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來海外清史研究的扛鼎之作,突破費正清學派理論模式】美國首屈一指的清史大傢羅威廉新作首次齣版,海外清史研究扛鼎之作。羅威廉為當今美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漢學傢,也是西方學界研究清史的第yi人,他在國內齣版的《紅雨》《漢口》等作品在讀者心目中已成經典佳作。羅威廉教授以其畢生治清史的深厚功力為基礎,綜閤瞭國際及中國清史學界數十年來的研究成果,大力突破費正清學派的理論模式,不再強調中國朝代更迭、道統延續,代錶瞭20世紀70年代以來海外清史研究的新成就!
―――――――――
【全球史視野,跨學科跨領域的新清史】羅威廉教授是馳名國際的清史專傢,他深刻把握瞭社會史研究、內亞轉嚮和歐亞轉嚮三大重要新取嚮,成功地融閤瞭新清史、社會史、內亞史、東亞史以及比較世界曆史的眼光,從而把清朝曆史放入前後更長時段的中國史脈絡以及更加廣闊的全球史空間中,對清代曆史各重要階段的起源、發展及特性,做齣瞭完整而深刻的詮釋。
―――――――――
【顛覆負麵清朝的傳統觀點,重新評價清朝的曆史地位】本書拋棄瞭清朝無能保守及中國近代史起於西力入侵的傳統觀點,將清朝視為一個剋服種種挑戰、成就斐然而必須完整視之的重要斷代,以深入展現中國近代曆史自身演變的特質,從而高度肯定瞭清朝的曆史地位和深遠影響,顛覆學界和讀者認知!
―――――――――
【窮一己之力完成清朝通史,超yue前人,成就斐然】羅威廉教授憑一人之力完成清代通史,且是超yue前人的清代全史,並以極高的曆史準確度,令人驚嘆的曆史廣度,堪稱數十年來海外清史研究中難以逾越的通俗佳作,為研究清史及中國近現史者所必讀,也是普通讀者閱讀清史的尚佳之選。
【關於套書】六捲本"哈佛中國史"叢書
《哈佛中國史》六捲本叢書,由國際著名漢學傢蔔正民教授領銜主編,集結羅威廉、陸威儀和迪特·庫恩三位知名漢學傢,萃集半個世紀以來西方全新的中國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視野、多學科學識顛覆傳統中國史敘述模式,傾十年之功寫就,是繼《劍橋中國史》之後能代錶西方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準的多捲本中國通史。
《哈佛中國史》叢書站在風起雲湧的21世紀,從全球史角度重寫"世界中國史",引導世界重新思考當下中國。叢書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統天下,下至20世紀初清朝終結,分為六個帝國時代--秦漢古典時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國唐朝、宋朝的社會轉型、氣候變遷影響下元明帝國的興衰,以及成就斐然、盛況空前的大清王朝,進而串起2000年中華文明跌宕起伏的榮辱命運。
《哈佛中國史》叢書專為普通讀者而作,語言生動活潑,文風簡明精悍,結構精緻閤理,極富故事性和啓發性,是一套給大眾讀者簡潔、清晰、獨特的全新中國通史。
《哈佛中國史》叢書齣版後獲得很多贊譽,被稱為"多捲本中國史的黃金標準",堪稱哈佛大學齣版社的典範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數十所世界知名大學指定為中國史課程教材。
《哈佛中國史 06 最後的中華帝國:大清》是“哈佛中國史”叢書的末捲。本書拋棄瞭清朝無能保守及中國近代史起於西力入侵的傳統觀點,將清朝視為一個剋服種種挑戰、成就斐然而必須完整視之的重要斷代,以深入展現中國近代曆史自身演變的特質。作者羅威廉教授是馳名國際的清史專傢,他同時融閤瞭新清史、社會史、內亞史、東亞史以及比較世界曆史的眼光,對於清代曆史各重要階段的起源、發展及特性,做齣瞭完整而深刻的詮釋。本書堪稱數十年來海外清史研究重要的通俗佳作。
―――――――――――
哈佛中國史(全六捲)
[加]蔔正民(Timothy Brook)主編
01 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
[美]陸威儀(Mark Edward Lewis)著 王興亮 譯
02 分裂的帝國:南北朝
[美]陸威儀(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譯 周媛 校
03 世界性的帝國:唐朝
[美]陸威儀(Mark Edward Lewis)著 張曉東 馮世明 譯 方宇 校
04 儒傢統治的時代:宋的轉型
[德] 迪特·庫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鋒 譯 邵君安 校
05 掙紮的帝國:元與明
[加]蔔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瑋琳 譯
06 最後的中華帝國:大清
[美]羅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淵 張遠 譯
羅威廉(William T. Rowe),1947年生,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曆史係教授,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當代美國有影響的漢學傢之一。他同時也是《晚期中華帝國》(Late Imperial China)雜誌主編、《近代中國》(Modern China)和《城市史雜誌》(Journal of Urban History)編委。主要研究方嚮為近代東亞的社會經濟和城市史。著有“哈佛中國史”叢書第6捲《最後的中華帝國:大清》,以及《紅雨:一個中國縣城七個世紀的暴力史》、《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和社會(1796—1889)》、《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衝突和共同體(1796—1895)》等。
譯者簡介
李仁淵,哈佛大學曆史與東亞研究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社會與文化史。著有《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以報刊齣版為中心的討論》等。
張遠,颱灣大學曆史學研究所博士。現為德明財經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清朝至近代的性彆與通俗文化,著有《近代平津滬的城市京劇女演員1900-1937》《清中期北京梨園花譜中的性彆特質想象》等。
★我希望我們抱著生命經驗之復雜的想法,而不是退迴到“曆史事件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它該發生”那一套統一的、早已建構齣的曆史敘述中。我們應該從自己所寫時代的內部而非外部來呈現那些歲月,但同時,我們的寫作也需要囊括該時期內中國所徵服的地區,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從內部來觀察,還要具備全局眼光,將影響該地區曆史進程的非漢人形象更加具體。這套書仍保留的一個傳統是按照朝代來劃分中國曆史。之所以這麼做,部分是因為朝代變更往往意味著正式統治者的改變,由此人民的生活組織方式也改變瞭;更重要的是因為朝代的確提供瞭時間定位,方便人們明白自己在曆史的何處徜徉。所以,讀者會在這一套書中見證朝代興衰,但也能更多地瞭解某個時代的經濟、社會、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書中那樣隻看到皇帝和大將軍們的傳奇故事。
--主編蔔正民,著名漢學傢,“哈佛中國史”中文版總序
★透過海外中國學傢對“中國/曆史”的敘述,我們不僅能看到“異域之眼”中的“中國史”,而且能看到塑造“中國史”背後的理論變化,也能看到重寫“中國史”背後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實,當他們用流行於西方的曆史觀念和敘述方法來重新撰寫中國史的時候,另一個“世界中的中國史”就産生瞭。
--葛兆光,復旦大學教授,復旦大學教授,“哈佛中國史”推薦序
★不似“劍橋中國史”皇皇十餘捲深奧厚重,作者甚眾,而是繼“劍橋中國史”之後zui能反映世界漢學全新研究成果、代錶世界漢學zui高水準,每個斷代僅由一人一氣嗬成,專為普通讀者走近、思考和理解中國而作。
--包弼德,美國曆史學傢、哈佛大學教授
★詳盡的六捲本“哈佛中國史”叢書一直被奉為多捲本中國史的黃金標準。哈佛大學齣版社齣版的這套六捲本中國史以一種新鮮、緊湊、易讀的方式涵蓋瞭公元前2世紀到20世紀初期中國古代王朝興起、發展和衰亡的曆史進程。
--獨立學者查爾斯· W.海福特
★這一精彩的由著名漢學傢蔔正民教授主編的“哈佛中國史”叢書,為哈佛大學齣版社帶來瞭至高的榮譽。它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國。
--曆史學傢喬納森·米爾斯基
★《最後的中華帝國:大清》作者羅威廉在本書《導言》中說:曆史學傢們現在對大清帝國的理解,與四、五十年前我們所曾經理解的大不一樣瞭。感謝作者羅威廉,本書夾敘夾議式的宏大敘事,不僅讓我們看到瞭半個世紀以來西方富有活力的清史領域産齣的豐碩成果,並且通過此一對比,領會五十年來人們對大清帝國的理解確實已經“大不一樣”。
--張廣達,著名曆史學傢、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由於史料、觀點、方法各方麵的原因,清史研究之難,可謂中國各斷代史研究之冠。窮一人之力完成一部清史,本已非常人可為,而要寫齣一部超yue前人的清代全史,其難更是可想而知。本書作者羅威廉教授,以其畢生治清史的深厚功力為基礎,綜閤瞭國際及中國清史學界數十年來的研究成果,包括深刻把握瞭社會史研究、內亞轉嚮和歐亞轉嚮三大重要新取嚮,成功地融閤瞭新清史、社會史、內亞史、東亞史以及比較世界曆史的眼光,從而把清朝曆史放入前後更長時段的中國史脈絡以及更加廣闊的全球史空間中。本書拋棄瞭傳統的清朝無能保守及中國近代史起於西力入侵的傳統觀點,將清朝視為一個剋服種種挑戰、成就與失敗並存的重要時期,從而深入地展現中國近代曆史自身演變的特質。這些特點,使得本書體現瞭前沿學術和傳統學術的完美結閤,成為一部難得的成功之作。
--李伯重,清史專傢,清華大學教授
★《最後的中華帝國:大清》作者羅威廉本身就是劍橋中國史“清代捲”的作者之一,又長期擔任《中華帝國晚期研究》雜誌的主編,這使他在綜閤利用現有中西方學者的成果方麵具有優勢,寫作這樣一部概括性的斷代史駕輕就熟。讀者閱讀此書時,既可以發現他個人對清史的獨特看法,也可以瞭解到海內外清史研究者的重要觀點。特彆是如何以一種較小的篇幅,雅俗共賞、夾敘夾議地展現大清一代的曆史全貌,是我們中國的學者需要學習的。
--趙世瑜,清史專傢,北京大學教授
★羅威廉教授的大作,以其非凡的學術功力,對費正清以來美國清史領域相繼興起的“衝擊-迴應論”、“中國中心觀”以及“新清史”等諸多流派進行批判與綜閤,力圖構建一種與傳統中國的王朝模式截然不同的新的帝國形象,即一個具有標準的近代早期歐亞大陸形態的“多民族普世帝國”。如果清史研究在未來的美國真的像羅教授最近預判的那樣變成 “絕學”,那麼作為通史,這一部《最後的中華帝國》,也很有可能成為某種“絕響”。
--夏明方,清史專傢,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羅威廉教授是馳名國際的清史專傢,他這本《最後的中華帝國:大清》,成功地綜閤瞭國際及中國清史學界過去數十年的成果,具有典範性的價值。此書拋棄瞭清朝無能保守及中國近代史起於西力入侵的傳統觀點,將清朝視為一個剋服種種挑戰、成就斐然而必須完整視之的重要斷代,以深入展現中國近代曆史自身演變的特質。作者同時融閤瞭新清史、社會史、內亞史、東亞史以及比較世界曆史的眼光,對於清代曆史各重要階段的起源、發展及特性,做齣瞭完整而深刻的詮釋。是以本書堪稱這數十年來海外清史研究zui重要的通論性作品,為研究清史及中國近現史者所必讀。
--吳展良,清史專傢,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羅威廉在這本精湛傑齣的研究著作中,將全新的清史研究推介給一般讀者。《最後的中華帝國:大清》為作者畢生研讀清史之力作,對於我們瞭解中國史,這是一本治學嚴謹、值得信賴的重要之作。
--蓋博堅,漢學傢、華盛頓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這是一本來自美國史學界的中國史嶄新論述。自1644年由非漢族的滿洲人徵服明朝那一刻開始,傳統中國逐漸變得不太一樣。這意味著過去以費正清為首的哈佛學派,其強調中國朝代更迭、道統延續的概念必須被摒棄……簡而言之,一如作者羅威廉教授在此書中所陳述的,“內嚮封閉的天朝帝國”雖然業已消失,更有趣的卻在我們麵前上演著。
--曆史學傢喬納森·米爾斯基,《泰晤士報文學評論》
推薦序/葛兆光
中文版總序/蔔正民
導言
第1章 徵服
組織徵服
異族統治
王朝鞏固
協調適應
第2章 治理
政治體製
行政創新與中央集權
錢財與人纔
地方治理
清代國傢的管理能力
清代對地方治理製度的討論
第3章 盛清
帝國擴張
盛清文化
警 訊
第4章 社會
人口增長與轉變
土地與勞工、賤民與奴隸
族 群
女與男
清代士紳
傢庭與親屬
慈善活動
第5章 商業
經營革新與都市化
貿易的進行
朝貢貿易
在中國的外國人
廣州體係
第6章 危機
長期變遷
循環衰落
內部叛亂
經濟蕭條
改革思想與經世之學復興
改革方案及政策
西方的衝擊
第7章 叛亂
盜 匪
“秘密會社”
“白蓮教亂”(1796— 1805)
太平天國(1850— 1864)
第二次鴉片戰爭
曆經太平天國幸存的大清帝國
第8章 中興
四種同治中興的觀點
帝國的復興
早期工業化
自強運動失敗瞭嗎?
對外關係的惡化
日本的挑戰
第9章 帝國主義
帝國主義在世紀末中國的發展
中國對帝國主義的迴應(1895— 1900)
排外主義
個人政治
地方政治
第10章 革命
朝廷為中心的改革
對於1911 年革命的西方觀點
學 生
職業革命傢
改革派精英
帝國的終結
結語
緻謝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第一章 徵 服
1688年,正藍旗官員佟國綱上書康熙皇帝,希望將他正式登記的族屬從“漢軍”轉為“滿洲”。他的伯祖父佟蔔年於1580年左右在遼東齣生,而後遷徙到位於華中的武昌。他以武昌為籍通過1616年的會試,先是擔任明朝底下的縣官,之後受召前往東北防守滿洲。在一場慘烈的敗仗之後,佟蔔年被控叛國,且於1625年死在獄中,但他始終堅稱自己忠於明朝。他的兒子佟國器在武昌長大,並在武昌編瞭一本族譜,證明自傢至少從十代以來都是明代忠勇的軍士,以此為父親的忠誠辯護。不過佟國器於1645年在清軍徵服長江地區時被俘,他與他的傢族都被編入正藍旗漢軍。
然而原來那些被佟國器誠實地收入族譜、佟傢在遼東的後裔,在清軍的徵服事業中也錶現一如保衛明朝的佟蔔年那樣英勇。實際上,遼東佟傢的其中一位,後來成為康熙皇帝的外祖父,而使得佟國綱自己亦可算是康熙的叔伯輩。因此,康熙皇帝同意佟國綱的請求,將他重新納入滿洲,然而皇帝也指齣,如果將他的遠親也一起改籍可能造成管理上的不便。從此之後,佟國綱和他的部分親屬成為滿人,而其他佟姓族人則仍保持漢人身分。在這樣的時空下,族群認同遠非由基因所決定,而是模糊且具有彈性、可以經由協商改變的。
像這樣的故事對重新從曆史理解這個在1644年入主中國的統治者來說非常重要。不久以前,一般對滿族的認識一方麵來自“種族終究是種族”的本質性預設,認為每個種族(如同滿族)都是由生物或基因因素所決定,一旦決定便永遠如此。另一方麵,這樣的本質性觀點也同時建立在一種目的論式的漢族民族主義史學之上,認為在20世紀齣現的漢族民族國傢是中國兩韆年王朝曆史的必然結果。在這個邏輯之下,包括異族統治在內的所有國祚較久的朝代都大體相似。如滿洲或濛古等外族或可徵服漢人的地盤,但如果要讓政權保持下去,就得要以中國的方式統治,而最終將他們自己變為中國人。
在這種對清朝統治的設想之下,滿洲作為一個種族或族群在徵服明朝之前就已經存在瞭,雖然他們在各方麵都是“野蠻人”,在文化上較漢族低等。但在他們入主中原之後,經過一些內部辯論,滿人選擇以儒傢的天子概念來統治中國。這樣的決定不可避免的導嚮文化“同化”(assimilation)甚而在生物層麵上也令滿族消失。一些如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的滿族統治者警覺到,他們族人與其他人群的區彆性逐漸消失,主張維持“滿洲之道”(the Manchu way)以為後盾,然而這些嘗試注定要失敗。所以當中華民國在1911年推翻滿清時,真正的滿人已所剩無幾,大部分已融入中國人口當中。這樣的敘述同時也有一種暗示,即日本帝國主義者在20世紀30年代末於東北建立一個滿洲民族國傢的企圖基本上是一種陰謀,因為以中國的觀點,所謂滿洲人在這個時候已經不存在瞭。
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清史學傢開始以幾乎完全相反的觀點改寫這段敘述。受到文化研究的影響,學者不再相信像“種族”這類生物性範疇的本質化概念,而視種族分類為在特定曆史條件以及社會政治協商過程下的産物。因此,根據這樣的新觀點,在17世紀時實際上沒有“滿洲”這個種族,隻有接鄰在明帝國東北邊疆的眾多人群,各自具有相當不同的祖先譜係與文化傳統,其中不少人全部或部分的祖先是漢族。這個承繼明代皇位的群體不是種族上的滿族,而是一個以勝戰為目的、有意創造齣來的人群組織。這個“徵服組織”的領導者認為,分派不同族群認同給他的成員,如濛古、漢軍乃至於滿洲等是有用的,而這樣的族裔分派與其說是依循既定的生物事實,還不如說是圖政治之便。如同上述佟傢案例,如果情況需要的話,這些初始的分派可輕易地撤銷或改變。
較早的觀點認為,剛開始可被區分齣來的滿人隨著時間逐漸被同化或消失,而新的清史敘述則認為滿人在整個清朝都實際存在。乾隆皇帝與其他人的努力與其說在守護一個瀕臨滅絕的民族文化,還不如是說在創造一個具有起源神話、民族語言與文學、明確文化特徵的民族文化,而這個計劃齣乎意外地成功。諷刺的是,若滿洲在1644年之前實際並不存在,他們在1911年確實存在瞭。以這樣的觀點,滿洲國的故事的確如同貝托魯奇(Bertolucci)的偉大電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中所呈現的那樣。電影中遜位之後的溥儀從上海的頹廢生活中被喚醒,迴應這些他誠心認為的滿洲人民的召喚,領導滿洲人在東北的民族國傢。日本人的滿洲國計劃欺瞞之處,並非是純正的滿洲人是否真的存在(此時這樣的群體的確存在),而是謊稱滿洲人會有真正的民族自決。
這樣的新敘述本身可能言過其實。第二代的“滿洲中心”研究主張從清朝肇始,至少在當代人眼中,即存在著族群或種族區彆的現實。例如一項對清代滿營的研究顯示,滿營中的居民與周遭漢族人群始終具有顯著的族群緊張關係。然而無論是那種形式,現在多數史學傢喜歡新的敘述勝於舊的,而新敘述的假設即為我們故事的基礎。
組織徵服
無論清朝徵服者是種族特徵鮮明的邊疆民族,或者是被特意建構而成的徵服組織,他們的成就實屬卓越。像這樣的雜牌軍怎麼可能戰勝明朝強大戰備、按理說是當時世界最強大的戰鬥武力?
清朝在後來被稱為滿洲的地方(也就是現代中國的東北)崛起,成為一股新興的政治與軍事勢力,是在“愛新覺羅”連續三名部族領袖的努力之下所達成的。“愛新”的意思為“金”,寫成中文即為“金”,也就是由女真人建立、從1115至1260年統治華北的朝代名稱,而愛新覺羅氏聲稱為其後裔。這三名部族領袖是努爾哈赤(1626年卒)、皇太極(1643年卒)與多爾袞(1650年卒)。他們三人為徵服明朝所作的準備包括與其他部落結盟、中央化統治與漢化,即采用漢人的組織技術與文化特點(盡管在程度上或多或少有所爭議)。
在明朝大部分的時間裏,“滿族人”並不存在。東北中國的人群非常多元,雖然他們之中有些在語言上,以及無疑地在基因上有相似之處,但在如此廣大、生態如此多樣的區域內,沒有一種總括的認同可以結閤其中的人群。不像過去的女真或他們西邊的濛古,愛新覺羅氏與他們的鄰居們並非遊牧民族。從16世紀晚期到17世紀早期,他們的發源地、遼河流域一帶已經發展為農業與狩獵混閤的經濟模式,並且有相當數量的跨文化貿易,特彆是針對毛皮與獲利甚高的人參。在努爾哈赤領導之下,隨著明朝本地産人參的耗竭而對於進口人參需求急遽增加,愛新覺羅氏逐漸壟斷齣口人參到明朝的特許經營權。雖然如同明朝所有的貿易對象一樣,愛新覺羅氏也以貨品嚮中國交換絲織品與其他精製的中國産品,然而人參讓貿易均勢大大地傾斜到有利於努爾哈赤這一邊。在17世紀早期,從歐洲與新世界流進明朝的白銀中,有25%流嚮瞭愛新覺羅氏。這些因貿易而取得的利益被用來購置武器(包括火器)和聘任熟練的軍官,大大地資助瞭清朝的徵服事業。
明代對東北邊疆的統治權主要落在世襲的部族領袖手上。如同之前大部分的帝國政權,明朝對這些遊移不定且通常是軍事化的人群采用分而治之的政策,賜給每個部族領袖封號,且時而試圖激起他們之間的對立。努爾哈赤是這些與朝廷有封賜關係的領袖之一。在17世紀最初幾年,在明朝的鼓動之下,他嚮一個殺害其父親的部族展開復仇計劃。為此努爾哈赤透過軍事同盟、脅迫與徵服的方式與其他部族展開一係列的結盟。其結果乃是創造瞭一個規模龐大的聯盟。
類似的事件之前在明朝年間已經發生好幾次,並不讓人驚恐。如果一個聯盟要成為當朝政權的嚴重威脅,需要某種固定的建製。這即是努爾哈赤嘗試去做的。第一步是為其成長中的族群創造齣書寫語言,為此他在1599年任命瞭一組地方學者,采用濛古字母來書寫他們的女真語言,從此誕生後來被稱為“滿洲語”的語言。更重要的一步,是他在1615年之前創立瞭“旗”這個製度。一開始有四旗,後來發展成八旗,如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等等。每個旗代錶一個戰鬥單位,同時也代錶一個居住與軍事生産的單位,不僅包括戰鬥的軍士,也涵蓋他們的傢屬。當這個製度逐漸成型,每個旗底下被分為滿洲、濛古、漢軍等民族群體,然而民族認同的分派並交付予族群群體是權宜之下的結果,且不斷在調整。如同中古時期中東的馬穆魯剋(Mamluk)軍隊,所有八旗的成員在法令上均為奴隸。由於八旗成員內部的關係代代相承,受軍事作戰機構所統治,而此軍事機構又同時是行政管理且擁有財産權的機構,因此在這點上類似封建製度。然而其財産係統是以奴隸而非土地為基礎,這一點上則又不是那麼“封建”。在1616年,努爾哈赤將他的政權改名為“後金”
旗人軍隊是可畏的戰士。騎兵穿著符閤旗色的製服,以飾有紅色流蘇的金屬頭盔與藤牌護衛。每個人要負責飼養三匹馬。士兵配有形式獨特的刀劍,有時則是連枷,不過他們最擅長的還是使用弓箭,箭筒中有30或更多支箭。滿洲弓短僅4英呎,但非常有力,需要長年的力量訓練方能嫻熟。在疾馳的馬背上以左手同時握住弓與繮繩,以右手拉弓的獨特方式射箭,是旗人獨創的戰技,因而在滿文中有專門的動詞niyamniyambi錶示。步兵中也包含部分弓箭手,但較常見的是火槍手或火炮手。火槍專屬八旗中的漢軍使用。他們也嚮葡萄牙人學會如何鑄造火炮,並培養齣可以將之拖到戰場的兵力,因而被稱為“烏真超哈”(ujencooha,重軍隊)。
到後金的第二任領袖皇太極時,始將明朝模式的官僚結構加諸在原來部落或封建式的組織架構之上。皇太極不再是各個同等地位的封建親王中的首領,而是國傢結構中獨一無二的皇帝/天子,而各旗領袖則是此國傢底下的官員。至少有兩個理由讓這個變動意義重大:一來提供瞭一個較優越的政治組織形式,適閤用以徵服廣大的南方土地;再者明白地嚮明朝皇帝提齣挑戰,從此明朝皇帝不再將其東北視為是一群附庸臣屬,而至少在當下是一個不同且地位平等的國傢政體。
至於漢化的議題,我們之前的理解是滿洲一如其他徵服中國的蠻族,建立起中國式的治理方式與統治正當性,最終實際上變成文明的中國人。現在我們知道沒有這麼一麵倒的事情發生。清朝的統治者以不同的麵貌、同時以不同方法來統治其多元的屬民(女真、濛古、西藏、中國)。如果清朝的統治者對中國臣民而言是天子,對濛古人而言便是大汗,對西藏人而言則是轉輪王。清朝是多樣化、多民族且被認為應該是普世的帝國,與中國曆代前朝與眾不同。
也就是說,這個中國東北的徵服團隊,從努爾哈赤自己開始,計劃將他們的統治範圍擴張到未來的中國臣民時,相當熱衷且純熟地采用中國的方式。他們積極地任用對明朝不滿,或隻是渴求權力的中國精英,作為他們新生政權中的文官武將。這些軍事人纔帶來瞭明朝從耶穌會教士學來的歐式火炮與其他戰爭技術。他們亦兢兢業業地學習中文,提齣翻譯中文經典的計劃,引進儒傢模式的道德規範、政府部門與經世理念。他們模仿明朝逐漸建立瞭一個也有大學士、六部等官職的影子帝國政府。他們也開始經營其他明朝附庸國,特彆是朝鮮的外交關係。
1629年11月皇太極決定第一次直接對明朝本土用兵。他突破長城,占領瞭中原的四個城市:灤州、遷安、遵化與永平。然而戰場上的將領忽略皇太極善待居民的明確命令,屠殺瞭遷安與永平的平民百姓。這對緻力贏得前綫民心的皇太極來說是一場災難,破壞其安撫人心的努力,他因而將獲罪的屬下付諸公開審判。譯按1
1631年,皇太極圍攻位於今日遼寜省沿岸、明軍堅守的軍事重鎮與貿易重鎮大淩河。此地堡壘嚴實,周圍環繞著颱堡,非常難以攻剋。皇太極以兩萬名軍隊圍攻這個堡壘,再以甫從葡萄牙人那裏學會的大炮反復轟擊。在數周的攻擊、協商與地方指揮官的叛降反復之下,大淩河終於被皇太極的軍隊攻剋—新興政權的重大勝利。1636年,皇太極以當時可想象齣來的、最挑釁的方式嚮明朝拋下戰帖:他將“後金”王朝改稱為清朝。根據中國五行原則,明朝的朝代名屬火,自然會勝過熔於火的金朝,而屬水的大清將可熄滅明朝的火。
在17世紀40年代早期,大清建國偉業已準備就緒,然而事態卻非如此順利。清朝的屬民同樣為這個時代的災荒所苦,而被迫要劫掠米糧。旗軍對上忠誠的明朝將領、守衛中原門戶山海關的吳三桂,幾乎沒有任何進展。對這個習慣輕鬆獲勝的政權來說,士氣大幅地下降。而後在1643年9月皇太極過世,其幼子福臨繼承皇位,由皇太極之弟多爾袞攝政。就在來年,期待已久的徵服契機自己齣現。中國的叛軍領袖李自成攻陷北京,自封大順皇帝,除瞭即刻證明這個政權劫掠與殘暴的天賦之外彆無建樹。驚慌的吳三桂拋下他在東北的職位欲迴京驅逐李自成,李欲逃竄到西安,卻在1645年夏天時經過華中,在其所剩不多的追隨者劫掠糧食時,被村中的民兵所殺。清朝的軍事與行政機構隨著吳三桂進入北京,在此六歲的福臨於1644年10月30日即位,改元為“順治”,意為“大順的徵服者”。
異族統治
中國經曆一段很長的周期性統治史,由那些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或不被認同是中國人的外族統治。當然沒有人真的喜歡如此,但在意識形態上有許多方式來正當化這種狀態。畢竟天子是宇宙萬物的首要法理,“上天”與全人類之間的中介,而並非隻是中國人,因此,在邏輯上上天可以選擇其下的任何屬民接受天命、統治天下。接受天命的標準並非血統,而是個人的德性,此“德性”恰由儒傢文化的詞語來定義。
一般認為中國長久以來有其源自本土的認知,認為人群間具有本質上的、甚至是生物上的差異,而此時清朝對中國的徵服讓這種本土自生的種族思想端上颱麵。沒有人比湖南思想傢、同時也是抗清領袖的王夫之(1619—1692)更強調這個。在討論山禽、澤禽、蹼趾之區隔後,王夫之接著說:
華夏之於夷狄,骸竅均也,聚析均也,而不能絕乎夷狄。所以然者何也?人不自畛以絕物,則天維裂矣。華夏不自畛以絕夷,則地維裂矣。天地製人以畛,人不能自畛以絕其黨,則人維裂矣。……今夫玄駒之右君也,長其穴壤,而赤蚍、飛蚹之窺其門者,必部其族以噬殺之,終遠其垤,無相乾雜,則役眾蠢者,必有以護之也。
不意外地王夫之的作品在清朝年間幾乎都被查禁,然而到瞭19世紀末卻重新風行起來,這一切起於徵討太平天國的英雄曾國藩(想必是忠於清朝)在1867年將王的著作重新齣版。
實際上明末之際,清軍齣乎意料之外輕易地徵服瞭大部分的華北,未有太多血戰。在山東的一個縣,由地方精英率領的民兵對當時貪婪無能的政權感到灰心,因而當李自成大順王朝的官員抵達時隨即將該地一手奉送,然而領略到大順甚至比明朝更無能之後,便立刻趕走李自成的官員,再將該地送給清軍。不過這初期的成功也許會造成錯覺,因為在占領北京之後,清朝花瞭整整四十年纔安穩地控製前明的全部領土,在此之前大部分的時間,新王朝的最後勝利仍未確臨。
在初期成功的鼓舞之下,這個新政權甚至在大部分的華中尚未取得控製之前,便下令所有男性子民須薙發留辮。此東北傳統的發型須將前額頭發薙去,餘發蓄成長辮。1645年初攝政王多爾袞嚮禮部發齣諭令:
今中外一傢,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若不畫一,終屬二心,不幾為異國之人乎?此事無俟朕言,想天下臣民亦必自知也。自今布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矱發。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規避惜發,巧辭爭辨,決不輕貸。
清廷也許低估瞭薙發令在漢族男性中激起的憤怒。他們不僅視傳統發型為文化認同之代錶(這點清朝很清楚),並視薙發為損壞受之父母的身體發膚,而有違於孝道。華中山區各地,已經接受清朝縣官統治的地方精英對這個要求的響應是掀起叛亂。他們撤迴山寨,又抵抗瞭五、六年,經常戰到最後一刻。
在長江下遊地區的結果更為慘烈。明朝將領史可法下令死守揚州城,在1645年5月清軍攻下揚州城後,大半的人口已被殺害,其餘幸存者亦被失控的降清漢人軍隊所強暴屠殺。盡管有這樣不祥的先例,對於薙發令的直接反應,長江三角洲一帶地方精英仍選擇反抗這個新興的徵服者。為瞭報復,憤怒的清朝將領下令屠殺嘉定縣城的20萬人,而在江陰甚至有更多人慘遭虐殺。
這些殘酷惡行的文化記憶,特彆是揚州屠城,因有秘密流傳的王秀楚《揚州十日記》,自此在清朝統治下縈繞不絕。其中一例針對屠城暴行的記事記載著,一群幸存者被驅趕經過遭焚毀的城市:
忽婦人中有呼予者,視之乃餘友硃書兄之二妾也,予急止之。二妾皆散發露肉,足深入泥中沒脛,一妾猶抱一女,卒鞭而擲之泥中,鏇即驅走。一卒提刀前導,一卒橫槊後逐,一卒居中,或左或右以防逃逸。數十人如驅犬羊,稍不前,即加捶撻,或即殺之;諸婦女長索係頸,纍纍如貫珠,一步一蹶,遍身泥土;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藉人足,肝腦塗地,泣聲盈野。行過一溝一池,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
這些影像化的描述被移植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西方傳入的“科學的”(實際為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種族差異,伴隨如王夫之等先天論者重新被發現的著作,為反滿與漢族民族主義搧風點火,對1911年推翻清朝貢獻良多。
在這個階段,大清王朝對要在多大程度上施行儒傢統治仍懸而未決。由多爾袞、濟爾哈朗(在1650年承繼多爾袞的攝政地位)與鰲拜(1661—1669年康熙皇帝年幼時攝政)等人領導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在當時仍有很高的權威。文人的意見大抵不受重視,而漢人實際上被當成被徵服的人群對待。但在康熙拘禁鰲拜(不久鰲拜即死於禁所)並取得個人領導權之後,清朝政策的基調自此往另一個方嚮轉變。
……
【中文版總序】
20世紀90年代初我到北京參加一次會議時,幸運地發現清史研究專傢硃維錚教授也齣席瞭同一會議。在硃老師這一代人中,他可謂極富纔學,或許性情也最火爆。對我而言,他還是一位慷慨的良師益友,在我需要之時往往不吝提齣明智的建議。我想通過迴憶自己與硃老師在北京月壇公園的一次談話來為中國讀者介紹這一套書。當時我倆正散著步,我突然嚮他袒露心聲,說自己曾數度迷茫——90年代初的我正處於迷茫之中——既然我不是中國人,那當一名中國曆史學傢到底有什麼意義。我雖然能夠像硃老師那樣閱讀第一手文獻,但還是極度渴求擁有他那般理解中文文獻的本能。到底怎樣我纔能像理解自己的母文化那般,更真切地理解中國呢?
硃老師做瞭這樣一個比喻來迴答我的問題:“你想象中國是一個僅有一扇窗戶的房間。我坐在房間裏麵,屋裏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間外頭,隻能透過窗戶看見屋裏的景象。我可以告訴你屋內的每一個細節,但無法告訴你房間所處的位置。這一點隻有你纔能告訴我。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曆史研究需要外國學者。”
硃老師或許對中國同事們的研究局限多有責備,但對那些願意付齣真正的努力來瞭解中國的外國人,則往往慷慨相助。他相信,我們的確能夠帶來些什麼,而且我們擁有一種中國人無法依靠自身開闢齣的觀察視角,因為我們對中國的觀察受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社會、文化生活經驗影響,而這些經驗是中國人所沒有的。聽他說著,我不禁想起瞭明朝時的一句俗語:中國人用兩隻眼睛觀察世界,歐洲人隻用一隻眼,其他地方的人則都是瞎子。我相信,硃老師是覺得他這一代的中國學者隻睜開瞭一隻眼,而外國曆史學者正好為他們提供瞭第二隻眼睛。
作為一個二十來歲纔開始研究中國的學者,我自然是站在房間外麵來觀察中國的。然而重要的是,我二十來歲的光陰正好是在20世紀70年代——這意味著我大緻上與中國所謂的“文革一代”同輩。彼時正是西方史學經曆大轉摺的時期,曆史不再是偉人和強權間相互影響所取得的成就,而轉變為普通人在其所處社會的約束與機遇中經曆的生活。對於一個在此時擁抱中國明代社會和經濟史的外國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諷刺,因為彼時我最想求教的曆史學者並非來自西方,而是一個中國人——傅衣淩。傅衣淩對與我同輩的中國曆史學者産生瞭巨大的影響,他展示給瞭我們具體的研究路徑,讓我們知道如何用明代史料寫齣各個階層民眾經曆的曆史,而不是統治傢族支配的曆史。70年代末,我有幸在北京見過傅老師一麵,至今我仍後悔沒能嚮他學習更多,像我從硃老師那裏學到的一樣。
當哈佛大學齣版社邀請我主編一套中國帝國時期的曆史時,我找到瞭與我同輩的三位曆史學者,他們多多少少形塑瞭我在社會關係和物質文化方麵的興趣。我們並非用同一種語調或同一種國傢視角(三人中一位是德國人,兩位是美國人,我是加拿大人)來論述問題,但我們差不多是同一代人,踩在同一片知識的土地上。我並未做多少導引,主要是請他們引用自己和其他人近期研究的一些成果,這樣他們的描述纔能夠與時俱進,跟上現在的知識腳步。我可不想我們隻是在重復老套的故事。另外,我請他們仔細考慮在他們所寫的那個時代生活到底意味著什麼,並從這個角度來進行寫作。我希望他們抱著生命經驗之復雜的想法,而不是退迴到“曆史事件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它該發生”那一套統一的、早已建構齣的曆史敘述中。他們應該從自己所寫時代的內部而非外部來呈現那些歲月,但同時,他們的寫作也需要囊括該時期內中國所徵服的地區,這就要求他們不僅從內部來觀察,還要具備全局眼光,將影響該地區曆史進程的非漢人形象更加具體。這套書仍保留的一個傳統是按照朝代來劃分中國曆史。之所以這麼做,部分是因為朝代變更往往意味著正式統治者的改變,由此人民的生活組織方式也改變瞭;更重要的是因為朝代的確提供瞭時間定位,方便人們明白自己在曆史的何處徜徉。所以,讀者會在這一套書中見證朝代興衰,但也能更多地瞭解某個時代的經濟、社會、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書中那樣隻看到皇帝和大將軍們的傳奇故事。
我所寫的元明捲與其他幾捲有一個顯著不同,這種不同是在整個係列的編纂後期纔逐漸顯露齣來的,所以該特徵在其他幾捲中並沒有齣現。正如我提到的,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從環境的角度來看待曆史,這麼做最開始是為瞭滿足我對自身的要求——我認為我們應該好好利用環境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而這些成果正不斷湧現。然而,我逐漸得齣瞭這樣的結論:在元明四個世紀的曆史中,對民眾生活經曆和政治時運産生影響的最重要因素正是氣候變化。氣候雖不能迴答曆史提齣的所有問題,但我發現要迴答元明時期的許多曆史問題就不得不把兩個最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整個世界的寒冷和乾燥程度——考慮進來。元明捲並非完全在論述中國自中世紀暖期到小冰期的環境曆史,但它的確是在將氣候變化影響納入考慮的框架內對曆史進行闡釋的。
現在,我邀請你們走進這個中國曆史的房間,而四位學者正站在外頭觀察它。我希望你會同意,我們的確看到瞭一些你會錯過但值得留心的東西。我還希望我們發現的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能夠激勵中國讀者用自身的內部觀察視角來檢視中國的過去與未來。
蔔正民
2016年6月2日
终于攒齐了哈佛中国史这套书,不容易啊
评分几个月的精神食粮,得慢慢消化
评分书不错,很喜欢,看了一遍下来了,讲的很好的
评分每天听本书上听过介绍,感觉不错,另一个视角看中国历史
评分好久前就想买的一套书,慑于价格,久久没有行动。利用这次活动,果断拿下!
评分是好东西 值得和大家分享
评分不知不觉在京东已经6年多了,现在买东西首选京东,看着它一年一年发展变化的越来越好,为京东发展壮大而加油鼓气,现在小到避孕套,大到十几万的电视机,我名下账号累计消费差不多快100万了,并且我己是钻石级玩家了,京东个人信用达100多分。为什么我喜欢京东购物,因为第一品质的保障,最起码比宝宝放心,特别是3C产品,自营商品最快可以当天买当天送达,真的是又快又有保障。为什么我所有的评价都相同,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商品积累的太多没有评价,所以闲来无事就统一回复一下,还能赚京豆,我现在的话费都不用花钱,基本全是京豆抵扣。再说说京东自营商品的售后,就一个字让人放心,东西有问题直接退换货,还可以打专属客服热线。好多次都是免维修,直接上门取件更换新商品,有时候直接给我退款了东西都没要,当然我也是实事求是不会弄虚作假。家电3C更是起家品类所以服务更加专业有价保,一个月退货, 半年换货,实体店弱爆了,根本没有竞争力与京东相提并论!比起街上的商店价格省了一大截票子! 实体经济的忽悠购买模式已经捉襟见肘,感谢京东!希望一直坚持用户为先,品质第一的宗旨!
评分正版,书籍非常好,不同角度看中国
评分确实值得深思,阅读的功利化明知贻害无穷,却有心无力,很久没能安静纯粹的读一本书了。毕竟将书作为纯消遣娱乐似乎是年轻人不太被允许做的事,又或者当下社会就是个功利社会,我们潜意识里总是贪婪地希望但凡花了时间去看的东西都有回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