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日講·四書五經( 簡體橫排 白話注解 套裝全十冊,京東定製 典藏版)

康熙·日講·四書五經( 簡體橫排 白話注解 套裝全十冊,京東定製 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愛新覺羅·玄燁,康熙欽定 著,李孝國,楊為剛 等 注,[清] 陳廷敬,李光地,葉方藹,張廷玉 等 編纂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82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94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200
套装数量:10
字数:33264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少年天子到康熙大帝的蛻變過程,《日講》起到瞭關鍵作用


  少年天子玄燁,在鏟除瞭鰲拜集團、真正坐穩江山之後,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升自己,通過聖賢學問的研習,磨煉自己的執政水平。這體現瞭康熙作為政治傢的高瞻遠矚,同時也說明“聖賢之學”之於執掌天下、把握國民性的關鍵作用。從康熙十年開始,直至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帝大量選取學問與政績兼備的大臣充任日講官,為自己講解四書五經,聽取聖賢教誨,從中總結治國之道。而在曠日持久的日講活動中,康熙帝不僅從未心生倦意,而且越學越有興趣,從開始隻聽日講官講解,發展到日講官講完自己和日講官討論,到後期甚至自己先講,然後日講官再講,再之後一起討論。通過《日講》係列課程十五年的學習,以及平定三藩、收復颱灣、平定準葛爾部叛亂等大事的曆練,康熙終於完成瞭蛻變。


  ◆ 四書五經全方麵的解讀,逐字逐句講解,結閤實踐闡發


  《日講》以講義的體例撰寫,從基本的字詞梳理開始,將四書五經貫通為一體,深入淺齣,讓深奧的先秦典籍理解起來更容易。同時康熙與大臣教學相長,結閤曆史經驗和施政實踐解讀四書五經,注重闡明它經世緻用的本旨。

  《日講》對四書五經的解讀是全文逐句講解,保證瞭典籍的完整全貌。而在保證原文全貌的基礎上,對於一些經典的傳、注也全文收入。比如《日講<春鞦>解義》,不光對《春鞦》的原文進行收錄和解讀,同時還收入瞭《左傳》《公羊傳》《榖梁傳》的全文,並進行瞭詳細的注釋和解讀。再比如《日講<易經>解義》,除瞭收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內容外,還收入瞭《周易硃子圖說》《筮儀》、《係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經典的傳注解讀。


  ◆簡體橫排,加強白話文注解,掃除閱讀障礙


  簡體版對《日講》的重新整理,為瞭更適應今日讀者的閱讀習慣,除瞭體現繁體竪排變簡體橫排、嚴謹的點校之外,更對文中不易理解的文言詞匯進一步進行瞭大量的白話文注解,意圖讓讀者理解起來更方便,掃除閱讀障礙。


內容簡介

  經筵,是漢唐以來帝王為講經論史而特設的禦前講席,它在宋代正式製度化,為元、明、清曆代所沿襲。康熙皇帝親政以後,非常重視經史等傳統文化典籍的學習,於康熙十年,力主將經筵大典變更為經筵日講,選擇當時的高官重臣作為日講官,選取四書五經及《通鑒》等治亂興衰之典籍而“講貫?繹”,希望藉助經筵日講讓內閣各部重臣自上而下學習漢儒經學,統一認識,甄彆治國方略,撥亂反正。從康熙十年四月開始,到康熙二十五年閏四月止,通過長達十五年的日講學習,康熙皇帝對儒學的思想體係和精神實質有瞭全麵透徹的理解,並吸收儒傢學說的主要思想作為自己製定政策的主要依據,結閤當時的國情,施仁政於天下。


   由康熙皇帝主持的這次中國曆史上的超長帝王讀經,留下瞭數百萬字的講義資料,康熙甚為重視,命進講大臣等將之整理成書,刊印成冊,以此作為未來的皇帝、皇族、大臣們學習儒傢典籍的教科書。《日講<四書>解義》、《日講<易經>解義》、《日講<書經>解義》、《日講<詩經>解義》等刻於康熙年間,《日講<春鞦>解義》刻於雍正時期,唯《日講<禮記>解義》因捲帙繁多,直至乾隆十二年纔刻印成書。


   這一係列日講講義,在此後數百年曆史變遷中曾遭逢意外,《日講<詩經>解義》不幸散失,隻存餘下五種,使我們今日無法得見這套珍貴儒傢典籍教材的全部。不過對於餘下的五種,都獨自成書,依然是一套絕品的經典。


   本書就是以現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日講四書解義》、《日講<易經>解義》、《日講<書經>解義》、《日講<詩經>解義》、《日講<春鞦>解義》、《日講<禮記>解義》為底本,采用簡體橫排的形式齣版,原文進行瞭點校,對難以理解的詞語也加以進一步的注釋,以求讓這套經典重新煥發生機。


作者簡介

   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皇帝,清聖祖仁皇帝。他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超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的捍衛者,奠定瞭清朝興盛的根基。他一生勤奮好學,自幼就對儒傢學說充滿濃厚興趣,認為“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 他吸收儒傢學說的主要思想作為自己製定政策的主要依據,結閤當時的國情,施仁政於天下,開創齣康乾盛世的大局麵。通過這套《日講》,我們可以全麵瞭解他治國理政的思想之源。


   《日講》原書的編撰人員包括:


   陳廷敬 葉方藹 李光地 牛鈕 方苞 硃軾 庫勒納 鄂爾泰 張英 張廷玉 甘汝來 陳大受 尹繼善 董訥 徐乾學 高士奇 常書 嚴我斯 崔蔚林 硃馬泰 蔣弘道 張玉書 阿哈達 王鴻緒 格爾古德 瀋荃 孫在豐 傅臘塔 王封溁 阿山 邵吳遠 翁叔元 秦鬆齡 王頊齡 歸允肅 曹禾 嚴繩孫 德格勒 博濟 硃都納 思格則 彭孫遹 汪由敦 楊名時 徐元夢 彭維新 李清植 王蘭生 李紱 任啓運 潘永季 王文震……


精彩書評


★ 朕熟之復之,靡間寒暑,積有講義裒成,全部弁以敘言,用以無忘斯勤然,豈徒效儒生占畢雲爾哉?務佩服其訓詞,而實體諸躬修,措之邦國,使百爾懷恭敬遜讓之誠,兆庶凜撙節防閑之則,德化翔洽,上媲隆古庶,乃愜朕敦崇禮教之意也夫。


——康 熙


★ 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而雍乾以後,英賢輩齣,皆若沐聖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雖大智莫能名也。凡前聖所稱至德納行,範無一而不備。

康熙進講……中間如三藩用兵,九省騷動,捐例常開,倉庫空虛,實有倍甚於今日者,而未嘗停講。蓋聖祖實由於此中深求政要,兼厲人纔,非以此為文章之娛也。


——曾國藩


★ 仰惟我聖祖仁皇帝契精一之傳,敷平之極,於二帝三王之道,集其大成,猶命儒臣排日進講,凡精微之奧,諸臣所不能盡窺者,天語諄詳,親為闡繹,日積歲稡,以成此書。其於漢、唐以後諸儒之說掇其菁華,亦若涓塵之益海嶽焉。洵乎君師統一,萬古為昭矣。


——紀曉嵐


目錄

本書共十冊,分彆為:


日講四書解義(上)


日講四書解義(下)


日講《書經》解義


日講《易經》解義(上)


日講《易經》解義(下)


日講《春鞦》解義(上)


日講《春鞦》解義(中)


日講《春鞦》解義(下)


日講《禮記》解義(上)


日講《禮記》解義(下)


精彩書摘

   《禦製日講<書經>解義》序


   天生民而立之君,非特予以崇高、富貴之具而已,固將副教養之責,使四海九州無一夫不獲其所也。是故古之帝王奉若天道,建都樹屏以立其綱,設官置吏以張其紀,經天緯地以盡其纔,親親尊賢以弘其業。黎民阻飢而為之教稼,五品不遜而為之明倫。為禮樂以導其中和,為兵刑以息其爭訟。事未然而預為之備,患已至而亟為之驅。

   蓋治天下之法見於虞、夏、商、周之《書》,其詳且密如此,宜其剋享天心,而緻時雍太和之效也。所以然者,蓋有心法以為治法之本焉,所謂敬也、誠也、中也。敬則神明有主,而物欲不能搖;誠則孚信在中,而僞巧不能間;中則公正無偏,而邪說不能移。凡《書》中曰欽明、曰寅恭、曰祗懼、曰迪畏,皆敬之屬也;曰允塞、曰至諴、曰一德、曰惇信,皆誠之屬也;曰義製事、禮製心,曰沉潛剛剋、高明柔剋,曰寬而有製、從容以和,皆中之屬也。性之者,為堯、舜、禹、文;身之者,為湯、武、高宗;睏而學之者,為太甲、成王;悖而去之者,為太康、桀、紂。嗚呼!心法之存亡、治道之升降分焉,天命之去留係焉,曷其奈何弗鑒?

   朕萬幾餘暇,讀四代之書,惕若恐懼。爰命儒臣取漢、宋以來諸傢之說,薈萃摺衷,著為講義一十三捲,逐日進講。茲特加鋟梓,頒示臣民,俾知朕仰法前代聖王,誌勤道遠。然夙夜兢兢,思體諸身心,措諸政治,以毋負上天立君之意,夫豈敢一日忘哉?是為序。


                    康熙十九年四月十二日


   《日講書經解義》進呈疏


   經筵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教習庶吉士臣庫勒納,經筵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教習庶吉士臣葉方藹等謹題:


   為進呈刊完《日講書經解義》,仰祈聖鑒事。


   臣等於康熙十七年二月初二日奉旨:“爾衙門四書講章刊完,可即將《書經》講章刊刻,欽此。”臣等忝廁禁近,日侍講筵,伏睹皇上睿學崇深,宸修遜敏,窮聖賢之閫奧,匯治教之源流。邇者《日講四書解義》刊刻告成,普賜臣工,頒行中外,固已人沾文德,戶佩教思。尤以《尚書》為道法之大原,帝王之弘訓,研稽務悉,討論宜詳。每當進講之時,必天語親為闡繹。凡此精微之蘊,在聖衷畢屬融通,踐於身心,發為政事。時幾是敕,即哲後奉若之誠;欽恤頻行,乃聖帝好生之德;賑災贍乏,無非堯谘舜儆之懷;伐叛安民,不異禹誓湯徵之道。此蓋聰明性亶,懋迪功隆,實有得於典、謨、訓、誥之中,故能措諸天下國傢之際。恭濛綸言下布,命以講義校鎸。仰見皇上體道愈勤,訓行愈廣,以作君兼作師之統,即成物完成己之功。

   臣等學術迂疏,見聞淺陋,測蠡窺管,勉思發明。先聖之傳,訂異參同,惟是竊取諸儒之義,庶藉槧鉛之役,少抒獻納之忱。謹效編摩,復加刪潤,匯梓成帙,裝潢進呈。惟我皇上時置座隅,恒資省覽。存之精一,以執厥中,敷之蕩平,以建有極。監《無逸》之義而迪哲,以知依誦《立政》之篇,而用人皆常吉。將見已治益臻於治,已安益進於安。奠萬年垂裕之基,被四錶光華之烈。臣等不勝區區之願,謹具題,恭進以聞。

   經筵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教習庶吉士臣庫勒納,經筵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教習庶吉士臣葉方藹,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學士加二級臣蔣弘道,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學士食正四品俸臣張英,經筵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學士、奉政大夫臣牛鈕,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學士、奉政大夫臣常書,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學士、食正四品俸臣崔蔚林,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學士、奉政大夫臣嚴我斯,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學士臣硃馬泰康熙十九年四月十三日具題:

   本月二十日奉旨:“《尚書》紀載帝王道法,關切至理。朕留心研究,期於貫通。講幄諸臣,講解明晰,深於典,學有裨。這所奏,知道瞭。著刊刻頒行,該衙門知道。”


   虞書


   虞,是帝舜有天下之號,書共五篇。《堯典》紀唐堯之事,亦謂之《虞書》者。《書》本虞史所作,以臣述君也。蓋堯、舜授受一道,紀堯不言“唐”,紀禹不言“夏”,而總曰《虞書》者,以見舜之上承於堯,而下授於禹也。


   堯典


   洪荒之世,簡樸未備,堯以聖神文武之德,為開天立極之君,因時緻治,著見功跡,可為後世常法,故以“典”名之,實萬古君道之標準也。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剋讓,光被四錶,格於上下。


   此一節書,是史臣首贊帝堯德業之盛也。曰若,是發語之詞。稽,猶考也。放,至也。勛,功業。欽,心之敬。明,心之通。經緯燦然謂之文,哲謀獨運謂之思。允,信也。剋,能也。光,德之顯。被,及也。四錶,猶言四方。格,極其所至也。上下,即天地也。史臣稽考古之帝堯,功業廣大,無所不至,故謂之放勛。然而功本於德,堯之德,欽敬無有慢忽,通明無不照灼,文章著見,思慮深遠,此四者,皆齣於自然。安而又安,無所勉強,其德之齣於性也如此。所以恭以持己,毫無虛假,信乎恭也;讓以接物,毫無矯飾,自能讓也。其德之著於行也又如此。有此盛德,發為光輝,凡東西南北,無有不及;上天下地,無有不到。無處非勛,正無處非德耳。蓋洪荒以來,伏羲、神農、黃帝諸大聖人,皆功在天下萬世。然功德極盛,莫過於堯。究之帝堯之功本於德,帝堯之德主於敬,史臣首以“欽”之一字為言,實韆古帝王心法之要。孔子刪《書》,斷自唐虞,其以此也與?


   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此一節書,見放勛之實也。俊德,大德也。九族,高祖以下九世之親。睦者,交相和也。平,均也。章,明也。協,解作“閤”。於,嘆美詞。變,化而為善。時,猶言“是”。雍,和也。史臣謂,夫德性在人,萬理鹹備,本自峻大。但為物欲所蔽,則狹隘而不弘。惟堯能明其大德,純乎天理,湛然無纍。大德既明,則身無不修,而萬化之本立矣。由是推此德以親愛九族,九族皆知恩義,和睦而無乖戾,是勛放於傢矣。百姓氣稟不齊,均以此德章之。畿內百姓皆感動興起,昭然各明其固有之德,是勛放於國矣。萬邦風氣不一,總以此德和之,黎民美哉,變惡為善,熙皞成俗,是勛放於天下矣。所謂放勛之實如此。蓋有此德之全體,即有此德之大用。一人修身於上,而齊治均平遂可還至立效,舉萬類紛紜,無不盡在春風和氣之中。勛業爛然,夐絕百代,非甚盛德,孰能當此者乎?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此一節書,是史臣記堯功德之後,因敘堯之政事,而首言命官造曆也。羲、和,掌天文之官。若,順也。昊,言其廣大。曆者,紀數之書。象者,觀天之器。帝堯以事之最大、最先莫過治曆明時。乃總命羲氏、和氏二人,以為日月星辰運於昊天有常數,麗於昊天有定象,汝等須加意敬謹,順其自然之理,不可妄意穿鑿。凡遲速順逆,書以記之,而布算以總其實,積分以歸其餘。躔度次捨,器以象之,而設璣以載其政,置管以窺其行。如是則紀數有書,觀天有器,而人時定矣。又必慎重其事,頒之有司,布之百姓,使知因天時之早晚為人事之先後,誠以授時為民事之所關,不可忽也。蓋聖人事天治民,不齣欽敬之心而已。敬天之心,嚴於曆象;勤民之心,嚴於授時。聖人於事何往不敬,而況於事天治民之大者乎?故曰帝王以敬為修身齣治之本。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榖。寅賓齣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


   此下四節,言曆既成,而又分職以考驗之。此節是命春官也。宅,即居。嵎夷,東錶之地,在今山東登州府。暘榖,所居官次之名。寅賓,敬以迎之如賓也。平,均平。秩,次序也。東作,春作也。日中者,春分,晝夜適中。星鳥者,南方硃鳥七宿。殷,中也。析,散處也。孳,物之生。尾,物之交也。春當發生,宜布四方之春令,帝堯分命羲仲掌之。測候之所在嵎夷東錶之地,其官次之名稱為暘榖。羲仲居此,果何事哉?一春之節氣早晚、日星、民物,曆已載矣。於春分之旦初齣之日,必緻敬以迎之,如見賓而不敢忽,察所齣之景,果見於卯位、齣於卯時否也。凡春月,歲功方興,所當作起之事,必均平周遍,序其先後之宜,頒之有司,考其果與曆閤否也。又必考之春分晝日之晷度,果五十刻於夏永鼕短為適中否?考之春分初昏之時,果南方硃鳥七宿適當午位否?二者相閤,可見仲春為陽氣之中矣。於一春之三月,又驗之於民,果皆分析散處,非復隆寒聚室,則氣之溫可知。又驗之於物,果皆乳化交接,生育以時,非復嚴鼕藏蟄,則氣之和可知。仰觀天文,俯察民物,如是而春曆無差,羲仲之職盡矣。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緻。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


   此一節書是命夏官也。申命,重命也。南交,交趾之地,“南交”下當有“曰明都”三字。訛,變化之意。敬緻者,敬以伺日景也。火,大火心星。因,因春之析而愈散處也。希,毛疏。革,毛易也。夏當長養,宜布四方之夏令。帝堯重命羲叔掌之,使居南方交趾之地,官次之名稱為明都。羲叔居此,果何事哉?一夏之節氣早晚、日星、民物,曆已載矣。當夏月時物長盛,所當變化之事,必均平周遍。次其先後之宜,頒之有司,考其果與曆閤否也。又考之於夏至之日中,立土圭之法,伺日行之中天,而察其晷景之長短。又考之於夏至晝日之晷度,果六十刻為最長否?考之於夏至初昏之時,果大火心宿見於正南否?二者相閤,可見仲夏得正陽之氣矣。於一夏之中,又驗之於民,因其析而又析,氣之愈溫可知。驗之於物,毛漸希而革易,氣之愈熱可知。如是而夏曆無差,羲叔之職盡矣。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榖。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鞦。厥民夷,鳥獸毛毨。


   此一節書是命鞦官也。寅餞,敬以送之也。納者,日將入也。西成,鞦成也。宵中者,鞦分,晝夜適中。虛,北方虛星。夷,人氣舒平也。毛毨,毛更生而鮮潤也。鞦當成實,宜布四方之鞦令。帝堯分命和仲掌之,測候之所在西極之地,官次之名稱為昧榖。和仲居此,果何事哉?一鞦之節氣早晚、日星、民物,曆已載矣。於鞦分之暮將入之日,必緻敬而送之,如祖餞而不能忽。察其所入之景,果於酉位酉時否也。凡鞦月物成之候,所當成就之事,必均平周遍,次其先後之宜,布之有司,考其果與曆閤否也。又考之於鞦分夜間之晷度,果五十刻於夏永鼕短為適中否?考之鞦分初昏之時,果虛星適當午位否?二者相閤,可見仲鞦為陰氣之中矣。於一鞦之間,又驗之於民,果暑退而人氣和平;驗之於物,果毛落而潤澤鮮好。如是而鞦曆無差,和仲之職盡矣。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鼕。厥民隩,鳥獸氄毛。


   此一節書是命鼕官也。朔方,即北方。在,察也。朔易,鼕月所改易之事。昴,西方昴宿。隩,室內深奧之處。氄毛,毳細而溫也。鼕為閉藏,宜布四方之鼕令。帝堯申命和叔掌之,使居北方之地,其官次之名稱為幽都。和叔居此,果何事哉?一鼕之節氣早晚、日星、民物,曆已載矣。當鼕月,歲功已畢,所當變舊為新之事,必均平周遍。審察其先後之宜,頒之有司,考其果與曆閤否也。又考之於鼕至晝間之晷度,果四十刻為最短否?考之於鼕至初昏之星,果昴宿見於正南否?二者相閤,可見仲鼕得正陰之氣矣。於一鼕之間,又驗之於民,果氣寒而群居室內;又驗之於物,果生軟毳細毛而有以自溫。如是而鼕曆無差,和叔之職盡矣。蓋堯既總命羲、和造曆製器,而又分職申布,使之隨時考驗,其要在測日景,度日晷,驗中星,定二分、二至之氣,以正四時之序。故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敬天之心,一勤民之心也。


   帝曰:“谘!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厘百工,庶績鹹熙。”


   此一節書,是言置閏為作曆之要也。谘,嘆而告之之辭。厘,治也。百工,即百官。庶績,眾功也。熙,廣也。帝堯既命羲、和造曆,分方考驗。又告之曰:“嗟!汝羲氏、和氏,既受命作曆,當知置閏之法。每歲十二月,每月三十日,三百六十者,一歲之常數也。使六旬之外無餘日,三十之月無大小,何須置閏?但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道左鏇,日、月亦左鏇。天行健,日繞地一周而過一度。日之行,亦繞地一周而不及天一度。積三百六十有六日,而日與天復於初起之度相值,時序節候,方為一周。所謂期也,以期之數閤於歲,則天、日之會其氣常盈,而多五日有奇矣。月之行,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有奇,積二十九日有奇,而日與月復於初起之度相值。一歲之間,月與日十二會,而必有六月之小盡。以歲之數閤於期,則日、月之會其朔常虛,而少五日有奇矣。閤氣盈朔虛,每歲常餘十日有奇。若不置閏,則歲之那移,久而愈差矣。所以將此餘日置為閏月。三歲一閏,五歲再閏,十有九歲七閏。盈者分為餘數,而不使過;虛者記為實數,而不使不及。氣朔分齊,然後四時不差,而歲功得成。造曆既成,頒行天下,以此信治百官,使有所遵守。凡作、訛、成、易,以至慶賞、刑威,莫不以時舉行,而眾功自能熙廣,豈非置閏之為要哉?”蓋作曆之法,既考分、至之一定,又齊時、月之參差。時定歲成,則節候不爽,寒暑無易。百官萬民鹹知因時趨事,政令畢舉,而治道備矣。故唐虞之人治,皆天治也。


   帝曰:“疇谘若時登庸?”放齊曰:“胤子硃,啓明。”帝曰:“籲!嚚訟,可乎?”


   此一節書,是求總治之職也。疇,解作“誰”。訪問曰“谘”,任用曰“庸”。放齊,臣名。硃,丹硃,堯之嗣子。啓明,開明也。籲,嘆其不然也。言不忠信曰“嚚”,爭辯曰“訟”。帝堯問群臣曰:“今日者,風氣漸開,人文已著。裁成輔相,當盡其道;經綸調燮,務得其人。誰能為我訪求順時為治之人,進而用之,以任斯職也?”放齊對曰:“帝之嗣子丹硃心性開通明哲,可以登用。”堯嘆其不然,曰:“籲!丹硃為人,口不道忠信之言,又好與人爭辯麯直。有開明之纔,用之於不善,若人而使之秉掌國鈞,方將作聰明以亂舊章,豈可登用乎?”蓋帝王齣治,知人為要。論道經邦之任,必賴厚重端凝之品,非區區便給所能勝者。故辯言亂政,盛世之所深戒也。


前言/序言

   經筵,是漢、唐以來帝王為講經論史而特設的禦前講席,它在宋代正式製度化,為元、明、清曆代所沿襲。宋代每年二月至五月,八月至鼕至,每逢單日舉行經筵,由講官輪流入侍講讀,名曰“春講”、“鞦講”,明、清兩代基本沿用其製。


   清代皇帝在文華殿行經筵儀,先講四書五經,然後由皇帝宣示滿、漢文禦論,各官聽講。事畢,由各官行禮,於文淵閣賜茶。有清一代康熙帝最重視這一製度。順治十八年時,年僅八歲的康熙繼承大統。順治帝駕崩前遺命內大臣索尼、蘇剋薩剋、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四輔臣執掌重權,卻以“先帝祖訓”挾製天子,爾後結黨營私,排斥異己,跑馬圈地,貪汙腐化,激化滿漢矛盾。康熙八年,在孝莊太皇太後的庇護下,康熙得以鏟除鰲拜集團,肅清四輔臣餘黨,親政治國。經筵日講就是康熙親政主事後力推的一項重大決策。


   康熙八年四月十九日,兵科給事中劉汝漢上疏奏請“先行日講,次舉經筵,選擇儒臣,分班進講”。康熙帝對臣下奏疏所言開設經筵日講非常欣賞,完全贊同“證諸六經之文,通諸曆代之史,以為敷政齣治之本”的意見。康熙九年十月,康熙帝令禮部準備此事。其實,順治帝時就曾將經筵定為年例,作為講讀清朝列位先帝“祖訓”的盛會。而康熙帝異常重視此次重新恢復經筵傳統,並力主將“經筵大典”改為“經筵日講”,選取四書五經及《通鑒》等有關治亂興衰之典籍而“講貫?繹”。康熙希望藉助經筵日講讓內閣各部重臣自上而下學習漢儒經學,統一認識,甄彆治國方略,撥亂反正。正如康熙所言:“帝王圖治,必稽古典學,以資啓沃之盛。”


   為使經筵日講不流於形式,康熙親自圈定進講官員的名單。康熙十年二月初四日,任命吏部尚書黃機、刑部尚書馮溥、工部尚書王熙、左都禦史明珠、翰林院掌院學士摺庫納、熊賜履等十六人為經筵講官。三月初二日,任命翰林院掌院學士摺庫納、熊賜履及侍讀學士、侍讀、修撰、編修等共十人為日講官。三月十七日,首開經筵。四月初十日,初次進行日講。這一開始便一發不可收拾,直至康熙二十五年閏四月初六日,儒學經典和諸史已基本講完,康熙帝纔諭令停止日講。這是中國曆史上為時最長的日講,曆經十五年時間,集舉國之力完成,堪稱是史無前例的盛事。


   康熙朝日講得以堅持十五年時間,殊為難得,其中隨處可見康熙皇帝的高瞻遠矚,持之以恒。康熙十年開始進行日講,康熙帝是年十八歲,正是求知若渴的時期,使得他對日講尤其重視。曾經有講官每每以夏日炎熱、入鞦政務纏身等為由推諉搪塞,康熙毫不留情,直言痛斥:“方今鞦爽,正宜講書。”“學問之道,必無間斷方有裨益。以後雖寒暑不必綴講。”康熙十六年,康熙帝更是改隔日進講為日日進講,雖避暑瀛颱,未嘗間斷。三藩亂起,軍務繁重,翰林院請改為隔日進講,但康熙深切瞭解日講之重要,認為軍事或數日一至或數日連至,無法以日限計,仍令每日進講,以免荒疏學問。經過十五年堅持不懈的學習,論儒學功力,曆代帝王實難齣其右。


   康熙帝常與臣子說:“人君講究學問,若不實心體認,徒應故事,講官進講後即置之度外,是務虛名也,於身心何益?朕於爾等進講之後,仍再三閱繹。即心有所得,猶必考正於人,務期道理明徹乃止。”康熙十四年四月,康熙帝嚮日講官提齣:“日講原期有益身心,加進學問。今隻講官進講,朕不復講,則但循舊例,漸至日久,將成故事,不惟於學問之道無益,亦非所以為法於後世也。自後進講時,講官講畢,朕仍復講,如此互相講論,方可有裨實學。”至康熙十六年四月,康熙帝由復講發展為親講,即每次進講,先由康熙帝按講章題目講解全文或其中一節,然後再請日講官講解,兩相對照,取其所長,補其所短,師生互相切磋,共同討論。


   康熙帝重視經筵日講,目的在於從經史中吸收治國方略和治國經驗教訓。他反對尋章摘句、繁瑣的訓詁考證,主張讀書的目的在於體會書中義理,領會其精神實質。他主張理論聯係實際,學以緻用。他說:“學問無窮,不在徒言,要惟當躬行實踐,方有益於所學。”他對四書五經等聖賢典籍有自己的看法:“聖賢之書所載,皆天地古今、萬事萬物之理。能因書以知理,則理有實用。”“天人之蘊奧在《易》,帝王之政事在《書》,性情之理在《詩》,節文之詳在《禮》,聖人之褒貶在《春鞦》,至於傳記子史,皆所以羽翼聖經,記載往跡。展捲誦讀,則日聞所未聞,智識精明,涵養深厚,故謂之‘畜德’,非徒博聞強記、誇多鬥靡已也。”康熙帝曾懇請日講官:“卿等每日起早進講,皆天德、王道,修、齊、治、平之理。朕孜孜嚮學,無非欲講明義理,以資治道。朕雖不明,虛心傾聽,尋繹玩味,甚有啓沃之益。雖為學不在多言,務期躬行實踐,非徒為口耳之資。然學問無窮,義理必須闡發。卿等以後進講,凡有所見,直陳勿隱,以副朕孜孜嚮學之意。”


   通過長達十五年的經筵日講,康熙帝對儒學的思想體係和精神實質有瞭全麵透徹的理解,而且他還能學以緻用,吸收儒傢學說的主要思想作為自己製定政策的依據,結閤當時的國情,施仁政於天下。由於他用人得當,製定方針政策得體,君臣同心,所以很快就完成瞭平定三藩、統一颱灣、擊敗沙俄侵略、平息葛爾丹叛亂等豐功偉績。在他率先垂範的影響下,後繼的雍正、乾隆仍以其父、其祖的治國思想為基本國策,由此迎來瞭有清一代的康雍乾盛世。


   由康熙帝主持的這次中國曆史上最長的帝王讀經,留下瞭數百萬字的講義資料,是十五年日講的思想精華,康熙帝甚為重視,命進講大臣等將之整理成書,刊印成冊,以此作為未來的皇帝、皇族、大臣們學習儒傢典籍的教科書。《日講四書解義》、《日講<易經>解義》、《日講<書經>解義》、《日講<詩經>解義》等刻於康熙帝在位時,《日講<春鞦>解義》刻於雍正帝在位時,唯《日講<禮記>解義》原稿存放於翻書房,因捲帙繁多而沒有刻印,直至乾隆十二年纔刻印成書。這一係列日講講義,將四書五經的全文逐字逐句地解讀闡發,是從實用角度對四書五經等的全麵講解,將四書五經經世緻用的一麵進行瞭全麵而又深入的闡發,不僅可以幫助入門者較快地理解經典,同時能讓讀者明白,學習四書五經不隻是尋章摘句,不隻是為瞭八股作文,它是對治國安邦有著極高價值的實用道理。


   這一係列日講講義在清朝皇室和重臣之間廣泛傳播,曾多次刊行,影響深遠,並收入四庫全書。但可惜的是,《日講<詩經>解義》到民國時已散失。在1920年陳垣先生主持整理文津閣四庫全書時,也發現《日講<詩經>解義》有目無書,隻存空函,後在其他閣本整理時均未發現此書,使我們今日無法親眼得見這套珍貴儒傢典籍教材的全部。不過對於餘下的五種,都獨自成書,依然是一套獨一無二的經典。


   這套簡體橫排本“日講”叢書,就是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日講四書解義》、《日講<易經>解義》、《日講<書經>解義》、《日講<春鞦>解義》、《日講<禮記>解義》為底本,加以簡化、標點、注釋,以求讓這套獨一無二的經典重新煥發生機,造福廣大對古代典籍有熱情的讀者。而對於《日講<詩經>解義》,我們隻能期待有朝一日能重新發現,讓這套叢書再無遺珠之憾。

   此次簡體橫排本的齣版,內容完全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準,同時參校其他同類古籍善本。在參校其他古籍善本時,隻有多種資料同時證明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誤時,我們纔對極個彆文字進行校改。本套叢書的注釋目的在於方便今天的讀者理解,我們對缺乏文言基礎的讀者難以理解的文言詞語和用法進行瞭詳細的解釋。


   此套叢書內容繁多,涉及的知識非常廣泛,雖然編者耗費數年時間,盡最大努力為讀者呈現一套完善的經典,但畢竟能力有限,差誤在所難免,尚請方傢指正,以便我們將來補正。謹緻謝忱!



                                        特此說明


                                         編者


                                        二零一五年十月



用户评价

评分

看简介买的,国学知识比想象中的要深奥,作为康熙的教案,更多的雷厉之风,少了文人的酸腐之气,逐字逐句讲解,更好的体悟。包装可以,比图片预计的书要厚一点,包装也很高大上,但毕竟胶装的,感觉价格略高。

评分

《魏书》是一部记述北朝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及东魏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魏收。全书130卷(含子卷),包括本纪十二篇12卷,列传九十二篇98卷,志十篇20卷。不计子卷为114卷。全书完成于北齐天保初年,搜罗史料翔实丰富,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魏书》成书后,渐有散佚,至北宋时期,全阙者27卷,不全者3卷。魏收之后,学者利用《北史》和唐人《高氏小史》补残缺卷次。

评分

修订本二十四史印刷质量很好,京东让我拥有了它,我爱你。

评分

 《旧五代史》150卷,是宋初由薛居正主持的官修史书,原名《五代史》。后世为与欧阳修所撰《五代史记》相区别,称薛史为《旧五代史》。《旧五代史》南宋后流传渐微,约在明清之际亡佚,今所见者为清代学者邵晋涵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出,是「二十四史」中的辑佚书。《旧五代史》主要删削五代各朝实录而成,由于五代实录今均已失传,《旧五代史》因大量保存了实录遗文而具有重要价值。

评分

   由康熙皇帝主持的这次中国历史上的超长帝王读经,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讲义资料,康熙甚为重视,命进讲大臣等将之整理成书,刊印成册,以此作为未来的皇帝、皇族、大臣们学习儒家典籍的教科书。《日讲&lt;四书&gt;解义》、《日讲&lt;易经&gt;解义》、《日讲&lt;书经&gt;解义》、《日讲&lt;诗经&gt;解义》等刻于康熙年间,《日讲&lt;春秋&gt;解义》刻于雍正时期,唯《日讲&lt;礼记&gt;解义》因卷帙繁多,直至乾隆十二年才刻印成书。

评分

值得珍藏,可惜包装简陋,有几本折角,封面有折痕,心中不悦。

评分

公元1138这一年,世界发生了很多事,各地老大都很忙。    这一年,南宋小朝廷向金兀术称臣纳贡,偏安杭州,从此&ldquo;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rdquo;。郁闷的岳飞正写&ldquo;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rdquo;。    这一年,赞吉正在猛K拜占庭和十字军国家的脆弱联盟。    最热闹的是西欧了:    这一年红胡子绯特烈的叔叔,德皇康拉德三世勾结教皇,挤走姐夫&ldquo;骄傲的亨利&rdquo;,篡位成功。开创霍亨斯陶芬王朝。    英王亨利一过世,法国外甥斯蒂芬在&ldquo;旗帜战役&rdquo;中,K翻苏格兰表舅罗伯特,打败表妹,也就是&ldquo;诺曼征服&rdquo;的老威廉亲孙女,金雀花短斗蓬王亨利的老妈玛蒂尔德,让她穿白袍从冰上哭着爬走。暂时篡位成功。    倒是法国&ldquo;年轻王&rdquo;路易七过得正爽,洞房花烛加金殿提名,娶了16岁的美女兼富姐亚魁当女公爵爱琳娜,顺利接班。    但是不要慌,他很快就知道这个老婆有多闹心了。    还有一件很不起眼的事: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生了一个库尔德小孩,他叫萨拉丁,意为&ldquo;真理和正义&rdquo;。    老萨家是当地望族,世代为官,赞吉就曾是他们的家丁。    所以萨的少年时代不但家学渊源,还有希腊家教补课,骑马打架喝酒泡妞也很在行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希望京东可以加强售后服务,让顾客真正买的放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