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趕往火星:紅色星球定居計劃(原著修訂版)》第1版於1996年問世不久,即成為另類經典,作者羅伯特·祖布林成為無數耽於幻想的科學傢與外太空探索者的民間英雄。
《趕往火星:紅色星球定居計劃(原著修訂版)》是此書的15周年紀念版,《趕往火星:紅色星球定居計劃(原著修訂版)》選擇瞭NASA好奇號即將大展拳腳之前齣版,更新瞭一些知識,講述瞭目前在火星上創建一個可持續社會的科學可能性。與月球上死寂的世界不同,火星的景觀充滿可能性,不過首先要使人類可以在上麵生存。基於探險的偉大傳統,羅伯特·祖布林的計劃要求我們輕裝上陣,離開地球。他一步步講解瞭科學傢可以如何應用現有的技術將人類送上火星,然後利用這顆紅色星球錶麵的自然資源生産齣燃料和氧氣,建造空間基地和居留地,最終有一天實現仿地球的環境——這個過程可以改變火星的大氣,為人類的居留鋪路。
目錄
修訂版前言
序
前言
1 火星直擊
2 從開普勒到太空時代
3 找到計劃
4 到達火星
5 屠龍避妖
6 探索火星
7 在火星上建基地/
8 火星殖民
9 火星變地球
10 地球上的事
後記 火星前綫的重要性
特彆增編 1996年的火星隕石探測
附錄1 火星學會成立宣言
附錄2 為火星直擊繼續奮戰,2001~2011
詞匯錶
注釋
參考資料
那裏有一個夢想(譯後記一)
譯後記二
精彩書摘
《趕往火星:紅色星球定居計劃(原著修訂版)》:
火星是一顆令人驚嘆的星球。它壯闊的山脈是珠穆朗瑪峰的3倍高,峽榖則是科羅拉多大峽榖的3倍深、5倍長。它擁有廣袤的冰原,數韆公裏長的神秘但乾涸的河床。它未經開發的錶麵可能孕育著未來人類需要的超越想象的財富和資源,甚至能給男男女女們深思數韆年的一些終極哲學問題帶來答案。此外,火星有朝一日可能成為人類文明進展過程中新興的分支傢園,新的前沿;在此定居生根,也許便能開啓人類代代相傳的新引擎。當然,在我們登陸它的斑駁錶麵之前,一切都是空談。
有人說過,人類登陸火星是一個遙遠的探險計劃,是“下一代”的任務。但與此相對的是,我們已經掌握瞭開啓旅程所需的全部技術,足以進行持續積極的人類火星探險10年計劃。四十餘年前讓宇航員登上月球的助推技術同樣可以用於火星登陸,我們能讓相對小型的航天器直接降落火星,讓我們得以觸摸這顆紅色星球。
這是怎麼實現的呢?我們可以看看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幾乎所有的載人火星計劃,它們都需要巨大的飛船將航行所需的所有供給和推進劑拖往火星。由於航天器的體積過於龐大,無法作為一個整體從地球錶麵發射,必須在地球軌道上進行組裝。這就需要一個想像中的平行宇宙,軌道裏麵有巨大的“乾船塢”、飛船庫、超低溫燃料倉庫、動力站、檢驗點,以及工作團隊的暫居空間,以便完成飛船的組裝工作,還能儲存大量推進劑。基於這些概念,有一個觀點被無休止地重復又重復:火星航行計劃需要花費數韆億美元,而相關技術在其他領域起碼30年內都用不上。
然而,人類要踏上火星,既不需要匪夷所思的新科技,也不需要巨額資金。我們不需要建造《太空堡壘卡拉狄加》般的未來派飛船前往火星。相反,我們需要的隻是一些常識,采用現有技術,輕裝上陣飛離地球,和我們既往已經成功過的陸地勘探幾乎沒什麼兩樣。遠離傢園生活——利用當地資源——並不隻是我們開發西部的方法,也是我們贏得地球,以及將來能夠贏得火星的辦法。傳統的火星航行計劃龐大而昂貴得不可思議,因為它企圖將長達兩三年的火星往返程飛行中所需的全部物資一次性從地球上搭載過去。但如果這些消費品是可以在火星上生産的,咻,故事改變瞭,徹徹底底地。
從1990年春天開始,我在丹佛馬丁·瑪麗埃塔航天研究所領導一支由工程師和研究人員組成的隊伍,工作目的是按照上述模式開發齣火星開拓計劃。該計劃被命名為“火星直擊”,它將代錶最快捷、最安全、最實用及花錢最少的火星勘測和登陸方式。
“火星直擊”,這個名字已經一目瞭然。該計劃捨棄一切不必要的;昂貴的、耗時的彎路:不需要在近地軌道組裝飛船,不需要在太空補充燃料,不需要為飛船修理庫擴大空間站,更不需要為拉開火星勘測的序幕而對月球基地進行曠日持久的擴充。避開這些岔路,可以使人類第一次登陸火星的可能時間提前20年,並同時避免不斷膨脹的行政成本給年年延續的政府計劃帶來睏擾。
根據粗略估計,火星直擊所需開發的所有硬件會耗費300億美元,一旦飛船與設備投入生産,則每次飛行需耗費30億美元。這雖然還是一個大數目,不過這預算能用上10年,且隻占現有聯閤軍事與民用航天預算的7%而已。另外,這筆錢還將推動經濟發展,這和20世紀60年代阿波羅計劃涉及的科學和技術花費1000億美元(換算成現今購買力),然後將美國經濟帶入高速發展如齣一轍。
傳統思想可能會覺得火星直擊的簡單性充滿瞭吸引力,但也會覺得這不太可行——人類登陸火星所需的推進劑和其他供給實在太多,不太可能從地球直接運往火星。傳統思想可能是對的,唯一不對的是:火星任務所需的推進劑和供給並不一定需要來自地球。我們可以在火星上找到它們。
……
前言/序言
下一個世紀屬於火星。在太陽係裏,隻有這個世界最有可能找到過去的生命,甚至可能找到現存的生命。而且,用今天已有的技術,或者在很近的將來就能獲得的技術,我們就能登上火星並生存下來。
羅伯特·祖布林的作品好多地方很幽默,而且有的題外話可不會討NASA的喜歡,它是我所見過的關於火星的過去與未來綜閤性最強的記錄。它解釋瞭我們為什麼應該到那兒去,怎麼去;還有,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等我們到那兒以後,怎麼“在那片土地上生活”。
就我個人而言,我很高興這麼想:如果祖布林博士富有說服力的論點能被采納,那麼在我90歲生日前不久,第1支前去火星的探險隊就會齣發。與此同時,如果一切順利,俄羅斯的火星登陸器正好會在我78歲生日前啓程,上麵有我錄給下個世紀殖民者的口信。
給火星的口信
我叫阿瑟·剋拉剋,此刻我正在地球印度洋中的斯裏蘭卡島(它曾叫锡蘭)上對你們說話。現在是1993年早春,不過這條口信是為未來準備的。我正在對你們這些男人和女人講話——也許現在你們中有的人剛剛齣生——聽到這些話的時候,你們正生活在火星上吧。
隨著我們走近新韆年,很多人對那顆可能成為母星之外第1個真正傢園的行星很有興趣。在我的一生中,我幸運地看到,我們對火星的認識從差不多一無所知開始——其實比這更糟糕,還有誤導性的幻想——發展到對它的地理和氣候都有瞭真正的瞭解。當然,我們在許多方麵依然很無知,而且缺少你們覺得理所當然的知識。但是現在,我們有你們那個精彩世界的地圖,也能想象如何對它進行改造(地球化),讓它更閤心意。也許你們已經開始這項長達數個世紀的工程瞭。
火星和我現在的傢之間有一條紐帶,我在《上帝之錘》(The Hammer of God,這也許會是我最後一部小說)中寫到瞭。本世紀初,一位名叫Percy Molesworth的業餘天文學傢住在锡蘭這裏。他花瞭很多時間觀察火星。現在,在你們的南半球,有一座寬達175韆米的巨型環形山就以他命名。在我的書中,我想象也許有一天,一位新火星天文學傢迴望自己的祖星,試圖看到那個小島,在那裏,Molesworth還有我都曾時常抬頭凝視你們的星球。
曾經有一段時間,就是1969年首次踏上月球後不久,我們都還很樂觀,覺得沒準能在20世紀90年代登上火星。我在其他故事裏描述過,倒黴的首次探險的一位幸存者在火星上觀賞地球淩日,時間是5月11日——1984年!好吧,那時候火星上沒人目睹這一奇觀,不過2084年11月10日它會再發生一次。等到那時候,當地球從日輪上緩緩經過,看起來像一個渾圓的微小黑點時,我希望會有很多雙眼睛迴望著地球。我曾建議,到時候我們應該用大功率激光給你們發信號,那樣你們就能看到一顆星星從太陽正麵嚮你們發送信息。
跨越空間的鴻溝,我嚮你們緻意。我的問候與祝福來自離下個世紀最近的10年,而就在這下一個世紀中,人類將首次成為一個太空種族,並踏上永不停步的旅程,直至宇宙終結。毫無疑問,祖布林博士書中的許多細節,和我自己在《奧林匹斯之雪》(The Snows of Olympus)中做的地球化火星習題一樣,會被未來的技術進步進步繞開。但是,它戰勝瞭所有看起來閤理的懷疑,它告訴我們,母星地球之外第1個自給自足的人類殖民地就握在我們的孩子手中。
好的,這是為您準備的圖書簡介: 穿越群星的召喚:人類探索宇宙的宏偉徵程 一部關於人類文明邊界的深刻反思與未來展望 自古以來,頭頂的星空便激發瞭人類最深沉的好奇心與最磅礴的想象力。從最初的仰望到如今的觸及,我們從未停止對“更遠方”的追逐。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個特定的技術路綫圖,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角和前沿的科學洞察力,探討瞭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為何必須,以及如何纔能實現跨越地球的生存與發展。 文明的必然與生存的遠慮 人類文明的進步史,是一部不斷嚮外拓展的遷徙史。從非洲大陸到全球各地,每一次重大的飛躍都伴隨著對未知環境的適應與改造。然而,當我們站在二十一世紀的門檻上迴望,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擺在瞭我們麵前: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一個被稱為“地球”的搖籃——是否是可持續的策略? 本書深入剖析瞭地球麵臨的潛在危機,從氣候的劇烈變遷到不可預測的宇宙事件,再到資源分配與人口壓力。它不渲染末日恐懼,而是以一種冷靜而富有邏輯的筆觸,論證瞭“多行星物種”的身份構建,已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浪漫設想,而是關乎物種長期存續的戰略抉擇。 探索的驅動力:科學、哲學與精神 人類對太空的嚮往,遠超於對新奇事物的簡單好奇。這是一種植根於我們基因深處的探索欲望,一種對理解“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哲學追問。 本書將詳盡迴顧人類探索足跡的裏程碑:從伽利略的首次望遠鏡觀測,到阿波羅計劃的輝煌登月,再到當代對太陽係內冰冷衛星和遙遠係外行星的精密探測。作者認為,每一次成功抵達新的邊疆,都是對人類認知邊界的一次集體重塑。我們不僅收獲瞭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會瞭在極端環境下運作、協作和創新的能力。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太空探索背後的深層經濟學和文化價值。在看似高昂的初期投入背後,隱藏著推動基礎科學突破、催生顛覆性技術的巨大能量。航天工程對材料科學、信息技術、生命支持係統等領域的溢齣效應,正深刻地改變著地球上的日常生活。從衛星通信到精準醫療,太空探索的遺産無處不在。 構建星際社會的藍圖:遠超技術的考量 將人類文明拓展至其他星球,絕非僅僅是運送火箭和搭建居住艙那麼簡單。真正的挑戰在於“社會性”和“可持續性”。 本書以極大的篇幅,探討瞭在異星環境下,如何建立一個自我維持的生態係統和治理結構。這涉及到一係列復雜的跨學科議題: 資源閉環係統: 如何在完全依賴本土資源的極端環境中,實現水、空氣、食物和能源的循環再生?這要求我們徹底重新思考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從“消耗”轉嚮“再生”。 生命保障與生物學適應: 低重力、高輻射和密閉空間對人體生理和心理的長期影響,以及如何通過生物工程、藥物學乃至人工改造來適應新的生存環境。 倫理與法律的挑戰: 當人類踏上新的世界,誰擁有主權?如何製定適用於太陽係內不同區域的法律框架?新殖民地在多大程度上應保持自治權?這些都是我們在邁齣下一步之前必須解答的社會契約問題。 文化與身份的演變: 經曆數代人的繁衍與適應,一個“火星人”或“月球居民”的身份認同將如何形成?他們與地球人類的關係將是怎樣的?作者描繪瞭未來不同星球文明間可能齣現的文化張力與融閤。 通往群星的道路:技術實現與路徑選擇 雖然本書的焦點在於宏觀戰略與哲學思辨,但對實現目標所需技術的探討是必不可少的。作者並未專注於某一項單一的突破,而是審視瞭當前正在醞釀中的多種關鍵技術集群: 推進係統革命: 從化學燃料到核熱推進,再到更具前瞻性的聚變動力,探索下一代高效、高推力的引擎技術,這是縮短星際旅行時間的唯一途徑。 原位資源利用(ISRU): 闡述瞭如何將目標星球上的大氣、土壤和冰層轉化為可用的建築材料、燃料和生命支持物質,這是實現經濟獨立的關鍵。 先進的棲息地工程: 探討瞭從充氣式模塊到地下熔岩管利用,以及利用當地材料進行3D打印建造的多種策略,以應對惡劣的錶麵環境。 最終的呼喚 本書以一種鼓舞人心卻又腳踏實地的筆調,將讀者從地球的日常瑣事中抽離齣來,引嚮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深層思考。它提醒我們,探索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到達”,更在於我們為瞭目標而進行的組織、創新與犧牲。 這是一部對所有心懷遠方的人發齣的邀請函,也是一部對決策者、工程師和所有關注人類文明走嚮的人們所提供的深刻洞察。它描繪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殖民故事,而是一部關於我們如何確保人類火種得以在宇宙中永續燃燒的宏大敘事。翻開此書,你將與作者一同,穿越群星,思考一個物種的終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