常規科學之路
第三章 常規科學的本質
第四章 常規科學既是解謎
第五章 範式的優先性
第六章 反常與科學發現的突現
第七章 危機與科學理論的突現
第八章 對危機的反應
第九章 科學革命的本質與必然性
第十章 革命是世界觀的改變
第十一章 革命是無形的
第十二章 革命的解決
第十三章 通過革命而進步
第十四章 後記——1969
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科學革命的結構(第4版) 【薦書聯盟推薦】》:
如果不是一門成熟科學的實際實踐者,就很少有人會認識到一種範式給人們留下非常多的掃尾工作要做,而完成這些掃尾工作又是多麼地令人迷醉。這兩個要點人們必須理解到。大多數科學傢傾其全部科學生涯所從事的正是這些掃尾工作。這些工作構成瞭我在這裏所稱的常規科學。仔細地考察就會發現,無論在曆史上,還是在當代實驗室內,這種活動似乎是強把自然界塞進一個由範式提供的已經製成且相當堅實的盒子裏。常規科學的目的既不是去發現新類型的現象,事實上,那些沒有被裝進盒子內的現象,常常是完全視而不見的;也不是發明新理論,而且往往也難以容忍彆人發明新理論。相反,常規科學研究乃在於澄清範式所已經提供的那些現象與理論。
或許這些都是缺點。當然,常規科學所研究的範圍是很小的;我們現在討論的常規研究,其視野也受到嚴格的限製。但這些因信仰範式而受到的限製,卻正是科學發展所必不可少的。由於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範圍的相對深奧的那些問題上,範式會迫使科學傢把自然界的某個部分研究得更細緻更深入,沒有範式的指導,這樣做將是不可想象的。常規科學又具有一種內在機製,每當造成這些限製的範式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時,它能保證使束縛研究的那些限製變得鬆弛,這時,科學傢們的行為開始不同瞭,他們研究問題的本質也隨之改變瞭。然而,在範式依然成功的期限內,專業團體將能解決許多問題;如果沒有對範式的承諾,團體的成員就很難想得到,也不可能去研究這些問題。這樣獲得的成就中,至少總有一部分將具有永恒的價值。
為瞭更清晰地展示常規研究或基本範式的研究指的是什麼意思,我現在將力圖對常規研究所構成的主要問題做一分類和闡述。
……
前言/序言
探尋科學知識的演進之路:一場思想與方法的革命 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並非一成不變的平緩河流,而更像是一場場波瀾壯闊的變革,其中,科學知識的轉型尤為顯著。我們是否曾停下腳步,審視那些曾經被奉為圭臬的理論,如今又如何被新的發現所顛覆?我們是否曾好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科學方法,又是如何一步步確立和完善的?本書將帶您踏上一段探索科學知識演進曆程的旅程,揭示科學發展的內在邏輯,感受思想碰撞的火花,理解我們今日所處的科學時代是如何在曆史的浪潮中孕育而生的。 超越綫性發展的神話:科學進步的麯摺與飛躍 長期以來,我們對於科學發展的理解,常常帶有某種綫性的、纍積式的色彩。似乎科學就是一層層疊加的真理,後浪推前進而前浪被全然遺忘。然而,曆史告訴我們,科學的進步遠非如此簡單。它更像是一場充滿辯論、顛覆與重構的動態過程。我們將深入探討,那些曾經被視作堅不可摧的科學“範式”,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時期,成為科學研究的基石,支配著科學傢們的觀察、實驗和理論構建。 例如,我們將會審視那個牛頓力學統治瞭物理學長達兩個世紀的時代。在這個“牛頓範式”下,宇宙仿佛一部精密的機械,其運行規律可以通過數學精確地描述。科學傢們在此框架內,不斷完善、應用,並取得瞭輝煌的成就。然而,當更精密的實驗和更廣泛的觀測齣現時,一些不和諧的音符開始齣現,例如水星近日點的反常進動,這些細微的差異,在當時看來是如此難以解釋,卻為後來科學的重大突破埋下瞭伏筆。 本書將詳細解讀,當舊有範式無法解釋新的觀測現象時,科學界會經曆怎樣的“危機”。這種危機並非意味著科學的終結,而是孕育著新的革命的黎明。我們將看到,科學傢們並非甘於現狀,他們會質疑,會探索,會嘗試構建全新的理論框架來解釋那些睏擾他們的難題。這其中,往往伴隨著巨大的思想阻力,新的理論需要剋服根深蒂固的舊有思維模式,需要與既有的科學共同體進行艱苦的辯論和論證。 範式轉換:一場深刻的科學革命 當新的理論最終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解釋自然界時,一場“範式轉換”便悄然發生。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簡單更新,而是一種世界觀、一種研究方法、甚至是一種看待科學的根本性轉變。我們將深入剖析,這些偉大的範式轉換是如何發生的。它們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它們是否遵循某種可預測的規律? 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徹底顛覆瞭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將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帶入瞭一個全新的維度。狹義相對論揭示瞭時間和空間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的統一體,並且受到物體運動速度的影響。廣義相對論則將引力解釋為時空的彎麯,這與牛頓將引力視為一種神秘的超距作用截然不同。這種轉變,不僅是數學上的革新,更是哲學上的深刻變革,它影響瞭我們對宇宙、對物質、對能量的根本認識。 本書將不僅僅停留在對具體科學理論的介紹,更側重於揭示範式轉換背後的邏輯和機製。我們將探討,是什麼因素促使科學共同體接受新的範式,又是什麼原因導緻舊的範式被逐漸淘汰。是數據的壓倒性證據?是新理論的優雅與簡潔?是新範式所蘊含的解釋力?亦或是科學共同體內部的社會因素和認知偏見? 科學發展中的“無理性”成分:曆史的視角與社會的影響 科學之所以令人著迷,不僅在於其理性與邏輯,更在於其發展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復雜性與人性。我們可能會驚訝地發現,科學的進步並非總是純粹的理性推演,其中也摻雜著一些看似“無理性”的因素。例如,科學傢的個人經曆、情感傾嚮、甚至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對科學問題的判斷和對新理論的態度。 本書將運用曆史學的視角,審視科學革命的發生。我們將會看到,科學革命的倡導者們,往往並非孤軍奮戰,他們需要爭取支持,需要說服同行,需要建立新的學術機構。而那些堅持舊範式的科學傢們,也並非都是愚昧固執,他們有自己的理由,有自己的證據,他們所捍衛的,是曾經被證明有效的知識體係。 我們將深入研究,在科學革命時期,科學共同體是如何運作的。科學傢的閤作與競爭,學術期刊的評審機製,大學的教育體係,以及科學與政治、宗教、經濟之間的互動,都對科學知識的産生和傳播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例如,一些在今天看來顯而易見但當時卻極其革命性的思想,可能因為觸犯瞭當時的社會禁忌,而遭受打壓和排斥。反之,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科學傢,可能因為得到瞭當時權力的支持,而得以順利推進自己的研究。 科學知識的社會建構:理解科學的“軟實力” 我們是否曾思考過,科學知識的“真理性”是如何被確立的?科學理論的接受度,是否僅僅取決於其內在的邏輯嚴謹性和經驗證據的充分性?本書將引導您思考科學知識的“社會建構”這一重要議題。 我們將深入探討,科學的“事實”是如何在科學共同體內部通過協商、辯論、實驗重復等過程被構建齣來的。科學的“客觀性”,並非意味著科學知識是獨立於人類的思維和社會活動而存在的,而是指在一定的規則和方法下,科學共同體能夠達成一種共識。這種共識的形成,受到許多社會因素的影響,例如,特定實驗方法的可靠性,理論解釋的吸引力,以及不同理論所能解決問題的範圍等等。 例如,在一些關鍵的科學爭論中,僅僅有實驗數據往往不足以決定勝負。不同科學傢對數據的解讀可能存在差異,對實驗設計的有效性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傢的聲譽、所屬的學術派彆、甚至他們對未來科學發展的願景,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對證據的采信和對理論的選擇。 重塑我們對科學的認識:從“是什麼”到“為什麼” 本書的目的,並非僅僅提供一套關於科學史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旨在重塑我們對於科學的根本認識。它鼓勵我們跳齣日常對科學結果的膜拜,而去審視科學知識生成的過程。它引導我們理解,科學並非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一個不斷發展、自我修正的動態體係。 通過深入瞭解科學革命的結構與運作,我們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 科學的局限性: 認識到任何科學理論都可能在未來被修正或取代,從而培養一種批判性思維,不盲從權威,對新事物保持開放的態度。 科學的演進性: 理解科學知識的纍積並非總是綫性的,而是包含著革命性的飛躍和範式的轉換。 科學的社會性: 認識到科學發展並非孤立於社會之外,而是深受曆史、文化、社會結構等因素的影響。 科學的創新性: 欣賞那些敢於挑戰傳統、突破邊界的科學傢的勇氣與智慧,理解創新是如何在科學發展的洪流中誕生的。 這本書將為您打開一扇全新的窗口,讓您從更宏觀、更深刻的層麵去理解科學的本質。它將激發您對科學的探索熱情,培養您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幫助您更好地認識我們所處的世界以及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準備好踏上這場激動人心的思想之旅吧,讓我們一起揭示科學革命的奧秘,探尋知識演進的深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