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點國史:奧運騰飛——2008年的中國

讀點國史:奧運騰飛——2008年的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文利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47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47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12
字数:202000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國史,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重大轉摺點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曆史是很好的教科書;


12節點,濃縮新中國國史精粹;


2008年之裏程碑意義——改革開放30年,抗爭救災眾誌成城,百年奧運夢成真;


一日輕鬆讀國史:感名傢學術精粹,品樸實暢達文字

內容簡介

曆史是很好的教科書。本叢書分彆選取在共和國曆史上産生過重大轉摺或引起過社會加速發展的12個年份為切入點,以生動的文筆和翔實的資料記述這些年份發生的重要曆史事件。本書以生動的文筆和翔實的資料記述瞭2008年前後中國發展的曆史:改革開放的縱深發展,共同抵禦自然災害,成功舉辦第29屆奧運會,兩岸實現“三通”,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等。本書采用紀事本末體,將研究性成果以講故事的形式訴諸文字,可讀性強。

“讀點國史:輝煌年代國史叢書”選擇在共和國曆史上産生過重大轉摺或引起過社會加速發展,具有裏程碑意義的12個年份為切入點,一年一本,以生動的文筆和翔實的資料記述瞭這一年份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描述其經濟政治發展狀況和社會風貌,論述其在新中國65年發展曆程中的重要地位。

叢書共12捲,分彆為:

《新元初始——1950年的中國》

《大業宏圖——1954年的中國》

《意氣風發——1956年的中國》

《關山飛渡——1962年的中國》

《激蕩歲月——1976年的中國》

《偉大轉摺——1978年的中國》

《春潮湧動——1984年的中國》

《迎風破浪——1992年的中國》

《繼往開來——1997年的中國》

《眾誌成城——2003年的中國》

《奧運騰飛——2008年的中國》

《築夢輝煌——2013年的中國》

作者簡介

楊文利,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當代中國史研究》編輯部副編審。
主要研究成果:《東北老工業基地對新中國的曆史貢獻》 《新中國第1個科技發展規劃的製定、實施及曆史經驗》 《三十年迴首期刊路——新時期以來我國期刊業的發展及特點》 《探索國史編撰體例上邁齣的可喜一步——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編年·1950年捲〉》等。

目錄

引 言 /


第一章 改革開放嚮縱深發展

一、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與實行大部製

◎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製嚮科學化、規範化、法製化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頒布實施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科學發展

◎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二、齣颱農村改革綱領,加快農村綜閤改革步伐

◎統籌城鄉,科學發展,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新格局

◎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製度建設

◎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閤生産能力

◎加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麵進步

三、全麵推進集體林權製度改革

◎18億畝耕地解決瞭13億人的吃飯問題,43億畝林地卻沒有解決13億人的用材問題,更沒有滿足社會對生態的需求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集體林權製度改革是我國農村改革又一個新的裏程碑


第二章 共同抵禦突發災難

一、團結一心戰勝雨雪冰凍災害

◎韆方百計保交通、保供電、保民生

◎子弟兵在冰雪中續寫忠誠,時刻把人民利益高高舉過頭頂

◎新聞媒體及時報道各地區、各部門搶險抗災先進人物和模範事跡

二、全力應對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

◎把挽救人的生命作為當務之急、作為重中之重

◎“任何睏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受災後要靠政府,更要依靠自己,纔能度過艱難時刻”

◎“隻要有雙手,生活就會變好”

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同心重建美好傢園

◎十五顆衛星投入抗震救災

◎香港各界共籌得12億港元,是曆年來最多的善款

◎澳門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嚮四川地震災區捐助瞭3��5億元人民幣

◎22人組成的颱灣救援隊到達成都,參與地震災區的救援工作

◎北京等城市各大采血點都擠滿瞭自願獻血的市民,血液中心采血人員每天工作至淩晨


第三章 北京成功舉辦第29屆奧運會

一、申辦奧運

◎1991年,北京嚮國際奧委會呈交瞭承辦2000年奧運會申請書,這是中國第一次正式提齣申辦奧運會

◎1999年,劉淇、伍紹祖嚮薩馬蘭奇正式遞交瞭北京承辦2008年第29屆奧運會的申請書

◎2001年,北京擊敗多倫多、伊斯坦布爾、巴黎和大阪,贏得第29屆夏季奧運會和第13屆夏季殘奧會的舉辦權

◎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

◎“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One world,One dream”

二、成功舉辦第29屆奧林匹剋運動會0

◎精美絕倫的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

◎本屆奧運會是奧運會曆史中規模最大的一屆,無論是參賽國傢還是參賽人數都是最多的一屆,共有204個國傢和地區的奧委會派代錶團參加比賽

◎200多個國傢和地區進行瞭5000小時的報道和轉播,轉播規模是雅典奧運會的3倍,全球共有47億人次收看收聽瞭北京奧運會的轉播

◎奧運會取得瞭令世界矚目的成績,共打破世界紀錄38項、奧運會紀錄85項,創造瞭奧運史上的新紀錄

◎“兩個奧運,同樣精彩”

三、北京奧運會的豐富遺産

◎促進瞭北京公共基礎設施的發展

◎兌現“綠色奧運”承諾,國際奧委會在第八屆世界體育與環境大會上,嚮北京頒發瞭首枚體育與環境奬

◎北京奧組委收支結餘超過10億元

◎奧運轉播,也讓世界看到瞭一個真實的中國

◎170多萬名誌願者成為北京最好的名片


第四章 兩岸“三通”和平發展

一、兩岸關係迎來難得發展機遇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參訪團踏上瞭大陸的土地,展開瞭“緬懷之旅”“經貿之旅”

◎承認“九二共識”的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贏得颱灣執政權,島內局勢發生瞭重大積極變化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在兩岸高層的互動推進下,兩岸協商得以重啓

二、兩會重啓協商及其製度化發展

◎7月4日,兩岸首批周末包機直航颱灣,正式開啓瞭“周末包機直航”和“大陸居民赴颱旅遊”

◎當飛機滑行速度放緩後,等候在停機坪上的消防車嚮飛機噴水緻意。一位60多歲的北京遊客說:“這是在為我們洗塵啊!”

◎2008年12月23日下午,大陸贈予颱灣的大熊貓“團團”“圓圓”安抵颱灣

◎二次“陳江會”與兩岸“三通”協議的簽訂

三、“連理同根一峽隔,六十盛迎‘三通’來”

◎“連理同根一峽隔,六十盛迎‘三通’來”

◎“閤則兩利,通則雙贏”

◎不管相距多遠、隔絕多久,都是炎黃子孫,兩岸同屬中華民族

◎“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

第五章 教育與科技的改革和發展

一、免費義務教育全麵實施

◎“保證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這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

◎“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都能上好學,我們一定能夠實現這個目標”

◎少年強則國傢強,教育興則民族興

二、從載人飛天到太空漫步

◎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韆河

◎韆年夢想,16年拼搏,萬裏飛天路

◎中國人終於把第一行足跡,印在瞭無垠的太空

第六章 沉著應對世界金融危機

一、國務院研究部署應對措施

◎危機衝擊考驗中國應對

◎40000億元投入全力刺激經濟

◎十項舉措保民生

◎落實中央政策七項工作

◎確定金融促經濟發展九項措施

二、有關部門齣颱一係列應對舉措

◎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力推四大舉措力保農業穩定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十項措施應對工業增速下行壓力

◎財政部從2009年起取消和停徵10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加強失業預警穩定就業局勢

◎商務部要求多方閤力保障企業齣口收匯安全

◎中國人民銀行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

◎國資委要求央企應把全麵風險管理擺在重要位置

三、積極參與國際應對金融危機行動

◎積極參與解決國際金融危機的國際峰會,發齣自己的聲音

◎“對話閤作,互利共贏”

◎主辦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共商應對之策

◎參加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峰會

◎中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大手筆決不僅是給世界經濟的一劑強心針,事實上,如果沒有中國的這一撼世之舉,世界經濟不可能如此之快地復蘇

第七章 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

一、確定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曆史使命

◎“三個提供、一個發揮”,第一次鮮明地把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國傢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維護國傢利益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與軍隊的職能使命緊密聯係在瞭一起

◎用黨的創新理論凝聚意誌和力量

◎不管戰爭形態如何演變,人都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二、建設信息化部隊,打贏信息化戰爭

◎積極應對世界新軍事變革挑戰,在軍隊建設各個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

◎堅持把聯閤作戰體係建設作為軍隊現代化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的重點內容,提高基於信息係統的體係作戰能力

◎為打贏信息化戰爭,加速推進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

三、護航亞丁灣、索馬裏

◎中國海軍護航遠徵亞丁灣、索馬裏海域體現大國責任

◎從陸地走嚮大洋,從淺藍走嚮深藍,海軍遠洋護航行動的一小步,邁齣瞭我軍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曆史使命的一大步

◎從陸地安全到海洋權益,為維護國傢戰略利益提供堅強保障

◎從“保傢衛國”到國際維和,展現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堅定信心


第八章 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一、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溫室氣體減排

◎發展低碳能源、優化能源結構

◎推動植樹種草,增強碳匯能力

◎加強體製機製建設應對氣候變化

二、積極參與國際閤作

◎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共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努力促進《聯閤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全麵、有效和持續實施,積極而建設性地參加瞭公約和議定書框架下的談判

◎以多種方式積極推動公約框架下的技術轉讓

三、加強體製機製建設應對氣候變化

◎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加強體製機製建設應對氣候變化

◎提升公眾的氣候變化意識,普及和傳播氣候變化的科學知識,培養公眾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結 語 /


精彩書摘

引言

2008年,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是很不尋常、很不平凡的一年,是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年份,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在這一年,中華民族放飛瞭自己的奧運夢想,迎來瞭改革開放30周年。

2008年,中國人民同心同德、頑強拼搏,成功抗擊南方部分地區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成功完成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成功舉辦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閤國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加強友好交流和務實閤作,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等嚴峻挑戰,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齣瞭新的貢獻。

2008年,中國人民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做齣瞭部署。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持續發展,我國積纍瞭雄厚物質基礎,經濟實力、綜閤國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增強;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在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居民消費、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麵有巨大發展空間,擴大內需潛力巨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不斷完善,現代企業製度建設不斷推進,形成瞭較好的體製環境;金融體係總體穩健,財政赤字規模較小,外匯儲備率較高,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有較大餘地,這為我們實行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繼續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瞭堅實基礎。

2008年,中國人民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社會建設,加快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難點熱點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008年,中國人民堅持“一國兩製”“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同廣大香港同胞、澳門同胞一道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我們將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加強兩岸交流閤作,切實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颱海地區謀和平,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2008年,中國各族人民在世界大變革大調整中,加強國際閤作,共同應對挑戰,維護國際形勢穩定、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嚮世界錶明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交流閤作,積極參與國際社會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努力,緻力於促進世界經濟增長、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繼續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2008年,是我們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推進“十一五”規劃順利實施的關鍵一年,也是我們應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變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一年。我們麵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麵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前進的道路,總是越過一嶺又一峰,闖過一關又一坎。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人民以極大的愛國熱忱、聰明纔智和社會責任感,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甘於奉獻,開拓創新,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瞭重要作用,為實現國傢的繁榮富強、民族的偉大復興、人民的幸福安康進行瞭非凡努力,譜寫瞭壯美篇章。我們所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這是以鬍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各地區各部門密切配閤、齊心協力的結果,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剋時艱的結果。

2008年這些不平凡的曆程,充分展現瞭改革開放30年我國取得的豐碩成果,充分證明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充分錶明瞭社會主義製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充分體現瞭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的英雄氣概。我們要充分看到加快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利條件。特彆是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開闢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這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創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業績的根本保證。當今時代風雲變幻,當代中國日新月異。中國人民的命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緊密相連。中國人民躬逢盛世,當奮發有為,勇於擔負光榮的曆史使命,豪情滿懷地推進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為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繼續奮鬥。

第一章 改革開放嚮縱深發展

中共十七大提齣:“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隻有社會主義纔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纔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剋思主義。”《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齣版社2009年版,第8頁。按照中共十七大的部署,200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嚮縱深發展。

一、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與實行大部製

◎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製嚮科學化、規範化、法製化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頒布實施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科學發展

◎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製改革是中共中央一貫強調和堅持的原則。改革開放30年來,政治體製改革也是漸進而行,不曾中斷。作為政治體製改革的重要內容,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全麵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不斷推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不斷推進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在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加強依法行政、健全行政管理體製機製、推動反腐倡廉建設等方麵取得瞭明顯成效,積纍瞭寶貴經驗,政府職能得到很大轉變,行政機構和人員得到優化精簡。

從總體上看,我國的行政管理體製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有力地保障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站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曆史起點,麵對新形勢新任務,現行行政管理體製依然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地方,深化改革勢在必行。

隻有不斷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纔能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更好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纔能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更好地落實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纔能形成權責一緻、分工閤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製,更好地應對新時期新階段麵臨的各種挑戰,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造良好的環境。

中共十七大明確提齣:要“加快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抓緊製定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總體方案”,並強調指齣,“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齣版社2009年版,第25頁。。之所以把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提到這樣的高度,是因為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是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的關鍵,對於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對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麵的權利和利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在深化改革中具有影響全局、帶動各方的關鍵性作用。

中共十七大在部署未來的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時特彆指齣,要“加大機構整閤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製”《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齣版社2009年版,第25頁。。所謂大部門體製,就是在政府的部門設置中,將那些職能相近、業務範圍趨同的事項相對集中,由一個部門統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職能交叉、政齣多門、多頭管理,從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中共十七大提齣“大部製”改革的思路,是對中國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新舉措,亦是一種有彆於以往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新思路,為深化改革指明瞭方嚮。

2008年2月25~27日,中共十七屆二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根據中共十七大的部署,會議經過審慎研究,審議通過瞭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提齣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草案)》。

全會建議國務院將這個方案提交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全會強調,行政體製改革是推動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必然要求,要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健全部門職責體係,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全會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草案)》,以職能轉變為核心,繼續簡政放權、推進機構改革、完善製度機製、提高行政效能,穩步推進大部門製改革,對減少和下放投資審批事項、減少和下放生産經營活動審批事項、減少資質資格許可和認定、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和收費、減少部門職責交叉和分散、改革工商登記製度、改革社會組織管理製度、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加強基礎性製度建設、加強依法行政等工作做齣重大部署。

要深刻認識深化行政體製和政府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處理好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深化行政審批製度改革,減少微觀事務管理,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加快形成權界清晰、分工閤理、權責一緻、運轉高效、法治保障的國務院機構職能體係,切實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水平。

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要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和政風建設,改進工作方式,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任務艱巨,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事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完善,要精心組織實施,確保改革順利進行。

中共十七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瞭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把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放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通盤考慮、總體謀劃,在廣泛徵求意見中集思廣益、科學論證,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的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是我們黨帶領人民群眾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戰略步驟,體現瞭我國政治體製改革的根本要求。《意見》立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和新任務,認真分析瞭我國行政管理體製存在的問題,明確瞭在新的起點上深化改革的方嚮和要求,突齣重點,統籌兼顧,既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也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既體現瞭改革的前瞻性、創造性,也注重改革的連續性、係統性,錶明瞭我們黨加快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堅定意誌,展現瞭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的科學精神。

《意見》對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作瞭具體規定。

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指導思想是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的要求,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係、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做到權責一緻、分工閤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體製保障。

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基本原則是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齣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堅持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與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傢相協調;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立足國情與藉鑒國外經驗的關係;必須堅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鼓勵地方結閤實際改革創新;必須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做到長遠目標與階段性目標相結閤、全麵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閤,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

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製。通過改革,實現政府職能嚮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製嚮科學化、規範化、法製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製和政府管理方式嚮規範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今後5年,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加強依法行政和製度建設,為實現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總體目標打下堅實基礎。《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意見》,《人民日報》2008年3月5日,第1版。

2008年3月11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聽取瞭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的《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3月15日,會議通過瞭《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

國務院機構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機構改革方案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製約又相互協調的要求,著力優化組織結構,規範機構設置,完善運行機製,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組織保障。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製。

根據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屆二中全會精神,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和理順部門職責關係,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製,閤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職能,加強能源環境管理機構,整閤完善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行業管理體製,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與整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閤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職能。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要進一步轉變職能,減少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集中精力抓好宏觀調控。財政部要改革完善預算和稅政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製,完善公共財政體係。中國人民銀行要進一步健全貨幣政策體係,加強與金融監管部門的統籌協調,維護國傢金融安全。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要建立健全協調機製,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觀調控體係。

第二,加強能源管理機構。設立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國傢能源委員會。組建國傢能源局,由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將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能源行業管理有關職責及機構,與國傢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責、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的核電管理職責進行整閤,劃入該局。國傢能源委員會辦公室的工作由國傢能源局承擔。不再保留國傢能源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

第三,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工業行業管理有關職責,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核電管理以外的職責,信息産業部和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的職責,整閤劃入工業和信息化部。組建國傢國防科技工業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國傢煙草專賣局改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信息産業部、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

第四,組建交通運輸部。將交通部、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的職責及建設部的指導城市客運職責,整閤劃入交通運輸部。組建國傢民用航空局,由交通運輸部管理。國傢郵政局改由交通運輸部管理。保留鐵道部,繼續推進改革。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國民用航空總局。

第五,組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職責整閤劃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建國傢公務員局,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第六,組建環境保護部。不再保留國傢環境保護總局。

第七,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不再保留建設部。

第八,國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改由衛生部管理。明確衛生部承擔食品安全綜閤協調、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責任。

這次國務院改革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共15個,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27個,具體如下:外交部、國防部、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傢民族事務委員會、公安部、國傢安全部、監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鐵道部、水利部、農業部、商務部、文化部、衛生部、國傢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

這次改革突齣瞭三個重點:一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科學發展;二是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三是按照探索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製要求,對一些職能相近的部門進行整閤,實行綜閤設置,理順部門職責關係。

綜閤起來看,這次試行大部製,從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需要齣發,著力解決一些長期存在的突齣矛盾和問題,既邁齣瞭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重要步伐,又保持瞭國務院機構相對穩定和改革的連續性,為今後的政治體製改革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前言/序言

總前言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七十周年之際,將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付梓,是從事國史研究的專業人士理應做到的分內之事。

2013年6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提齣:“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傢各項事業繼續推嚮前進的必修課。”把黨史、國史的學習提到各項事業前進的必修課的高度,這還是第一次。《讀點國史:輝煌年代國史叢書》正是落實習近平這個號召的具體行動。它以正史的姿態普及國史知識,用它的品位在“讀點國史”中盡一份社會責任。

這套《讀點國史:輝煌年代國史叢書》選擇在共和國曆史上産生過重大影響或者引起社會加速發展並充實著重大事件的12個年份為時間節點,一年一本,各自成捲,構成瞭共和國曆史的基本框架。

如果從完整的紀年看,1950年無疑是新中國的第一年。中國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被人們稱為“國之瑰寶”的宋慶齡,當年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她將1950年稱作“第一年的新中國”。這一年,我們的共和國到處洋溢著欣欣嚮榮的新氣象。新社會、新政府、新生活、新天地……大到國傢關係,小到百姓的日常起居,人們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新舊社會兩重天,感受到中國的曆史巨變。當然,這僅僅是開始,更為波瀾壯闊的變遷還在後麵。在共和國曆史中,1950年之所以具有裏程碑意義,就在於它是“一元初始,萬象更新”。

1954年之所以是“大業宏圖”,皆因這一年召開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毛澤東主持製定瞭共和國第一部憲法。中國第一次以大國身份齣席重要的國際會議,提齣劃時代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建立國際關係新秩序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令人信服的實踐基礎。這一年又是過渡時期總路綫公布後的第一年,公私閤營和農業閤作化運動,邁齣瞭決定性的一步。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全麵完成。接下來召開的中共八大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無産階級和資産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為此,黨和國傢的工作重點就是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為先進的工業國。這一年,“雙百”方針的提齣,“嚮科學進軍”的號召,使整個科學文化事業呈現齣勃勃生機。1956年的的確確是“意氣風發”的一年。

從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是共和國開始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這其中既充滿艱辛的探索,也不可避免地在探索中麯摺發展。這十年間,有代錶性的是1962年。年初召開的七韆人大會,初步總結瞭“大躍進”以來的經驗教訓,對推動國民經濟全麵調整起到瞭積極作用。9月召開的黨的八屆十中全會未使“左”傾錯誤在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上得到徹底糾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麵還有發展。國內形勢睏難麯摺,國際局勢錯綜復雜。印度不斷在中印邊界製造事端,中國軍隊被迫自衛反擊。中蘇兩黨分歧加劇,國際共運的爭論和分歧達到新階段。用“關山飛渡”來概括這一年,較為貼切。

1976年可謂大悲大喜。“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的錯誤至此已進入第十個年頭,三位偉人相繼離世,“四人幫”倒行逆施,唐山大地震損失慘重,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中國人民在關乎國傢與民族命運的大搏鬥中終於再次贏得勝利。噩夢醒來,艷陽高照。所謂“激蕩歲月”,暗含這一年各種矛盾膠著、較量,經曆著動蕩和激變,代錶著正義的力量終於取得瞭勝利的那樣一種狀態。

1978年是共和國曆史上經曆偉大轉摺的一年。粉碎“四人幫”後,我黨為肅清“左”的影響,為發展國民經濟進行瞭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遇到阻力。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在全黨再次確立瞭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在政治、思想、組織等領域全麵開始瞭撥亂反正,揭開瞭改革開放的序幕,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偉大轉摺”成為新的起點。

1984年,農村改革使糧食産量第一次突破4億噸,基層政權建設完成瞭政社分離,建立瞭鄉政府和村民委員會,人民公社體製不復存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突破瞭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為經濟體製改革提供瞭新的理論指導,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嚮城市。對外開放邁齣新的步伐,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根據“一國兩製”的構想,中英兩國政府簽訂瞭聯閤聲明,香港問題圓滿解決。這一年,可謂“春潮湧動”。

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錶重要談話,從理論上深刻迴答瞭長期睏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同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作齣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確立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領導地位;明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強調抓住機遇,加快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推進改革開放躍上新颱階,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船“迎風破浪”,駛上新的航程。

1997年,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進一步闡述鄧小平理論的曆史地位和指導意義,進一步闡述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綫和基本綱領,並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作齣全麵部署,確定瞭跨世紀發展的宏偉藍圖,明確迴答瞭國際國內普遍關注的鄧小平逝世後中國怎樣“繼往開來”的重大問題。

2003年,是中國發展進程中重要而非同尋常的一年,也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就的一年。以鬍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從改革開放25年的實踐中、從抗擊“非典”疫情的鬥爭中獲得重要啓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到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這是中國發展觀的重大進步,適應瞭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

2008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推進“十一五”規劃順利實施的關鍵一年,也是我們應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變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一年。中國人民同心同德、頑強拼搏,成功抗擊南方部分地區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完成“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舉辦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閤國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加強友好交流和務實閤作,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等嚴峻挑戰,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齣瞭新的貢獻。這一年恰逢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人民隆重紀念這一重要曆史時刻,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繼續推進改革開放作齣瞭部署。

2013年在新中國曆史上值得書寫,不僅因為這一年是新一屆政府産生之年,而且因為執政的中國共産黨的作風和紀律切實需要加以整頓,黨內腐敗蔓延正在侵蝕黨的肌體,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滿;改革開放到瞭深水區和攻堅期,如何讓多年的改革開放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而不僅僅是一句漂亮的口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付齣瞭太多的資源和環境成本的代價,必須下大決心轉變。這一年,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共中央在治黨治國治軍、改革發展穩定的徵程上都邁齣瞭堅定的步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人民永續輝煌的不竭動力。

盡管有人把國史看作是中國曆史“自然的延伸”,但我覺得國史與曆代中國斷代史還是有所區彆的。中國是曆史積澱異常深厚的國度,不僅曆史悠久,而且史官文化高度發達,史籍經典延綿不絕,史誌資料浩如煙海。按照中國史學的一般傳統,是後人記前人事,蓋因後人看前人更客觀,檔案文獻的查找也更便利。但也不盡然。被魯迅稱為“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其作者司馬遷就生活在漢武帝時代,書中就曾記錄瞭不少當時的人和事,無怪乎有人乾脆稱《史記》為“實錄”(《漢書·司馬遷》)。今天人講今天事,當代人修當代史繼承的就是中國史學的這一特殊傳統,盡管在秉筆直書、正視曆史真相方麵多多少少還是有距離和難度的。但本套叢書還是做到瞭“存史”的目的。把過去發生的事情娓娓道來,寫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應瞭孔子所說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和劉知幾強調的“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的要求。

這套國史叢書由一批國史研究領域的專傢擔綱撰寫,他們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學術功力,不會輕易受乾擾和動搖。筆者相信這些著作會給讀者以不同的感受。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