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戰事典004:迴憶日德蘭

海戰事典004:迴憶日德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喬治·馮·哈瑟,[德] 萊因哈德·捨爾,[英] 約翰·傑利科 著,孫曉翔 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317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79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战事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紀念日德蘭海戰100周年!通過親曆者的眼睛,身臨戰場!透過當事人的筆端,體會心境!

海報:

內容簡介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兩支強大的艦隊,在北海深處不期而遇。一場鋼鐵巨人之間的驚天對決鏇即展開。這是工業時代的海洋上壯麗的戰爭史詩。三位曆史親曆者帶領讀者走進戰場,去領略那鐵血硝煙和驚濤駭浪。

作者簡介

  喬治·馮·哈瑟,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喬治·馮·哈瑟中校以戰列巡洋艦德弗林格號上的槍炮官的身份參加瞭日德蘭大海戰(德國人稱其為斯卡格拉剋戰役)。他的迴憶錄不僅揭示瞭德國人視角中的戰役過程,同時也為我們真實展現瞭無畏艦時代的海上戰鬥的情景。

  萊因哈德·捨爾,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德國公海艦隊在萊因哈德·捨爾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參加瞭日德蘭大海戰。本書節選自他的迴憶錄《世界大戰中的公海艦隊》。

  約翰·傑利科,約翰·傑利科海軍上將於第*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就任英國皇傢海軍大艦隊總司令。所謂的大艦隊(the Grand Fleet),是指戰爭期間屯駐蘇格蘭斯卡帕灣基地的英國主力艦隊。它是英國用於對抗德國公海艦隊的中堅力量。丘吉爾曾經將傑利科稱為,*一一個可以在一個下午的時間裏,令英國輸掉戰爭的人。由此可見傑利科上將所肩負的重任。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傑利科上將指揮他的大艦隊參加瞭日德蘭大海戰。本文摘自其迴憶錄《大艦隊1914-1916:創建、發展和作用》。

  孫曉翔,資深軍事曆史研究愛好者,擁有曆史學博士學位,曾齣版《希望與毀滅:第三帝國空軍的*後一年》,收到廣泛好評。

內頁插圖

目錄

譯序
基爾和日德蘭(by 喬治·馮·哈瑟)
斯卡格拉剋戰役(by 萊因哈德·捨爾)
日德蘭海戰(by 約翰·傑利科)
譯後記

精彩書摘

  人類以海洋為舞颱的戰爭已經綿延數韆年。如果以海戰的技術方式作為標準,大體可以劃分為四個時代。而每個時代都會推齣自己的英雄和典範。例如,薩拉米斯海戰標誌著古典時代海上戰爭的巔峰。在這個時代,海戰以艦船為基本戰鬥單位,以撞擊作為主要交戰手段。雅典海軍正是藉此粉碎瞭波斯帝國的野心。但是隨後,羅馬人改變瞭遊戲規則。他們利用“烏鴉”吊橋裝置,充分發揮瞭自己的步兵優勢,從而將海戰變成瞭海洋上的步兵肉搏戰。憑藉此種技術改進,羅馬人消滅瞭宿敵迦太基人。但是直至一韆多年之後,西班牙人纔在愛琴海上的雷班托島附近,將此種作戰方式推嚮頂峰。在此之後,技術發展再次峰迴路轉。隨著火藥和大炮的普及,水兵手中的輕兵器迅速貶值。海戰再次迴歸到以艦船為基本單位的模式。隻不過這一次,古老的撞擊戰術被新興的火炮所取代。海戰變成瞭艦船之間以高度機動性為基礎,以火炮為主要攻擊手段的搏殺。正是憑藉此種技術革新,伊麗莎白女王的禦前海盜德雷剋,打敗瞭西班牙無敵艦隊。雷班托的餘暉終於在英吉利海峽落幕。英格蘭一躍成為世界海洋的主人。此後三百年間,人類的經濟、技術水準都大為提高。特彆是工業革命的齣現,使得戰艦從依賴風力驅動的木頭,變成瞭依靠蒸汽驅動的鋼鐵。但是依靠大艦巨炮決勝負的海戰模式,仍然一如既往,終於在1916 年的日德蘭海戰達到瞭頂點。

  日德蘭海戰堪稱人類海戰史上最具曆史意義的轉摺點。在此之前,幾乎所有的海戰,都體現為軍艦與軍艦之間,士兵與士兵之間的正麵對抗。除瞭拜占庭艦隊利用希臘火暗算阿拉伯艦隊以外,人類的海戰史總是充斥著一種壯烈與榮耀的氣氛。交戰雙方就像古典時代的貴族武士,帶著榮譽走嚮戰場,直麵對手,一決勝負。然而在日德蘭的戰場上,海軍航空兵第一次參與到大規模的艦隊對抗行動中來,從而預示瞭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海戰將從軍艦與軍艦之間的對抗,演變為海洋上的空中戰爭和空地較量。身形渺小的飛機,取代瞭海麵上的龐然大物,占據瞭戰爭舞颱的中心,猶如手持彈弓的大衛打敗瞭巨人哥利亞。日德蘭海戰的曆史意義就在於此。它是傳統海戰時代的一場盛大葬禮,同時也是一個全新海戰時代的接生婆。

  百年來,圍繞日德蘭海戰的書籍早已汗牛充棟。而本書的特點在於,從兩個層麵來呈現這場戰役。

  首先,通過《基爾和日德蘭》展現這場戰役的戰術層麵。作者哈瑟中校是德國海軍中的炮術專傢。他以戰列巡洋艦德弗林格號第一槍炮官的身份,參與瞭斯卡格拉剋戰役(德國人對於日德蘭海戰的稱謂)。其迴憶錄的價值在於,從一名身處一綫的官兵的視角,觀察瞭戰役的全過程。這不僅有利於讀者從德國人的視角審視這場海戰,更重要的是,它呈現瞭無畏艦時代海戰的技術細節。這些技術細節對於加深對海戰的認識和理解,至關重要。

  其次,是通過交戰雙方的兩位艦隊總司令的迴憶錄中關於日德蘭海戰的內容,展現這場戰役的戰略層麵。這兩位親曆者,從他們各自的視角,敘述瞭他們在這場戰役中的經曆。相信讀者在自行比對他們雙方的敘述之後,能夠對這場戰役形成一個較為全麵且相對公正的印象。

  平心而論,迄今為止所齣版的關於日德蘭海戰的書籍和文章中,堪稱優秀者絕不在少數。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檔案的解密,再加上其他各類的資料,當代的曆史學傢們完全有能力調用成噸的文獻檔案,來還原這場海戰在每一個時間節點上的每一個細節。在此基礎上所撰寫齣來的著作,要比那些曆史當事人的迴憶錄更加全麵和準確。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曆史親曆者的迴憶錄已經因此失去價值瞭呢?要想迴答這個問題,就必須首先弄清楚曆史研究的意義和價值究竟在哪裏。

  在以往數韆年的文明發展史上,世界各地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文明,曾不約而同地將曆史視為一種藝術。這種藝術所要錶現的,與其說是絕對真實而客觀的存在,不如說是為瞭讓社會精英從這種藝術中獲取有益的經驗教益。沒有人會把吟唱著特洛伊故事的荷馬視為曆史學傢。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從他的故事裏獲得啓發。數韆年後,遠在東方的司馬光,更是明明白白地說明瞭自己撰寫曆史的目的:鑒古知今,資於治世。也就是說,閱讀曆史的目的,不是為瞭那些已經逝去的,而是為瞭當下仍然存在的。

  然而自19 世紀以來,將曆史作為藝術的古老傳統逐漸消亡。以至於今天,人們將曆史學等同於物理學這樣的針對絕對客觀世界的研究,希望從中找到類似於牛頓力學定律那樣的絕對正確且永恒不變的真理。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曆史學正在演變成考古學和考據學。

  隻要收集到足夠數量的史料,人們不難通過堆砌這些史料,來還原某個曆史事件的所有細節。但是這樣的細緻描述,隻會受到學院裏的專職學者和學院外的少數珍玩愛好者的青睞,而對於韆韆萬萬喜歡閱讀曆史的普通人,卻並無多少實際意義。正如一個人,無論他多麼細緻地研究一個乾隆朝的景泰藍花瓶,也不可能對那個曆史時期有一個整體印象。相反,一個人隻需大略閱讀幾遍《紅樓夢》,就能對曹雪芹時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有一個大體直觀的認知。

  閱讀曆史的目的,在於增進讀者對於世界和人性的瞭解,而不是僅就某個事件本身做無窮無盡的細節考證。前者是曆史研究的真諦所在,要求把握整體,認知精髓;而後者隻是技術性的考古工作,總是孜孜以求於細枝末節。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這些曆史事件親曆者的迴憶錄的價值纔得以凸顯齣來。因為這些文本反映瞭當事人在麵對那個曆史關頭時,所錶現齣的思維邏輯和行為模式。他們的成敗功過皆由此引齣。對於其中的因果關係的探究與評價,正是後人可以藉鑒和學習之處。當然,基於種種個人利益的考慮,親曆者在撰寫迴憶錄時往往也會有意無意地扭麯事實,以便塗抹和洗刷自己。然而即便是這樣的歪麯之辭,也有其價值所在。因為鑒彆這些虛假信息本身,就能幫助讀者從反麵瞭解曆史的真相,以及當事人的心態。

  另一方麵,坐在書齋裏的曆史學傢們隻能用廉價的後見之明來還原曆史。這雖然有助於解釋最終結果,卻無助於真正把握其中的過程。所以他們的敘述盡管經常細緻入微,但在總體上顯得隔靴搔癢。這絕非個人智力不足所緻,而是基於一條古老的經驗法則:旁觀者的後見之明不能代替當事人的親身體驗。

  正是基於以上原因,纔需要將這些百年前的迴憶錄翻譯齣版。坦率地說,百年前的這三位作者,在他們落筆著述之際,他們心目中的讀者也僅限於他們所熟悉的那個歐美世界,特彆是同時期各國海軍界的同仁。他們肯定從未考慮過,有朝一日,他們的著作會在遙遠的東方世界麵世,去麵對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裏的讀者。而且,當時人們的文風言辭與今天也頗有差異。這些因素使得整個翻譯過程中經曆瞭諸多睏難。然而無論如何,還是本著盡可能忠實原著的原則,將它們譯齣。

  由於這些迴憶錄由英德雙方人員撰寫,而他們對於某些基本概念的認知差異,使得三篇譯文在一些細節上有明顯的不一緻之處。首先,德國海軍采用的是中歐夏令時,而英國海軍采用的是格林尼治時間,所以德國人的時間記錄要比英國人快兩個小時。其次,雙方采用的距離單位不同。英國艦隊司令傑利科習慣於英國人的長度單位碼(yard)和英裏(mile)。而德國人是公製單位的擁護者,使用米(metre)和海裏(nautical mile)。第三,對於自己所指揮的完全以戰列艦為核心的艦隊,傑利科習慣於將其稱為戰列艦隊(battle fleet),而捨爾則將其稱為主力艦隊(main fleet)。此外,雙方軍事條令中的某些術語也不一緻。一戰時期的德國海軍,並未正式采納“驅逐艦”這個概念。所有小型的以魚雷為主戰兵器的艦艇被統稱為魚雷艇。而按照英國海軍的標準,這些艦艇就是驅逐艦。傑利科也是如此稱呼它們的。而捨爾則堅持稱它們是魚雷艇。需要強調的是,兩篇德國人的迴憶錄,都是根據現有的英文版翻譯而來。其中已經夾雜著某些英國人的稱為習慣。例如,哈瑟中校的迴憶錄中,已經采用瞭“驅逐艦”的稱謂;而捨爾將軍的迴憶錄中,則齣現瞭“英裏”的單位。基於遵照原文的精神,這些都被如實翻譯。

  本書所選取的三篇迴憶錄,均齣版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然而近百年來卻無緣於國人。由於哈瑟中校的迴憶錄篇幅相對較短,這次得以將其完整譯齣。這是此書首次以完整譯本的形式麵對中國讀者。至於捨爾和傑利科的迴憶錄,由於其篇幅較長,當前隻能滿足於節選其中的片段,而暫時尚無法提供完整譯本。這個遺憾恐怕隻能留待將來彌補。

  ……

前言/序言

  譯後記  如譯序中所言,本書所收錄的三篇迴憶錄可以被分為戰術和戰略兩個層次。這就要求讀者運用兩種方法,對這些故事做深入思考和分析。  首先來看《基爾和日德蘭》。作為一名基層軍官,作者喬治·馮·哈瑟海軍中校的視野並不寬廣。他的敘述隻能圍繞著自己在戰役中的具體工作展開。通讀其著作,不難發現,在這位齣身貴族的海軍軍官身上,深深印刻著他所身處的那個德意誌帝國的兩麵性,即在微觀層麵上所展現齣的精湛技術和在宏觀層麵上對世界的茫然無知。  作為一名職業海軍軍官,哈瑟中校不厭其煩地嚮讀者詳細介紹瞭德國海軍的火控係統和戰術原則。字裏行間充斥著一種理性的精神和自豪的情感。而以其在斯卡格拉剋戰役中的齣色錶現,他也的確有充分的理由,為德國的艦隊、自己所服役的戰艦以及自身的炮術水平滿懷信心與自豪之情。甚至於,即便是在自己所不熟悉的陸戰領域,哈瑟中校也能準確預見到,未來的戰爭模式將會藉鑒海戰的模式,從塹壕戰轉嚮以坦剋為核心的裝甲對決。這絕對是一種齣色的洞察力的體現。  然而,一旦離開自己熟悉的軍事專業領域,哈瑟的認識就很膚淺瞭。在其著作的開頭,哈瑟聲稱,自己擁有兩種職業經曆,即作為軍官的經曆和作為水手的經曆。可事實上,由於德國海軍的戰略方針,大部分艦船僅被部署於本土水域。所以絕大多數德國海軍軍人並不像普通水手那樣,能夠周遊世界,開闊眼界。哈瑟聲稱,自己曾在英國居住,也曾在遠東服役。但是其見識依然有限。也許海上的風浪磨礪瞭他的意誌,但並未增長他的見識。  於是,在其前言中齣現瞭明顯的種族主義論調。在正文中,又流露齣對猶太人的偏見。這些不經意間的言辭,仿佛都是為日後的納粹上颱做輿論鋪墊。而在關於國際關係的問題上,他和他的同事——駐倫敦海軍武官——穆勒中校一樣,認識極為膚淺。所以毫不奇怪,哈瑟不可能真正認清,德意誌帝國遭受戰敗和屈辱的原因,而隻能一味歸咎於同為白人兄弟的英國人的背叛和迫害。  此種認知使得哈瑟在撰寫其著作時滿懷憤懣之情。其最直觀的錶現,就是該書的書名——基爾和日德蘭。前者是英德友誼的典範;後者是英德敵視的巔峰。將截然對立的兩段往事放在一起敘述,意味深長。今天的讀者恐怕已難以體會作者當年的復雜心境。但作者仍在他的著中留下瞭綫索。不可忘記,在日德蘭海戰爆發前數小時,在德弗林格號的大副——而不是艦長——的許可下,哈瑟帶領其手下官兵進行瞭炮術訓練。這個細節所反映的,與其說是德國戰艦上的權力分配,不如說是當時涇渭分明的社會階層劃分。在一艘戰艦上,艦長幾乎就是神一般的存在。通常情況下,艦長總是待在自己的寬敞艙室裏生活和工作。一年當中,隻有在少數幾個重要的日子裏,他纔會在軍官餐廳裏與手下軍官共同進餐。至於下層士兵,在其整個服役期間,幾乎都不可能看到他的艦長。隻有在戰鬥狀態下,艦長纔會肩負起他的職責。至於平時與軍艦運轉的相關事宜,都交由大副負責決定和執行。隻有理解瞭這樣的背景,纔能真正懂得,當哈托格艦長對哈瑟的工作錶示贊許時,後者所感受到的巨大榮耀。也隻有在這樣的背景下,纔能理解,對於與沃倫德將軍建立起來的深切友誼,哈瑟是多麼的感激與珍視。然而也正因為如此,纔使得日後的敵對情緒充斥著憤恨之情。哈瑟以自豪的口吻敘述瞭他在日德蘭海戰中的經曆,正是對這種憤恨之情的宣泄。隻不過,哈瑟畢竟是一名高傲的貴族和受過嚴格訓練的軍官。即便帶著情緒的寫作,其筆下的記錄——至少在細節方麵——仍然大體公正可靠。事實上,哈瑟更願意在陳述時抒發他的自豪情感,以至於他根本不屑於解釋,為什麼在德國艦隊已經轉嚮脫離瞭英國艦隊的半圓形包圍圈之後,還要轉身殺個迴馬槍。這樣的問題是捨爾上將無法迴避的。而哈瑟隻需記錄下整個過程中的英勇行為,就感到心滿意足瞭。  此舉從一個側麵反映瞭哈瑟的價值取嚮。在其著作的末尾,這種取嚮錶現的更加直白,即對榮譽和勇氣的珍視。這絕非其個人偏好,而是那一代德國軍官的共同追求。盡管時間已經跨入20 世紀,德意誌帝國的軍官們——無論陸軍還是海軍——仍然生活在一種近乎斯巴達式的精神氛圍中。作為軍官團的一員,哈瑟顯然被這個團隊的精神氛圍所感染,並以此塑造瞭他的世界觀。和所有軍官一樣,他也會全心全意地追求古老的日耳曼貴族武士所嚮往的勇氣觀念,以及由此帶來的榮譽感。為瞭維護這種榮譽感,德國海軍當局可謂殫精竭慮。例如,軍官在提交結婚申請時,必須附帶女方傢庭的財産和收入證明,以防與社會下層通婚。而這會被視為不名譽的行為。海軍部甚至明令禁止軍官參與到任何賭博活動中,以防個彆人因欠下賭債而聲名狼藉,影響到軍官團的聲譽。  需要指齣的是,對榮譽和勇氣的珍視和追求,使得以哈瑟為代錶的德國海軍軍官們,具備瞭卓越的業務能力,使得德意誌帝國能夠在一代人的時間裏,建立起一支能夠挑戰世界一流海權國傢的艦隊。但是,這些人之所以能夠被吸收進軍官團,並取得如此成就,至少其經濟層麵的原因在於,他們都是齣身於傢境殷實的社會上層傢庭。其中許多人還是貴族齣身。這意味著,這些人從不需要為經濟問題操心,因而可以心無旁騖地鑽研自己的業務。然而也正因為如此,這些生活在20世紀的古代武士們,其實是生活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裏。他們在視野上更接近於同時代的技術專傢,雖然精於本職工作,卻對自身生活以外的世界茫然無知,根本看不到德意誌帝國所麵臨的外部和內部問題。  20世紀初的德意誌帝國,至少在其統治階層看來,其所麵臨的最大危機是,由於社會的快速變遷,導緻的社會階層的流動。經濟的發展和財富的增長,正威脅著傳統的容剋地主的統治地位。正是為瞭維護這種地位,作為容剋地主重要政治代錶的軍官團,纔會竭力將貧寒子弟擋在門外。  像哈瑟在文中一再提及的瓦爾德澤剋準尉,此人顯然纔華不凡。然而雖然名義上也是軍官,但他與哈瑟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階層。哈瑟的人事檔案歸海軍內閣管理。而這個內閣又直接對皇帝負責。所以威廉二世纔能在外國人麵前自信的宣稱,他認識自己的軍官。而瓦爾德澤剋的檔案隻能與那些軍艦的檔案一起,歸海軍部管理。該部門的首腦提爾疲茨上將,是沒有時間、精力和心思來認識這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即便在海軍中奮鬥一生,瓦爾德澤剋頂多能成為一名老資格的下級技術軍官。他絕無可能升遷至哈瑟所處的地位。為瞭維護這道階層間的鴻溝,容剋地主們一再挑起國際爭端,試圖轉移社會內部矛盾,最終將帝國陷於四麵樹敵的戰爭中。而一旦戰事不利,他們在和平時期所竭力維護的那個社會階層鴻溝,就會成為艦隊叛亂和社會分裂的導火索,最終變成壓垮駱駝背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像哈瑟這樣的貴族——基於他們狹隘的世界觀——對於此問題似乎渾然不覺。即便是在戰敗之後,不見他在文中對此問題有多少反省之辭。從這個角度看,德意誌帝國的覆滅,實屬咎由自取。與哈瑟的迴憶錄相比,捨爾和傑利科的迴憶錄都著重於對這場戰役的戰略層麵的迴顧。這不可避免地涉及對當事人的許多決策的評價與判斷,也就使得他們撰寫迴憶錄的動機變得更加復雜。日德蘭海戰的結果不可能令他們兩人感到滿意。所以他們肯定是懷著極為復雜的心情來敘述這場戰役的。並希望以齣版迴憶錄的形式,在自己的同僚和後人麵前,維護自己的名聲和曆史地位。  同樣的動機使得捨爾和傑利科兩人的迴憶錄錶現齣不少相似性。其中最明顯之處就在於,在他們敘述這場戰役時,兩人不約而同地描述瞭戰役過程中各自艦隊的航嚮和隊形變換問題。這些細節對於普通讀者而言,顯得過於枯燥。但兩位作者顯然都樂此不疲,以至於不厭其煩。這說明,在他們自己心目中,他們都自視自己是一名熟練的老水手,並為此深感自豪。而且他們唯恐世人未能意識到這一點。  至於其他的共同之處,就在於,在敘述過程中,盡管無法對總體過程和結果做任何歪麯,但仍可對諸多細節做某種“修飾”。這些就必須從細節中去尋找瞭。其中一個較為明顯之處在於,傑利科聲稱,在戰役打響之前,他隻是率領艦隊齣海做例行巡邏,最終在不經意間與敵人爆發瞭戰鬥。但是根據戰後解密的檔案,英國人早已在其東海岸建設瞭一係列的無綫電測嚮站。而德國艦隊的任何大規模齣擊,都涉及必要的水雷清掃工作,由此會帶來大量的無綫電通訊。5 月30 日,英國的無綫電測嚮站發現,公海艦隊的無綫電發送信號來源與前一天相比,偏離瞭1. 5 度。英國人由此推斷,艦隊已經離開威廉港,進低傑德河口。這是艦隊齣擊的明顯徵兆。傑利科遂能趕在希佩爾齣發前三個小時,率領他的艦隊齣海。  傑利科的迴憶錄齣版於1919年。寫作時間肯定還要靠前。他隱瞞齣海的真實原因,顯然是為瞭保護英國在情報領域的優勢地位。這當然情有可原。但是在其迴憶錄中,還有許多處“修飾”,就可以被認為是完全齣於私心的“掩飾”瞭。畢竟,對這位艦隊司令官而言,日德蘭海戰帶給他的,與其說是榮耀,不如說是尷尬。早在戰爭爆發時,皇傢海軍就將整個大艦隊托付於傑利科。整個帝國都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帶領皇傢海軍重現特拉法爾加戰役的輝煌。然而作為艦隊指揮官的傑裏科,其錶現遠不如納爾遜般英勇。除瞭少數幾次靠近德國海岸的戰鬥以外,他的部隊大多數時候根本看不到敵人的影子。更有甚者,即便掌握著優勢兵力,他的艦隊還是無法阻止德國艦隊對英國東海岸港口的炮擊行動。而最終,在苦等瞭差不多兩年之後,當期待已經的艦隊決戰來臨之際,結局卻遠不盡如人意。傑利科不僅讓敵人從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更是在敵人的打擊下濛受瞭慘重損失。  傑利科完全清楚,他必須對這一連串令人失望的結果有所交代。所以在文章開頭,傑利科花費瞭不少筆墨,試圖闡明,他所身處的環境與百年前的納爾遜迥然不同。後者當年隻是皇傢海軍中的一支偏師,所以敢於承擔風險,勇猛拼殺。因為即便作戰失敗,皇傢海軍的主力依然完整無缺。更何況在打敗自己的過程中,敵人肯定也會遭受相當損失。他們贏得下一場戰鬥的機會也就更加渺茫。而他傑利科的處境,類似於麵對著諸葛亮的司馬懿。由於自己就是主力部隊的統帥,不能指望還有更多的預備隊,所以肩上的責任更加重大。在此情況下,謹慎就是第一美德。這不僅體現於戰鬥打響之前,更是貫穿於戰鬥始終。事實上,在已經取得戰略優勢的情況下,若非迫不得已,他們並不情願投入戰鬥。因為這不僅沒有必要,而且可能會給敵人帶來逆轉戰略形勢的機會。更何況,從個人角度考慮,傑利科與司馬懿一樣,既然已經身居高位,對他們而言,更多的戰鬥就顯得風險大而收益小。因為即便又一次贏得勝利,也不會給他們帶來明顯的收益;而如果失敗,則必須由他們承擔責任。所以維持現狀,就是最佳選擇。而他們的部下,往往都還懷有建功立業——進而加官晉爵——的夢想,因而更富有作戰積極性。這往往成為令他們頭疼的原因。  無論如何,傑利科對於其行事謹慎的解釋,尚且可以做到言之成理,自圓其說。但他對英國戰列巡洋艦在戰鬥中錶現拙劣的解釋,就顯得很勉強瞭。同樣是在文中開頭部分,傑利科排齣瞭大量的圖錶,羅列瞭諸多結論。目的無非是要論證,英國戰列巡洋艦在設計上存在瑕疵,以至於防護能力欠佳,從而導緻它們在戰鬥中被屢屢擊沉。但隻需稍作深思,即可發現,這樣的解釋是站不住腳的。傑利科聲稱,由於防護能力不足,德軍的炮彈一再命中英國戰列巡洋艦的彈藥庫,導緻發生災難性的大爆炸。可是縱觀全文,傑利科從未聲稱,有任何炮彈擊穿大型戰艦的甲闆,落入艦體內部的輪機艙。後者與艦上的彈藥庫都位於艦體內部深處,且基本處於同一水平麵上。而從頂視角度觀察,任何大型艦船上的輪機艙,其所占據的甲闆麵積要遠遠高於炮塔所覆蓋的甲闆麵積,所以其被彈率更高。然而,德國人的炮彈一再導緻彈藥庫爆炸,但在命中甲闆其他部位時,卻無法貫穿到同樣深度的輪機艙。由此可見,英國戰列巡洋艦的防護能力並不差。彈藥庫的殉爆並非由德軍的炮彈直接引發。後者隻有在命中英艦炮塔時纔能錶現齣最大限度的破壞效力。由此推斷,德軍的炮彈隻是引燃瞭英艦炮塔內部的待發彈藥。由此引發的火災和爆炸衝擊波,再通過彈藥輸送係統,波及下麵的彈藥庫。這與其說是設計問題,不如說是鬆懈的操作紀律所緻。哈瑟在其文章中已經清楚錶明,在德國艦船上,彈藥的存儲和輸送都必須遵循嚴格的條令。所以除瞭老舊的戰列艦波墨恩號以外,德國大型艦船很少發生類似的災難性事故。而以納爾遜為楷模的皇傢海軍,更加強調攻擊至上的精神。這導緻官兵以犧牲炮塔內部的安全管理為代價,竭力提升火炮的射擊速度。理論上,如果能在相同時間裏傾瀉齣比敵人更猛烈的火力,那麼就更有可能在敵人命中你之前將其消滅。但實踐中,遠距離射擊時的精確度控製仍然是一個巨大障礙,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瞭射程和射速優勢。而因此留下的安全隱患卻是緻命的。  如果深究的話,作為大艦隊的司令官,傑利科上將無疑對於艦隊內部鬆懈的安全管理負有責任。而他手下的不少軍官,很可能因此麵臨軍事法庭的調查。而這是大傢都不願意看到的。在傑利科的心目中,他的迴憶錄的很大一部分讀者,就是他在軍中的同僚和部下,所以他必須照顧到這些人的感情。事實上,在其迴憶錄的扉頁上,已經清楚寫明,這本書是獻給艦隊中的各級指揮官的。而在書中也屢屢體現齣他對待部下的袍澤情誼。基於這些理由,傑利科無論如何不能將戰列巡洋艦損失慘重的責任推到一綫官兵的頭上,而寜願讓設計部門擔下罪責。  如果進一步深究,至少戰列巡洋艦不倦號和瑪麗女王號的損失,還會涉及各級指揮官的失誤問題。畢竟,貝蒂的艦隊在擁有明顯兵力優勢的情況下,仍慘遭劫難,以至於英國的曆史學傢們必須切換視角,纔能擺脫尷尬之情。“There seems to be something wrong with our bloody ships today.” 此言的確反映瞭貝蒂當時的從容鎮定,但其中多少也透露齣無可奈何之意。  傑利科聲稱,他的情報來源錶明,英國軍艦擁有無可置疑的航速優勢,所以他“有充分理由相信,貝蒂將軍麾下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可以輕易逃齣敵軍的火炮射程”。可是,作為一名資深指揮官,他不可能不知道,如果敵人采用迂迴前進,分進閤擊的戰術,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這種速度優勢。事實上,這也正是捨爾的打算。果真如此的話,貝蒂的艦隊能否逃離公海艦隊的魔掌,實在是大有疑問之事。隻不過,在最後關頭,捨爾因救援心切,放棄瞭這個想法,使得貝蒂得以逃脫。也就是說,因傑利科的戰術安排失當,導緻他與貝蒂之間的距離過遠,無法及時給予其支援,使得後者一度孤立無援,身陷險境。而他對此提齣的解釋隻是,他相信,英國艦隊的速度優勢使其足以自行擺脫睏境。此種無力的辯詞隻是為瞭掩飾,傑利科自己的判斷失誤。他雖然早已知道德國艦隊齣海的消息,但根據以往的經驗,這一次敵人的兵力應該也不會太多。所以貝蒂的艦隊足以自行應付局麵。傑利科顯然低估瞭捨爾的決心,未能料到公海艦隊此次竟會傾巢而齣。  除瞭要為自己的失誤做掩飾之外,傑利科還得費心為他的部下打掩護。他泛泛的宣稱,當貝蒂的戰列巡洋艦準備與敵人交戰時,“伴隨貝蒂的第5戰列艦中隊,此刻仍在朝西北偏北方嚮航行。它與戰列巡洋艦的距離增至10000碼。”但卻沒有對此做齣解釋。  隻需稍加思索,即可明白,這是英軍指揮官的一個明顯失誤。貝蒂中將和伊文-托馬斯少將都應該為此承擔責任。傑利科一再強調,他的艦隊麵臨著通信技術方麵的睏難。信息傳遞不可避免地會有所延誤。這是不爭的事實。可是另一方麵,信息傳遞方麵的人為錯誤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第5戰列艦中隊顯然未能及時領會上級的意圖,因而在初步交戰階段缺席。這對於不倦號和瑪麗女王號的損失,負有間接責任。  事實上,伊文- 托馬斯不能及時收到和執行貝蒂命令的例子不止這一處。捨爾將軍提供的戰場形勢圖上,清楚地錶明,當第5 戰列艦中隊終於投入戰鬥時,他們明顯處於貝蒂的身後。且由於距離尚遠,隻能與希佩爾艦隊中的後部艦艇交戰。然而當貝蒂發現公海艦隊主力,進而及時轉嚮嚮北逃遁時,伊文-托馬斯少將顯然又一次錶現遲鈍。他的位置原本較為靠北。如果及時收到命令並轉嚮,那麼在轉嚮之後,他就會處於貝蒂的前方。可事實是,直至貝蒂轉嚮並與自己拉進瞭距離之後,他纔迴過神來。以至於,當第5 戰列艦中隊完成轉嚮時,他們再次處於貝蒂的身後。更糟糕的是,由於時間上的耽誤,伊文-托馬斯發現,當他的戰列艦完成轉嚮之後,自己竟身處德國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夾擊之下。  此種失誤顯然不能歸咎於信號傳輸的技術限製,而隻能是當事人的主觀錯誤所緻。傑裏科暗示,由於第3 戰列巡洋艦中隊前往斯卡帕灣進行炮術訓練,所以臨時將第5 戰列艦中隊配屬給貝蒂。這一臨時調配導緻雙方的協調齣現問題。但是無論如何,在日德蘭海戰前,貝蒂與伊文- 托馬斯有足足八天時間,強化兩支部隊的協調。但這段時間顯然被浪費瞭,以至於在戰場上屢屢齣現失誤。幸虧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船堅炮利。除瞭厭戰號戰列艦因傷退齣以外,其餘各艦損傷不大。如果換做是其他較老式的戰列艦,很可能會遭受進一步的損失。  盡管英國戰列巡洋艦在戰役初期損失慘重,但是必須承認,貝蒂還是齣色完成瞭誘敵任務。由於自己的失誤,捨爾竟然將整個公海艦隊帶到瞭傑裏科的大艦隊麵前。而這是自戰爭爆發以來德國人一直竭力避免之事。如今竟然晚節不保。更糟糕的是,德國艦隊是以不利的態勢投入到與大艦隊的戰鬥中的。他們兩次以單縱隊陣型,衝擊已經展開的英國主力艦隊,從而令後者兩次占據有利的T 字橫頭陣位。  根據哈瑟中校已經在其著作中對於此種陣型的介紹,英軍顯然處於有利境地。然而傑裏科竟然錯失良機,未能全殲敵人。當夜幕降臨之後,傑裏科再一次錶現拙劣,從而令德軍成功地從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迴瞭他們的老巢。這個結局無疑令他倍感壓力。所以在其迴憶錄中,傑裏科對於由其親自指揮的戰役後半部分,做瞭非常詳盡的敘述。通讀其全文,可以發現,這個結局雖然令人不快,但責任並不在傑裏科。他已經錶現齣瞭最大限度的明智和審慎。  首先,傑裏科麵臨著指揮方麵的睏難。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技術水準,戰列艦的主炮射程已經相當可觀。這意味著,一旦敵艦的身影齣現在遠方的海平麵上,指揮官就必須迅速做齣應對的決定。艦隊的規模越大,這方麵的壓力也就越大。百年前的拿破侖戰爭時代,由於艦載火炮射程有限,納爾遜可以在接近敵人的過程中,從容思索,究竟如何排兵布陣。而他傑裏科,卻必須在敵人齣現在視野之內後,立即定下作戰方案。如若不然,自己麾下龐大的艦隊,不僅無法發揮數量優勢,甚至有可能遭到敵人各個擊破。這就迫使傑裏科,不能依賴自己的觀察獲取情報,而必須指望艦隊外圍的警戒兵力,嚮他通報敵人的位置、航嚮、航速,以及兵力構成等信息,以此決定自己的應對舉措。偏偏英軍的信息傳遞並不順暢。通信技術限製隻是一個因素。傑裏科在文中多次提及,他嚮部下發齣詢問,要求後者及時反饋信息。由此可見,除瞭古德諾夫準將以外,英軍各級指揮官普遍缺乏主動性。所以傑裏科得到的情報總是很零碎,且經常相互矛盾。  與此同時,天色漸晚,夕陽西下。戰場上的光綫正在急劇衰竭。而戰場上的數百艘戰艦,都在竭力噴吐齣濃煙。此外,戰鬥中的大炮還會散發齣更多的炮口煙霧。隨著時間的拖延,戰鬥的升級,能見度越來越糟糕。這又進一步增加瞭獲取信息的睏難性。  麵對這些睏難,傑裏科完全遵循謹慎第一的原則,直至最後時刻,纔定下排兵布陣的方案。而一旦戰鬥開始,他還需要麵對德軍的魚雷威脅。這又進一步限製瞭英國艦隊的實力發揮。  總而言之,傑裏科所擁有的優勢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明顯。錶麵上,他擁有264門12至15英寸口徑大炮,對陣捨爾的約200門11至12英寸口徑大炮。但是,糟糕的通信係統、惡劣的戰場能見度,以及需要時刻提防的德軍魚雷,使得大艦隊無法充分發揮自己在主力艦數量上的優勢地位。英軍的所有大炮不可能在同一時間裏清楚觀察敵人,所以不可能實施大規模齊射。在煙霧彌漫的海麵上,射擊隻能斷斷續續地進行,且不時被來襲的魚雷所打斷。  既然如此,那麼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就是明智的選擇。事實證明,傑裏科的小心謹慎換來瞭明顯的迴報。盡管德國艦隊多次發動魚雷艇衝鋒,但是除瞭馬爾波羅號以外,英軍的主力艦全都有驚無險,安然無恙。  在當晚的夜戰中,傑裏科繼續小心翼翼,避免觸發主力艦之間的戰鬥。這是任何一個有理性的人都會做齣的決定。由於在夜戰中敵我識彆極為睏難,大規模夜間戰鬥勢必演變成一場徹頭徹尾的混戰。英軍的數量優勢無從發揮。損失卻必定可觀。甚至連一心求戰的捨爾都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純粹依賴運氣的戰鬥。傑裏科更沒有理由接受。這也就意味著,強大的英國艦隊在這個晚上秉持較為消極的作戰態度。  另一方麵,基於剋勞塞維茨所定義的“戰爭迷霧”,傑利科似乎有理由對其部下在這個夜晚的錶現,感到滿意。他可能真誠地相信,麾下的第12 驅逐艦支隊擊沉瞭一艘德軍的主力艦。正如同德國人真誠地相信,他們擊沉瞭一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這樣的錯誤在事後不難得到糾正,但在那個晚上,無疑對於決策者産生瞭巨大的影響。無論如何,應該承認,傑裏科帶領他的艦隊,平安度過瞭這個危機四伏的夜晚。對他而言,這就是勝利。  持流俗之見的公眾,很可能會魅惑於靚麗的數字,因而責備傑裏科的無能。畢竟,是他放跑瞭德國人。但是一個高明的戰略傢首先要考慮的是總體的戰略形勢,而不是在具體戰績上錙銖必較。戰爭初期,戍守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德軍第6 和第7 軍團,因過分看重本部隊的戰績和榮譽,從而對當麵處於進攻中的法軍起瞭堅決反擊,一舉將他們趕迴瞭巴黎附近。然而法國人的敗退恰好使其得以及時調整部署,迎擊自比利時趕來的德軍主力。而德軍的戰術性勝利,恰恰毀掉瞭他們精心策劃多年的施利芬計劃。傑裏科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即便是在指揮艦隊做戰術運動時,他的心裏仍然裝著戰略全局。他從來不曾迷失方嚮。因而雖然吃瞭點兒小虧,卻始終不曾闖下大禍。與之相對的,德國艦隊雖然贏得瞭戰術性勝利,卻無法逆轉戰略形勢。從這個結果看,傑裏科不曾辜負大英帝國賦予他的職責和使命。正如哈瑟帶著苦澀的口吻所承認的那樣:“一個海軍上將,指揮他的艦隊在一個荒涼的地方待瞭四年,並最終以此地名受封爵位。然而這四年間,這支英國艦隊施加瞭決定性的影響力,並且使我們的艦隊最終在斯卡帕灣走嚮終結。這是斯卡帕子爵的勝利。”  與傑利科相比,捨爾麵臨著更加艱巨的任務。他不僅要為自己辯白,還要為德國艦隊正名。而這兩者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錶麵上,捨爾與德國政府的態度高度一緻,竭力宣稱他所指揮的斯卡格拉剋戰役是一場勝利。然而在其內心深處,他的想法絕非如此。哈瑟曾簡單提及,當艦隊返航後,皇帝陛下曾親臨視察,慰問官兵。事實上,前來慰問的絕不止威廉二世一人。包括巴伐利亞國王在內的眾多達官顯貴都迅速抵達瞭威廉港。而慰問自然會包括褒奬有功人員。作為巴伐利亞人的希佩爾將軍,就從巴伐利亞國王手中接過瞭貴族稱號。從此以後,他可以在簽署自己的名字時,堂而皇之地寫上“馮·希佩爾”。而當威廉二世嚮捨爾授予類似榮譽時,卻遭到瞭後者的拒絕。



用户评价

评分

还行,指文图书的质量总体还不错,一直在读

评分

京东的速度非常快,书的质量也很好

评分

好,物超所值,京东快递小哥你辛苦了。

评分

好,物超所值,京东快递小哥你辛苦了。

评分

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罗辑思维推荐必读书目

评分

指文图书这个系列不错,乘着活动买性价比高

评分

这次的包装完美无损,没有任何磕碰,下单第二天送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