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李楊自述》是第53屆*佳藝術貢獻銀熊奬獲奬影片——《盲井》導演李楊自述的心路曆程
十二年的堅持,“盲係列三部麯”由此啓程
中國第六代電影導演的夢想之路
迴憶與啓示,獨立電影的艱難和一個電影人倔強的堅守
該書為作者的成長自述,涉及青年、留德時期及早期片子,特彆是電影《盲井》拍攝的起始與艱辛等。作為中國*執著的獨立製片人和導演,李楊對自己的經曆和內心都有其固有的獨特視覺,而這些正是中國當代知識分子所需要的。因此,該書的記述既有電影片場的拍攝技藝與隱秘,又有人生現場的積極與悲憫,是一部對電影愛好者和嚴肅知識分子及李楊的影迷都具價值的切身之作。
李楊,曾為國傢話劇院演員,後考入廣播學院導演係,中途退學赴德國自由大學攻讀藝術史,又於慕尼黑大學專修戲劇影視理論,並獲導演碩士專業學位。2003年任編劇及導演完成的電影《盲井》獲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佳藝術貢獻銀熊奬,以及第5屆法國杜維爾電影節、第2屆紐約崔貝爾電影節、荷蘭海岸電影節、比利時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金馬國際電影節或*佳導演、或*佳編劇、或*佳影片等多項大奬。2007年拍攝“盲”係列第二部《盲山》在國內公演。
2016年“盲”係列第三部《盲.道》拍攝完成,現已入院定檔為2018年2月2日。
我做為李楊電影觀眾的時間,比做為大學同學的時間長得太多太多,也因此,對他的瞭解更多來自電影。看過這本書,發現對他的認識大多靠譜。這本書,他曾想起名《隨意而為》,其實我私下不太認可,因為李楊的價值與一定會有的痛苦,都恰恰來自他的不隨意。當下的中國電影,人民幣比人民重,錢途比前途更清晰。這其中的李楊或許真是個“一意孤行”者。但他不會獨行,路還長,時代終究不會走嚮盲道。可能一意孤行者,隻是提前齣發的人吧。
——白岩鬆(著名節目主持人、記者)
李楊是我認識的非常執著的電影導演,十幾年時間隻拍瞭三部故事片。這三部與賺錢無關,都是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和底層百姓生活的電影。他的新書記錄瞭他“一意孤行”的腳印和一個獨立製片電影導演的酸甜苦辣。李楊的文字一如他的電影,平鋪直敘,不嘩眾取寵,真實,不裝,不矯情,直舒情懷,都是乾貨。李楊是一個純粹得不到黃河心不死的犟人,堅守著他的情懷和電影人對社會的那份責任。
——馮小剛(著名電影導演、編劇、演員)
1985年李楊與我一同考入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電視係導演專業,從此我倆結緣。
李楊是一個典型的帥小夥,雙眼皮大波浪頭,我到現在也沒整明白他頭發到底燙過還是自來捲。總之小夥帥呆瞭、酷斃瞭,簡直無法比擬瞭,我自愧不如。他的綽號:“廣院十大感覺之一”。
李楊專業課紮實,有纔有料,體育成績更讓我驚訝。平時沒見過他體育鍛煉,但在新生運動會上, 4×100米接力賽上導演班獲得冠軍,他最後一棒速度之快,12秒以內。
我和李楊分在一個寢室。有一次,我們倆去蹭理工科圖書館座位復習,理工科學生仰仗人多勢眾要趕我們走。在爭執推搡之時,李楊大喊一聲:來,我們兩人打你們十個!平時溫文爾雅之人,戰時如此暴烈,讓我驚訝!
大學兩年,突然有一天李楊給我說準備退學,我以為他是開玩笑,沒想到是來真的。1987年他自廣播學院退學後,赴德國西柏林自由大學攻讀藝術史。其後,在慕尼黑大學專修戲劇影視理論。1992—1995年,在科隆完成導演碩士學業。
在學習期間,他為德國電視颱拍攝瞭三部紀錄片,後麵也拍瞭不少好片子。但*讓觀眾熟知的還是他在2003年完成電影處女作《盲井》。這又一次讓我驚訝。
該片獲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佳藝術貢獻銀熊奬,第5屆法國杜維爾亞洲電影節*佳影片、*佳導演、*佳男演員、*佳影評人、*受觀眾歡迎五項大奬,第2屆美國紐約崔貝卡電影節*佳故事片奬,2003年荷蘭海岸電影節*佳影片和文學大奬等等,各項大奬拿到手軟。在法國《電影》雜誌評齣的2003年全球十佳影片中,《盲井》排名第二,但一直沒有獲得內地公映的機會。時隔4年,完成“盲”係列的第二部《盲山》,並首次在中國內地正式公映。
說起電影《盲井》,他不僅讓李楊名聲鵲起,更讓王寶強這個當時在電影製片廠門口趴活兒的、數以韆計的草根群眾演員之一一炮打響,成名成角。很多觀眾朋友可能以為馮小剛的《天下無賊》纔是王寶強的電影處女作和成名作,事實上《盲井》纔是。
當時選王寶強齣演主角的時候還有一段插麯:李楊讓副導演從群眾演員中挑選一個質樸、接地氣的農村娃來演一個主角。副導演推薦瞭一批人過來麵試,李楊誰都沒看上,我估計他也沒細看。又讓重新推薦一批過來。其實王寶強在*一批中已經去過瞭,第二次副導演又讓王寶強過去。而這一次,李楊終於慧眼識珠選上瞭寶強。寶強後來也給我說,李楊導演纔是他真正的伯樂,是他真正進入演藝圈的領路人。
李楊導演的《盲井》《盲山》震撼中外。他如何從一個電影學生,演變成一把插中社會陰暗麵的利刃,過程和原因一定精彩絕倫。這本自述會是帶我們更深層地瞭解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年代的一個切口,也許還啓發瞭對未來的看法。
——徐剋(著名香港電影導演、編劇、監製)
《盲井》是李楊導演的電影處女作,也是我演藝生涯中獲得的*一個角色。可以說沒有李楊導演就沒有《盲井》,更沒有王寶強。這部電影能呈現在觀眾麵前,可以說是我們用生命賭注換來的。整個拍攝經曆瞭太多不為人知的艱辛,感謝李楊導演當時的堅守,纔有瞭《盲井》這部好看的電影。
——王寶強(著名演員)
“赤子”李楊,心眼不盲 / 1
自序 / 5
朋友的說道 / 7
夢想的種子 / 1
夢想的種子開始發芽 / 5
內心的糾結 / 13
考上北京廣播學院 / 17
第一次拍片 / 27
在德國苦尋 / 30
拍攝《婦女王國》 / 41
《歡樂的絕唱》和《痕》的拍攝 / 55
迴國的糾結 / 66
我給黃導做助手 / 71
終於迴國瞭 / 77
買下《神木》改編權 / 80
在煤礦的種種經曆 / 83
逃過一劫 / 95
著手建立劇組 / 102
漫漫拍攝路 / 118
井下拍攝的艱辛 / 138
轉場 / 146
王寶強與妓女小紅 / 156
殺青瞭 / 161
後期製作的煩惱 / 178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邀請 / 191
無錢的廣告與媒體公關人 / 193
獲奬瞭 / 204
幾多歡喜幾多愁 / 214
拿瞭美國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大奬 / 217
“赤子”李楊,心眼不盲
楊錦麟
(著名媒體人,錦綉麒麟傳媒創始人)
與李楊隻有數麵之緣,前些時候在微信上,李楊提齣要我為他的第一部自述寫序,我的確有些驚訝,其實我們並不熟,但我很爽快地應允瞭下來。
在此之前,隻知道他是電影《盲井》《盲山》《盲.道》的導演,對他瞭解不多。正式和他見麵暢談,是去年的“兩會”期間,我們在北京飯店,喝著茶,聊著天,彼此找到瞭很多話題和理念的契閤點。那天李楊穿瞭一件皮衣,遠遠走來,貌似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飛行員,帥極瞭,印象深刻。
真正瞭解李楊,還是讀瞭這部書稿之後。我知道他的身世,知道李楊一傢在“文革”期間的遭遇,知道他雖然隻完整的讀過小學一年級,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考上瞭大學。後來他告彆瞭體製,義無反顧地前往德國留學。在拿到碩士學位後毅然迴國,一切歸零之後再齣發。他從紀錄片入手,最終實現瞭故事片電影導演的抱負,完成瞭《盲井》《盲山》《盲.道》係列電影。他的不懈努力,終於獲得瞭迴報,成為電影界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導演之一。
很多人隻是知道他的“三盲”,但李楊在藝術生涯中涉獵甚廣。他當過話劇演員,拍過實驗電影,拍過紀錄片,繼而成為電影導演,緻力於“盲係列”電影拍攝的同時,他寫劇本,拍公益廣告片,參加各種各樣涉及紀錄片、電影的評選活動……
在為數不多的幾次見麵中,李楊總和我提起他母親,提起瞭臥床多年的母親對他的影響。他在這部書稿中,滿懷深情地寫到瞭母親的堅忍、堅韌、堅強,寫到瞭母親對他以及兩位弟弟的言傳身教。感覺得到他是個孝順的孩子,心地善良;傢庭在苦難年代裏的遭遇,對李楊至今快意恩仇、嫉惡如仇的性格,必然有其直接或間接的熏陶。
李楊與我弟弟同年,“文革”對於他而言,能留下的記憶,是父親受到迫害和父親被迫害緻死。這些經曆都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精神創傷,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終生揮之不去的陰影。我們力圖忘掉它,卻很難,即便是選擇性的記憶或選擇性的遺忘,都無法忘卻這一段億萬人見證和參與的共和國曆史滄桑。
從這一點來看,我們都是共和國藤上的苦瓜,一代苦瓜能換取改革開放年代的到來,代價昂貴,但也值得。我們的蹉跎歲月,青春年華不再,但這一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經曆,也讓我們任何時候都不敢怠惰,不敢偷懶,不敢投機取巧,不屑麯意迎閤,不屑奉承權貴,即便一身清貧,也無意俯首帖耳,永遠試圖站立著,“視大人而藐之”。我從李楊的電影和紀錄片,從他人生曆程可以看齣,他的那根傲骨還在,他還在努力,還在堅持。我從他身上也看到瞭自己,看到瞭很多和我們相似的人的身影。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生人,都懷揣著程度不同的情懷和使命感,無論現實多麼殘酷無情,情懷和使命感都在。我們無法準確描繪齣我們這一代人的情懷和使命是什麼,但我們知道,要讓我們這一代中的多數人苟且偷生,醉生夢死,或漠然無覺,置身世外,是很難做到的。李楊的“三盲”體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堅持不懈,一種擇善固執。從《盲井》到《盲.道》,漫長的十二年,並不是李楊的創作能力衰減瞭,而是另有原因。麵對另一種擇善固執的體製,要有足夠的韌勁、足夠的耐性、足夠的體能和足夠的信心。李楊可以選擇放棄,但他沒有;李楊可以選擇妥協,但他沒有;李楊可以選擇對抗,但他沒有。在今天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當烈士是輕而易舉的,當勇士是必須的。這種勇士,不僅需要韌的戰鬥,也需要充沛的精力,要有一種跟你對視,但絕不第一個眨眼的智慧。
給這本書作序,提筆時,我想起瞭“赤子之心,於今為烈”這一句古話。共和國有很多像李楊這樣的赤子,心地善良、做人純粹、意誌堅定,認準瞭方嚮,矢誌不渝地往前走,韆辛萬苦,不撞南牆不迴頭。這一點,李楊做到瞭,他應該還可以做得更好。
我相信,我應該有機會和李楊在影視領域裏閤作一把,給這本書作序,或許可以說是“投名狀”,希望是閤作的第一步。
赤子李楊,心眼不盲。
讀到《一意孤行:李楊自述》的書名,我的腦海中瞬間浮現齣許多與“孤行”相關的意象:雪地裏踽踽獨行的身影,荒漠中獨自跋涉的旅人,或是人群中堅持己見的異類。李楊這個名字,對我而言,本身就帶有一種獨特的印記,而“自述”則更增添瞭一份親切感和真實性。我一直認為,最動人的故事,往往來自於最真實的個體經驗。這本書,無疑給瞭我一個深入瞭解一位特殊人物內心世界的機會。我猜測,李楊的“一意孤行”可能源於他對某種信念的堅守,或是對某種藝術、某種事業的極緻追求。這種“孤行”的背後,必然伴隨著巨大的勇氣和犧牲,也一定充滿瞭旁人難以理解的堅持和熱愛。我非常想知道,是什麼樣的經曆,讓他如此堅定?又是什麼樣的目標,讓他義無反顧?他是否會在書中袒露內心的掙紮與脆弱?抑或是在迴顧過往時,帶著一種釋然與豁達?我期待在這字裏行間,找到那些觸動人心的瞬間,那些關於選擇、關於堅持、關於夢想的深刻思考。或許,這本書會像一股清流,在喧囂的塵世中,為我們帶來一份寜靜的思考。
评分這本《一意孤行:李楊自述》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強烈的個人風格,預示著作者李楊將以一種堅定、不妥協的姿態,剖析自己的人生軌跡。我一直對那些敢於直麵內心、分享真實生命故事的個體充滿好奇,因為在他們的敘述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個體命運的起伏,更能窺見時代的洪流和人性的復雜。這本書究竟會是怎樣的“一意孤行”?是性格的堅持,還是命運的抉擇?是纔華的綻放,還是坎坷的跋涉?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跟隨李楊的筆觸,去感受他一路走來的心路曆程。或許,在那個“孤行”的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艱辛與熱愛;或許,那份“一意”的背後,是對某種真理的執著探尋。我很好奇,他會在書中描繪怎樣的過往?是童年的懵懂,青年的迷茫,還是壯年時的銳意進取?是哪些關鍵的時刻,塑造瞭他今天的模樣?是哪些經曆,讓他做齣瞭那些在旁人看來“一意孤行”的決定?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自傳,更能成為一麵鏡子,摺射齣我們在人生道路上也會遇到的睏惑與選擇,讓我們在共鳴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评分“一意孤行”這四個字,自帶一種不容置疑的決絕和獨立的精神氣質。當它與“李楊自述”結閤在一起時,我便立刻被吸引瞭。在我看來,一個能夠冠以如此書名來概括自己人生的人,必然是一位有著深刻洞察力和堅定意誌的個體。我非常好奇,李楊的“一意”體現在哪些方麵?是他在某個領域有著超乎尋常的天賦,並因此選擇瞭與眾不同的道路?還是他在麵對重大抉擇時,能夠不畏流言蜚語,堅持內心的聲音?“孤行”則更讓我聯想到一種獨立行走、不隨波逐流的姿態。我相信,在任何一個人的生命旅程中,都會有這樣一段或長或短的“孤行”時期,在那段時期裏,我們可能需要獨自麵對挑戰,獨自消化痛苦,獨自品味成功。這本書,或許會為我們揭示李楊是如何走過這些“孤行”的時刻,他是如何從中汲取力量,又是如何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天空。我期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心靈的觸動,讓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中,是否也有過需要“一意孤行”的時刻,以及我當時是如何應對的。
评分《一意孤行:李楊自述》這個書名,給我一種強烈的畫麵感和情緒張力。它預示著這不僅僅是一份平鋪直敘的傳記,而更像是一場內心的獨白,一次靈魂的呐喊。李楊,這個名字我可能曾在某個領域聽到過,但具體是怎樣的人物,卻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好奇。他為什麼會“一意孤行”?是齣於對某種理想的執著追求,還是因為與世俗格格不入的個性?“自述”則意味著,我們將直接傾聽他自己的聲音,感受他內心的波瀾。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那些塑造瞭他獨特人生軌跡的瞬間。或許,他會坦誠地講述那些充滿荊棘的道路,那些孤獨的夜晚,以及那些在彆人看來是“任性”的決定。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力量,一種不屈的精神,一種麵對人生風雨時的堅定。我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能體會到那種“一意孤行”背後所蘊含的勇氣和智慧,並從中獲得某種啓示,激勵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能保有那份不輕易妥協的勇氣。
评分“一意孤行”,這四個字瞬間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像是一種宣言,一種態度的昭示。當它與“李楊自述”組閤在一起時,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一探究竟。我猜測,李楊並非是那種安於現狀、隨波逐流的人,他的生命一定充滿瞭麯摺和不凡。他如何定義自己的“一意”?是堅持某種藝術理念?是追求某種學術上的突破?還是在個人生活中,遵循著一套不為外界所理解的原則?而“孤行”,更讓我聯想到一種孤獨的堅持,一種不被理解的堅持,甚至是一種與整個世界為敵的堅持。我好奇,他在“孤行”的道路上,是否曾感到過絕望?是否曾有過動搖?他又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他能夠一直走下去?我期待在這本自述中,能夠看到他剖析自己內心的深層動機,看到那些不為人知的付齣和掙紮。這本書,或許會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一扇通往獨特心靈世界的門,讓我得以窺見那些隱藏在“一意孤行”背後的,深刻的人生哲學和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