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智解成語係列叢書(套裝1-6冊)

王立群智解成語係列叢書(套裝1-6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立群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121426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2608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王立群智解成语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76
套装数量:6
字数:1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王立群智解成語①》、《王立群智解成語②》結閤時政和當前社會熱點,用大量漢語成語去勾陳曆史,以古喻今,既介紹瞭成語背後的故事,又闡發新意、新解,更精彩,更可讀。本書套從婚姻的幸福密碼、真正的勇士、朋友之交、流言猛於虎、怎樣纔能不被社會淘汰、醫患之殤、一個沒有師道尊嚴的民族沒有未來等十五個方麵來闡述成語背後的深刻涵義。
  《王立群智解成語.3》共十五章,從遇見互相吸引,到戀愛、熱戀、分彆以及戀愛中遇到的種種阻礙,再到婚姻、白首相老,在幾韆年的華夏文明的結晶——成語中都可以找到相對的描述,通過對成語的講解,對前人對愛情以及相處之道的剖析,也許能夠給正在睏惑的你點亮一盞明燈,對愛情有更深刻的理解,收獲屬於自己的幸福,像王立群老師說的那樣,把握住現在。
  《王立群智解成語4》圍繞反腐倡廉這個中心,先從當下中國“打虎拍蠅”反腐戰役寫起,思考瞭貪腐是如何産生的,又結閤當下社會現實分析瞭貪腐的主要錶現,最後寫如何治理腐敗,以及曆史上的反腐文化等問題。
  《王立群智解成語5為官之道》圍繞“為官之道道在為民”這個主題展開論述,王立群先生認為,中國悠久的曆史,從某種程度而言,就是一部政治史。這其中,集聚瞭大量的治國經驗、為官之道、從政之方,有精華,也有糟粕。為官者,應吸取其中有益的部分,為當今的社會建設所用,這就是資治通鑒,古為今用。
  《傢風傢訓:王立群智解成語6》秉承瞭之前智解成語係列的風格,以成語為切入點,鈎沉曆史典故,講述曆史故事,闡釋曆史規律。本書以傢風傢訓為主題,從傢風的定義,夫妻、父子、兄弟、朋友之間相處之道、我國古代傢庭的經典傢風內容等方麵展開講述,涉及齊傢治國、耳濡目染、康莊大道等一百餘個成語,內容豐富有趣,語言通俗幽默,可讀性強。

作者簡介

  王立群,山東新泰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河南省省管專傢,河南省政協第十屆委員會委員。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曾榮獲河南省、國傢高校教學名師奬,河南省十大師德標兵、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稱號。
  先後齣版《現代(文選)學史》(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文選)成書研究》(商務印書館)、《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修訂本)》(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等代錶性著作。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産》等國內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50餘篇。

目錄

王立群智解成語①
一、成語是如何煉成的
漢語是世界上最豐富的語言之一。成語是漢語中最能錶現民族語言特色的部分。成語中蘊含著無比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成語是曆史的縮影,成語是民族文化濃縮的結晶,成語是祖先豐富智慧的光芒,成語是前人生活經驗的纍積。可以這麼說,不瞭解成語,不熟悉成語,不會準確地運用成語,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漢語強大的錶現力,就永遠體驗不到漢語語言的獨特魅力,就隻能一直徘徊在漢語的大門之外。既然成語有如此重要的功能,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成語到底是怎樣的語言片段呢?成語是怎麼“成”的呢?
“成語”一詞的形成
“成語”的“成”
成語的生成來源
二、舌尖上的成語
民以食為天,吃喝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是人得以生存、延續的基礎。愛吃是人的天性。那些特彆愛吃的人,現在被稱為“吃貨”。現在的生活條件好瞭,人們對吃也特彆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從各方麵滿足著自己的味蕾。打開電視看一看,幾乎每一傢電視颱都有一檔關於吃的欄目。中國曆史悠久,在吃文化方麵,保存瞭不少文獻。我們從成語的角度,來講幾個古代的“吃故事”。
食指大動、染指於鼎——因為吃
各自為政——還是因為吃
不食周粟——人活著不光隻為吃
墦間乞餘——舌尖上的悲哀
三、夢裏乾坤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每個人都有思想,所以人人都會做夢。藝術傢因為夢激發齣創作靈感,方術之士通過夢來預測未來的吉凶,普通人因為夢人生平添瞭幾許色彩。夢無論怎麼奇特,總是與現實世界有聯係的,是現實世界的一種特殊的麯摺反映。在曆史的沉積中,夢亦無處不在。現代漢語中,有一些成語,就源自古人的夢,與夢有密切的關係。
病入膏肓:夢即現實
莊周夢蝶:糾纏不清的夢與現實
南柯一夢、黃粱一夢:現實沒有夢中尋
癡人說夢:多聞闕疑
四、時間都去哪兒瞭
2014年的央視春晚,有一首樸實的歌麯,以平凡的語句、舒緩的鏇律,訴說瞭歲月流轉中的普通故事。“門前老樹長新芽,院裏枯木又開花,半生存瞭好多話,藏進瞭滿頭白發。”“時間都去哪兒瞭?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瞭,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瞭笑瞭。”歌麯在不經意的鏇律流淌中,一下子觸動瞭所有觀眾的心弦,成為這年春晚最火的歌麯。這首樸實感人的歌麯名字叫《時間都去哪兒瞭》。這首詞不驚人、麯不激烈的歌麯,為什麼竟然如此震撼人心呢?
時間究竟是什麼
確定的時間與不確定的心理
一個起點兩種態度

五、如何做一個好父親
春節期間,中央電視颱以“傢風是什麼”為題,在全國許多地方連續進行瞭采訪報道。這個活動傳播瞭正能量,也引起人們對傢風內涵的進一步思考。與此同時,媒體報道瞭好幾起校園投毒案,以及層齣不窮的各類“坑爹”事件,促使我們對教育這個問題追問、反思。不少人將關注的目光投嚮瞭古代,試圖從祖先的智慧中汲取經驗教訓。漢語成語中有哪些育子成語呢?我們從中有何藉鑒呢?
“孺子牛”的尷尬
什麼是愛
愛你並不是很容易的事
言傳身教
六、尋找包青天
在“十官九貪”的封建社會,清官是鳳毛麟角、寥若晨星的,正所謂“物以稀為貴”,於是,百姓們虛構齣瞭眾多的青天大老爺,他們“鐵麵無私辨忠奸”,他們是“定盤的星”,寄托著百姓心中的信仰與期待。任何虛構都是有現實基礎的,中國古代的清官以其高風亮節彰顯著官場正氣。“反腐”與“倡廉”是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麵,在對貪官進行揭露的同時,學習清官的高風亮節亦是必要之舉。那麼,中國有哪些清正廉潔的成語?從中我們可以感悟齣哪些反腐文化呢?
不貪為寶
“兩袖清風”與“兩袖銅臭”
“一意孤行”的堅守
藉我一雙慧眼
七、“老虎”與“蒼蠅”
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話時提齣:“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乾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這一行動開啓瞭新時期的反腐工程。一年多來,一批省部級高官紛紛落馬,顯示瞭政府猛打老虎的決心與信心,使得貪官望而生畏,百姓拍手叫好。那麼,中國成語中有哪些與“老虎”“蒼蠅”有關的成語?“老虎”“蒼蠅”為何該打?
烏紗的誘惑
有利可圖
貪官之“貪”
八、誠信的力量
誠實守信是人類最古老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但在今天,這一嚮來被奉為圭臬的傳統道德像一座遍體鱗傷、備受侵蝕的大堤,正麵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和考驗。不講真話、不守信用、沒有信譽、弄虛作假司空見慣,我們正麵臨著一場信任危機。
“三季”的承諾
立木為信
食言而肥
九、感恩的心
知恩圖報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也是一個人基本的人格修養。父母的養育之恩、師友的提攜之情,這自不必言,智障兒童身邊的圓夢人,老人摔倒後素不相識的人伸齣的一雙手,下雨天陌路人的一把雨傘,挫摺時一句鼓勵的話語,無一不是心中最感動的瞬間,傳遞齣的是銘記一生的溫暖。中國成語是中國文化的載體,“知恩圖報”自然是成語傢庭的重要一員,那麼,中國成語中有哪些經典的感恩成語呢?它們背後又有著怎樣的精彩故事呢?
結草銜環
一飯韆金
知恩圖報
十、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先是有人統計,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人均40本、俄羅斯的人均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雅虎讀書,2012年10月9日)。接著,有新數據指齣,北歐國傢人均年閱讀量達到24本,而我國年人均閱讀量僅為6本。後來,又有人研究說,按照嚴謹的國際閱讀率比較研究顯示,韓國國民人均閱讀量約為每年11本,法國約為8.4本,日本為8.4—8.5本,美國約為8.7本。2012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39本,與2011年的4.35本相比基本持平(《中國人的閱讀現狀》,《東方今報》2013年10月17日)。盡管這些數據很不確切,但根據這些數據,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中國人的人均閱讀量是非常低的。中國人真的不讀書嗎?
中國人是有閱讀的習慣的
讀書究竟為瞭什麼
沒空,忙著呢

十一、安得廣夏韆萬間
十二、老有所依
十三、都是追星惹的禍
十四、包裝界的怪象
十五、霧裏看花

王立群智解成語②
一、婚姻的幸福密碼
二、真正的勇士
三、朋友之交
四、流言猛於虎
五、怎樣纔能不被社會淘汰
六、醫患之殤
七、一個沒有師道尊嚴的民族沒有未來
八、給犯錯的人一個機會
九、死不起的中國人
十、說話是門藝術
十一、“大師”是如何煉成的
十二、你方秀罷我登場
十三、睡覺那些事兒
十四、中國式飯局
十五、欲望雙麵膠

《王立群智解成語③》目錄:
一、世界這麼大,還能遇見你……………………………1
邂逅相遇:不期而遇的美好…………………………2
一見傾心、一見鍾情:愛之幸…………………………6
走馬觀花:陡然轉變的幸福…………………………13

二、待你長發及腰………………………………………17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無瑕的戀情……………………18
金屋藏嬌:美麗的童話……………………………22
情竇初開、鞦水伊人:初戀不顧一切…………………28

三、相約在荒煙蔓草的年代………………………………33

桑中之約、桑間濮上:約會的好去處…………………34
花前月下、月約星期:約會可不是秀給彆人看的……39
待月西廂:一部經典的約會教科書…………………46

四、拿什麼送給你,我的愛人……………………………49
采蘭贈芍:中國式情人節禮物………………………50
投木報瓊:《詩經》時代的拋綉球……………………56
鈿閤金釵:唐玄宗的愛情信物………………………59

五、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67
割臂之盟:私定終身的約定…………………………68
山盟海誓、海枯石爛:熱戀時的堅定執著……………74
之死靡它:遭遇打擊時的觸底反彈…………………79
六、土豪、屌絲、文藝青年、高富帥………………………84

以貌取人:誰都喜歡漂亮的,可哪有那麼多漂亮的…85
纔貌雙全:想得很美,不過也就是想想………………93
嫌貧愛富:似乎令人厭,其實很現實…………………98
東食西宿:貌似好辦法,實際不可能………………101
七、多情自古傷離彆
……
八、從彆後、憶相逢
……
九、愛的阻力
……
十、嚮左走、嚮右走
……
十一、愛入歧途
……
十二、中國式姻緣
……
十三、今天我要嫁給你
……
十四、婚姻磁場
……
十五、白頭偕老並不是很容易的事兒
……
後記

《智解成語.4》
……
《智解成語5》
……
《智解成語6》
……

精彩書摘

  施衿結縭、寢丘之誌: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愛孩子是父母們都會做的事,但是愛需有道,愛需有法,愛不是一味地溺愛,也不單是日常生活中的噓寒問暖,而是引領孩子嚮善、嚮上、嚮前。
  顔之推提到,世上有些父母,對子女不加教育,隻是溺愛,他們對子女的飲食言行,總是無條件地滿足,任其為所欲為,該告誡阻止的反而誇奬鼓勵,該斥責的反而和顔悅色,孩子長大懂事之後,他就會認為自己的言行舉止理應如此,顯然,這種愛是不對的(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奬,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顔氏傢訓·教子第二》)。顔之推舉瞭一個例子:梁元帝的時候,有一位學士,從小聰明多識,他的父親對其特彆寵愛。假若他有一句話說得很漂亮,他的父親就會到處宣揚,巴不得過往的行人都知道自己生瞭一個聰明的兒子,一年到頭掛在嘴上,生怕哪天忘記宣揚兒子的纔智。但是,假若他有一件事做錯瞭,他的父親則會為他百般掩飾,希望他能夠自我改正。在父親這樣的失當管教之下,這位學士漸漸長大瞭。長大後的他以為還是生活在父親為他營造的小圈子裏,為人粗暴傲慢,不知收斂。後來終究因為說話不夠檢點而被周逖抽齣腸子,用他的鮮血祭奠瞭戰鼓(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纔,為父所寵,失於教義。一言之是,遍於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雲。《顔氏傢訓·教子第二》)。至此,估計他的父親腸子也該悔青瞭,又或許他父親至死都不會明白兒子因何而死,隻是會一味地去咒罵周逖吧。當然,顔之推還指齣父母對子女疼愛,也不是想讓他們作惡犯罪,隻是看不得子女受責備時沮喪的臉色,不捨得子女受皮肉苦。歸根結底,就是不懂得怎樣纔是對子女真正的愛。
  《戰國策》中有一則非常有名的故事———觸龍說趙太後,古文選本中經常選錄此篇。戰國時代的趙惠文王駕崩,其子趙孝成王即位,因年幼,便由其母孝威太後臨朝聽政。一心想吞並六國的秦國瞅準時機,嚮這對孤兒寡母開刀瞭。強敵壓境,趙國岌岌可危,在此危急時刻,孝威太後派人嚮齊國求援,希望齊國可以發兵助己一臂之力。齊國同意瞭孝威太後的請求,但是他們也有一個要求,那便是讓孝威太後的小兒子安國君到齊國做人質。在戰國時期,兩國因為政治、軍事原因而交換人質並不罕見,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就曾經被送到趙國去做人質。但是齊國的這一要求,孝威太後無法接受,因為她的小兒子是她的心肝肉,錦衣玉食伺候著都嫌不夠,怎麼忍心讓他舟車勞頓到齊國去,甚至可能麵臨性命之憂呢?但是,不去做人質,齊國就不齣兵,秦國的威脅就無法解除,所以朝中大臣便勸諫孝威太後。孝威太後態度也很堅決,不同意,而且她放言說誰要是再勸說,她就吐這人一臉口水。大臣們很著急,但也很無奈,這時左師觸龍拜見孝威太後。孝威太後知道觸龍是來勸說自己的,氣不打一處來。沒想到,觸龍拜見孝威太後後,並沒有說什麼軍國大事,而是先說自己的腿腳不便、飲食不佳等,而這些頓時讓孝威太後心有戚戚焉,怒氣稍微消瞭一些。接著,觸龍嚮孝威太後請求讓自己的兒子進宮做侍衛。孝威太後便問觸龍:男人也愛兒子嗎?觸龍說:比女人更愛。孝威太後不信,觸龍則說孝威太後愛女兒勝過愛兒子,因為她愛燕後勝過安國君。當初燕後齣嫁時,孝威太後握著她的腳後跟哭泣、不捨,但是每當祭祀的時候一定會祈禱不要讓女兒迴來,希望她在燕國可以生育子孫繼位為王。這些都是為燕後的長遠打算,但是安國君沒有軍功,等孝威太後駕崩後,他憑什麼在趙國立足呢?觸龍的一番話,讓孝威太後幡然醒悟,立馬派人為安國君準備,將之送往齊國做人質,齊國亦遵守承諾,齣兵救趙。
  觸龍言及孝威太後對燕後的愛,涉及中國古代的一個婚俗。古代女子齣嫁的時候,母親要將五彩絲繩和佩巾結於其身,還要對女子叮囑一番。《詩經·豳風·東山》有言:“之子於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此為東徵的將士迴憶當初與妻子結婚時的情形,儀式復雜,其中一條便是嶽母為妻子結佩巾。《儀禮·士昏禮》言:“母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母親叮囑女兒:嫁過去要勤勉、要恭敬,要日夜謹記自己在傢庭中承擔的事務,不要背棄自己的職責。如此囑托是為瞭女兒能夠在夫傢穩住地位,傢庭和睦。由此形成瞭成語“施衿結縭”,用以比喻父母對子女的教訓。觸龍之所以能夠說動孝威太後,在於他說瞭一句流傳韆古的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人父母者,必須為子女做長遠打算,這是曆史上成功父母的共識。
  春鞦時期楚國良相孫叔敖精明能乾、清正廉潔,楚王多次要賞賜他土地,他都沒有接受。在臨終之前他對兒子說瞭這樣一段話: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可長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呂氏春鞦》捲十《異寶》)孫叔敖告訴兒子,因為自己生前一直沒要楚王的賞賜,自己死瞭之後,楚王一定會賞賜土地給他。土地可以要,但是不能要肥沃富饒的土地。在楚國與越國之間有一個叫“寢丘”的地方,這裏土地貧瘠,而且名字也不吉利,要要就要這塊地,這是可以長久擁有的封地。寢丘,即陵寢之丘,有陵墓的意思。孫叔敖死瞭之後,楚王果然要封賞給他兒子肥沃富饒之地。根據孫叔敖的臨終囑托,他兒子拒絕瞭楚王的賞賜,請求給予他寢丘之地。楚王對於孫叔敖兒子的請求很是不解,但是一來人傢就是不要富饒之地,二來寢丘之地實在不起眼,將如此貧瘠之地封給功臣之子,既沒有什麼損失,還能落個賞賜功臣的美名,何樂不為呢?孫叔敖兒子因此有瞭寢丘這塊封地。有瞭地,一切都不是問題,貧瘠的土地經過努力,一樣可以開花結果。根據楚國的規定,楚國擁有封地的人死後幾代沒有軍功,封地即要收迴,除此之外,楚國的某些封地有時候會成為他國與楚國爭奪的戰場。但由於貧瘠,寢丘之地始終沒再進入過楚國國君的視綫,因為它太不起眼瞭:賞賜的時候經常忘記它,即便想起也拿不齣手賞賜功臣;名字不佳,信奉鬼神、希望求得福報的楚國、越國也沒有為此地而發動戰爭,因此孫叔敖的子孫在寢丘之地過得很太平、很安逸、很長久。
  孫叔敖在位之時不要封地,為的就是自己死後楚王因為愧疚而大賞其子孫;告誡兒子要寢丘之地,為的就是保住子孫後代長久的封爵。孫叔敖異於常人的選擇,一來顯示瞭他的智慧,二來錶明瞭他為子孫後代考慮得長遠。後人從此故事中概括齣瞭“寢丘之誌”這個成語,以比喻與世無爭、知足知止之心。
  除瞭通過父母的力量為子女謀得長遠的生存途徑,還有一種為子女長遠計的方式,那便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增強子女謀生的能力,提升子女的個人修養,讓他們靠自己的力量在社會立足。司馬光特彆強調對孩子的教育,他認為疼愛子女,就應當好好教育他們,培養他們成人。疼愛子女卻讓他們走上邪路,又怎能算得上疼愛他們呢(夫愛之,當教之使成人。愛之而使陷於危辱亂亡,烏在其能愛子也?《司馬溫公傢範》捲三《父》)?在司馬光看來,為子孫後代做長遠打算,造福後代,這是為人祖、為人父者共同的心願,但是真正能夠做到的卻很少。當時社會上有很多人隻懂得多攢錢、多買地,田地連阡陌,商鋪遍街巷,糧食堆滿倉,財物塞滿箱,似乎隻有這樣他們纔能怡然自得,也自以為子子孫孫能夠享用不盡。殊不知,自己殫精竭慮積攢的傢財,身後便會被子孫很快敗光,更有甚者,在其生前子孫便盼望著他早點死去,以便早日繼承傢産,並為此不惜投毒殺人。究其原因,就在於為人祖、為人父者隻知道賺錢求利,不懂育子之道,不懂用禮義教育子孫,不懂用禮法管理傢庭(然不知以義方訓其子,以禮法齊其
  傢。《司馬溫公傢範》捲二《祖》)。在這樣的教育下,他們的子孫從小隻知道追逐利益,不知道講道義。
  父母是子女的守護者,亦是子女的引路人,生而有養,養而有愛,愛而有道,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與義務,是傳統傢訓對父母的道德規範。
  慈烏反哺、寸草春暉、扇枕溫衾、菽水之歡、不辱椿萱:如何為人子女
  子女年幼,父母撫育子女含辛茹苦,無微不至,而至父母年老,為人子女者亦當明曉“慈烏反哺”之理,以寸草之心迴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慈烏,是烏鴉的一種,相傳此鳥能夠反哺其母,故稱慈烏。小
  慈烏長大後,在母鳥無法覓食之時,會讓母鳥棲息在巢穴中,自己主動齣去覓食喂養母鳥。人們便用慈烏反哺比喻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與“慈烏反哺”意思相近的,還有一個成語“春暉寸草”,也稱“寸草春暉”,此成語源自孟郊那首非常有名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綫,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寸草,比喻子女的孝心像小草一樣微弱。春暉,指的是慈母恩情如同普澤萬物的春天的陽光一般。寸草春暉用來比喻父母恩情深厚,子女難以為報。
  父母之恩大於天,為人子者當行孝道,這是子女的責任與義務。《孝經》有言:“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子女為父母盡孝,是天經地義之事。又言:“五刑之屬三韆,而罪莫大於不
  孝。”不孝為眾罪之首。傳統傢訓對此亦作強化說明。概括來說,子女之孝當有四個層次:
  第一,口體之養。
  為人子女,首先要給予父母必備的物質生活。無論傢庭貧富,各盡己心,不要斷瞭父母的飲食;可以委屈自己,但是不能委屈瞭年邁的父母。司馬光《傢範》中舉瞭兩個此方麵的例子:東漢的江革、十六國時期的王延。
  東漢諫議大夫江革,年少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當時王莽篡位,天下大亂,盜賊並起,為瞭避禍,江革背著母親外齣逃難。一路上艱難無比,常常靠采拾野菜果腹。後來江革與母親客居下邳,為瞭省錢,他赤腳走路,依靠給人打工賺錢。隨身所用之物,都給母親準備齊全。西河人王延,為人孝順,夏天在父母枕邊扇涼風,鼕天用自己的身體為父母暖被。隆鼕嚴寒,他自己體無全衣,而父母親卻生活得很好。與王延悉心照顧父母情況相似的,曆史上還有不少,比如“二十四孝”之一的“黃香溫席”,留下瞭成語“扇枕溫衾”,也稱“扇枕溫席”,用來形容對父母十分孝順。
  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總有一些不管父母者,讓父母老無所養。《孟子·離婁下》提齣瞭“五不孝”之事,其中前三不孝為:“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好貨財,
  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因為懶惰、嗜酒好賭、愛財、偏愛妻室兒女等個人原因而置父母於不顧,而且還總是以種種藉口為自己不孝敬父母辯護,清代無名氏的《八反歌》篇末的話語亦可以送給那些不孝的人:“富貴養親易,親常有未安;貧賤養兒難,兒不受飢寒。一條心,兩條路,為兒終不如為父。勸君養親如養兒,凡事莫推傢不富。”《八反歌》說得很直白,子女不孝,是因為不能以父母照顧子女之心來照顧父母。
  第二,敬順愉悅。
  《論語·為政》記載瞭這麼兩段話: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彆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乎?”孔子的兩個學生子遊與子夏嚮孔子請教何為孝,孔子迴答子遊說:如今所謂的孝,隻是說能夠養活父母就足夠瞭。但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是心存敬意地孝順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有什麼區彆呢?孔子通過這種比對,說明為孝之道以“敬”為內核,無敬則無孝。這是成語“犬馬之養”的齣處,指的是僅能供養父母而不存孝敬之心。孔子迴答子夏是這樣說的:子女在父母麵前經常有愉悅的容色是件難事。有事情,兒女為父母去效勞;有酒有肴,讓父母吃喝,難道能認為這樣就是孝嗎?孔子此處亦是列齣瞭反麵例子,並正麵提齣為人子女盡孝,應當在父母麵前保持和顔悅色。
  孔子的兩處迴答,實際上內容可以閤而為一,《禮記·祭義》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深愛父母者,自然而然地會對父母有孝敬之心,自然會和顔悅色,一句話即要“有心”,這是在口體之養基礎上的進一步要求。隻要有孝敬父母之心,哪怕是再簡單的飲食照顧,父母都會非常歡喜,成語“菽水之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菽水,即豆和水,指普通飲食。菽水之歡指奉養父母,使父母歡樂,齣自《禮記·檀弓下》。子路嚮孔子悲嘆說:“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貧窮真叫人傷心啊!父母在世時沒有什麼可以供養,父母去世後,又沒有東西可以按規矩辦喪事。孔子則說:“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斂首足形,還葬而無槨,稱其財,斯之謂禮。”父母生前,盡管自己隻能提供粗茶淡飯,但隻要能讓父母高興,精神愉快,這樣就已經是做到孝順瞭。父母死後,隻要是根據自己的能力盡力辦事,也就是閤乎喪禮的要求瞭。
  “凡人盡孝道,欲得父母之歡心者,不在衣食之奉養也。惟持善心,行閤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歡心,斯可謂真孝者矣。”(《庭訓格言》)可見,為人子女,當以讓父母心情愉悅為務,力行孝心。
  第三,不辱椿萱。
  椿是一種長壽的樹木,《莊子·逍遙遊》言:“上古有大椿者,以八韆歲為春,八韆歲為鞦。”古人常用椿來喻指父親,希望父親長壽。萱,是一種草本植物,相傳可以讓人忘憂,遊子遠行之前都要在母親堂前種上幾棵萱草,以免母親思念牽掛。不辱椿萱,指的是不要讓父母因為自己的言行受辱。
  為人子女,要盡力維護父母的尊嚴與聲望,不要因為自己的言行讓父母濛羞。《大戴禮記·曾子立孝》即言:“不恥其親,君子之孝也。”《孟子·離婁下》所列舉的“五不孝”之四便是“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放縱耳朵和眼睛的欲望,給父母帶來羞辱。劉嚮《說苑》捲三記載瞭與此相關的一則故事:
  曾參在瓜地除草時不小心鋤斷瞭瓜苗的根,他的父親曾晳看到之後大怒,掄起一根大木棍就嚮曾參的後背打去,曾參一下子就被打得不省人事瞭。過瞭一會兒,曾參蘇醒過來,趕緊爬起來嚮曾晳進言:剛纔兒子做錯瞭,讓您生氣,父親用力教育兒子,該不會纍病瞭吧?後來曾參迴到自己房裏,彈著琴唱起歌來,目的是讓父親知道自己身體並無大恙。這在曾參看來是為人子者當做之事。但是,孔子聽說此事之後卻很生氣,他告訴門下弟子,如果曾參來瞭,不要讓他進門。曾參拜見孔子受阻,很是疑惑,他認為自己並沒有過錯,便請他人嚮孔子請罪,希望孔子能夠告知原因。孔子以舜事父的故事給曾參上瞭一課。舜的父親名瞽叟,舜母死後,瞽叟再娶,生下瞭兒子象。瞽叟特彆喜愛象,便多次與後妻聯手,想要殺掉舜,以霸占舜的財産,但是舜總是很警覺,瞅準時機逃跑瞭,瞽叟的殺子計劃便失敗瞭。即便父親有這樣的舉動,舜卻能夠做到不失孝道,瞽叟使喚他,他總是在身邊。對於舜來說,如果是小棰,他就等著被處罰;如果是大木棍,他就逃走。因此,瞽叟沒有犯下不稱職父親的過錯,舜也保持著他的孝道。在孔子看來,這纔是真正的孝。如今曾參侍奉父親,放棄自己的身體等待父親暴打,也不知道躲一下,一旦不小心被打死瞭,就會陷父親於不義,背上殺子的罪名,他這是大不孝。很顯然,孔子之所以認為曾參不孝,就在於他看似孝順的行為可能會使其父背上惡名,這便失去瞭孝的本義。
  第四,顯親揚名。
  顯親揚名,指的是使父母雙親顯耀,名聲傳揚,齣自孔子嚮曾參傳授的一段話。他說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給予的,不敢也不能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之道,修養道德,有所建樹而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此處,孔子將孝分成瞭三個階段,而立身行道,讓父母榮耀是最高境界。自先秦時期中國就流傳下瞭“三不朽”的理念,立德、立功、立言遂成為中國人念念不忘的誌嚮。“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是許多中國人的共同願望。屈原在去留選擇時,“退靜默而莫餘知兮,進號呼又莫吾聞”,不甘心退而靜默不語,不願意無人知曉他的心誌,所以不斷地申說自己的不平與誌嚮。留名,不僅是留下自己的名聲,更是留下父母的名聲,所以顯親揚名成為支撐很多人繼續前行的動力。司馬遷遭遇宮刑之後,隱忍苟活,為的就是要完成父親司馬談的遺願,完成寫就史書的事業。司馬談亦是顯親揚名的身體力行者,司馬氏傢族遠在虞、夏兩朝就已經顯揚功名,負責記錄史事,司馬談不願意祖業到他而中斷,故而臨終之際一再囑托司馬遷不要忘記承續祖先的事業。司馬談的遺訓中還提到:
  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
  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
  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後稷也。
  (《史記》捲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司馬談說,孝道起始於侍奉雙親,進而侍奉君王,最終在於立身揚名。揚名後世,為父母雙親增加光彩、榮耀,這是最大的孝道。天下人都稱頌周公,就在於他的言論能夠傳播周文王、周武王的功德,傳達古公亶父、季曆乃至公劉的思想,以尊崇始祖後稷的功業。這便是司馬談督促司馬遷寫就皇皇史書的心理基礎。在堅守孝道的父親的影響下,司馬遷以極大的忍耐力完成瞭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寫作,在最後一篇《太史公自序》中將父親寫入,讓其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瞭抹不去的痕跡,為司馬氏一族揚名。三國時代的王昶也曾說過:“夫人為子之道,莫大於寶身全行,以顯父母。”可見,顯親揚名而行孝的思想影響深遠。
  孝,很簡單,也很復雜。簡單在於隻要用心便能盡孝,也能盡好孝。復雜在於有些人的心裏裝的東西太多,留給父母的隻有那麼一丁點兒的空間,有的甚至直接將父母驅逐齣內心,不給一點兒位置。所以,世間便多瞭那個被推上牆頭的父親,多瞭那個與破爛兒為伍的母親,多瞭那個他人麵前道貌岸然、父母麵前齷齪不堪的不孝子。早在兩韆多年前的《孝經》就已經指齣:“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不愛護自己的親人而愛他人,不敬重自己的父母而敬重他人,這有違於人之常情,有違於禮法,有違於道義,這樣的人再有能力也不可與之交往。
  ……

前言/序言

  後記
  本輯是圍繞傢風、傢訓的主題寫的。
  中國傳統的社會構成是以傢庭、傢族為單位的。一個傢族為瞭維持本傢族的生存、促進本傢族的興旺發達,在世代繁衍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瞭本傢族的風氣、風尚,這就是傢風。傢風凝練成文字世代相傳,就是傢訓。傢風、傢訓是一個人精神“初始化”的環境,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起點,是對子孫後代處世、治傢、立業的諄諄告誡、殷切教誨。從錶麵上看,傢風、傢訓似乎純粹是傢族內部的規範、約束,實際上,從傢訓所包含的修身處世、齊傢治傢、勤儉節約、立德立言等方麵的內容來看,這些都是中華文明的基本構成因子,而傢國同構是傳統中國的基本觀念,傢庭、傢族與國傢、天下從來都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齊傢與治國經常被置於同等重要甚或以齊傢為前提條件的位置來審視對待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傢風、傢訓完全具備瞭超越傢庭、傢族的意義。
  本輯15篇主要是圍繞中國古代傢訓的重點內容來寫的,包括如何齊傢、勉學、寬厚待人、行善、勤儉養德、立誌、交友、自立、自我約束、改過等方麵的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盡管傳統的傢族社會
  已經被小傢庭取代,但是夫婦、父子、兄弟這些最基本的傢庭關係仍是構成傢庭的基本要素。俗語雲“傢和萬事興”,如何教育子女、處理傢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相當關鍵,其意義絕不局限在傢庭內部。韆裏之堤,始毀於傢之不齊。有好傢纔能走得遠,傢之不齊而能國治的,從古至今是沒有的。愈是小傢庭時代,愈需要提倡良好的傢風,雖然古代的大傢族的環境消失瞭,但寬厚待人、積德行善、勤儉節約、胸懷天下、自我約束、敢於擔當、勇於改過這些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不能消失,不管什麼時代,這都是必需的。
  “智解成語”係列是解讀成語的,但又不是純粹地解釋成語。通過成語來詮釋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解讀成語纔是其寫作的初衷。因此,在行文過程中有時會宕開一筆,詳細地闡釋成語的來龍去脈,或順便介紹一點傳統文化的知識;有時則將成語直接化用在行文的敘事與議論之中;有時也會提及已經解讀過的成語,詳略重點稍有差異。一切皆為行文之便,皆為解讀之便。這是寫作的基本思路,也是努力的主要目標。
  王立群
  2016年7月於北京


用户评价

评分

儿子一年级,书买早了

评分

很满意的一次购物!物流也很快!赞一个

评分

王立群老师的著作,很值得阅读和品味,赞一个

评分

孩子学校让买一本,出于对这套书的好奇,我买了一套,这套书很值得读读

评分

挺好

评分

不错,应该是正版,质量很好

评分

东西不错,孩子喜欢,物流杠杠滴。

评分

很好的书 读完一套 看尽世间百态

评分

可口可乐了看看考虑考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