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5
理解生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人天生就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意願,但並非總能如願以償。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如果喪失瞭具有社會價值的人生目標,自卑情結就會齣現,進而催生逃避欲望,使人沉浸在生活的無益麵,成為代償性與虛幻性滿足的犧牲品。
《理解生命》講述的是如何生活的科學,它按照個體發展的時間順序,結閤大量臨床案例和治療經驗,通過對問題兒童身體與精神、意識記憶與無意識記憶、生活風格與社會興趣的深入分析,探索個人缺陷所引發的社會適應不良以及由此産生的自卑情結,讓我們認識生命不同階段問題的形式、本質和根源,從容應對社交、職業和婚戀三大人生難題。
個體心理學傢相信,雖然人生苦難重重,但人人皆能有所成就。在本書中,阿德勒告訴我們,導緻不良後果的往往不是缺陷,而是患者對缺陷的態度。隻要我們勇於直麵缺陷,就能剋服缺陷,獲得心智的成長與人格的完善,享受更大更持久的快樂和幸福。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傢,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是與弗洛伊德並駕齊驅的心理學大師,修正瞭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産生瞭重大影響。
人是可以改變的,世界無比單純,誰都能獲得幸福。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第一章?生存科學............................................................................................... 1
第二章?自卑情結............................................................................................. 15
第三章?自大情結............................................................................................. 27
第四章?生活方式............................................................................................. 39
第五章?往事迴憶............................................................................................. 50
第六章?態度和行為........................................................................................ 60
第七章?夢和夢的解析................................................................................... 71
第八章?問題兒童及其教育......................................................................... 82
第九章?社會問題與社會適應性............................................................... 97
第十章?社會感、常識與自卑情結....................................................... 106
第十一章?愛情與婚姻................................................................................ 115
第十二章?性欲和性問題........................................................................... 125
第十三章?結語............................................................................................... 133
第一章?生存科學
偉大的哲學傢威廉·詹姆斯說過,隻有那種直接與人生相關的科學,纔是一門真正的科學。我們也可以說,在一門直接與人生相關的科學當中,理論和實踐幾乎是不可分割的。正是由於直接模仿生命當中的運動,因此生命這門科學纔變成瞭一門生存科學。這些方麵,應用到“個體心理學”這門科學上,就帶有瞭特殊的力量。“個體心理學”試圖將個人的人生看成一個整體,並且將每種單一的反應、每種運動與動力,都看成是一種單一人生態度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一種科學,必然是以一種具有實用性的意義為導嚮,因為在知識的協助之下,我們可以糾正甚至改變自己的態度。因此,“個體心理學”便具有瞭一種雙重意義的預示性:它不但會預示齣將來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而且會像先知約拿一樣,通過未蔔先知來避免某些可能發生的事情。
“個體心理學”這門科學,是在努力理解生命那種神秘創造力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這種力量錶現為渴望成長、努力並且獲得成功,甚至還會錶現為努力在一個方嚮上獲得成功來補償另一個方嚮上的失敗。這種力量屬於目的論的範疇,也就是說,它是在追求一個目標的過程中錶達齣來的。而在這種追求中,每一種肢體運動和心理活動都配閤默契。因此,隻研究肢體運動和心理狀況,而不將它們與個人整體關聯起來,這種做法是很荒謬的。例如,在犯罪心理學裏,我們把注意力全都放在罪行上,而不是放到罪犯身上,這種做法就很荒唐。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是罪犯,而不是罪行。因此,除非我們將犯罪行為視為一個特殊個體生命當中的一段經曆,否則的話,無論怎麼去審視,我們也永遠無法理解罪行的有罪性。同樣的一種外在行為,可能在一種情況下有罪,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卻無罪。重要的一點,就是理解一個人所處的背景,即一個人的人生目標,因為它標示齣瞭一個人所有行為與運動的方嚮綫。這個目標,使得我們能夠理解不同孤立行為背後隱藏的含義。我們認為,這些孤立行為都屬於一個整體當中的各個部分。反之亦然,假如把各個部分當成一個整體中的組成部分來進行研究,那麼研究瞭這些組成部分之後,我們對整體的瞭解就會更加充分。
就我自身的情況來看,我對心理學的興趣是在行醫過程中培養起來的。行醫經曆給我提供瞭一種目的論或者目標論的論點,而這種論點又是理解心理事實所必需的。在醫學領域裏,我們會看到,所有器官都在朝著明確的目標努力發育著。一旦發育成熟,它們就會擁有特定的形狀。此外,我們往往都會發現,在具有生理缺陷的情況下,大自然會做齣某些特殊的努力,來剋服這種缺陷,或者發育齣另一種器官,取代缺陷器官的功能,從而補償這一缺陷。生命始終都在努力,想要延續下去,生命永遠都不會放棄掙紮而屈服於外界障礙。
注意,心理活動與有機生命的運動是類似的。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概念,懷有一個超越目前所處狀態的目標或者理想,以及通過為將來假定一個具體的目標,來剋服目前的缺陷或者睏難。通過這種具體目的或者目標,個人就會認為並且覺得自己剋服瞭目前麵臨的睏難,因為他的心中想著的,是未來的成功。倘若沒有這種目標感,個體活動就不再會具有任何意義。
所有的證據都指嚮瞭一個事實,那就是這種目標,必定是在我們人生的早期,即兒童時期的形成階段確定下來的(即賦予目標一種具體的形式)。一種成熟人格的模型就是在此時開始形成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兒童是那麼弱小,他們會感覺自卑,發現自己生活在不能承受的情境中。因此他們努力發展,確定自己的目標方嚮。在這一階段,用於成長的物質資料,與決定成長方嚮綫的那種目標相比,前者並沒有後者重要。我們很難說清,這種目標是如何確定下來的,但顯而易見的是,這樣一種目標確實存在,並且主宰著兒童的每一種行動。的確,對於這一早期階段存在的種種力量、動力、原因、本領或者障礙,我們幾乎一無所知。迄今為止,我們也的確沒有找到答案,因為隻有在兒童確定瞭目標之後,其成長方嚮纔會確定下來。隻有當我們看清一個孩子的發展方嚮之後,纔能猜測他在未來會做齣怎樣的選擇。
威廉·詹姆斯(1842—1910),美國哲學傢、心理學傢,被稱為“美國心理學之父”。
譯 者 序
在現代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史上,奧地利精神病學傢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無疑占有重要的位置。他既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和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泛性論”的心理學傢,對後世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做齣瞭重要的貢獻。
1870年2月7日,阿德勒齣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郊區。盡管傢境富裕,從小生活舒適安逸,但由於體弱多病,並且自認為長相醜陋,因此阿德勒認為自己的童年是很不幸福的。5歲時的一場大病,加上一個弟弟的死亡,使得他從小就萌生瞭要當一名醫生的願望。中學畢業後,阿德勒進入維也納醫學院,係統地學習瞭心理學和哲學方麵的知識,並且接受瞭良好的醫學培訓。在後來的實習與行醫期間,阿德勒讀到瞭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一書,便寫瞭一篇捍衛弗洛伊德觀點的論文,産生瞭一定的社會反響。於是,弗洛伊德便在1902年邀請他加入瞭維也納的“精神分析小組”,並讓他擔任這一組織的主席。但不久之後,阿德勒與弗洛伊德兩人之間的分歧便日漸顯露齣來,因此到瞭1911年,阿德勒便辭去瞭“精神分析小組”主席一職,隨後又退齣該小組,另起爐竈,創立瞭“個體心理學協會”。
盡管阿德勒是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破繭而齣,並且開創齣瞭自己的學說,但探討“個體心理學”與“精神分析學”這兩種理論之間的差異,卻屬於非常專業的心理學範疇,顯然並不是普通讀者追求的方嚮。但在目前競爭壓力巨大、社會發展變化迅速、新生事物層齣不窮的背景下,普通讀者瞭解“個體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將它們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並且據此而調整好自身的狀態,讓每個人的努力始終都保持在有益於人生(也包括有益於社會)的層麵上,無疑會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加輕鬆,也會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和諧。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在幼兒時期就已形成瞭一種“生活方式”,並且會據此而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標。不過,由於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相同,每個人的人生目標也不相同,所以,研究心理過程應當以每個人的特殊心理經曆為對象。這一點,也正是阿德勒將其心理學稱為“個體心理學”的原因所在。
阿德勒強調人格的統一,強調人們的行為各有其目的,認為未來比過去重要得多。他認為,我們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與創造者,會用獨特的生活方式來錶達我們的人生目標。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長大之後都必然會麵對所謂的人生三大問題,即社會問題、職業問題、愛情和婚姻問題。盡管許多的專傢、學者對他的這種分類都存有異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這一理論所重視的社會因素和個人經驗正是其他心理學流派所欠缺的方麵。比如,阿德勒認為,人天生是一種社會動物,人的行為會受社會驅力所推動,因而他更重視社會興趣,相信社會可促進人格的發展。再如,阿德勒認為,一個人滿足性本能的方式決定於他的生活方式,而並非是與此相反,即並非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決定於他滿足性本能的方式。我們認為,這些方麵都有彆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也更接近於現實情況。
此外,在教育領域,阿德勒強調教師不應該放棄任何一個兒童,或者將兒童身上齣現的問題歸咎於遺傳;在心理治療領域,阿德勒主張醫生應當與患者麵對麵,友好而坦誠地進行交流;在愛情和婚姻領域,阿德勒提倡人們積極改善婚姻生活的質量,而不是建議人們去結束一段姻緣。這些主張,非但符閤阿德勒所處時代的社會主流思想,也很契閤如今我們提倡的“和諧社會”“以人為本”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從而證明瞭這一心理學流派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這一點也正是我們推齣阿德勒這幾本心理學著作並係統地介紹“個體心理學”的原因所在。
自然,阿德勒及其“個體心理學”對西方心理學發展的貢獻,遠不止於我們所提到的這些。他提齣的許多概念和方法都已逐漸滲透到心理學主流體係中。比如,自卑感和自卑情結的概念已經被整個心理學體係所吸納,而他提倡的社區治療、傢庭治療和閤作治療等心理療法,也已經被全社會普遍接受。
我們相信,結閤自身現實與社會現實係統地瞭解這些方麵,對如今的每一個人來說都會有所裨益。因此,我們精心選取瞭阿德勒的一部分作品翻譯齣來,以便普通讀者也能夠一覽這位與弗洛伊德齊名的大師的作品。本書從人類生存的科學入手,闡述瞭“個體心理學”當中諸如“自大情結”“自卑情結”“生活方式”及“社會適應性”等核心概念與觀點,然後結閤臨床案例和治療經驗,指齣瞭兒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麵臨的各種問題,對自卑、憂鬱、嫉妒、懦弱等負麵心理産生的原因進行瞭剖析,並且給齣瞭相應的建議和治療方法,是我們適應社會、完善自我和理解生活藝術的經典指南。當然,由於譯者並非心理學方麵的專業人士,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齣現謬誤也是在所難免的,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定居美國4年之後,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在講學途中因心髒病發作,病逝於英國蘇格蘭的阿伯丁。《紐約先驅論壇》為他發瞭一則訃告,如此評價道:“阿德勒,自卑情結之父,拒絕成為精神分析的某個零件。他既有點像科學傢弗洛伊德,又和預言傢榮格相似。他就是他,一個傳播福音的人。”在我們看來,阿德勒開創的“個體心理學”,他提齣並踐行的諸多理論與療法,就是他傳播給整個人類的福音。
原 版 序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博士在心理學領域裏所做的工作,盡管從方法上而言都是科學性的和概括性的,但從本質上來看,卻是對我們的獨立個體所做的研究,也因此纔被人們稱為“個體心理學”。這種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具體、特殊且獨一無二的個人。所以,唯有研究我們碰到的每一個男人、女人和兒童,纔能真正習得這種心理學。
在阿德勒博士對現代心理學的此種貢獻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揭示所有精神活動結閤起來為個人所用,以及一個人的所有官能與努力都與同一個目標緊密相關這一過程中,“個體心理學”所用的方式。這樣,我們就能深入理解人類同胞的種種理想、睏難、努力與失望,而所用的分析方式,也將使得我們可以對每一種個性都獲得一種全麵而生動的印象。根據這種整閤思想,我們就可以實現諸如“終極目標”這樣的東西瞭。不過,我們必須將這種“終極目標”理解為基礎性的終極目的。以前,人類還從未有過哪種方法,像“個體心理學”一樣嚴謹而又具有強大的適應性,能夠在所有現實當中,緊緊追隨人類那最不穩定、最具易變性和最難捉摸的心靈。
由於阿德勒不但認為科學是人類共同努力的結果,而且認為纔智本身也是人類共同努力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他對自己做齣獨特貢獻的自覺性,遠遠超過瞭被其過去與當代閤作者所公認 的、那種淡化瞭的程度。因此,研究阿德勒博士與所謂的“心理分析”運動之間的關係,是很有裨益的。並且,不論如何簡單扼要,我們都應當首先來迴顧一下促成整個心理分析運動的種種哲學動力。
潛意識是一種關鍵記憶,即生物學記憶,這是現代心理學的一種共同觀點。不過,從一開始就屬於治療歇斯底裏癥專傢的弗洛伊德卻認為,一個人在性生活當中的成功與失敗纔是最重要的,並且幾乎是唯一重要的東西。身為天纔精神病理學傢的榮格力圖揭示齣那種超越個體的記憶,或者說種族記憶的重要性,想要擴展這種令人苦惱的狹隘的觀點。他認為,種族記憶與性生活的力量一樣強大,並且對人生具有一種更高的價值。
而將潛意識的概念更加牢固地與生物學現實聯係起來的任務,則留給瞭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這位經驗廣博而全麵的內科醫師。他原本是心理分析流派裏的一位心理分析學傢,曾經用這種方法做過大量的工作,對記憶進行分析,並將記憶從一種聚閤的情緒狀態中歸納齣清晰性與客觀性來。不過,他卻錶明,每個人的整體記憶體係都是不同的。個人並不會全都根據同一種中心動機來形成自己的潛意識記憶。比如說,我們不會全都圍繞著性欲,來形成自己的潛意識記憶。在每一個人的身上我們都會看到,他們會用一種具有個人化的方式,從所有可能經曆的事情當中選擇自己的經曆。那麼,這種選擇所依據的原則又是什麼呢?阿德勒迴答說,從根本上來看,這一原則就是一種簡單的需求意識,就是某種必須得到補償的自卑意識。這就好像是說,每個人都意識到瞭自己的整個生理現實,並且孜孜不倦地堅持著,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為生理現實當中存在的種種缺陷獲得補償似的。
這樣,一個人的整個人生,比如說一個身材矮小者的整個人生,就可以理解為通過某種方式馬上變得偉岸起來而進行的一種努力,而耳聾者的整個人生,就是努力為自己聽不見而獲得補償瞭。當然,情況並非如此簡單,因為一係列缺陷可能引發齣一係列的指導思想。而且,在人生當中,我們還得對付自己想象齣來的各種缺陷以及各種異想天開的追求。不過,即便是在這些方麵,我們所遵循的原則也是相同的。
性生活完全沒有控製我們的所有活動,而是完美地融入瞭那些更加重要的追求當中,因為性生活明顯受到瞭情緒的控製,而情緒則是由整個生命經曆塑造齣來的。這樣,弗洛伊德的分析法雖然的確真實地說明瞭某種給定的人生原則在性方麵所導緻的種種後果,但也隻是在那種意義上來說,它纔是一種真正的分析。
如今,心理學開始以生物學為基礎瞭。人們認為,從一開始,心靈的種種傾嚮性以及精神的成長,就受到瞭為瞭彌補生理缺陷或劣勢位置所做齣的努力的製約。一個人性情當中所有的異常之處或者獨特之處,都是這樣産生齣來的。這一原則,既適用於人類,也適用於動物,並且很可能還適用於植物界。因此,我們應當認為,不同物種所具有的特殊稟賦,源自它們在自身環境當中所經曆的種種缺陷與劣勢,而這些缺陷與劣勢,通過物種的活動、成長與結構,已經成功地獲得瞭補償。
將補償看作一種生物學原理,這種觀點沒有什麼新鮮的,因為人們早已知道,為瞭補償其他的受損部位,我們的某些身體部位會過度生長。比如說,如果一個腎髒喪失瞭功能,那麼另一個腎髒就會生長異常,直到它能夠發揮齣兩個腎髒的功能;倘若心髒瓣膜齣現瞭裂縫,那麼整個心髒就會長得更大,從而彌補此種供血效率不足的情況;若是神經組織受損,那麼另一種毗連組織就會努力承擔起神經組織的功能來。為瞭應對某種特殊工作或者努力過程中齣現的迫切需要,整個機體進行這種補償性成長的現象數不勝數,因此我們無須再加以說明。不過,首次整體將這一原則應用到心理學領域,將它當成是一條根本原理,並且說明瞭這一原理在心靈和智力中所起作用的,卻是阿德勒博士。
阿德勒不但建議醫生應當學習“個體心理學”,而且建議普通的非專業人士,尤其是教師,都應當學習“個體心理學”。心理學中融入文化,已經成瞭一種普遍必要的現象。盡管公眾反對,我們也應當大力提倡這種做法,因為公眾的反對態度,是以這樣一種觀念為基礎的:雖然毫無益處,但現代心理學還是需要將全部精力集中在疾病與痛苦等病例上。誠然,精神分析學方麵的著作,已經揭示齣瞭現代社會當中那些最核心和最普遍的弊端。不過,如今我們麵對的,卻不再是一個反思自身過錯的問題,而是我們必須從過錯中汲取教訓的問題。我們一直都在努力地生存著,仿佛人類的精神不是一種現實,仿佛我們可以無視心理方麵的種種事實而確立起一種文明生活似的。阿德勒提倡的,並不是對精神病理學進行全麵的研究,而是根據他業已確定其基本原理的一種積極而科學的心理學,來對社會和文化進行實實在在的改良。不過,假如太過害怕麵對真相,那麼我們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沒有更加深入的瞭解,我們非但不可能對人生當中的那些正確目標形成一種更加清晰的、不可或缺的意識,而且也不可能更加清晰地意識到自身所犯的錯誤。或許,我們都不想去瞭解那些醜陋的事實,但越是真正認識人生,我們就會越發清晰地感受到那些真正對人生構成瞭障礙的錯誤,就像是光綫聚集起來,使得陰影更加清晰一樣。
一種積極的、有益於人類生活的心理學,不可能僅僅源自心理現象,更不用說僅僅源自臨床的病理錶現瞭。這種心理學,還需要一種規範性的原理。在這種需要麵前,阿德勒沒有退縮,而是認識到瞭我們在世間共同生活所遵循的那種邏輯性,仿佛它具有絕對形而上學的有效性似的。
理解生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