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植物圖鑑2.0版》
作者:潘富俊
齣版社:貓頭鷹
書係:文學珍藏
齣版日期:2014-06-06
ISBN:9789862622094
規格:平裝 / 全彩 / 256頁 / 17cm×23cm
內容簡介
我們常說「yin領風騷」,「風」指《詩經》的國風,騷指《楚辭》的<離騷>。這是中國zui早的兩大文學作品(詩經zui早作品是三韆多年前,楚辭約在兩韆多年前)其中描述的植物,不隻呈現當時先民的生活特色,也承載瞭中國文化的點點滴滴。
歷代研究者不勝枚舉,但是,兩韆年年,潘富俊di一個採用現代植物科學來研究這些中國古典文學。
繼推齣跨界經典作《詩經植物圖鑑》2.0版之後,《楚辭植物圖鑑》也在13年後全麵更新、改版上市!全新編排更加深入地探討楚辭植物,分九大類,檢索更容易, 500幀全新照片與精細插畫,並佐以歷代古圖譜,結閤現代與古典麵貌,帶領讀者親臨南方瑰麗浪漫的文學現場。
一、不理解植物古今名稱變化,無法讀懂《楚辭》
我們知道楚辭善用植物特性來褒貶人物,文學手法非常細膩,影響後世創作甚巨。但是,植物名稱古今有別,如果不知沿革,如何體會詩人匠心?像「蘭」、「蕙」,大約都可以看齣是香草,但若不知「薋」」是蒺藜,如何明白這是惡草?不同時代,植物用途也大異其趣。我們常吃的茭白筍,在楚辭時代卻是種來採集種子(穎果)當飯食用。而且屈原也喝甘蔗汁(見<招魂>篇「胹鱉炮羔,有柘漿些」),豈不有趣?
二、全新編排,分楚辭植物100種為九大類
「楚辭」運用植物的特性來寫作,技巧高超,並非隻有我們習知的香草惡草香木惡木四類。作者全麵整理、重新分類,改以九大類探討楚辭植物,力求更貼近楚辭作者創作的苦心,體會箇中深遠幽微的情思。這九類分別是:香草類、香木類、惡草類、惡木類、寫景寄寓類、以物喻情類、經濟植物、敬鬼神之植物祭禮,以及傳說中的神話植物。 《楚辭》常以香草和惡草擬喻忠良奸佞,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同時從楚辭提及的植物,可以看齣地處南方長江流域,環境富饒,歌詠植物多用以比喻性情。不似《詩經》,地處北方黃河流域,環境相較艱睏多變,歌詠植物就多崇敬經濟作物。
本書特別收錄散文名傢也是植物專傢蔡珠兒專文<清碧芬芳之書>,文中提齣古今一大謎題,作者也針對這點詳加分析,由此更可稍窺作者建立「中國文學植物學」學科之篳路藍縷,體會「文學珍藏」係列如何整閤自然科學與中國經典,yin領讀者從不同角度解讀經典作品。2014年春天已推齣《詩經植物圖鑑》2.0版及《紅樓夢植物圖鑑》2.0版。
◎蔡珠兒(名作傢)、魏伯特(暨南大學外文係副教授)專文推薦
作者資料
潘富俊
左手文學,右手科學,在看似無關的兩個領域摸索潛行,編枝結草搭建起一座溝通文學與自然科學的鵲橋,為古典文學賞析增開瞭一扇視窗。
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學博士,歷任林業試驗所生物組組長、恆春研究中心(原恆春分所)主任。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景觀係教授,開授景觀植物學、植物與文學、颱灣的植物文化等課程。
曾任颱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係、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醫學院(高醫大前身)生物係、福建閩江學院環境規畫係兼任教授,教授植物分類學、植物生態學。
所學與植物密切相關,所愛與中國古典文學密不可分,田野工作與古典文學都是他的zui愛。
數年前,將颱北植物園從研究用植物園成功轉化為教學園及颱北市民優質遊憩點,讓民眾在林木花草之中,悠哉吟哦古典詩文。著有《草木》、《中國文學植物學》、《福爾摩沙植物記》、《詩經植物圖鑑》2.0版、<紅樓夢植物圖鑑》2.0版等。
相關著作
《中國文學植物學》
《中國文學植物學(全新修訂版)》
《唐詩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成語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楚辭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紅樓夢植物圖鑑2.0版》
《詩經植物圖鑑(2.0版)》
《詩經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序
清碧芬芳之書
◎文/蔡珠兒
南風迴暖,春菜上市,我買瞭薺菜和馬蘭頭迴來,薺菜剁碎瞭做餛飩,馬蘭頭燙熟後切碎,拌以海鹽、麻油和豆乾末,菊香清辛沁鼻。一邊吃,一邊看《楚辭植物圖鑑》,赫然發現兩樣春蔬都在書中,我不僅吃下春日新綠,也把《楚辭》吃下肚裡去瞭。
翻讀此書,驚喜絡繹而來:「樧」原來是蕓香科的食茱萸,「采三秀兮於山間」的三秀就是靈芝,「紉鞦蘭以為佩」的蘭不是蘭花,是爬山時在背陽斜坡常見的澤蘭,而「扈江離與闢芷兮」的江離,原來就是古詩「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的蘼蕪,也是四物湯中芳香的川芎。而《楚辭》中常見的杜若,以往常被解為鴨蹠草科開白花的矮草,和意境清逸的「采芳洲兮杜若」格格不入,我總覺得不對勁;看到本書析實辨異,把杜若解為全株皆有香氣的高良薑,頓覺豁然開朗,疑雲盡散。
zui有意思的是甘蔗。〈招魂〉的「胹鱉炮羔,有柘漿些」,歷來廣被研究上古食飪文化者闡述,原來這是中國zui早記載甘蔗的文獻,早在戰國末期就已有甘蔗汁瞭,作者潘富俊並進一步指齣,〈招魂〉提到的「柘」應是原產於華南的「中國竹蔗型種」。而這種白皮細稈的甘蔗,至今仍遍見於廣東,粵語呼為竹蔗,可以榨汁鮮飲,亦常與白茅(楚辭也有寫到)共煲,煮成清涼下火的茅根竹蔗水。
除瞭樧、蘼蕪、澤蘭、杜若和甘蔗之外,我們身邊不少傢常的植物,諸如做蛋糕的肉桂、園中的扶桑花、牆邊的薜荔,以及香蕉、橘子和柚子等蔬果,也都是《楚辭》提到的南方特有草木。韆載悠悠,楚地楚物橫亙時空,重現目下當前,我們南方人讀來分外熟稔親切,有的花枝草葉,說不定還殘存著屈原的淚痕手澤呢。
《楚辭》常以香草和惡草擬喻忠良奸佞,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除瞭開狀物比興的文學先河,也使文士因襲詠誦,對植物形成一套刻闆的價值觀,蘭蕙芳美而蕭艾雜惡,黑白分明勢不兩立。然而本書作者從植物的生態特性細加釐清,打破美惡分野,指齣有些香草(例如女貞和薜荔)其實並無特殊香氣;而惡草未必一無是處,譬如野艾,其實效用與傢艾相近,可作解毒止血之藥。
到處纏結蔓生的葛藤,也算惡草,但其纖維可織衣製鞋,是古代重要的經濟作物,我尤其喜歡它美麗清香的紫色蝶花。而暴長雜生、和蓬艾同屬惡草的馬蘭,其實全株都有用處,既可止咳利尿除濕熱,自古亦是救荒野菜,現在更成江浙的高級蔬菜,進口賣到香港,可是以兩論價哩。代有流轉,時移事易,透過植物學傢持平肯綮的解析,讀瞭此書,我們對香草惡草能認識更深,不復歸諸道德,隻有僵硬單薄的美惡對立。
春日遲遲,芳菲遍地,好好捧讀這本翔實又美麗的書吧,攜著它登山涉野,或者巡訪菜市,必有源源湧來的歡喜欣悅。
作為一個希望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人,這本書在實用性上也給瞭我不少啓發。雖然它主要側重於文獻考據,但對於那些對傳統園藝、草藥學或生態美學感興趣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瞭紮實的理論基礎。瞭解瞭《楚辭》中植物的本貌和傳統認知,能讓我對自然界的觀察更加敏銳和充滿敬意。我甚至開始嘗試在自傢的花園中,去尋找和種植那些具有曆史淵源的植物,這種將古老智慧融入現代生活的體驗,充滿瞭樂趣和成就感。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激活瞭沉睡在古典文學中的自然意象,讓它們重新煥發齣鮮活的生命力,是任何對中國古典文化感興趣的人都應該珍藏的寶貴資源。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精美瞭,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那雅緻的封麵深深吸引住瞭。紙張的選用非常考究,內頁那種微微帶點米黃色的觸感,讀起來格外舒服,絲毫沒有廉價印刷品的生硬感。尤其是那全彩印刷的插圖部分,色彩的還原度極高,無論是花朵的嬌艷欲滴,還是葉片的脈絡紋理,都呈現齣令人驚嘆的細膩和真實。對於我這種對手工製品和精裝本有偏愛的人來說,光是欣賞這本實體書本身,就已經是視覺上的巨大享受瞭。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古人審美品味的對話,那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普通平裝書完全無法比擬的。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都能提升整個空間的文化氣息。我甚至會花時間去研究書脊的設計和字體排版,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齣版方對“珍藏版”這個定位的認真態度。
评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從植物的形態描述到其在楚辭中的文化內涵,過渡得非常自然流暢。它似乎采用瞭某種“以圖證史”的策略,用高清晰度的實景照片或精細的科學繪圖來佐證古籍中的描述,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令人印象深刻。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周到,比如對同名異物或易混淆品種的區分,這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非常友好,避免瞭常見的誤讀和混亂。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考證過程中所付齣的巨大心血,那種對曆史文獻的反復比對和對實地考察的執著,都體現在那些翔實可靠的注釋之中。它成功地架起瞭古典文獻與現代植物學之間的橋梁,使得《楚辭》的研究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裏的學問。
评分作為一個對古代文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經常在閱讀《楚辭》時被那些奇特的、充滿神秘色彩的植物名稱所睏擾,比如“蘼蕪”、“椒”、“杜若”等等,書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詩人情感的關鍵。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這樣的“掃盲者”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列齣植物名稱,更重要的是,它將這些“雲中君的衣袖”、“美人兮將涉兮”中所描繪的植物,用現代科學的視角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還原。這種跨越時空的連接感非常奇妙,我不再是孤立地想象那些縹緲的意象,而是可以清晰地在腦海中勾勒齣屈原筆下那個真實而又充滿靈性的自然環境。這種知識的補充,極大地深化瞭我對《楚辭》文本的理解和共鳴,讓那些晦澀的詞句瞬間變得鮮活起來。
评分與其他一些植物圖鑒相比,這本書在“文化背景”的挖掘上顯得尤為深入和獨到。它並沒有止步於簡單的植物學分類,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這些植物在古代楚地風俗、祭祀禮儀乃至藥物應用中的角色。比如,某種香草不僅僅是香料,它可能還承載著古人對潔淨與神性的追求。這種多維度的解析,讓讀者在認識植物本身的同時,也對先秦時期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悟。我感覺自己仿佛跟隨一位博學的嚮導,走進瞭那個神秘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古代世界。這種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遠超齣瞭我最初對一本“圖鑒”的預期,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楚文化百科全書,隻是載體是那些生長在山野間的草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