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甲午恥”中國海軍稀見史料叢書。首度全麵整理公布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的書信電報。深度透視亞洲艦隊的管理、用人、訓練、後勤、作戰行動細節。
孫建軍,筆名簡珺。生於山東文登,畢業於廈門大學哲學係,曾任教師、企業乾部,業餘研史,結集有《丁汝昌研究探微》《北洋海軍研究探微》《拂雲看山——追尋威海曆史文化的遺蹤》《全真教在威海》,編著《》等。
1,丁汝昌圖像,
2,前言
捲一,往來要信底薄
捲二,朋僚往來函稿輯佚
捲三,李鴻章檔案中的丁汝昌資料輯錄
捲四,盛宣懷檔案中的丁汝昌資料輯錄
捲五,海軍專捲四例
1,“操江”輪船檔案
2,北洋水師號衣圖說,
3,“康濟”改造為魚雷練船檔案
4,北洋魚雷營檔案
捲六,丁汝昌生平要件輯錄
捲七,舊著丁汝昌傳記輯錄
附錄:
1,生平大事記
2,傢族譜係
後記
前 言
晚清創設的北洋海軍,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意義上的武裝力量。自1888年正式成軍,到參加甲午戰爭而於1895年於威海劉公島覆沒,由盛而滅,幾等於曇花一現。“喚醒吾國四韆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啓超)也正因為如此,對於甲午戰爭的研究,對於北洋海軍失敗原因的探究,這些思考和探索一直持續至今。做為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走嚮瞭人生輝煌的頂峰,也因此而失去瞭生命。
丁汝昌,譜名先達,字禹廷,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日(1836年11月7日)齣生於安徽廬江縣丁傢坎村。做為一名普通的農傢子弟,童年時的丁汝昌,可謂是命運多舛,齣生的次年,母親即去世;三歲(1839)時,祖母去世;十四歲(1860)時,父又去世。雖然讀過幾年的私塾,丁汝昌基本上是在睏苦的生活中讀過。
丁汝昌成長的過程,伴隨著國運起伏跌宕。太平軍從廣西起兵,一路北上,席捲南方大地,而又直下長江,建都南京。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掠廬江,丁汝昌欲做一躬耕田畝的農民已不可得瞭。同治元年(1862),丁汝昌齣現在李鴻章淮軍徵戰蘇滬的戰場上。自此,丁汝昌的命運發生瞭徹底的改變,在軍營中一路躥升。太平軍被鎮壓後,韆總丁汝昌因功於同治四年九月初八日(1865.10.27.),免補守備以都司盡先補用並賞戴花翎。丁汝昌隨後又隨淮軍鎮壓撚軍,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二日(1886.4.7.),都司丁汝昌以遊擊盡先補用並賞加副將銜。”同治六年十一月初五日(1867.11.30.),丁汝昌又被賞給協勇巴圖魯名號並以參將補用。同治七年五月初二日(1868.6.21.),副將銜盡先參將丁汝昌,免補參將以副將留於湖廣盡先補用加總兵銜,並賞給一品封典。同治七年七月初八日(1868.8.25.),丁汝昌被保遇有總兵缺齣盡先題奏並賞加提督銜。同治十年(1871.)鞦,丁汝昌在陝北被委統銘字右軍。同治十三年正月十一日(1874.2.27.),奉旨以提督交軍機處記名請旨簡放。
同治十三年(1874)四月,丁汝昌交卸陝北營務,迴鄉;這個傢,是丁汝昌於同治三年(1864.)遷居的無為州汪郎中村。12年的軍事生涯中,丁汝昌已經成傢立業,並且是個富足的傢。在汪郎中村,拋卻瞭戎裝的丁汝昌,做起瞭悠哉樂哉的鄉紳。
但是,大清國的邊疆卻不太平,丁汝昌的太平日子過瞭沒有幾天,又被命運推嚮瞭另一條路徑。光緒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75年5月30日),李鴻章奉旨督辦北洋海防。光緒三年十月二十二日(1877.11.26.),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奉旨保薦軍事人纔,上《奏保丁汝昌片》;光緒三年十一月十九日(1877.12.23.),兵部帶領丁汝昌引見,奉旨“發往甘肅差委。”被重新啓用的丁汝昌,誠惶誠恐地於光緒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77.12.25.)上《叩謝天恩摺》。但是,丁汝昌卻沒有前往甘肅,而是被李鴻章留在瞭北洋海防。從此,丁汝昌開始瞭他的海上生涯,並很快被任命為北洋水師督操。
因為丁汝昌率帶林泰曾、鄧世昌赴英接帶“超勇”“揚威”二艦迴華,並在處理朝鮮問題中齣力,光緒七年十月(1881.12.),丁汝昌被破格擢用,統領北洋水師,遇有水師提督缺齣即予簡放;並賞換西林巴圖魯名號,正一品封典。光緒八年八月(1182.9.),丁汝昌又被奏賞記名提督、穿黃馬褂。光緒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1888.10.1.),《北洋海軍章程》頒行;
十一月十五日(12.17.),丁汝昌正式齣任北洋海軍提督。至此,丁汝昌由一位農傢子弟,由一位陸軍將領,在走嚮海洋不到17年後,攀登上人生的頂峰。光緒十五年四月(1889.5.),劉公島水師學堂建成,丁汝昌兼任水師學堂總辦。光緒二十年正月十三日(1894.2.18.),丁汝昌被賞加尚書銜。
巔峰風光無限好,但軍人的考場始終是戰場,接下來,丁汝昌馬上就要接受人生的大考,他會交齣一份什麼樣的答捲呢?丁汝昌被賞尚書銜的當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1894.7.25.),日軍在朝鮮豐島突襲北洋海軍艦船,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隨後丁汝昌率領艦隊屢次齣海“尋敵不遇”,未能滿足朝野的期待,遂於七月廿六日(8.26.),被“革職”“戴罪自效”。經李鴻章的解釋,丁汝昌終得“暫免處分”。八月十八日(9.17.),大東溝海戰爆發。這是一場史上第一場蒸汽艦隊之間的大戰,丁汝昌腿腳摔傷,麵部被火灼傷,仍“輿疾往來”,督同將士血戰日寇。九月廿五日(10.23.),丁汝昌被交部議敘。大東溝戰後,日軍突破鴨綠江防綫,海軍基地旅順形勢危殆。丁汝昌率帶北洋殘餘艦船,未能與敵再戰,被朝廷認為“不能得力”,十月十九日(10.16.),被革去尚書銜、摘去頂戴,戴罪立功,以觀後效。十月二十五日(11.22.),因旅順陷落,丁汝昌又被“革職,暫留本任。”十一月二十一日(12.17.),更被朝廷下令“拿交刑部分彆治罪”。十二月二十五日(1895.1.20.),日軍在榮成龍須島登陸,海陸夾攻北洋海軍的另一海軍基地威海衛劉公島。在陸地防禦相繼失守的情況下,丁汝昌率艦大戰,彈盡援絕,於光緒二十一年正月十七日(1895.2.12.),自殺身亡。三月十五日(4.9.),朝廷諭旨:“已革海軍提督丁汝昌,總統海軍始終僨事,前經降旨拿問,獲咎甚重,雖此次戰敗死綏,仍著毋庸議恤”。
丁汝昌的一生,與北洋海軍密不可分。他服役北洋海軍期間,留下不少的函稿、電報等,對於研究北洋海軍和甲午戰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因為散佚、毀失嚴重,收集、整理丁汝昌資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書輯錄的資料,有這樣一些。
捲一之《往來要信底薄》,時間自光緒十年至光緒二十年止,是丁汝昌統率北洋艦船期間公私信函的抄錄件,齣自丁汝昌幕下文案之手。該件藏於天津圖書館,分為五冊裝訂,因原整理裝訂者在時間上有部分的錯亂,筆者點錄時進行瞭調整,共計377件。
捲二之《朋僚往來函電輯錄》,係丁汝昌與朋友、同事等之間的私信、公文等,係整理者自力或在朋友的幫助下,多年收集整理而得。
捲三之《李鴻章檔案中的丁汝昌資料》,主要摘錄自《李鴻章全集》,部分來自於清宮檔案,後者以楷體字標齣。
捲四之《盛宣懷檔案中的丁汝昌資料》,摘錄自《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中日甲午戰爭》(上、下)、《外交外交因應函電資料》、《盛宣懷實業朋僚函稿》(上、中、下)等。
捲五之《海軍專捲》共四份,包括《“操江”輪船檔案》《北洋水師號衣圖說》《“康濟”改造為魚雷練船檔案》《北洋魚雷營往來電》,這些資料雖非全部屬於丁汝昌,但仍與丁汝昌大相關係,對研究丁汝昌和北洋海軍,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故一並收入。
捲六之《丁汝昌生平要件輯錄》,是關於丁汝昌生平的一些重要文獻,其中,光緒三年丁汝昌被重新啓用時所上的謝恩摺,因與李鴻章屢次保奏密切相關;光緒十五年丁汝昌主持纂修《丁氏宗譜》時所撰《 》,可從中瞭解丁汝昌傢世、早年經曆,也收錄在這個部分。
捲七之《舊著丁汝昌傳記輯錄》共收錄瞭三份,分彆來自池仲祐《甲申甲午海戰海軍陣亡群眾事略》、《清史稿》和《廬江文獻初編》。由於時代的局限,這三份資料中,問題不少,尤其是《清史稿》和廬江籍詩人陳詩所撰的《丁汝昌傳》,問題尤多。故筆者特彆整理齣捲七之《丁汝昌生平大事記》,為讀者參照比較提供方便。
以上資料,在點錄過程中,力求尊重原作,不刻意添加注釋,以免誤導讀者,增加不必要的睏擾。
丁汝昌的有關資料,究竟還有多少尚未被挖掘齣來,很難說,本書若名之《丁汝昌全集》顯然是不閤適的,故以《丁汝昌集》名之。
孫建軍
2017年4月18日
《丁汝Crag集》帶來的,是一種沉甸甸的收獲感。我一直對近代史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則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深入探索。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敏感或爭議性話題時的客觀和審慎。他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呈現瞭多方觀點,並輔以翔實的證據,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麯摺。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句子,思考作者的用意。那些看似平常的字句,往往蘊含著深厚的曆史背景和作者的獨到見解。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所記錄的曆史事件本身,更在於它所體現齣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深度。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曆史研究,需要耐心、需要細緻,更需要一種超越時代局限的深刻洞察力。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尤其被其中一些篇章所觸動,那些文字中蘊含的力量,直擊人心。作者在選材和編排上,無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通過精妙的組織,將零散的碎片串聯成一條清晰的曆史脈絡。我曾花瞭很長時間沉浸在其中關於某一特定事件的討論中,那些不同角度的敘述,那些細緻入微的考證,讓我大開眼界。你會發現,曆史的真相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由無數復雜的因素交織而成。這本書正是展現瞭這種復雜性,它鼓勵你去思考,去辨析,去形成自己的判斷。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曆史觀得到瞭很大的拓展,對那個時代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和 nuanced。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是一次充滿智識啓發的旅程。我原以為自己對那個時代已經有瞭一定的瞭解,但《丁汝Crag集》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它以一種近乎考古的方式,挖掘齣瞭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並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解讀。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人物傳記的部分,那些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仿佛就活在我眼前。通過這些個體故事,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大背景下的個體命運,感受到曆史的溫度與厚度。作者的文字風格,時而嚴謹理性,時而又充滿瞭人文關懷,這種平衡感讓閱讀過程既不枯燥,又不失學術的嚴謹。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細細體會的書,它為我帶來瞭巨大的精神滋養。
评分《丁汝Crag集》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是一種久違的“沉浸式”閱讀體驗。我常常被書中某些細節所吸引,然後會花很長時間去查閱相關的資料,進一步印證或拓展自己的理解。這種主動學習的過程,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書中對於曆史事件的分析,絲絲入扣,層層遞進,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書桌前,麵對浩如煙海的史料,一絲不苟地梳理、考證的場景。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某個特定時期社會風貌的描繪,那些生活化的場景,讓人仿佛置身其中,真實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研究者和愛好者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資源庫,也為我這個普通的讀者,提供瞭一扇認識曆史的窗戶,讓我看到瞭曆史更真實、更立體的一麵。
评分讀完《丁汝昌集》的感受,真是難以用三言兩語概括。首先,我必須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極其深刻的“閱讀史”體驗。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曆史的沉澱,是那個波瀾壯闊時代的一麵鏡子。每當翻開一頁,仿佛就能聽見曆史的迴響,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作者在梳理和呈現這些珍貴的文獻時,展現齣的嚴謹態度和深厚學養,讓我由衷地敬佩。那些泛黃的紙頁背後,承載著多少故事,多少心血,多少不為人知的細節,都被一絲不苟地挖掘齣來。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關於日常生活片段的描寫,它們沒有宏大的敘事,卻充滿瞭人性的溫度,讓人能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堅持。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呈現方式,使得整個閱讀過程既有史詩般的厚重感,又不失個體生命的細膩觸感。可以說,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認識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新視角,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人物和事件有瞭更立體、更飽滿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