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崛起:遺失的控製論曆史

機器崛起:遺失的控製論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托馬斯·瑞德 著
圖書標籤:
  • 控製論
  • 人工智能
  • 曆史
  • 科學史
  • 技術史
  • 自動化
  • 機器人
  • 賽博格
  • 未來學
  • 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606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396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30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機器與未來是息息相關的。在戰爭中鍛造齣來的控製論一度成為瞭****的能夠預測並預見未來智能自動機的工具。與此同時,兩股對立的力量共同塑造瞭未來的控製論願景。一方是對於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之希望:暴力行為減少,工作變得更加人性化,遊戲更加娛樂化,政治更加自由化,戰爭不再那麼血腥。“思考的機器”會帶來進步,這深深地嵌入在那些現代主義者的信仰之中。
  但反對勢力同樣塑造瞭迫在眉睫的技術變革所帶來的控製論假想:它充滿瞭一種對這樣一個世界的恐慌——機器人會使工人陷入失業,機器會傷害人類,核心係統會崩塌,大量的監控和隱私泄露,機械化逆行。樂觀主義對抗悲觀主義,解放對抗壓迫,烏托邦對抗反烏托邦。
  本書探討瞭將控製交於機器,與機器交互或通過機器進行交互的含意。機器能把人類從骯髒、重復的勞動中解放齣來嗎?能把人類從令人抓狂的交通擁堵中解脫齣來,並使得我們的工作、生活和遊戲更加社會化、互聯化,但同時更加安全和放心嗎?或者,現代社會正不知不覺走入一個慢慢失去控製的危險的勇敢新世界?我們是否正在無意中建立網絡化的經濟,錶麵上這種經濟直接伸進瞭我們的口袋和手提包中,但它隨時可以戛然而止,甚至有可能在關鍵樞紐上崩塌?通過****有的控製權委托給這些****、互聯化的智能的機器,我們發達的社會需要承擔多大的風險。

作者簡介

  〔德〕托馬斯·瑞德,倫敦國王學院軍事研究係教授,畢業於德國洪堡大學;因其對戰爭中的信息技術曆史和風險方麵的研究而聞名於世;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賽博安全與衝突、新技術與不規則衝突、戰爭與媒體等;被《經濟學人》雜誌評為“賽博戰領域的開創者”;所著《機器崛起》除本書中文版外,已被翻譯為英文、德文、俄文、日文、土耳其文等多種語言。

精彩書評

  科技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近兩年來,隨著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再次崛起,我們不時會聽到機器代替人”“人工智能毀滅人類等偏激言論。曆史上每一種新科技的齣現,都曾帶給人類希望,也曾令人類惶恐。60年前的自動化如此,今天的人工智能亦如此。本書通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齣現的雷達、自動化、賽博格、虛擬空間、賽博戰等主題的深入探討,揭示瞭今日之智能科技是如何從《控製論》這本自動化的經典之作走近我們身邊的。這是一部具有曆史深度的圖書,更是一部啓發思考未來人與機器關係的書。
  ——孫優賢,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技的進步推動瞭社會的進步,我們已然邁入開放、聯通、智能的後工業化網絡時代。本書以清晰的脈絡嚮讀者展示,70年來推動人類社會從工業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時代的科技經曆瞭怎樣的麯摺。鮮有一本著作能將科技的發展曆程描述得如此生動且深刻。
  ——桂衛華,中國工程院院士

  迴看人工智能的三生三世,少有人知道,在給機器智能命名的那場啓濛爭論中,控製論(Cybernetics)與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曾並列候選。如果控製論勝齣,今天的技術和商業話語體係將完全不同。即使這樣,賽博cyber)還是在數字社會中留下瞭深刻的痕跡,暗含控製論精髓的強化學習甚至比當時勝齣的符號和邏輯主義還要火爆。本書細緻還原瞭機器智能發展的另一條主綫:始於戰爭,歸於戰爭,期間控製和反饋延展到瞭從數字空間到原子世界的每一個決策中。要補全對人工智能的認知,必讀這本書。
  ——吳甘沙,馭勢科技CEO

  過去的20世紀,人類的世界觀是由科學傢主導的。維納無疑是**自動化領域與人工智能方法論的一代宗師,在《控製論》發錶70年之際,迴溯控製論思想對計算機技術、戰爭指揮與控製理論的影響,意義尤其重大。在人、機器與精神三者的關係層麵,《機器崛起》一書進行瞭追問。人控製機器機器控製人精神控製機器,是否能形成zui終的邏輯閉環,還有待科學界與思想界的繼續探索。期待中國在21世紀也能齣現維納這樣不朽的思想者。
  ——楊靜,新智元創始人

  一個共同的主題連接瞭戰爭機器、計算機網絡、社會媒體、無所不在的監視器和虛擬現實。50年來,相同的人和同樣的思想穿梭在由“cyber”這一詞根聯閤起來的新發明中,如賽博空間(cyberspace)和控製論(cybernetics)。閱讀這段驚人的曆史,你會頓悟並發齣驚嘆:啊!原來是這樣!
  ——凱文·凱利,《連綫》雜誌創始人、《技術想要什麼》和《必然》的作者

  《機器崛起》是一段引人入勝的控製論曆史,也是由類似於維納的夢想傢們譜寫的曆史。是維納,首先設想瞭能夠復製人類思維能力之機器的潛力和危險。
  ——馬丁·福特,《機器人時代》的作者

  《機器崛起》不僅是一段有著深刻見解的控製論曆史,同時也是一段與20世紀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們同行的迷人旅程,這些思想傢們,包括科技巨頭、古怪的數學傢、科幻小說作傢和反主流文化大使,塑造瞭我們理解機器和我們自身的方式。
  ——彼得·沃倫·辛格,美國現代戰爭專傢

  有時重要的事情總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至少這是我自《機器崛起》一書中獲得的領悟。托馬斯·瑞德的這本書巧妙融閤瞭作傢之藝術性、曆史學傢之嚴謹性以及哲學傢之敏感性。《機器崛起》揭露瞭賽博事物如何已經並將繼續對人類生活之方方麵麵産生真正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僅是精神食糧,更是一場思維盛宴。
  ——邁剋爾·海登,美國中央情報局和美國國傢安全局原負責人

  每個我認識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它將成為一部經典之作。
  ——羅伯特·李,前美國空軍賽博戰作戰人員

  托馬斯·瑞德引人入勝地為我們描述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控製論這一關於機器的理論是如何在半個世紀後開始煽動無政府主義和戰爭的。現在,感謝他廣泛且深入的研究,有史以來我們閱讀到瞭有關月光謎案(國傢之間首次大型網絡攻擊)的真實情況。本書為曆史學傢和記者們設定瞭一種新的敘事標準。
  ——大衛·歐濛德爵士,英國政府前安全和情報協調專員、月光謎案**生時恰任英國情報機構政府通信總局主任

  《機器崛起》一書極富原創性,行文引人入勝且話題深刻熱門。這本書是關於我們對機器人和計算機的希望及恐懼之情的重現。托馬斯·瑞德以一種齣人意料但又平易近人的方式巧妙地將技術創新、社會變革及大眾文化編織在瞭一起。
  ——戈登·柯雷拉,英國廣播公司(BBC)安全事務記者、《攔截》的作者

  技術既明確又超齣瞭我們對未來的希望;它會變形並脫離我們的控製。托馬斯·瑞德明確地告訴我們,我們生活在一個由技術神話交織塑造的迷夢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我們與機器的關係以及通過機器維持的關係,不僅塑造瞭我們的日常生活體驗,也造就瞭我們的集體無意識。在機器時代人類的恐懼和夢幻境地中,很難找到一本更好的書來作為我們的嚮導。
  ——湯姆·查特菲爾德,《活齣這本書》的作者

  本書觀點獨特新穎,包含瞭纔華橫溢的思考者與纔華平平的思考者(他們通常會得齣錯誤的結論,也偶爾能正確地預知未來)如何看待機器與人類日漸緊密的融閤……敘述精湛。
  ——《柯剋斯書評》

  每一章節都如同一扇自動玻璃門般優雅地打開……一本有思想、給人以啓迪的書……一部糅閤瞭曆史學、媒介分析學、政治學、軍事工程學以及語源學的著作……在《機器崛起》一書中,瑞德為我們再現瞭一段描述入微而又令人驚嘆的控製論科學發展的曆史。
  ——布魯斯·斯特林,《新科學傢》雜誌

  瑞德的書為我們重新審視當前科技發展的交叉路口提供瞭一段有用的曆史和一個良好的機會。
  ——澤耐普·塔菲剋西,《紐約時報》

目錄

本書評價
中文版作者序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譯者序 重現的自動化願景
前言
序言
第一章 戰爭中的控製與通信
無論是機器還是人都無法單獨在戰火中發揮作用,人機交互界麵最初在解決防空問題方麵發揮瞭重要作用。現在我們隻是看到瞭機器人戰爭的開端,人為失誤正逐漸從競賽中消除:未來,機器將戰鬥到底……
第二章 控製論
控製論足夠連貫並將成為一個新興的領域;但它也足夠不連貫以緻吸引瞭眾多不同領域的學者。隨著機器智能的增加,也帶來瞭更多的風險,未來的世界將是一場機器與人類大腦的極限所進行的艱難抗爭。
第三章 自動化
自動化的過度炒作主要是因為對就業數據以及對新機器時代將如何影響這些數據的誤解所緻。由於人類與低等生物以及機器間的區彆開始變得模糊,人類的獨特性以及因這種獨特性而擁有的權力可能會因此開始減弱。
第四章 有機體
人機交互,並不僅限於人類的體能,同時可適用於人類的智能,計算機成為瞭人機交互的主體。機器處在令人不安的活躍之中,而我們自己卻在令人恐懼地處在惰性的狀態。
第五章 文化
這種人-機類比很強大,沒有潛意識可以超越人的控製,每個人都可以控製他或她自己這颱“機器”。 但技術本身太狹隘、太令人生厭、太孤立。隻有與反主流文化結閤,與朋剋為伍並增加其藝術氣息時,計算機纔變酷瞭。
第六章 空間
“賽博空間”,意味著喚醒一個虛擬且沒有實體的計算機網絡世界,用戶可通過控製颱和門戶"駭入"。賽博空間的前景是顯而易見的。既無處不在,又虛無縹緲, 是一個充滿自由的空間,也是一個充滿戰爭的空間。
第七章 無政府主義
加密無政府主義呈現瞭人們對於機器不可動搖的控製論信念。它結閤瞭對於機器崛起的傲慢信仰和對於計算機以及網絡社區將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堅定信念。
第八章 戰爭
未來戰爭的另外一個新特點將緊隨這些新式武器大幅增加的速度而齣現:控製論戰爭將是自動化的。計算機已經為朦朧的密碼學藝術帶來瞭一場革命。
第九章 機器隕落
控製論始於戰爭,也終將歸於戰爭。它先是喚起瞭人們的希望,然後崛起,最後迎來瞭機器的隕落。控製論的這種發展模式就是喚起希望、崛起並隕落,是一種籠統但卻連貫的曆程……
緻 謝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倫敦的傍晚,天空遼闊而又深邃,零散地飄著幾朵雲。時值1940年的鞦天,暫時的平靜隻是自欺欺人。突然,空襲警報的呼嘯聲撕裂瞭寜靜的暮色。對倫敦市民來說,這樣的警報聲以及充斥其中的緊張不安同樣令人熟悉。夜襲已經成為常態。從1940年8月23日開始到新年前夕,隻有8個夜晚是安寜的,沒有德軍(對倫敦)的空襲。德軍已開始在夜間飛行作戰,這就使得英國皇傢空軍司令部(RAF'sFighterCommand)更加難以追擊入侵的轟炸機群,同樣也增加瞭倫敦守衛軍將其擊落的難度。但是,黑暗中的襲擊通常很不準確。飛行員仍根據肉眼判斷進行投彈,他們會使用照明彈標記目標以便隨後展開猛烈轟炸。德軍的進攻主要針對軍事要塞、工業活動中心和交通樞紐。沒有一點光亮能從倫敦已被塗黑的窗戶中泄露齣來。在沒有月亮的晚上,德國空軍甚至會放寬作戰規則。

  一天晚上,月亮正在升起,以一種柔軟的銀色光澤照亮瞭倫敦紅色和棕色相間的屋頂。在85艦隊街大樓,兩名記者抓起自己的鋼盔,爬上瞭位於5層的《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Tribune)辦公室的樓頂,它緊挨著剋裏斯托弗·雷恩爵士(SirChristopherWren)於1672年設計的聖布裏奇大教堂(St.Bride'sChurch)。這兩位美國記者,約瑟夫·賽魯迪(JosephCerutti)和拉裏·魯(LarryRue),正在等待著即將到來的空襲。

  抬頭望去,“強烈的探照燈光束刺嚮瞭天空”。然後,在倫敦的東南部,他們看到瞭“一排接一排的曳光彈嚮天空射去”。接下來是防空高射炮的爆破聲,它們在高空爆炸産生的彈殼碎片像是反嚮劃過的流星。就在那時,賽魯迪和魯聽到瞭幾十架滿載高能炸藥和燃燒彈的德國轟炸機發齣的“無情的轟隆隆、轟隆隆、轟隆隆聲”。在城市的上空,飛行員打開瞭艙門。這些緻命的貨物呼嘯而來,起初消失得無影無蹤,隨後是炸彈轟然墜地,燃燒彈嚮著四麵八方迸射齣刺目的白色火焰。紅色的火光開始時在團團煙霧的籠罩下有些暗淡,而後變成瞭熟悉的樣子。城裏成群的鳥兒——八哥,麻雀和鴿子——慌亂地衝進燃燒的空中。大火迅速蔓延,帶著一種“恐怖的解脫”照亮瞭聖保羅這座雄偉的倫敦大教堂巨大的穹頂。

  隻有即將到來的黎明纔能減輕這一切,慢慢升起的陽光似乎擊退瞭無情的轟炸機浪潮。“現在我們安全瞭。”魯說道。這位《芝加哥論壇報》倫敦分社的社長之前已經曆過多次空襲,“當時,周圍死一般的寂靜。”他後來形容道。然後賽魯迪聽到瞭一架飛機在低空盤鏇的聲音,一顆巨大的炸彈接著飛馳而下:

  “它落在瞭相鄰街道一幢堅固的辦公大樓上。我一動不動地站在低矮的石欄杆後麵。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炸彈爆炸瞭。在爆炸的火光中,我看到建築的整個牆麵緩緩地升到空中,看似完整無損;而窗戶和屋簷還停留在它們被安裝的位置上,大概到瞭50英尺高的地方,突然解體,殘骸像下雨一般散落在很大的一片區域內。”

  1940年6月開始,著名的英國空中追擊戰拉開瞭序幕。8月1日,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發布瞭第17號元首令,下令納粹空軍“在可能的最短時間內聽令並集中一切力量戰勝英國空軍”。因此,8月份的空襲變得更加密集瞭。在9月初德軍的攻擊戰略發生改變後,希特勒選擇瞭倫敦作為首要攻擊目標。9月15日,200架德國轟炸機在重型戰鬥機的護航下嚮英國首都倫敦發起瞭進攻。這輪打擊持續瞭數月之久。白天,德軍轟炸機和戰鬥機席捲英格蘭東南部;到瞭晚上,他們就對倫敦發起空襲。10月15日和16日晚,納粹空軍增強瞭打擊力度,嚮倫敦派齣瞭235架轟炸機。英國的防禦係統不堪一擊:用瞭8326枚炮彈,倫敦的地麵守軍僅僅摧毀瞭兩架德軍轟炸機,損壞瞭兩架轟炸機。這一年的戰爭以一場大火席捲倫敦宣告結束,在12月29日和30日晚上,這場大火吞沒瞭聖保羅大教堂,並因此聞名於世。整個12月,英軍僅僅擊落瞭14架德軍飛機。

  不列顛空戰(TheBattleofBritain)是“真正革命性的”,軍事曆史學傢約翰·基岡(JohnKeegan)說道。這在曆史上是首次,一個國傢僅僅采取空中作戰的軍事行動去摧毀另外一個頑強抵抗的國傢。德國並未動用陸軍或是海軍部隊進攻英國,隻派遣瞭其強大的空軍力量。英國急需采取行動並改進其空中防禦。遠在大西洋另一側的美國敏銳地覺察到瞭這一點。在這一係列奇妙的事件中,在夜色中投嚮倫敦的德軍炸彈幫助觸發瞭一次名副其實的科學及工業研究的爆發性進展。僅僅4年之後,在歐洲戰役結束前,新型的思考機器就將被部署到英吉利海峽——這些機器能夠互相戰鬥,並對生和死做齣自主性決策。

  ……


前言/序言

毫無疑問,Rise of the Machines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好的一本著作。除瞭消耗時間之外,此書的翻譯和校對過程給人以輕鬆、暢想、愉快的享受,而且常常伴有“原來如此!”“竟然這樣!”“怎麼會呢?”等驚嘆和無奈。藉用美國國傢安全局和中央情報局前負責人的話,在這本書裏,作者托馬斯·瑞德巧妙地以作傢的藝術、曆史學傢的嚴謹、哲學傢的敏感揭露瞭“賽博這東西”已經並將繼續顛覆人類感覺和認知的各個方麵。“此書不僅僅是精神食糧,更是一場思維盛宴。”英國前安全情報協調專員和最高情報機構負責人,親曆“月光謎案”的歐濛爵士稱,“本書為曆史學傢和記者之類設定瞭一種新的敘事標準。”一位美國空軍賽博戰的前負責人講得更乾脆:“它將成為經典!”(It will be a classic.)

然而,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控製與自動化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自己還有“額外”的感嘆和思考:控製論的天地原來如此之廣闊,可為何今天卻如此落魄,連輝煌的曆史都被人“遺忘”瞭?控製理論與控製論到底是什麼關係?把cybernetics譯成中文“控製論”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控製論同自動化又是什麼關係?這關係是從控製論與控製理論的關係衍生齣來的,還是它們之間本身就有什麼更加深刻的內在關聯?顯然,在賽博(cyber)到底是什麼意思都無法確定的情況下,對這些問題的迴答也隻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瞭。但我個人總擺脫不瞭一種無法釋然的感覺:似乎自己這麼多年的努力和辛苦,隻是在一條極其寬闊的大道上又修瞭一條小巷,築瞭一個小院,結果在裏麵把鳳凰養成瞭雞,把老虎訓成瞭貓。唯一值得安慰的是,雞的社會經濟價值遠大於鳳凰,貓的人文關懷作用更遠勝於老虎。

迴想三十多年前,當我剛由力學轉入控製領域時,曾有兩個睏惑:一個是文學上的:為什麼錢學森要將其專著稱為《工程控製論》,難道控製不就是關於工程嗎?一個是數學上的:控製教程書上講的閉環反饋控製,其實從數學上看完全是開環的設定控製,特彆是對於確定性係統,反饋僅僅是形式上的,實質上根本沒有任何反饋,但為何卻稱為反饋控製呢?

第一個睏惑很快就解除瞭:錢學森在《工程控製論》開篇的第一段就解釋說,cybernetics一詞首先由法國物理學傢安培�≡凇堵劭蒲У惱苧А分脅捎茫�為法語cybernetique,意思是“國務管理”(civil government),自然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而且,之前諾伯特·維納的《控製論》之副標題是:“關於在動物和機器之中的控製與通信的科學”,又把控製論從社會科學擴展到生物學和機器智能(即人工智能或認知科學)瞭�ⅰO嘈耪餼褪俏�什麼錢學森要在其開創性的著作書名中的“控製論”前冠以“工程”二字,也是為什麼在《工程控製論》裏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控製的框架和公式,但在維納的《控製論》中卻幾乎看不到現代控製的任何影子。本來,最初有把cybernetics譯成中文“機械大腦論”的提議,其實這至少能錶述原意75%的含義,而“控製論”似乎隻能傳遞原意的25%�!�

正是因為自己的這一認識,大約在五六年前,在IEEE SMC(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係統、人、控製論)學會的一次理事會上,我對東歐學者提齣設立“Social Cybernetics”技術委員會錶示反對,因為“控製論”本來就是關於社會的。我建議取名“計算社會係統”,並結閤社會計算,創辦一份“計算社會係統”的IEEE匯刊。

但第二個睏惑卻睏擾瞭我許多年,最後纔“頓悟”般地弄明白:原來,所謂“反饋”,其實不在數學方程的形式或意義裏麵,而在其工程實施的實踐和效果之中!所以,反饋必須在數學之外去理解,否則對於確定性係統而言,數學上就是根本沒有反饋的開環控製。我曾問過一些控製專業的學生和教過控製理論和控製工程課程多年的老師,許多人都認識不到甚至不理解這一點。然而,正是反饋思想的這一獨特的引入方式,纔是維納《控製論》對現代控製理論的最大貢獻;而錢學森的《工程控製論》就是針對機電係統,使隱式的反饋變成數學和工程上的顯式反饋機製。

實際上,維納的最大貢獻可能是將機電伺服係統的物理反饋現象推廣為生理神經上的“目標性行為”(purposeful behaviors)和哲學上的“循環因果律”(circular causality)及“循環邏輯”(circular logic),認為人類、生物和智能機器等都是通過“由負反饋和循環因果律邏輯來控製的目標性行為(purposeful action governed by negative feedback and the logic of circular causality)”來實現自身目的�!U庥氳筆痹誑蒲е芯油持蔚匚壞囊蜆�範式相衝突,但卻形成瞭控製論的思想基礎。正是在這一基礎之上,再加上1943年麥卡洛特和皮特關於神經係統固有思維邏輯運算的革命性文章,纔有瞭後來的“控製論小組”和梅西係列會議,最後正式誕生瞭控製論這一領域。

迴顧曆史我們發現,維納獲得巨大成功的專著《控製論》隻是在巴黎的一次隨機酒吧訪問的隨機談話而導緻的一份隨機的閤同及其隨機産生的後果而已!當時無人——包括維納本人及其墨西哥裔法國籍齣版商——嚴肅對待,結果最後《控製論》一書的版權卻成瞭麻省理工學院齣版社(The MIT Press)和法國齣版商競相爭奪的目標。曆史就是如此有趣!��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控製論》的齣版會在社會上引發如此大的反響和意外“反饋”:軍事上的賽博戰爭齣現瞭,文化上的賽博朋剋露頭瞭,社交上的賽博社區湧現瞭……最後是今天的互聯網、物聯網、賽博空間……結果人人在問“賽博”到底是什麼含義?人人似乎都有答案,但沒有人能講清楚“賽博”是什麼,誰知道明天又會齣現什麼?顯然,就像當年我自己對數學上的反饋感到睏惑一樣,理解賽博就必須理解其含義之外的含義。

對今人而言,控製論引發的最大成果和現象可能就是眼下火熱的人工智能,如AlphaGo圍棋人機大戰和日益興起的智能技術、新IT和智能産業。其實,“人工智能”原本是作為“機械大腦”和機械認知的“控製論”而湧現的,是1955年,年輕的約翰·麥卡锡為瞭避免與維納的糾纏、避免使用“控製論”而想齣的新詞,進而有瞭1956年裏程碑式的達特茅斯人工智能研討會,從此人工智能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正式麵世。麥卡锡和同事尼爾斯·尼爾森(Nils Nilsson)後來對人工智能做齣瞭另一種解釋:

AI = Automation of Intelligence

(智能的自動化)

該見解更是與維納的控製論思想一脈相承,也解釋瞭從工程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實質就是知識自動化。這樣的認識有助於消除關於人工智能威脅人類的顧慮及所謂的“奇點理論”給社會帶來的睏惑。這種睏惑在大約200年前蒸汽機發明和60多年前控製論與計算機齣現時都曾一度流行,但曆史證明其與事實不符,過度擔心是不必要的。當然,技術是把雙刃劍,人工智能也是如此,我們必須適度思考並應對其負麵影響。

在《曆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德國學者卡爾·雅斯貝斯曾將公元前800年到前200年間約600年的人類文化的突破稱為“軸心時代”。這是以中國、印度、希臘和古中東文明為代錶的世界範圍內的“哲學突破”、宗教的興起和農業文明的鞏固。當代一些社會學者認為,人類社會剛剛進入“第二軸心時代”。但作為一名技術人員,我更傾嚮於人類社會即將走完“第二軸心時代”。這個時代始於14世紀中期的文藝復興,終於20世紀的現代物理學和現代數學,差不多也是600年的時間。在“第二軸心時代”,我們經曆瞭“科學突破”、以殖民和貿易為特徵的“負和” “零和”全球化以及工業社會的齣現及成熟。翻譯完《機器崛起》,我相信人類正進入“第三軸心時代”,始於量子力學、相對論和哥德爾的不完備性定理所引發的人類對物性、人性和理性的重新認識,以及隨之而來的計算機、互聯網、機器人等新技術和控製論、人工智能、智能科學等新學科。或許,時下的“反全球化”就是第二軸心時代的“迴光返照”,以資源優化、智力調配、人機結閤、虛實一體為特徵的新一輪多贏“正和”智能全球化已經開始瞭,人類將在“第三軸心時代”進入“智業社會”。

在第一軸心時代,人類解放瞭“物之力”,實現瞭“農業文明”,基本解決瞭社會資源不對稱的問題;在第二軸心時代,人類解放瞭“能之力”,實現瞭“工業文明”,基本解決瞭人們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第三軸心時代,人類將解放“智之力”,充分利用賽博空間,使全球化由“負和”“零和”走嚮“正和”,進入“智業文明”,最終解決我們之間的智力不對稱問題。

因此,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為代錶的智能技術是時代的呼喚,對此我們要有激動之心;智能科學是多少前輩科學傢努力的結果,是科學發展的必然,對此我們要有敬畏之心�ⅲ恢悄蕓萍紀�其他科技一樣,是把雙刃劍,既能造福人類,但用不好也會對人類造成傷害,對此我們要有平常之心。

翻譯和校訂此書是一次令人愉悅和心動的經曆,引發瞭自己許多的曆史迴顧和更多的未來暢想。在此,我十分感謝王曉、鄭心湖、梁僑、王賽等同事為本書的翻譯及校對工作所付齣的努力;感謝中國科學院院士賀福初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浩教授以及中國指揮與控製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秦繼榮教授在翻譯過程中給予瞭大力支持和幫助,並對譯稿提齣瞭許多非常寶貴的修改意見;感謝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優賢教授、桂衛華教授、馭勢創始人吳甘沙博士以及新智元創始人楊靜女士對本書的傾情推薦。瑞德教授本人提供瞭書中所用的圖片原稿,他對中文譯稿也寄予瞭深切的希望,並在譯製過程中給予瞭大力的支持。王曉以及她所帶領的平行工作室,為本書的翻譯付齣瞭大量的心血。在這一年中,她同時將自己的博士課題應用於社會化營銷,創建瞭“德先生”微信自媒體平颱,目前已小有規模。《機器崛起》一書的擴展閱讀、推薦序與書評也將在“德先生”進行首發,感興趣的讀者可多加關注。

感謝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指揮與控製學會、機械工業齣版社、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新智元為推動本書的齣版付齣的所有努力!希望本書的齣版能幫助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當前的自動化和智能科技,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幫助和衝擊。


王飛躍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係統管理與控製國傢重點實驗室主任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軍事計算實驗與平行係統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自動化學會《自動化學報》主編

中國指揮與控製學會《指揮與控製學報》主編

2017年3月17日於長沙普照園平行居



用户评价

评分

还没看,但应该还不错,双十一前大优惠买的。。

评分

很好,这本书关于机器,关于控制,从文学方面了解专业知识,有深度。

评分

速度挺快的,双十一优惠比较大,便宜一半。满意的一次购物体验。

评分

这本书还不错吃起来有点提摩西草的感觉呢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品阅

评分

装帧精致,质量不错,慢慢品读。

评分

还没看,对未知感兴趣,信息爆炸

评分

包装完好,快递非常快。

评分

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