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宇宙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就是對人類自己的認知。你對宇宙的認知,決定瞭你的視野和未來。本係列是科普暢銷書作者寫給青少年的宇宙認知書,知識豐富、圖文並茂、講解科學、信息量大,帶領你探索宇宙奧秘,發現生命真諦,洞悉人類未來。
本書分為“從頭說起”“太陽係的主角”“太陽係的行星”“太陽係的其他天體”四部分,分彆從太陽係的起源和演變,太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太陽係的八大行星,多姿多彩的太陽係等方麵,用科學的觀點、生動的語言、準確的數據詳細講解瞭我們的太陽係,引導青少年熱愛自然、崇尚科學,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
李敏,著名青少年科普作傢。先後主編青少年科普係列《科學傢也許是錯的》《兵器與科學係列讀物》等多部,其作品內容豐富,講解生動,深受讀者喜愛。
從頭說起
太陽係概況/ 2
太陽係的起源/ 5
行星與太陽的距離/ 9
太陽係的小行星/ 11
“X”行星/ 13
小行星也有衛星/ 16
太陽係的環形山/ 18
行星環/ 19
太陽係的主角
人類對太陽的崇拜由來已久/ 24
太陽其實很普通/ 27
太陽的形態和層次結構/ 28
太陽的裏裏外外/ 29
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 32
太陽的能量來自哪裏/ 34
太陽燃料燒完以後/ 36
太陽離地球非常遙遠/ 40
太陽光譜的發現/ 41
復雜多樣的太陽磁場/ 43
太陽南北兩極有秘密/ 44
宇宙間的“隱身人”/ 45
太陽上也會“颳風”/ 47
認識太陽風暴/ 49
太陽黑子現象及規律/ 51
太陽黑子活動影響人們健康/ 54
太陽是否正在縮小/ 56
5 分鍾振蕩/ 57
太陽亮度的變化大不大/ 59
日麵上的“高原風暴”/ 60
驚天動地的耀斑/ 62
日冕的溫度令人難以想象/ 64
日冕上有“洞”/ 65
鮮紅的火舌/ 67
引人注目的日食/ 69
日食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 71
太陽係的行星
行星的概念和分類/ 76
行星的産生/ 77
八大行星和它們的天然衛星/ 78
戴著光環的行星/ 79
話說水星/ 82
認識金星/ 89
火星風采/ 96
木星風範/ 109
走近土星/ 116
認識天王星/ 121
遙看海王星/ 126
太陽係的其他天體
非說不可的冥王星/ 134
行星裏的“侏儒”/ 140
必須要說的彗星/ 144
一定要知道的流星/ 150
◆太陽係概況
關於太陽係的解釋有許多種,其中《辭海》給太陽係下的定義是這樣的:太陽和以太陽為中心、受它的引力支配而環繞它運動的天體所構成的係統。
太陽係是銀河係的一部分。銀河係是一個鏇渦形星係,直徑約8 萬光年,包括至少1000 億顆恒星。太陽係以約250 韆米/ 秒的速度,用2.5 億年的時間在銀河係轉一圈。
太陽係算得上是一個龐大的傢族,它的成員包括太陽和8 顆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以及矮行星、2000 多顆軌道已經確定的小行星、至少170 顆已知的衛星,還有為數眾多的彗星與流星。
在這眾多的傢族成員當中,位居太陽係中心的太陽是絕對的主角,它是太陽係裏唯一一顆會發光的恒星,其他天體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雖然它隻是一顆中小型的恒星,卻擁有著太陽係內已知質量的99.86%,而太陽係內兩顆最大的行星——木星和土星,占瞭剩餘質量的90% 以上。太陽以自己強大的引力將太陽係中所有的天體緊緊地控製在自己周圍。不過,太陽的角動量(描述物體轉動狀態的物理量)占整個太陽係的2% 不到,而質量占0.14% 的其他天體的角動量卻占98% 以上。
太陽係內的主要天體都幾乎在同一平麵的近圓軌道上運行,朝同一方嚮繞太陽公轉,又在太陽的帶領下圍繞銀河係的中心運動。除金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轉方嚮和公轉方嚮相同。環繞著太陽運動的天體都遵守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軌道都是以太陽為焦點的橢圓,並且越靠近太陽時的速度越快。行星的軌道接近圓形,而許多彗星、小行星和柯伊伯帶天體(眾多在海王星軌道外繞太陽運轉的小行星和彗星)的軌道則是高度橢圓的。
太陽係內迄今發現的8 顆大行星,按照與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被稱為類地行星,木星和土星被稱為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被稱為遠日行星。在這8 顆大行星中,除瞭水星和金星以外,其他6 顆都有天然的衛星環繞著,其中地球的衛星最少,隻有一顆,即月球,木星的衛星最多,已確認的就有68 顆。
太陽係位於銀河係內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為瞭弄清楚它在銀河係中的具體位置,天文學傢們可是下瞭一番苦功夫的。人們仰望夜空,可以看到銀河係的大緻形狀,像一條暗淡的光帶橫亙在天空,它的視覺寬度約為15 度,星星比較均勻地分布在它的兩側。20 世紀初,美國天文學傢沙普利發現巨大的球狀星團分布在以人馬星座為中心的一個直徑大約為10 萬光年的球形範圍內。他得齣的結論是:這個中心也是銀河係的中心,因此銀河係看上去像是鑲在球狀星雲中的一個扁平圓盤。後來,天文學傢們通過射電天文學、光學天文學、紅外天文學,甚至X 射綫天文學等各種技術手段,更精確地測定瞭銀河係螺鏇形兩翼、氣體雲、塵埃雲、分子雲等的位置。經過分析和研究得齣的基本結論是:太陽係位於銀河係螺鏇翼內側的邊緣,距離銀河係中心大約2.5 萬光年。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其豐富的“人文關懷”和對探索精神的贊頌。它不僅僅關注“是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以及“我們如何知道的”。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去描繪人類是如何一步步掙脫地心說的束縛,如何利用光學儀器突破肉眼極限,乃至如何發射探測器,跨越億萬公裏的距離去“觸摸”那些遙遠的星球。書中穿插著許多關於關鍵任務(比如旅行者號、卡西尼號)的幕後故事,那些科學傢和工程師們為瞭一個軌道修正、一個數據下載而付齣的心血和承受的巨大壓力,被描繪得感人至深。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情感共鳴,它提醒我們,我們今天所擁有的關於太陽係的知識,是建立在無數次失敗、無數次堅持和人類永不滿足的好奇心之上的。它成功地將冰冷的科學事實,轉化成瞭一種關於人類智慧和毅力的史詩,極大地激發瞭我對科學探索事業的敬意和自身的學習熱情。
评分這本書在信息組織和邏輯構建上展現瞭極高的水準,整體結構如同一個精密的星盤,環環相扣,條理清晰得令人稱贊。作者很巧妙地采用瞭“由近及遠”的主綫索,從太陽的核聚變開始,逐步嚮外推進,清晰地劃分瞭類地行星、小行星帶、氣態巨行星及其衛星群,最後纔觸及柯伊伯帶和更遠的邊界。這種綫性的、空間遞進的結構,完美契閤瞭我們對太陽係的傳統認知,使得讀者的大腦能夠輕鬆地建立起一個穩固的空間坐標係。在過渡部分的處理上尤其見功力,比如從火星引嚮小行星帶時,作者沒有生硬地跳轉,而是通過解釋行星形成初期的物質吸積和引力攝動曆史,自然地引齣瞭那些未能在引力作用下聚集成行星的殘餘物。這種流暢的邏輯推演,讓閱讀體驗非常順滑,知識點之間的連接像是宇宙中自然形成的引力場一樣,緊密而自然,完全不會感到知識點的堆砌或跳躍。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知識深度感到由衷的敬佩,它絕非膚淺的科普讀物,而是一部下足瞭真功夫的學術性普及作品。它沒有停留在對太陽係行星名字的簡單羅列上,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顆星球形成、演化背後的動力學過程和化學成分。例如,在探討金星的失控溫室效應時,作者詳盡地引用瞭最新的大氣模型數據和同位素分析結果,解釋瞭其與地球截然不同的命運。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前沿的、仍在爭議中的課題也進行瞭探討,比如奧爾特雲的起源、冥王星以及海衛一上可能存在的地下海洋的證據鏈分析,都展現齣作者對最新科研動態的精準把握。這不僅僅是復述已有的知識,更是在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的邊界在哪裏,未來的探索方嚮是什麼。對於希望係統性瞭解太陽係,而不是滿足於錶麵介紹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其紮實、可靠的知識框架,每一章都像是一堂精心準備的研究生導論課。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的盛宴!那深邃的靛藍色背景上,點綴著無數閃爍的星辰,仿佛一伸手就能觸碰到宇宙的邊緣。我尤其喜歡封麵上那顆巨大的、色彩斑斕的木星,它那種宏偉、磅礴的氣勢,僅僅是看一眼,就能感受到太陽係內部力量的湧動。翻開書頁,內頁的排版也極其考究,字體選擇既保持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在關鍵信息處使用瞭醒目的強調色,讓人在快速瀏覽時也不會錯過任何重要的知識點。裝幀的質感也非常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露著一種專業和嚴謹。作者似乎非常注重閱讀體驗,這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我注意到書中的插圖部分,那些行星的紋理、彗星拖曳的尾巴,都描繪得栩栩如生,細節豐富到令人驚嘆。即便是對天文學一竅不通的新手,也會被這精美的視覺引導,忍不住想深入探索書中的奧秘。這種對外觀的極緻追求,成功地將冰冷的科學知識,包裹上瞭一層充滿誘惑力的外衣,讓人愛不釋手,放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簡直太引人入勝瞭,它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科普書那種乾巴巴、公式堆砌的刻闆印象。作者采用瞭非常親切、甚至帶有一絲幽默感的口吻,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太空嚮導,帶著我們進行一場身臨其境的星際漫步。他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和日常生活的類比來解釋那些極其復雜的物理現象,比如描述引力場時,他會把它想象成一個巨大的、有彈性的蹦床,行星就像在上麵滾動的彈珠,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瞭。這種敘事技巧,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那些原本隻存在於教科書上的晦澀名詞,變得鮮活起來,仿佛觸手可及。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講述曆史發現時所采用的戲劇性手法,那些早期天文學傢們在望遠鏡前夜以繼日的探索、與同行之間的爭論和最終的突破,被描繪得如同史詩一般跌宕起伏,讓人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為人類探索未知的勇氣而動容。讀這本書,就像聽一位博學的朋友在壁爐旁娓娓道來宇宙的奇跡,全程無尿點,讓人欲罷不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