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6
古突厥碑銘研究(增訂本)(歐亞備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本書對古突厥文碑銘涉及的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內容進行深入探討,結閤同時代的漢文史料以及後世國內外學者的各種觀點,盡量確切地揭示後突厥汗國與中原王朝及其它周邊民族的政治往來、戰和關係與文化交流史實。本書並把百年前齣土的五塊突厥文碑的銘文譯成漢文,加以詳細注釋。糾正前人的漏譯、未譯、誤譯之處,旨在提供一份盡可能符閤曆史真相的高質量漢譯碑文,以使這些珍貴的原始數據得到更好的使用。
芮傳明,主要從事古代的中外關係史、北方民族史和外來宗教的研究。主要著、譯有《東西紋飾比較》、《中國與中亞文化交流誌》、《東方摩尼教研究》及《中亞文明史(第一捲)》(譯)等。曾獲復旦大學碩士、博士學位;今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
目 錄
第yi章 後突厥政權早期根據地考
第yi節 諸說概述 ...... 002
第二節 堅固的漠南根據地 ...... 005
第三節 總材山—黑沙根據地在白雲鄂博周近 ...... 010
第二章 後突厥政權“東徵”事件考
第yi節 默啜可汗時期的重大事件—“東徵” ...... 023
第二節 “東徵”的主要內容 ...... 027
第三節 ya?ïl ögüz即西拉木倫河 ...... 032
第三章 後突厥政權“西徵”述考
第yi節 關於突厥“西徵”的日期 ...... 039
第二節 不成功的早期“西徵” ...... 044
第三節 景龍三年年底或景雲元年年初突厥擊破黠戛斯 ...... 049
第四節 景雲元年夏到景雲二年鼕突厥大軍與突騎施相持於阿爾泰山 ...... 052
第五節 景雲二年鼕暾欲榖主動齣擊突騎施 ...... 056
第六節 先天元年春暾欲榖進入索格底亞那 ...... 061
第四章 後突厥徵討黠戛斯的行軍路綫考
第yi節 aq tärmil 的比定 ...... 066
第二節 “騎馬踏雪前進”的行程和攀登雪山 ...... 069
第三節 “雪障”及奔襲阿尼河的路綫 ...... 071
第五章 後突厥與突騎施交戰地點考
第yi節 交戰地點之今地比定的異說 ...... 077
第二節 戰場在塔爾巴哈颱地區 ...... 080
第三節 yarïs 平原與bol?u 的比定 ...... 084
第四節 與毗伽—闕特勤部隊有關的地理問題 ...... 089
第六章 後突厥遠徵Kä?in 事件考述
第yi節 遠徵Kä?in 事件的比定 ...... 094
第二節 遠徵Kä?in 的具體過程考證 ...... 102
第七章 Tabγa? 考釋
第yi節 Tabγa? 之語源為“大漢” ...... 110
第二節 “大傢”、“宅傢”即是Tabγa? qaγan ...... 118
第八章 坐騎名號考釋
第yi節 可能已被漢人熟悉和使用的馬名 ...... 124
第二節 碑文中其他馬名的考釋 ...... 131
第三節 坐騎的榮譽性稱號考述 ...... 134
第九章 族名綜考
第yi節 ?öllüg 與“叱利”、“敕勒” ...... 144
第二節 sir 與“薛” ...... 148
第三節 bär?ik är 與abar ?äkär 之辨 ...... 153
第十章 官號與稱銜述考
第yi節 qaγan、qan 與“可汗”、“汗” ...... 162
第二節 qapγan 與“夾畢汗” ...... 170
第三節 el-täbär 與“頡利吐發” ...... 174
附錄一 古突厥碑銘譯注
闕特勤碑 ...... 177
毗伽可汗碑 ...... 227
暾欲榖碑 ...... 241
翁金碑 ...... 259
闕利啜碑 ...... 267
附錄二 相關論文再刊
阿史那人“史前”居地考 ...... 272
古突厥先祖傳說考 ...... 289
縮略語 ...... 301
相關參考著述 ...... 304
索 引 ...... 310
原版後記 ...... 316
第一節諸說概述
曆年來,國內外學者關於?oγay(quz)與Kara-Kum地理方位的觀點可以粗略地分為兩大類:“漠北說”與“漠南說”。丹麥學者湯姆森是早期持“漠北說”的權威人士之一,他認為Kara-Kum肯定是指杭愛山的西部分支;至於?oγay(quz)則是指杭愛山脈南端的平原。1法國學者格魯賽將Kara-Kum置於賽音諾顔之南2,而賽音諾顔即是色楞格河以南、鄂爾渾河上遊,以及土拉河、翁金河流域,易言之,在他看來,後突厥政權的早期根據地也位於漠北地區。
去今不遠,持“漠北說”並考證較詳的一位學者,乃是法國人勒內·吉羅。他認為,Kara-Kum是翁金河中遊以北的一片沙漠地區的名稱;而?oγay(quz)之義即為l’endroitombragédesSaponaires(肥皂草林蔭地),其地是杭愛山脈的東南分支,在翁金河的上遊附近。吉羅如此描述骨咄祿可汗的這些早期根據地:
濛古的自然地形圖(1954年莫斯科齣版的地圖集,第57頁)指齣,在東經103°和北緯45°15′的地區周圍,有一片沙漠地區,從東至西近65公裏,從南到北有近40公裏。這是該地區唯一一塊真正的沙漠地區。此地四周為泥潭沼澤,因此是一片潮濕地。其高度略超過海拔1000米。它完全具有鼕牧場的特點。我們證據十足地認為,這裏確實是指Kara-Kum,即骨咄祿可汗的鼕帳。
在英文地圖中,這一地區附近有一個村莊,叫霍勒特(Kholte),在翁金村以南。為瞭更加具體地確定肥皂草山林的地點,我們還使用瞭濛古植物圖。嚴格地說來,此地名應該考證為?oγayyi?。為瞭能夠順利地進山放牧,必須找到一個山林區,它離前一個地方不遠。我們確實在前述地區的北—東北方和翁金河上遊的南鄂爾渾河上遊的南方,發現瞭森林區,那正是杭愛山脈的東南分支。這一地區位於賽音諾顔周圍,在東經102°和北緯46°的地方。從直綫距離來看,它也位於距前者200公裏左右的地方。此地就相當於突厥可汗的牙帳。翁金河就發源於那裏。在英文地圖中,此處叫作科爾切洛(Korchelot)群山區。3
以上所述,可以說是“漠北說”的幾種典型觀點。至於“漠南說”,則似乎以德國學者夏德的意見為代錶。夏德利用瞭不少漢文史料對此進行比定,他首先肯定,突厥碑文中的Kara-Kum即是漢文載籍中提及的“黑沙”,因為從含義上來說,Kara義為“黑色的”,Kum義為“沙(磧)”,是完全沒有疑問的;同時,據漢籍所載,骨咄祿在起事之初曾占據過“黑沙”或“黑沙城”,也十分清楚。至於“黑沙”的具體位置,夏德則根據《大同府誌》所載,認為骨咄祿所據的“黑沙城”,即是遼振武縣以北七十裏的“黑沙磧”,約在陰山以北的KukuIlikung(即今武川)地區。至於?oγay(quz),則可能是漢文史料中的“總材(山)”,盡管就語音而言,似乎還不能完全吻閤。
夏德將“總材山”和“黑沙”置於陰山北麓的觀點,為此後的許多學者所接受,因此“漠南說”或“陰山地區說”的影響也就很大。澤格萊迪在其“?oγay-quzi,Qara-qum,Kök-öng”一文中,便對“陰山說”進行瞭相當具體的論證。他的主要論據之一即是?oγay-quzi一名在詞義上與漢籍中的“陰山”吻閤。
澤格萊迪說,湯姆森曾謂?oγa義為“陰影”,由於?oγa畢竟不全等於?oγay,故而此說仍有缺陷。但是,丹尼在研究後綴-ay時發現,?oγa的一種輔助形式也可以是?oγay。亦即是說,?oγay完全含有漢文“陰”的意思。另一方麵,quz在?oγay-quzi一名中也具有“陰”的含義:據喀什噶裏《突厥語大詞典》,quz義為“山上從未被陽光照到的那一部分”,豈非也義為“陰”?有鑒於此,?oγay-quzi之詞義確切地相當於漢文中的“陰(山)”。澤格萊迪並引證瞭不少漢文資料,從而使後突厥汗國早期根據地位於陰山地區的說法看上去更具說服力。
中國學者亦多從“漠南說”。例如,在20世紀30年代轉譯古突厥文碑銘的韓儒林、岑仲勉等,均將?oγay(quz)比定為“陰山”或“總材山”。岑仲勉在其《暾欲榖碑》的譯注中提及?oγay時說道:“湯氏雲,似在杭愛山脈南部。餘按:夏德以為總材,韓儒林考為陰山,自屬可信,地不在漠北也。”他顯然傾嚮於“漠南說”。他異於某些國外學者之處,是未將quz作為整個專名中的一部分,而是懷疑它即漢文“榖”字的音譯,故把暾第一碑南7行的此語譯作“吾人時方居總材榖及黑沙”。
另一方麵,岑仲勉又將?oγay比定為《漢書》等古籍中多次提及的塞外的涿邪(山)。7但是,一旦與“涿邪山”發生關係,其方位又産生瞭問題。岑氏在其《闕特勤碑》的譯注中說道:“總材亦可為涿邪之唐代異譯。我國舊說多疑涿邪在濛古人民共和國,湯氏謂?oγai屬杭愛山脈,如兩說均不誤,固足互相發明。”接著,他引班固《燕然山銘》,得到“亦似說涿邪在漠外”的結論。然而,他下文引《後漢書·南匈奴傳》“匈奴南單於遣左賢王信隨太僕祭彤及吳棠,齣朔方高闕,攻皋林、溫禺犢王於涿邪山,虜聞漢兵來,悉度漠去”諸語後,卻又不得不承認:“又位其山於大漠之南。”8有鑒於此,被視同於“涿邪”的“總材”或?oγay的方位也就變得飄忽不定,時而漠北,時而漠南瞭。
顯而易見,僅是這些關於?oγay與Kara-Kum方位的觀點簡介,就已經令人無所適從,何況,縱然接受其中一說(例如中國學術界比較流行的“漠南說”或“陰山說”),也很難找到骨咄祿起事之初根據地的具體位置。因為,漢文古籍中所謂的“陰山”乃是昆侖山的北支,發自黃河河套的西北方,嚮東延綿而去,經數韆裏後與內興安嶺相接,其勢猶如中原北方的屏障,顯然,骨咄祿當初的據地絕不可能如此廣大,而至多是“陰山”中的一小部分。
齣於這樣的原因,本章仍有必要對?oγay與Kara-Kum的方位做更加深入的探討。我認為,突厥文碑銘中的這兩個地名,確實相當於漢文載籍中的“總材山”和“黑沙”。為瞭易於辨認,下文便多以這兩個漢文名指稱碑文中的相應地名。而“總材山”與“黑沙”應該位於漠南,其具體方位則約在今白雲鄂博周圍幾百裏的地區內。茲就此問題做如下考證。
……
再版前言
承商務印書館和叢書主編餘太山先生的厚意,將拙著以再版形式納入《歐亞備要》。說實話,這一好意曾令我頗為為難:按理說,由於本書的主要內容成於二十餘年前,而當時的客觀學術環境和筆者的主觀學術水平都不及今天,故應該趁此機會做一番認真的修改和增補,盡可能提高本書的質量。然而,筆者在本書於1998年齣版後,已經改而研究其他專題,故這些年來在“古突厥碑銘”方麵幾無長進,很難將質量提高許多;則純粹“重印”亦未嘗不是可選方案。
不過,若竟完全“重印”,則總覺有愧於心,有負於讀者。特彆是,據張鐵山先生轉告,中央民族大學多年來一直將此書作為突厥語專業研究生的輔助讀物之一,則我若不盡力充填一些“新”的東西,也對不起讀者諸君瞭。念及此,遂決定對本書的“再版本”做如下安排:
第一,全書的總體結構和順序基本不變,原版的觀點和論證也仍舊。這既足以保留該書的原貌,同時也確實不可能再做大幅調整。
第二,對於初版以來,學界對相關問題的不同觀點和看法,以及某些新的資訊和提法,隻要筆者注意到的,均以頁下注的形式標示齣來;而原版的注釋(有的篇幅甚大,達數頁),則仍以篇末注的形式排列,若對它們有所說明,也用頁下注標示。
第三,原版書將五份古突厥文碑銘的漢譯文及其注釋列為“附錄”,今則改成“附錄一”,並增添“附錄二”,在其中列入兩篇與突厥先祖有關的舊文,以便讀者加深對突厥文化的理解。
第四,原版的“主要參考書目”,大體上隻限於筆者在撰寫本書時涉及的著述,顯然比較散亂,並且缺失頗多。再版本則改作“相關參考著述”,一是專題主要集中於“突厥碑銘”和“突厥語”,二是即使是本書筆者並未使用過的著述,隻要與這些專題相關,就盡量收入,特彆是近年來的新著,以拓寬讀者的眼界。
第五,書末所設“索引”為原版所無,以利讀者閱讀。
第六,當然,再版本對通篇做瞭校對,以盡量減少“技術性”錯誤,對原版的筆誤、印刷錯誤以及少量不是很“達”的句子做瞭修正。
《古突厥碑銘研究》再版本的問世,一要感謝餘太山先生的鼓勵和督促,二要感謝耿世民、吳玉貴、張鐵山等先生近年來有關突厥碑銘、突厥語言和突厥曆史的許多著述所提供的見解和資料,三當然也要感謝這些年來關心本書內容,特彆是持有不同看法的各位同仁(例如,王頲先生早就緻函於我,提齣瞭好幾個問題和看法)。是所有這些人的直接和間接幫助,使得這一“再版書”不至於以完全的“舊貌”麵世,若因此稍益於讀者和學界,則吾願足矣!但是,頗感遺憾的一點是:本來,張鐵山先生允諾將自己在突厥語教學過程中對碑銘譯文的許多新見和異見整理齣來,提供給我,但終因公務過於繁忙而未能如願。這實是本書再版本的一大損失,故隻能俟之將來瞭。即使如此,仍對張先生的熱情誠緻謝意。
最後,本書的基礎最初是先師章丹楓(巽)先生為我設計的博士生畢業論文的主題,故追根溯源,我之所以在這一領域略有小成,也屬恩師所賜。適值他老仙逝近二十載之際,此書得以再版,也可聊慰其在天之靈。
芮傳明
2011年9月
好
評分這套書盯瞭好久,終於收藏!
評分內容豐富,精彩,非常好,具有很好的學術價值,是學術交流中必備的書目,下次還會來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非常好的一本書,可讀性強,學術含量高,值得一讀,適閤收藏。研究突厥文化的。
評分相當專業性的突厥文化書籍。
評分送貨速度一流,內容無須多言。
評分還不錯,很有意思的學術著作!!
古突厥碑銘研究(增訂本)(歐亞備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