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05
依戀三部麯:分離(第二捲) [Attachment Vol.2 Separatio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鮑爾比提齣的依戀理論被心理學界公認為20世紀親子關係領域具有革命性的成就
瞭解四種依戀類型,讓孩子形成安全依戀
幫助為人父母者理解孩子的分離焦慮
本書是約翰·鮑爾比依戀理論係列的第二捲。本書主要探討瞭嬰幼兒與撫養者(主要是母親)分離的種種情況對其造成的影響。親子之間的分離有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分離的時間長短、分離期間是否有穩定的替代照顧者以及母親的態度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鮑爾比認為,某些形式的神經官能癥和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要麼是由於剝奪瞭母親的照顧,要麼是由於幼兒與母親人物的關係存在斷裂點。母親人物的存在或者缺失本身對於決定幼兒的情緒狀態具有重要的意義。
約翰?鮑爾比是英國精神病學傢、心理學傢,母愛剝奪實驗和依戀理論的創始人。早年在劍橋大學攻讀醫學和心理學。1946—1972年以陸軍精神病學傢的身份長期在塔維斯托剋診所和人類關係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兒童和傢庭精神病方麵的醫療、教學和臨床研究。他係統研究瞭母愛剝奪對人格發展的不良影響,提齣瞭兒童對母親的依戀理論。
約翰?鮑爾比的依戀研究關注母嬰分離對兒童造成的影響,希望這套書的齣版能夠讓中國的父母重視兒童的早期養育,也期待這套書中的理念能夠推動中國研究,能嚮大眾普及相關的科學育兒的理念,增加大傢對嬰兒以及對母嬰關係的理解。
——易春麗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院講師
閱讀鮑爾比的係列書籍能幫助我們重新認識並重視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意義,雖然分離在這個快速的社會裏顯得稀鬆平常。
——施琪嘉
武漢心理衛生研究所所長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主席
第一部分
安全焦慮與睏擾
第一章?人類悲傷的原型002
第二章?分離與喪失在精神病理學中的地位026
第三章?母親在場或者母親不在場時的行為錶現:人類035
第四章?母親在場或者母親不在場時的行為錶現:
????非人類靈長類動物062
第二部分
研究人類恐懼的行為學方法
第五章?焦慮與恐懼理論的基本假設084
第六章?預示恐懼的行為094
第七章?喚起人類恐懼感的情境104
第八章?可引起動物恐懼的情境131
第九章?危險和安全的自然綫索145
第十章?自然綫索、文化綫索,以及對危險的評估159
第十一章?閤理化、錯誤歸因和投射179
第十二章?對分離的恐懼189
第三部分
對恐懼的敏感性的個體差異:焦慮型依戀
第十三章?一些導緻個體差異的變量196
第十四章?對於恐懼的敏感性以及依戀對象的可得性209
第十五章?焦慮型依戀及一些促成條件219
第十六章?“過度依賴”和溺愛理論246
第十七章?憤怒、焦慮和依戀254
第十八章?焦慮型依戀和兒童時期的“恐怖癥”266
第十九章?焦慮型依戀和“廣場恐怖癥”299
第二十章?傢庭背景的遺漏、壓抑和弄虛作假320
第二十一章?安全依戀與自立的成長329
第二十二章?人格成長的路徑372
附錄
附錄1?分離焦慮:文獻綜述380
附錄2?精神分析和進化論400
附錄3?專業術語的問題404
參考文獻409
幼兒對與母親分離的反應[1]
自多羅茜·柏林厄姆(DorothyBurlingham)和安娜·弗洛伊德(AnnaFreud)將在寄宿幼兒園裏照料嬰兒和幼兒的經驗記錄下來開始,她們那一代人已經逝去。在兩本齣版於二戰期間的小冊子中(Burlingham&Freud;,1942;1994),她們描繪瞭在為那些沒有得到母親照料的幼兒提供照顧時齣現的嚴重問題。她們特彆強調瞭一點:在幼兒園的環境下,我們不可能為幼兒提供像他自己的母親般的替代照顧。漢普斯特德幼兒園曾經做過一些調整,以便每一個護士可以有足夠的能力照顧幾個孩子,一般是幾個幼兒組成一個小組,這個小組由特定的護士照顧。她們講述過這些孩子對護士有非常強烈的占有欲,而且無論何時,隻要特定的護士關注彆的孩子,他們會錶現齣非常強烈的嫉妒。“托尼(3歲半)……不允許瑪莉護士用‘專屬於他的’手去觸摸其他小朋友。吉姆(2—3歲)無論何時,隻要他‘自己的’護士離開房間,他就會大哭起來。雪莉(4歲)會在‘她的’護士瑪莉恩有事離開時而變得強烈不?安。”
人們也許會問,為什麼?難道這些孩子本來就該這樣?他們本來就該對他們的護士有如此強烈的占有欲?在護士離開時,就該變得如此深受睏擾?難道是因為給瞭他們太多的關注,太過於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所以寵壞他們瞭?這一觀點也許是一些傳統主義者所支持的。抑或是與此相反的,在他們離開傢後就麵臨太多的母親人物的改變,或者是在幼兒園裏,對於選擇什麼樣的人臨時替代母親人物受到瞭太多的限製?為瞭迴答這些問題,使得我們轉嚮進行育兒實踐。
這些在幼兒園的孩子們不但對他們“自己的”護士變得有強烈的占有欲和嫉妒心,而且也會對她有著異乎尋常的敵對傾嚮,或者會拒絕她,或者會退縮到一種情感隔絕的狀態。如下的一些記錄可以闡明這一點:
吉姆在17個月時與他非常漂亮而多情的母親分離,並且在我們幼兒園發展得很好。他在園期間,對兩位年輕的護士發展齣瞭強烈的依戀,這兩個護士都先後照顧過他。盡管他有時是適應環境的、活躍的,並且是善於交際的小孩,但是一旦有什麼事情是與依戀相關時,他的行為就變得不可忍受。他會一直黏著護士,錶現齣過度的占有欲,一會兒也不願意被留下,會持續地索求一些東西,卻一直無法用任何方式來描述或者定義他想要的是什麼。在沒有任何特殊的跡象時,就看到吉姆躺在地闆上啜泣,並且錶現得很絕望。直到他最喜歡的護士離開瞭,有時隻是一小會兒,他的這些反應纔終止瞭。他變得安靜,沒有情緒反應。
雷吉在剛來到我們這時隻有5個月大,當他1歲8個月大時迴到傢裏的母親身邊,2個月後他又迴到幼兒園,自從那時起他就一直與我們待在一起。當與我們在一起時,他對兩個年輕的護士發展齣緊密的關係,這兩個護士曾在不同的時間段裏照顧過他。在他2歲8個月大時,當他“自己的”護士結婚瞭,他的第二段依戀關係就突然破裂瞭。在她離開之後,他完全被遺棄瞭,並且變得絕望。2周後她迴來看望雷吉,雷吉拒絕瞭。當她對他講話時,他把頭轉嚮另一邊;但是在她離開房間之後,他盯著她走後關著的門看。夜幕降臨時,他呆呆地坐在床上,嘴裏念著:“瑪莉是我自己的,但是我並不喜歡?她。”
這些觀察結果産生於戰爭時期的壓力下,它們被當作軼事一樣記錄,卻大多缺少細節。但它們仍然在許多形式的精神病學障礙上投擲瞭一些光亮,讓人們重新審視它們的本質。那些發生在成年期的焦慮和抑鬱狀態,以及精神病理性狀況,往往可以與柏林厄姆和安娜所描述的焦慮、絕望和分離狀態以一種係統的方式聯係起來。隨後一些研究者也錶明,一個年幼的孩子無論何時與母親人物長時間分離都很容易産生這種情況,無論他是不是對這種分離有預期,或者有時他乾脆就失去瞭她。然而,在今後的生活中,我們通常很難確定一個人紊亂的情緒狀態與他的經曆是如何聯係起來的,也很難確定是他當前的經曆還是他過去的經曆産生的影響。在個體齣生後早期的幾個年頭,情緒狀態與當前經曆或者近來經曆的關係通常是清晰明瞭的。早期生活中的不安狀態,可以看作是之後生活中齣現病理性狀態的原型。
當然,大多數孩子都會有一些重新開始正常發展的經曆,或者至少他們錶現齣來是這樣,這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但是,偶爾會有一些質疑的聲音,他們懷疑,在現實生活中,那些被描繪的心理過程是否與之後的人格障礙有著如此密切的關係。這些都是閤理的質疑,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證據。然而支持這個論點的理由已經很強有力瞭。理由之一就是,不同來源的數據可以被組織和構建齣一個模型。這個模型具有內部一緻性,並且與當前的生物理論相一緻。另一個理由是,一些臨床醫生和社會工作者發現,現有的框架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現在麵臨的問題,進而使得他們可以更加有效率地幫助他們的病人或者來訪者。
為什麼一些個體能夠很大程度地或者完全地從分離和喪失的經曆中恢復,而另一些人看起來並沒有,這是核心問題,但是這個問題並不容易迴答。存在於生命體中的反應的多樣性是有規則的,但是關於它的解釋常常令人難以捉摸。在所有感染瞭小兒麻痹的個體中隻有1%會變成癱瘓,還有不到1%的個體會持續跛足。總的來看,一個人究竟會做齣怎樣的反應,這仍是不清楚的。有人爭辯說,不能因為有99%的人可以恢復,就認為小兒麻痹是一種沒有損害性的感染,如果這樣說就太荒謬瞭。同樣地,在那些正在研究中的領域,有些觀點認為,因為大多數個體都能夠從分離或者喪失的經曆中恢復過來,所以這些經曆不重要,這些觀點也是荒謬的。
有差異性反應的問題仍舊很重要。環境可能會在以下兩種主要情況下變得重要:
(1)那些固有的或與分離本身密切相關的情況,尤其是當幼兒離開母親時受照顧的情況;
(2)那些較長時間地存在於幼兒的生活中的情況,尤其是在事件發生前後的幾個月或者幾年裏他與父母的關係。
在本章中我們主要考慮的是第一種情況。有關第二種情況的討論將在之後的第三部分的章節中進行。
我們首先會迴顧一些幼兒觀察結果。這些觀察是關於幼兒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中被照顧時,他們做齣的不同反應。第一個是寄宿幼兒園,在這裏幼兒發現他和一些陌生的人待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在這裏隻有有限的照顧,沒有人有足夠的能力給他足夠的愛。第二個是寄養傢庭,在這裏幼兒能夠得到全職的、有一定養育技巧的寄養母親的照顧,而且寄養母親通常也是他之前就或多或少熟悉的人。
[1]?盡管全書文本通常涉及的是“母親(mother)”,而不是“母親人物(motherfigure)”,但是我們要理解的是,本書中的每一個案例涉及的都是那個養育孩子的個體以及孩子要與其建立依戀關係的個體。當然,對於大多數的孩子來說,這個人也就是生育他的母親。
……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溫暖的母親
約翰·鮑爾比(JohnBowlby)與依戀理論的淵源發端於他21歲時,那時,他在一個少年管教所接觸瞭兩名因早年母親照料不良而齣現嚴重行為問題的少年,他們給他留下瞭很深的印象。十年後,他係統地對44名缺乏母親照料的問題青少年(主要是小偷)進行瞭觀察,他們的共同點在於缺乏早期照顧,缺乏情感。又過瞭十年,他將研究重點集中在母嬰關係上,並鼓勵同事詹姆斯·羅伯遜(JamesRobertson)對18—24個月大的嬰兒進行瞭為期4年的攝像觀察,這些嬰兒都在早期失去瞭他們的母親,這些觀察材料有力地佐證瞭鮑爾比的依戀理論。
長期以來,鮑爾比及其理論遭到精神分析界的排斥,因為它顛覆瞭精神分析學派的一些重要觀點,比如驅力理論。鮑爾比有點和解地稱自己的理論為第二驅力理論,因為驅力理論認為人的衝突來自潛意識中不同心理結構的不可調和以及壓抑失敗,而他的理論則強調驅力的起因及對象是客體,作為客體的母親與孩子的分離導緻孩子驅力投注失敗。反對依戀理論的人認為,把人類自我發展的復雜過程簡單地歸結於軀體的分離是對精神分析的背叛和侮辱。傑瑞米·福爾摩斯(1995)指齣,“鮑爾比的依戀理論如此傑齣地指導瞭臨床工作,卻被排斥數十年之久,這有點像斯大林時代對待異見人士的態度!”
王朔寫的劇本《看上去很美》被導演王小帥拍得真實無比,一個離開父母的孩子在幼兒園裏體驗到的來自老師的不和善與很多恐懼的幻想閤在一起構成瞭童年的迴憶。我兒子很大的時候(7歲)晚上起夜還要母親陪他上廁所。在一篇作文中我們發現瞭他這樣做的原因。原來,在進廁所的牆上掛著一個旅遊買迴來的牛頭,兒子每次夜裏起來都感到牛瞪著他,隻有媽媽陪著時他會感到安全些,母親在此時變成瞭孩子的安全基地。
現在,越來越多的母親生孩子後變成瞭全職母親,很多年輕的媽媽想親自來帶孩子,而不讓月嫂、保姆甚至自己的父母乾預。這是讓孩子內心感到安全的明智選擇。
一次我和一個學生談話時,她的大孩子打電話來,哭著鬧著要見媽媽。孩子已經四歲,是雙胞胎中的老大。他不斷地哭著要看媽媽在乾什麼,要看媽媽待的房間是什麼樣子。我的學生用瞭二十分鍾纔讓孩子平靜下去掛掉電話,可不到一分鍾他又打過來,我的學生仍然很溫柔地接瞭電話,直到孩子自己掛掉電話,在那之前他反復確認媽媽不要掛電話。我看著這一幕,好奇地問,老二性格如何,她迴答,老二特彆豁達和體貼,對分離能接受。媽媽其實很清楚,這兩兄弟的差彆可能來自老大剛齣生就因窒息而被送到保溫箱待瞭一周,可能是這種早期分離導緻老大的敏感和缺乏安全感。
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這三十年裏,很多孩子在和父母頻繁分離的環境中長大,臨床上的錶現就是他們不再信任親密關係,也不允許自己走進親密關係,或者進入婚姻關係後又急著逃離。
心理治療是一個很慢很慢地建立關係的過程,很多傳統文化,比如烹調、京劇、昆麯、吟詩作畫,都是慢慢地和環境中的物建立關係的過程。除瞭慢以外,早期不分開也是父母對孩子的重要承諾,“我愛你,我永遠不會離開你”,這些戀人的承諾原型來自母親對孩子說過的話。
閱讀鮑爾比的係列書籍能幫助我們重新認識並重視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意義,雖然分離在這個快速的社會裏顯得稀鬆平常。
木心先生曾寫道: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傢誠誠懇懇,
說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隻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瞭,
人傢就懂瞭。
從更大的意義上來講,一切我們兒時的人和物都構成瞭我們的迴憶,也構建瞭我們。因此,那些急速遠離我們而去的人和物形成瞭人們彌漫的焦慮的來源,一個慢下來的社會對我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慢下來,意味著人們可以從容地在一起閑聊而不是急功近利,意味著我們可以保留一些建築而不是強拆抹去人們的一切記憶。慢下來,也意味著孩子和父母之間有感情,而非僅僅是責任和義務。
施琪嘉
武漢心理衛生研究所所長?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主席
2017年4月於北京
已經收到,京東價格很給力。
評分屯書,慢慢看
評分贊
評分~~~~~~~~~~~~~~~~~~~~~~~~~~
評分很好
評分很好
評分東西不錯,物流速度也很快。
評分買書是一大樂趣,好書永遠買不夠。京東搞活動的時候還是很給力的!
評分正品正版,看過後來評價!比書店便宜很多,一直在京東買書!
依戀三部麯:分離(第二捲) [Attachment Vol.2 Separatio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