弇山堂彆集(套裝共4冊)

弇山堂彆集(套裝共4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建平,鄭利華 編,呂浩 點校 整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46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935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王世贞全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08
套装数量:4
字数:13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弇山堂彆集》記載明時史料典故,是一本私人撰錄的實錄。全書共一百捲,記載明朝典製沿革、稗史異聞、史乘考誤。以萬曆十八年翁良瑜雨金堂初刻本為底本,以萬曆庚寅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廣雅書局本為校本,同時參校瞭《明實錄》《明史》《國朝獻徵錄》《古今萬姓統譜》《弇州山人續稿》《弇州史料》等相關文獻典籍。
  《弇山堂彆集》為《王世貞全集·正編》所收內容之一。
  《王世貞全集》是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王世貞全集》整理與研究”的成果。王世貞為明代後期著名文學傢、史學傢,以詩文名於世,聲華意氣籠蓋海內。曾以“文必西漢,詩必盛唐”相倡,以期振興明後期文風。晚年詩文以恬淡為宗。史學造詣亦深,喜訪朝傢故典,晚年得見內府秘籍,著述甚豐,亦頗具見解。
  作為明代後七子領袖人物的王世貞,去世後從未有全集刊行,《王世貞全集》的整理齣版可謂是一項填補空白的工作。全集分正編、副編、附編,收錄其詩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180捲、《弇州山人續稿》207捲,史著《弇山堂彆集》100捲,並匯輯王世貞其他著述500餘捲,閤計1000餘捲,考訂版本源流,精心校勘文字,並施以標點,以期為明代文學和史學的研究提供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參考價值的文獻。


作者簡介

  許建平,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典籍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中文係負責人,國傢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傢,中國金瓶梅學會副會長,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理事,上海古代文學學會理事。
  鄭利華,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至2004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任交換研究員。主要從事元明清文學及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科研與教學。主要著作有《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市形態》、《王世貞年譜》、《王世貞研究》、《疏放的中國人》、《中國詩學》第二捲(閤作)、《前後七子研究》等。
  呂浩,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2003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供職於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著有《<篆隸萬象名義>研究》、《漢字學十講》等。



目錄

  弇山堂彆集目錄

  弇山堂彆集小序

  弇山堂彆集捲一

  皇明盛事敘

  皇明盛事述一

  太祖功德

  成祖功德

  二子即天位

  英宗再正位

  再正東宮

  藩王登極

  慈闈重慶

  藩國之盛

  宗室之盛

  慶成王百子

  皇太後父

  公侯子尚主

  勳臣國戚

  南直隸盛事


  弇山堂彆集捲二

  皇明盛事述二

  父子封王

  三代封王

  封三代王

  一門兩公

  父子三公

  父子贈爵

  三世知經筵再監修國史

  父子兄弟封三國

  三代尚書

  父子尚書

  父子至三品九卿

  三代三品九卿

  三代司馬中丞

  三代大司成

  三代翰林

  四代尊官

  父子文選郎中

  父子翰林

  父子提學

  父子同科

  子先父登進士

  五世甲科

  父子贈官一品

  勳臣纍世不絶謚

  文臣父子賜謚

  武臣父子同謚忠

  祖孫尚書

  祖孫三品九卿

  兄弟封爵

  兄弟尚主

  兄弟尚書

  兄弟三品九卿

  兄弟翰林

  兄弟賜謚

  庚辰首甲兄弟

  叔姪尚書

  叔姪封爵

  父子同時大位

  父任內閣長吏部子孫登第

  婦翁與壻同在大位

  父子兄弟有文名

  公侯父在受封

  孤卿封父

  一門高第

  三代甲科同時俱在



  弇山堂彆集捲三

  皇明盛事述三

  父子兄弟貴盛一時

  郭氏子孫蕃顯

  門宗仕宦

  闕裏恩澤

  義門恩澤

  王氏奇蹟

  番將子孫兄弟勳烈

  三番將種

  師弟同居內閣

  文臣一時十玉

  內閣六相

  二相同時極品

  翰林十五學士

  林下九相

  壬子浙江三仁

  浙江三大功文臣

  壬戌首甲三相

  內閣三元

  三省長官同鄉

  內閣同鄉

  內閣首輔太宰同鄉

  蒲州盛事

  吳中盛事

  一郡八座三元

  吾州盛事

  崑山盛事

  嚴州盛事

  一郡同榜兩元

  一郡三及第

  一郡三傳臚

  國初三遺老

  金處二郡文武分盛

  一榜四相

  一科六玉帶



  弇山堂彆集捲四

  皇明盛事述四

  勳臣歴三公

  文臣遍歴三孤

  文臣遍歴一品階勳

  歴封公侯伯

  齣將入相

  吏兵二部正

  吏部尚書入內閣

  文武二選

  遍歴殿閣

  臺臣敭歴督撫

  敭歴部院之多

  郎署至尚書不離局

  再長中書

  四入內閣

  三入內閣

  再入內閣

  再正銓部

  三長戶部

  三長兵部

  九佩大將印

  八佩將印

  七佩將印

  三爲大將軍

  三下南交

  三下滇南

  文臣纍爲督帥

  三總三邊

  三總漕運

  四總河道

  身封二國

  勳德文武

  文臣再知經筵

  文臣再監修國史

  兩總裁國史

  六主鄉會文衡

  三主會試

  兩主鄉會試

  兩主會試

  三主鄉試

  十知貢舉

  連主鄉會試

  享國長久

  勳臣久任

  一品考十八年

  一品考十二年

  文臣久任

  文臣腰玉年久

  直廬應製年久

  中官壽考久任

  中貴人歴中外任



  弇山堂彆集捲五

  皇明盛事述五

  親王高壽

  見任高年文臣

  大臣眉壽

  勳臣享封爵高壽

  高年人瑞

  舊德

  丙辰兩狀元

  驟貴

  早達

  晚達

  文貞奇遇

  三元

  會元狀元

  解元會元

  解元狀元

  三試魁元

  狀元入內閣

  狀元一品

  狀元二品

  狀元三品

  榜眼入內閣

  榜眼一品

  榜眼二品

  榜眼三品

  探花入內閣

  探花一品

  探花二品

  探花三品

  會元入內閣

  會元一品

  會元二品

  會元三品

  狀元得謚

  會元得謚

  榜眼得謚

  探花得謚

  武舉首至通顯



  弇山堂彆集捲六

  皇明異典述序

  皇明異典述一

  再上祖宗號

  世宗欲罷

  天子彆號

  天子爵封

  三祖爵封

  兩宮並尊

  親王賜道號

  親王將兵

  親王授官

  諸王公主初定歲祿

  親王歲祿之異

  親王功賞之厚

  親王誕辰特頒

  親王封國改建

  親王降封

  郡王同親王

  宗王獻詩奬賞

  夷王如親王

  異姓追封王

  異姓封王

  贈三代王

  再進公號

  再易侯號

  父子易封

  遙授國公

  恩澤公

  襲爵公侯贈王公

  文臣封爵

  録軍國重事

  文職冒武號

  文武勳號之優

  文臣贈爵

  公世子

  上柱國

  左柱國

  左柱國不兼特進

  文臣特進



  弇山堂彆集捲七

  皇明異典述二

  文臣加三公

  勳臣太師

  公孤真任

  四夷三公

  三孤兼東宮卑秩

  公孤自相兼

  公兼三孤及侯兼東宮三少

  三少相兼

  三品兼三少

  孤卿兼宮官

  孤卿不兼宮官

  南部三孤

  節鎮三孤

  尚書 品

  四輔官分四時

  一佩九印

  六卿兩銜

  吏部尚書掌彆部

  彆部尚書署吏兵部

  六卿外署

  吏部尚書外遷

  吏部尚書改彆部

  尚書兼九列

  南兼北銜

  北銜理南務

  戶部事祿之異

  一部二尚書

  參贊團營非兵部

  蘇鬆江浙人戶部帶銜

  尊官掌九列

  內閣次序互異

  掌文淵閣

  閣臣不預事

  大學士非內閣

  內閣兼掌部院

  內閣司考察

  南部入閣

  內閣齣爲六卿

  內閣齣理南部

  緻仕丁憂部臣入內閣

  閣臣外任

  輔宰臣督工

  內閣公侯審録

  內閣不由翰林

  殿閣二銜

  學士二銜

  內閣首臣復居次

  內閣兼官之異

  學士兼官之異

  閣臣齣使

  閣臣扈從

  贈官內閣吏部銜

  各部尚書兼學士

  二尚書任國子



  弇山堂彆集捲八

  皇明異典述三

  文臣監修國史

  文臣知經筵

  勳臣從祀孔廟

  文臣配享

  藉田孤卿五推

  文職世文蔭

  侍郎非本曹

  巡撫非部院

  大將軍

  掛兩將軍印

  副副將軍

  外任下遷翰林

  翰林兼諫官

  翰林改給事中

  翰林改禦史

  翰林改教授

  狀元謫任

  進士徑授編檢

  首甲不授翰林

  給事禦史互改

  布衣總裁國史

  布衣考試

  三布衣優禮

  編修主會試

  編修主鄉試

  司直修撰主會試

  待詔典籍紀善主會試

  緻仕官主試

  非翰林官主試

  同考官尊於主考

  三伯讀捲

  異途官讀捲

  特賜齣身

  贈進士

  一歲兩狀元

  連歲狀元

  會試四主考

  丞相知貢舉

  知貢舉官讀捲

  典史中會試

  硃書黃榜

  同考試官作試録序

  一歲兩考庶吉士

  冠帶舉人

  史官教庶吉士

  藩臬兼任

  特蒞鄉土

  節製各省

  兩京文臣總督

  勳臣巡撫

  給事中巡撫

  錦衣一品



  弇山堂彆集捲九

  皇明異典述四

  勳臣總省府臺

  勳戚理文職

  勳戚理太學

  文臣掛將軍印

  文武二銜

  文臣理武職

  武臣理文職

  武臣改文

  文臣改武

  文臣國戚

  文武臣掌中外兵

  勳戚大臣爲指揮使

  駙馬伯二品

  指揮掛將軍印

  駙馬封侯

  駙馬加公孤

  駙馬坐府典兵

  駙馬提學

  外戚握兵政

  勳戚武臣直廬應製

  錦衣指揮侍經筵

  武臣兼總團營廠衛

  內臣任文銜

  外臣任內政官

  番將握兵

  土官陞府部大臣

  內閣製勑兩房極品

  五孝子舉

  尚書待詔

  題名記非翰林臣撰

  非二品銀印

  二品麟玉

  非翰林官謚文

  翰林不謚文

  謚不避名

  四品以下官得謚

  改謚

  四字謚

  追謚三代

  夫妻贈謚異典

  公主賜謚

  夷狄賜謚

  與推陞加秩

  轉官加宮秩

  駙馬録文蔭

  乳母録文蔭



  弇山堂彆集捲十

  皇明異典述五

  文臣異途

  任子大位

  任子清華之秩

  王國超封

  超封公侯

  峻加

  超遷

  光學超遷

  布政遷尚書

  文臣從龍遷秩

  布衣超擢



  弇山堂彆集捲十一

  皇明異典述六

  宣德後許親王入朝

  皇貴妃冊寳

  東宮送公主入邸

  賜印記

  特賜黃金牙刻關防

  文臣賜第

  特賜額號

  賜號旌奬

  賜宴華蓋殿

  輔臣三載考績宴禮部

  賜禁苑乗輿

  賜禁苑直捨

  車駕東宮迎送功臣

  天子臨吊

  行幸大臣

  皇太後賜見

  禦製神道碑

  禦製紀功文

  賜調甘露漿

  君臣同遊

  宴坐超本列

  賜大臣父母

  二品賜玉帶

  賜坐

  手劄不名

  詔勅不名

  行人齎旨取尚書

  宴賞下僚

  大臣麵呼先生

  大臣賜衛士

  賜禁衣

  賜衣文武互異

  五品鶴袍

  賜土官服色

  賜尚師儀仗



  弇山堂彆集捲十二

  皇明異典述七

  勳臣超贈

  公孤超贈

  纍贈官

  緻仕給祿

  辭官加秩

  緻仕加級

  緻仕後加官

  緻仕任事

  今職古銜

  用給事禦史

  郎中坐法改禦史

  立中宮加恩內閣

  皇子生推恩內閣司禮

  邊功加恩內閣

  更定舊官

  建文官製後革

  永樂官製



  弇山堂彆集捲十三

  皇明異典述八

  召故相勑劄

  緻仕守正大臣勅諭

  緻仕輔臣壽考恩典

  賜八十九十大臣勅諭

  考滿非常恩賜

  勳臣緻仕恩典

  八十恩數

  丁憂恩典

  大臣歿後儀典

  居守賜勑

  在京尚書都禦史特勑

  洪熙特旌大臣三勅

  太後還宮賜勅

  賜勅奬言事

  手勅問大臣疾

  行人勑免真人朝

  勑奬郡邑下僚

  賜勑褒緻仕官

  賜夫人勑



  弇山堂彆集捲十四

  皇明異典述九

  天子賜名

  賜國姓

  賜降虜姓名

  賜免死詔

  親譔祭文

  賜群臣詩

  勝國臣特旌

  賞功異典

  勳臣歸鄉賞賜

  賞告密功

  軍民 事之賞

  尚師之賞

  真人之賞

  諸降虜重賞

  北虜之賞

  戎王來朝之賞

  夷王賞功之優

  賜百官食


  弇山堂彆集捲十五

  皇明異典述十

  緻仕降級

  勳臣奪公孤

  孤卿左削

  死後追削生前公孤宮秩

  死後削公孤贈及謚

  訪仙進秩

  中貴歲米

  三廠

  中貴傢屬勳封

  內臣封父

  中貴與實録恩

  內臣賜祠

  特賜蔣山寺廣薦佛會

  番僧封爵之異

  道教封爵之異

  真人得內閣恩典

  夷王封號之異

  殉葬宮妃之典

  誅公侯二特詔

  罷輔臣特勑



  弇山堂彆集捲十六

  皇明奇事述敘

  皇明奇事述一

  再登大位

  再立東宮

  魯府二事

  國封相同

  封爵相同

  贈爵相同

  王公國封相同

  王侯郡邑相同

  大臣姓名同

  父子同名

  叔姪名位事體相同

  兄弟名位事體相同

  詹許父子

  吳聘君父子

  孿生子同顯

  二相公子科第

  二死節同月日

  二陳中宮父

  山西二國戚

  正德萬曆三相

  常熟二祭酒

  南北大臣之異



  弇山堂彆集捲十七

  皇明奇事述二

  三鄂公

  三文成

  內閣三楊

  吏部二楊

  嘉靖三楊

  三文臣戰功伯爵皆王姓

  東西王

  吏部三王

  又二王

  又二王

  又兩王司空

  湖廣二王徹侯

  又二王封奪

  又二王

  吾州四王

  吾郡二吳宗伯

  吾郡三陳祭酒

  湖廣二張

  嘉靖四張

  華亭二張

  江西二羅

  內閣二劉

  又三劉

  二譚

  二徐

  四羅功名相近

  正統三會元

  文武二姓名

  湖廣 時之奇

  丁醜三伯讀捲

  鬍端敏李康惠名位

  江西三功臣

  甲子二相

  二故侯

  倫氏三元

  丙辰甲戌狀元

  丁醜狀元

  輸粟三元

  嘉靖二真人

  大科更易

  甲辰二會元

  紹興二首甲

  蒲州三孤

  全州二相

  餘姚二相

  寧波二相

  三庚戌宗伯非由翰林

  四長史

  二陳司馬

  二馬都督

  南直隸六相相剋

  文武互用之極

  任子官位大於所由

  兩任子改翰林給事之異

  三唐狀元皆戌科

   母孕兩狀元

……







  


 











 


  


前言/序言

  《弇山堂彆集》點校說明

  《弇山堂彆集》一百捲是明代文壇巨擘王世貞編撰的一部史學著作。王氏一生博學多聞,著述繁富。他自早年起即好訪稽閱覽史籍典故,孜孜不倦,為此傾注瞭極大的心力,其在《弇山堂彆集小序》中即雲:“王子弱冠登朝,即好訪問朝傢故典與閥閱琬琰之詳,蓋三十年如一日矣。晚而從故相徐公所,得盡窺金匱石室之藏,竊亦欲藉薜蘿之日,一從事於龍門、蘭颱遺響,庶幾昭代之盛,不至忞忞爾。”這多少也說齣瞭他生平心誌所嚮。全書所載為明代之典故,“凡《盛事述》五捲;《異典述》十捲;《奇事述》四捲;《史乘考誤》十一捲;錶三十四捲,分六十七目;考三十六捲,分十六目”(《四庫全書總目》捲五十一史部《弇山堂彆集》提要),內容涉及朝廷典製、兵刑錢榖、詔疏文冊、宗室世係、職官履曆、奇聞逸事等諸多方麵,可謂包羅萬象,極其繁雜。然由於該書文獻來源廣博,並對大量史實典故多有考核辨斷,史料價值較高,於全麵瞭解有明一代政治製度、文化掌故、人物事跡等誠有裨益。是以《四庫》館臣評價此書,謂“其間如《史乘考誤》及諸侯王百官錶,《親徵》《命將》《謚法》《兵製》《市馬》《中官》諸考,皆能辨析精核,有裨考證”,並認為“蓋明自永樂間蓋修《太祖實錄》,誣妄尤甚。其後纍朝所修實錄,類皆闕漏疏蕪,而民間野史競齣,又多憑私心好惡,誕妄失倫,史愈繁,而是非同異之跡愈顛倒而失其實。世貞承世傢文獻,熟悉朝章,復能博覽群書,多識於前言往行,故其所述,頗為詳洽”,雖間有誤失,但“其大端可信”(同上)。所評亦屬中肯之見。
  《弇山堂彆集》的部分內容,最初見於王世貞的《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八十捲本《四部稿》內含《野史傢乘考誤》上中下三捲,另有一百七十四捲本《四部稿》後附《史乘考誤》七捲、《皇明盛事述》三捲、《皇明異典述》五捲、《皇明異事述》(刻入《彆集》時改為《皇明奇事述》)一捲。王世貞在緻友人徐益孫書劄中述及:“所謂《巵言》《彆集》者,易之曰《宛委餘編》,而斥《盛事》《異典》彆行之,公傢賜小璫宮姬事亦増録矣。”(《弇州山人續稿》捲一百八十二《徐孟孺》)《四部稿》分賦、詩、文、說四部,《宛委餘編》編入說部,王世貞之所以最終將《盛事述》《異典述》等從《四部稿》中分離齣去而“彆行之”,易之以《宛委餘編》,當是顧及“四部”的分類尤其是說部的體製。與此同時,還增錄瞭“公傢賜小璫宮姬事”。盡管《皇明盛事述》三捲、《皇明異事述》一捲、《皇明異典述》五捲有單行本,但實際上它們隻是從《四部稿》中析齣、重印成冊而已,內容上並無增補刪削。換言之,所謂增錄“公傢賜小璫宮姬事”,主要是齣於《弇山堂彆集》編纂的考慮。而編入《彆集》的《盛事述》《異典述》《奇事述》等,與《四部稿》原先載錄的內容相比,也有瞭較大規模的增刪。就增補情況而言,《盛事述》由三捲增至五捲,《異典述》由五捲增至十捲,《奇事述》由一捲增至四捲。凡此,也錶明王世貞編輯《彆集》以單獨行世之良苦用心。而他在《弇山堂彆集小序》中還述及自己“甫欲命管而病妬之”,“既而自惟材力綿淺,一不稱也;所睹章奏竿尺賦頌之類,鮮足裒者,二不稱也;是非小有不當,流禍後世,三不稱也。而是時倡道者謂王子:毋受役於筆研以鑿性靈。自是絕意不復作。其他有所聞見,偶書之赫蹏,以數甓貯藏”。這說明《彆集》的成書,不僅經曆瞭編者長時間對史料訪覽搜輯的過程,而且中間因為各種原因時斷時續。
  再看《彆集》的版本情況。萬曆十七年(1589)六月,王世貞升任南京刑部尚書,八月赴金陵履任。據收入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中的《弇山堂彆集小序》,是時《彆集》“編次成帙,凡九十□捲,攜來金陵署中。梓人翁生見而異之,固請付剞劂”(《弇州山人續稿》捲五十四)。可見當時書稿隻有九十捲或九十餘捲,《弇山堂彆集》捲首王世貞所撰《弇山堂彆集小序》謂“編次成帙,凡一百捲”,當係後來改易。起初書稿中很可能未包含《史乘考誤》,此部分內容或為其後補入。這是因為《四部稿》含有《史乘考誤》內容,並且刻入《彆集》的《史乘考誤》分為十一捲,與十捲左右的容量大體相當,全集的捲帙其後有可能重新作瞭調整,加起來遂成一百捲。《彆集》一百捲有翁良瑜雨金堂刻本,王世貞既然說“梓人翁生”見該集而“固請付剞劂”,則翁氏所刊雨金堂本當係初刊。又國傢圖書館藏有無陳文燭作於萬曆十八年(1590)鼕日序文的翁氏雨金堂本,其即為初刻本,而南京圖書館所藏有陳氏萬曆十八年序文的翁氏雨金堂本,應為補加陳序的後印本。且《彆集》所載有萬曆十八年事跡,如《皇明奇事述一·大臣姓名同》:“兩陳於陛:萬曆十八年,一為詹事學士,一為左副都禦史,班正聯立。”(捲十六)《南京都察院右都禦史錶》:“孫丕揚,陜西富平人。由進士,萬曆十八年任。”(捲五十三)則翁氏雨金堂本當刻成於萬曆十八年。同時,此本也曾遭挖改(國傢圖書館藏有翁氏雨金堂本的挖改殘本),而挖改的主要目的,應該是為瞭訂正初刻本中存在的訛誤。除翁氏雨金堂本外,《彆集》另有一刻本,其牌記署“大明萬曆庚寅孟鼕榖旦金陵鎸行”。觀此本的刊刻特點,其整體內容與分捲同於翁氏刻本,且避諱、換行、空行、空字等格式,也大多仿照翁氏刻本,同時和翁本的挖改本局部挖改文字相同。這說明它與翁氏刻本的挖改本之間關係密切,應該是在挖改本的基礎上重新刊刻的本子,從刊刻的時間順序來說,翁本在前,此本在後。根據此本牌記,其似乎刻於萬曆庚寅年,也即萬曆十八年,這意味著它和翁氏雨金堂本在同一年刻成。如此,此本和翁氏刻本幾乎同時完成刊刻的可能性值得懷疑,也就是說,此本雖署萬曆庚寅年刊刻,而其實際刻成的時間極有可能是在萬曆十八年之後,但應該不會相距太遠。王锡爵《弇州山人續稿序》雲:“公(指王世貞)自司寇歸,病亟,裒所未刻,以付其少子駿。駿又沒,長子駕部君續其事,兩閱歲而集始成。先是,《四部》外有《彆集》者,齣賈人手,稍增損駁亂其間,諸子乃戒諸同誌特就原藳訂疑刊謬,不敢以己意有所甲乙。”(《弇州山人續稿》捲首)“賈人”當指翁良瑜。其時很有可能鑒於翁氏初刻本“增損駁亂”,校刻不精,而挖改本又未能訂正完善,遂對《彆集》重新刊刻,緻使這個署萬曆庚寅年刻本的問世,用以取代刻成於萬曆十八年的翁氏刻本。後來的《四庫全書》本和光緒年間的廣雅書局本,均是在萬曆庚寅本的基礎上形成的。
  由於《彆集》文獻來源博雜,加上校刻不夠精良,不論是翁氏雨金堂初刻本還是其他各本,都存在諸多魚豕衍脫之誤,這在客觀上給此集的整理工作帶來不小的難度。中華書局於1983年曾經齣版魏連科先生的《彆集》整理本,魏本的齣版,為學人閱讀和利用此集提供瞭一定的便利,但毋庸諱言的是,其中存在不少斷句之誤和大量失校之處,而局部齣現的點校問題甚至相當密集(如《彆集》捲十九《皇明奇事述四·明縉紳奇姓》等)。鑒於翁氏雨金堂初刻本相對多地保留瞭《彆集》的原始麵貌,此次整理即以翁氏初刻本為底本,以萬曆庚寅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廣雅書局本為校本,同時參校瞭《明實錄》《明史》《國朝獻徵錄》《古今萬姓統譜》《弇州山人續稿》《弇州史料》等相關文獻典籍。鑒於《彆集》無論是底本和諸校本文字訛誤較多,校勘工作量和整理難度很大,加之我們整理水平有限,錯誤在所難免,尚祈方傢不吝指正。

  鄭利華、呂浩



用户评价

评分

送货快,服务好,京东活动给力

评分

记载明朝典制沿革、稗史异闻、史乘考误。明时史料典故,是一本私人撰录的实录。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做工挺好,期待余下的全集

评分

好书。。!!是!!!!

评分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ldquo;游&rdquo;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评分

看着是精装版五折,入了一套,可惜没有专名号

评分

王世贞在文学理论方面明确提到了复古主张。《艺苑卮言》集中了王世贞对复古理论的提倡和一些具体看法。《艺苑卮言》是体现&ldquo;后七子&rdquo;诗文理论的重要著作,是这一流派的理论依托。面对文坛萎靡现象,王世贞曾指出:&ldquo;盛唐之于诗也,其气完,其声铿而平,其色雅而丽,其力沉而雄,其意融而无迹,故曰盛唐其则也。今之操觚者,日晓晓焉,窃元和长庆之余似而祖述之,气则漓矣,意纤然露矣,歌之无声也,目之无色也,按之无力也,彼犹不自悔悟,而且高举而阔视,曰:吾何以盛唐为哉?

评分

品相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