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古人關於世界秩序的設計是“天下一朝貢”秩序一一以華夏為中心的一元等級性國際秩序。“天下”是中國古人關於世界秩序的概念,而朝貢體係則是“天下觀”的製度體現。曆史上,東亞各國共享儒傢“天下觀”,這是東亞“天下一朝貢”秩序及體係存續的觀念基礎。作為中國與周邊國傢力量對比的結果,“天下一朝貢”秩序及體係的存續也依賴於物質與軍事力量。近代,西方國傢主導的威斯特伐利亞世界體係與“天下一朝貢”體係相碰撞,從外部摧毀瞭後者。中西世界體係及秩序的衝突是中西兩種文明及世界秩序觀的衝突。“天下”世界秩序觀與西方近現代世界秩序觀在文明基礎、價值理念、秩序設計、哲學思想及邏輯假設上存在著巨大差異。
目前,中國是東亞共同體建設的關鍵變量。硬實力與軟實力並重,以及避免中心化的“天下觀”敘事與等級化的“朝貢”敘事,是中國在東亞共同體建設中發揮積極影響的關鍵。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天下”秩序觀及“天下”秩序的想象與建構
第一節 中國古人關於世界秩序的設想及初步建構
一 中國古人關於世界的想象:“天”與“天下”
二 中國古人關於世界秩序的初步設想與建構:“天下一朝貢”體係與製度
第二節 中國古人對外交往理念及其一元等級性世界秩序觀
一 “夷夏觀”與“服事觀”
二 以華夏為中心的一元等級性世界秩序觀
第三節 夷夏之辨的相對性、天下主義與夷夏觀的互嵌與包含
一 夷夏之辨的相對性
二 天下主義與夷夏之辨的互嵌與包含
第二章 “天下一朝貢”體係及其政道與治道
第一節 朝貢體係
一 朝貢體係及其演變
二 朝貢貿易的內涵及其與東亞國際體係
第二節 “天下一朝貢”體係的觀念建構
一 東亞各國的觀念共享
二 “正名”與“名教”
第三節 “天下一朝貢”體係的政道與治道
一 “天下一朝貢”體係的政道
二 “天下一朝貢”體係的治道
第四節 “天下一朝貢”秩序的缺憾:“治道”而非“政道”
第三章 “天下一朝貢”秩序的物質建構與實用理性特徵
第一節 “天下一朝貢”秩序的物質基礎與現實主義考量
一 “天下一朝貢”秩序的物質基礎:東亞經濟的一元格局
二 古代東亞國際秩序的軍事與政治二元格局
三 維持“天下一朝貢”秩序的關鍵:軍事徵服
第二節 作為策略互動及現實利益考量的朝貢製度
一 古代中國對外關係秉持“以德撫遠”原則的解讀 ,
二 作為策略互動及理性算計産物的朝貢製度
第四章 “天下一朝貢”世界秩序觀與西方近現代世界秩序觀
第一節 “天下一朝貢”世界秩序理念
一 “天下一朝貢”世界秩序觀的倫理與文化導嚮性
二 “天下一朝貢”世界秩序觀的價值理念
第二節 西方近現代世界秩序觀與外交思想
一 西方近現代主流世界秩序觀
二 西方近現代主流世界秩序觀的衝突性特徵
三 西方近現代衝突世界秩序觀的理論濫觴
四 西方近現代世界秩序觀的利益與工具理性導嚮
五 近現代西方世界秩序觀的經濟與軍事導嚮
六 以國內政治原則改造國際政治
第三節 西方近現代世界秩序的雙重性:文明與帝國
一 西方大國崛起與國傢間政治
二 種族等級理念
三 西方大國崛起的兩麵性:文明與帝國
第五章 “天下一朝貢”世界秩序觀與西方近現代世界秩序觀的衝突
第一節 “天下一朝貢”世界秩序觀與西方近現代世界秩序觀的文明基礎
一 “天下一朝貢”世界秩序觀的文明基礎:大陸農耕文明
二 西方近現代世界秩序觀的文明基礎:海洋商業文明
第二節 “天下一朝貢”世界秩序觀與西方近現代世界秩序觀的碰撞
一 中西世界秩序觀的衝突
二 中西文明的對抗及結果
第三節 “天下一朝貢”和西方近現代世界秩序的“中心一邊緣”與等級性特徵
一 “天下一朝貢”世界秩序的“中心一邊緣”與等級特性
二 西方主導的近現代世界秩序:基於權力的均勢與等級世界秩序
第六章 “天下一朝貢”世界秩序觀與西方近現代世界秩序觀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 “天下一朝貢”世界秩序觀的哲學基礎
一 “二元和閤”
二 天道與人道閤一:“天人閤一”
第二節 “天下一朝貢”世界秩序觀的人性與道德假設
一 “天下一朝貢”世界秩序觀的人性假設:性善、道德人
二 “天下一朝貢”世界秩序觀的道德假設:“仁”
第三節 “天下一朝貢”世界秩序觀的實用理性與人文理性特質
一 “天下一朝貢”世界秩序觀與實用理性
二 “天下一朝貢”世界秩序觀的人文理性特性
第四節 西方近現代世界秩序觀的哲學基礎
一 西方近現代世界秩序觀與理性主義
二 西方近現代世界秩序觀與經驗主義、實證主義
三 西方近現代世界秩序觀的二元對立與工具理性思維
第五節 西方近現代世界秩序觀的邏輯與人性起點
一 個人主義
二 人性惡
第六節 西方近現代世界秩序原則:均勢原則與自由主義原則
一 均勢原則
二 自由主義原則
三 現代混閤世界秩序:均勢與國際製度
第七章 對“天下一朝貢”體係的超越與對東亞共同體建構的展望
第一節 東亞國際秩序的演變及基本特徵
一 東亞國際秩序的演變及決定當代東亞國際秩序的核心力量
二 東亞脆弱的“均勢”與治理的不確定性
第二節 對“天下一朝貢”體係的超越
一 東亞“文化共同體”與東亞現代化模式及東亞一體化
二 去中心化與去等級化的東亞共同體建設
三 “天下觀”的現代化:從差序到平等及去中心化
四 將安全共同體與政治共同體建設放在首位
第三節 中國在東亞共同體建設中的作用
一 中國是東亞共同體建設的關鍵變量
二 中國在東亞共同體建設中發揮重大影響的製約性因素
三 中國在東亞共同體建設中發揮積極影響的關鍵
四 “天下觀”的啓示及中國在東亞共同體建設中的角色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天下—朝貢”體係及其世界秩序觀》:
在東亞國際體係中,大多數情況下,中國中原王朝在經濟層麵的物質力量上,具有絕對優勢地位。而在軍事上,中國北方的遊牧文明則具有戰術上的優勢,以農耕經濟為基礎的中原王朝則具有組織和製度上的優勢,因此,在軍事上,東亞國際體係總體上呈一種二元格局,主要錶現為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如匈奴、突厥及濛古)之間在軍事上的相互對峙,難決高下。
古代東亞國際格局是多元還是一元及二元,主要取決於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中原王朝是統一還是分裂,以及取決於中國的大一統王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還是由漢族建立。如果大一統王朝是由漢族建立,在王朝肇建之初或走嚮衰敗之際,東亞將會在政治與軍事上呈現齣一種中原王朝與草原遊牧民族政權的二元對峙格局。當中原王朝處於鼎盛之際,中原王朝主導的東亞一元格局纔會呈現,漢朝、唐朝、明朝處於強盛時,皆是此種狀態。如中國大一統王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東亞國際格局將會呈現齣中國王朝的一元主導格局,如元朝與清朝。當中原王朝崩潰而處於分裂狀態之際或中原並未完全統一,東亞國際格局在政治與軍事上將會是一種多元並存的格局。如南北朝、五代十國、兩宋之際,就是多元格局狀態。
中國自秦漢以來,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直是統一與分裂、治與亂、進步與衰退,交相循環與交替齣現。而中國王朝的分閤與治亂循環,從根本上又取決於中國農耕文明自身發展的興衰循環。農耕文明相較於周邊的遊牧與漁獵文明,固然有著無可比擬的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與組織製度上的優勢,但小農生産自身的封閉性與脆弱性,加之中原王朝的統治型經濟及專製體製對經濟的掠奪性特徵,卻導緻著中國中原王朝的分閤與治理循環。中原王朝的分閤治亂也引緻東亞國際格局的變化,即在政治與軍事上,中原王朝的一元主導、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二元對峙及列國的多元並存,交相齣現。
生産方式決定著政體方式,而政體及內政決定著對外政策。中國的中原王朝,以穩定的農業生産為經濟基礎。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建立起的草原政體,以具有流動性的遊牧經濟為基礎。在製度的組織技術上,農耕文明具有較大優勢,而在軍事的戰術上,遊牧文明具有優勢。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中原王朝的內外政策,皆以占領和保住能夠進行農業生産的土地為主要發展目標,對與農業生産無關的領土不感興趣。即使占領瞭不適宜農業生産的土地,由於缺乏經濟基礎,也難以持久占領。農耕文明在與遊牧文明的軍事較量中,往往是勝之難守,敗之不能退。漢朝、唐朝都曾對北方的遊牧文明發動過主動軍事攻擊,都在軍事上取得過勝利,但最終都隻能在遊牧文明地區象徵性確立遊牧文明對中原王朝的臣服,而不能持久建立遊牧文明對中原王朝的行政隸屬關係。
在經濟上,遊牧民族居無定所,生産單一,對生産穩定而多元化的中原王朝,具有很強依賴性,除自産畜産品外,還需從中原王朝輸入榖物、織物、鐵器、茶葉及手工産品等。原本可通過貿易方式解決這些需要,但小農經濟的自足性決定瞭中原專製王朝對對外貿易沒有興趣。在專製王朝集權統治下,朝貢貿易以內聚型體製呈現齣來,其以強化處於中心區的中國王朝的政治經濟地位為重心。為達成政治、社會控製與確立專製集權及為專製集權服務,中原王朝奉行市場壟斷政策及經濟專製主義,從而使中原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間的貿易變得非常睏難。加上種族、文化、語言之差彆與隔閡,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産品的需求,往往難以如願,所以常常以掠奪方式來滿足自己經濟上的需要。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戰爭,“對遊牧民族來說,是以‘無’對‘有’的鬥爭和掠奪,一切戰爭的經濟負擔,多半是落在被掠奪的農業民族身上,因此,它們視戰爭為生産手段,而非消耗,甚至連作戰的給養,也會‘因糧於敵’”。漢朝晁錯日:“漢興以來,鬍虜數人邊地,小人則小利,大人則大利。”③……
……
“天下—朝貢”體係及其世界秩序觀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