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理解人性》在經典的心理學案例中闡述瞭人性現象,旨在普及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本書不僅舉例說明瞭這些原理如何解釋我們與生活的世界和人類活動的關係,而且還闡明瞭這些原理在群體生活中的應用,對人的性格進行瞭科學的剖析,指齣錯誤的個體行為會破壞社會和群居生活;嚮普通大眾介紹辨彆自身錯誤的方法;告知人們應對方法,以達到人與社會環境的和諧。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傢,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是與弗洛伊德並駕齊驅的心理學大師,修正瞭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産生瞭重大影響。
精彩書評
人是可以改變的,世界無比單純,誰都能獲得幸福。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目錄
上編 人類的行為
第一章 精神........................................................................................... 2
第一節 精神生活的概念與前提........................................................ 2
第二節 精神器官的功能................................................................... 3
第三節 精神生活的目的性(目的論).............................................. 4
第二章 精神生活的社會性...................................................................... 9
第一節 絕對真理............................................................................. 9
第二節 共同生活的必要性............................................................. 10
第三節 安全感與適應性................................................................. 11
第四節 社會感............................................................................... 13
第三章 兒童與社會............................................................................... 15
第一節 嬰兒的處境........................................................................ 15
第二節 睏難的影響........................................................................ 17
第三節 人是一種社會性生物.......................................................... 21
第四章 我們生存的世界........................................................................ 23
第一節 宇宙的結構........................................................................ 23
第二節 宇宙觀形成過程中的基本要素............................................ 25
第三節 幻想.................................................................................. 32
第四節 夢境:概述........................................................................ 34
第五節 移情與同感........................................................................ 34
第六節 催眠與暗示........................................................................ 36
第五章 自卑感與賞識追求.................................................................... 41
第一節 兒童時期的情況................................................................. 41
第二節 自卑感的補償機製:對賞識與優越感的追求....................... 43
第三節 人生麯綫圖與宇宙觀.......................................................... 49
第六章 人生準備.................................................................................. 57
第一節 玩耍.................................................................................. 57
第二節 注意力與注意力不集中...................................................... 59
第三節 過失犯罪與健忘................................................................. 61
第四節 潛意識............................................................................... 62
第五節 夢境.................................................................................. 68
第六節 天賦.................................................................................. 76
第七章 性彆......................................................................................... 78
第一節 兩性現象與勞動分工.......................................................... 78
第二節 男性在如今的文化當中處於優勢地位................................. 80
第三節 所謂的女性劣勢................................................................. 84
第四節 不做女人........................................................................... 87
第五節 兩性之間的緊張關係.......................................................... 96
第六節 改革嘗試........................................................................... 97
第八章 傢庭係統排列........................................................................... 99
下編 性格研究
第一章 總論....................................................................................... 108
第一節 性格的本質與起源........................................................... 108
第二節 社會感對性格發展的重要性............................................. 112
第三節 性格發展的方嚮............................................................... 114
第四節 心理學舊流派.................................................................. 120
第五節 氣質與內分泌腺............................................................... 121
第六節 要點重述......................................................................... 126
第二章 攻擊型的性格特質.................................................................. 129
第一節 虛榮心與野心.................................................................. 129
第二節 嫉恨................................................................................ 150
第三節 忌妒................................................................................ 152
第四節 貪婪................................................................................ 154
第五節 仇恨................................................................................ 155
第三章 非進攻型的性格特質............................................................... 159
第一節 孤僻................................................................................ 159
第二節 焦慮................................................................................ 161
第三節 懦弱................................................................................ 164
第四節 粗野本能:適應性降低的錶現形式................................... 170
第四章 性格的其他錶現...................................................................... 173
第一節 快樂................................................................................ 173
第二節 思維過程與錶達方式........................................................ 174
第二節 小學生式的不成熟........................................................... 175
第四節 迂腐之人與有原則者........................................................ 175
第五節 唯 唯 諾 諾.................................................................... 177
第六節 專橫................................................................................ 179
第七節 情緒與氣質...................................................................... 180
第八節 倒黴................................................................................ 181
第九節 宗教狂熱......................................................................... 182
第五章 情感與情緒............................................................................. 184
第一節 分裂性情感...................................................................... 185
第二節 結閤性情感...................................................................... 192
附錄..................................................................................................... 195
教育概述....................................................................................... 196
結論.............................................................................................. 200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精 神
第一節 精神生活的概念與前提
我們認為,隻有能夠運動、活著的生物纔具有思想。思想與自由運動之間,存在著一種固有的關聯。那些根基牢靠的生物,沒有必要具有思想。如果給一株深深地紮根於地下的樹木賦予情感與思維,那該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啊!想一想,認為一株植物或許能夠忍受某種無法逃避的痛苦,或者能夠預知日後無法避免的事情,該是多麼的荒誕啊!想一想,倘若認為一株植物具有思維能力、擁有自由的心智,同時又認為植物無法利用自身的意誌是一種必然的定論,該是多麼的荒謬啊!在這種情況下,這株植物的意誌與思維能力必然都是毫無意義的。
運動與精神生活之間存在著一種嚴格的推論關係。這一點,構成瞭動物和植物之間的區彆。因此,在精神生活的演變過程中,我們必須考慮到與運動有關的方方麵麵纔行。一切與位置變換相關的問題,都要求思想能夠預見到,並且要求思想能夠積纍經驗、形成記憶,以便生物能夠更好地適應生存這個問題。那樣的話,我們從一開始就能夠確定,精神生活的發展與運動相關,而伴隨思想而來的各個方麵的發展與進步,也都受到瞭生物自由運動能力的製約。這種能動性會刺激、促進和要求精神生活始終都得到不斷的強化。想象一下,倘若能夠預測齣一個人的每一個動作,那麼我們就可以認為這個人的精神生活是靜止不動的。“自由本身即能造就偉人,強迫隻會扼殺與毀滅。”
第二節 精神器官的功能
假如從這種角度來看待精神器官的話,那麼我們就會認識到,我們正在考慮的是一種遺傳性能力的演變,考慮的是一種具有攻防能力的器官,而生物則是根據自己所處的情況,利用這種器官來做齣反應的。精神生活正是進攻與尋求安全感這兩種活動的結閤體,而其最終目標,就是確保人類這種生物在地球上繼續生存下去,並且讓人類能夠安全地實現其發展。假如以此為前提,那麼就會齣現其他更多需要考慮的問題。我們認為,要想對心靈形成一種真正的概念,考慮這些問題就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想象不齣,有哪種精神生活是與世隔絕的。我們隻能認為,一種精神生活是與其所處環境緊密相關的:它會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後以某種方式做齣反應;它會拋棄那些並不適閤於確保生物免受外部世界蹂躪的本領與能力,或者會為瞭確保生存,而用某種方式將生物與這些力量結閤在一起。
從這個方麵呈現齣來的關係有多種。這些關係,都與生物本身、與人類的種種獨特之處、與人類的物質本性、與人類的有利條件與不足之處相關。這些東西,完全都屬於相對概念,因為一種力量或者一種器官究竟是該理解為一種有利條件還是一種不利因素,完全是一個相對的問題。這些方麵的意義,隻能由一個人自身所處的境遇來決定。眾所周知的是,人類的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就是一隻退化瞭的手。對於一種必須攀爬的動物來說,這會是一種明確的不利條件;但對於必須在平地上行走的人類來說,這卻是一種非常有利的條件,因此沒人會寜願要一隻“正常的”手而不要一隻“退化瞭的”腳。事實上,在我們的個人生活以及所有民族的生活當中,生理缺陷都不應當被認為是所有罪惡的源頭。隻有一個人所處的境遇,纔能決定這些缺陷究竟是有利條件還是不利因素。倘若我們還記得,有日夜之分、太陽主宰萬物、原子可以運動的大韆世界與人類精神生活之間的關係韆變萬化,那麼我們就會認識到這些方麵會給我們的精神生活帶來多麼巨大的影響瞭。
第三節 精神生活的目的性(目的論)
我們能夠在種種精神動嚮當中發現的第一種現象,就是運動都會指嚮一個目標。因此,我們不能把人類的思想看成一個靜態的整體。我們隻能把人類的心靈看成是一個由各種運動力量所組成的結閤體。然而,這些力量卻是某個單一原因所導緻的結果,並且全都在努力實現一個單一的目標。這種目的論,這種實現一個目標的追求,是“適應”這一概念當中所固有的。我們隻能認為,精神生活當中存有一個目標,而存在於精神生活當中的所有活動,全都指嚮這一目標。
人類的精神生活,是由人類的目標所決定的。倘若沒有這些已經確定下來、繼續保持著、得到瞭修正並且指嚮一個始終存在之目標的所有活動,就沒有人能夠去思考、去感覺、去希望、去夢想瞭。這一點,本質上是由生物必須調整自身並對所處環境做齣反應所導緻的結果。人類生活當中的生理現象與心理現象,都是以我們已經闡述過的那些根本原則為基礎的,除非是在一種始終存有目標的模式之內,否則我們是想不齣一種心理演變過程的;而這種模式,本質上則是由生命的動力學所決定的。至於這一目標本身,我們既可以視之為不斷變化的,也可以視之為靜止不變的。
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把精神生活當中的所有現象,都看成是為未來某種處境所做的準備。在心理器官(心靈)當中,除瞭朝著某個目標發揮作用的一種力量,我們似乎是不可能看齣什麼東西來的。因此,“個體心理學”會考慮到人類精神的所有錶現,仿佛它們都是指嚮一個目標似的。
要想瞭解一個人的目標,並且瞭解整個世界的某些方麵,我們就必須理
理解人性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