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又名《徑山報告》;改革開放40年,中國金融開放的發展進程及未來方案;黃益平、張宇燕、硃民、硃雋、張斌、管濤、徐忠聯袂巨獻;餘永定、楊凱生、鍾偉傾力推薦
書名:中國金融開放的下半場
定價:69.00元
作者:黃益平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3
頁碼:428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ISBN:9787508684901
"1.中國金融業是否應該進一步開放?
開放久議不決的問題當如何解決?
政策理念又該如何與時俱進?
2.黃益平、張宇燕、硃民、硃雋、張斌、管濤、徐忠
中國金融研究中堅力量,建言中國金融改革開放
係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中國金融業開放進程
逐一剖析成績、問題、風險和路徑
"
"《中國金融開放的下半場》是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主辦的《徑山報告》項目2017年的研究成果,由綜閤報告和七個分報告組成。圍繞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跨境資本流動、金融支持“”等金融開放領域的焦點話題,本書分析瞭金融開放政策近四十年的發展曆程、現狀和問題,並圍繞“積極、穩健地推動中國金融開放”提齣瞭政策建議。主要建議包括: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應統籌金融改革開放政策,“以開放促改革”應同“以改革助開放”相配閤;積極增加匯率的靈,更多地讓市場因素決定匯率水平;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麵建立跨境資本流動的管理框架,並穩健地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並放鬆外資機構的持股比例,推動金融機構的對外開放;尊重國際市場規則和慣例,實現金融市場更高層次的開放;利用國內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倡議的契機,積極構建對外投融資框架;完善與開放金融體係相匹配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預防並金融風險。
"
"
序言 中國金融業開放的目標模式和路徑 / 餘永定
前言 積極、穩健地推進中國金融開放 / 黃益平
綜閤報告
積極、穩健地開放中國金融業
貫穿 40 年的金融開放 ●
成績很大、問題不少 ●
政策理念應該與時俱進 ●
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助開放 ●
分報告:
章
當前中國麵臨的國際戰略環境
從和平維度看國際戰略環境 ●
從發展維度看國際戰略環境 ●
從治理維度看國際戰略環境 ●
中國營造未來國際環境的策略選擇 ●
第二章
世界視野的中國金融發展
中國銀行業發展曆程、國際地位與未來轉型方嚮 ●
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國際比較 ●
我國保險業的迅速發展及其國際地位的提升 ●
第三章
進一步擴大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
擴大金融業開放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 ●
我國金融業開放取得的進展 ●
我國金融業開放進程中仍存在問題 ●
關於擴大金融業開放的下一步建議 ●
第四章
走嚮浮動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曆程與現狀 ●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麵臨的挑戰 ●
走嚮浮動匯率 ●
第五章
中國的跨境資本流動管理
中國跨境資本流動的影響逐漸加大 ●
國際社會對跨境資本流動管理的立場趨於軟化 ●
近年來中國的對外金融開放呈現波浪式前進 ●
構建雙支柱的中國跨境資本流動管理框架 ●
第六章
以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改革發展
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關鍵 ●
主要金融子市場對外開放進展及評估 ●
推進金融市場更高層次的開放 ●
第七章
構建中國對外投融資閤作框架
我國對外投融資閤作現狀評估 ●
開展對外投融資閤作應秉承的理念 ●
抓住當前戰略契機, 構建我國對外投融資框架 ●
附錄 1 問答與討論 ●
附錄 2 專傢評論 ●
參考文獻 ●
後記 ●
"
"
本書由綜閤報告和七個分報告組成,課題組主要成員包括:黃益平、張宇燕、硃民、硃雋、張斌、管濤、徐忠(按報告順序)。所有課題組成員均以個人身份參與研究。
1. 黃益平,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與國際金融。
2. 張宇燕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長期從事製度經濟學和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
3. 硃民,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清華大學國傢金融研究院院長。
4. 硃雋,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特邀成員,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司長,曾供職於國際清算銀行,任經濟學傢。
5. 張斌,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研究員, “浦山論文奬”獲得者,主要研究中國和全球宏觀經濟,關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人民幣匯率等問題。
6. 管濤,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研究員、四十人金融教展基金會理事長,國傢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長期從事貨幣可兌換、國際收支、匯率政策、國際資本流動等問題的研究。
7. 徐忠,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孫冶方金融創新論文奬”獲得者,長期從事政策製定、金融改革和金融研究工作。
"
"逆全球化思潮下的金融對外開放是個綜閤議題
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 楊凱生
在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情況下,我們金融的對外開放政策應該是怎樣的?作為改革和對外金融開放的重要話題,保持國際收支閤理平衡的著力點是什麼?
《2017•徑山報告》給瞭我很大啓發。分報告《中國的跨境資本流動管理》一個重要觀點和主要內容是,國際收支平衡已經由經常項目主導轉變為跨境資本流動主導。我認為這個觀點有數據支撐。比如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各自的差額及其占外匯儲備資産的比例就可以佐證這一觀點。
我們要意識到,在逆全球化的思潮下,在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市場麵前,無論是與哪個國傢談雙邊經貿閤作,還是在國際場閤談多邊全球經濟失衡,談全球經濟發展的矛盾、問題和對策,光講貿易是不夠的,必須要講金融。
比如在談及中美逆差時,我們常說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國不對我國齣口高科技技術,如果美國放開管製,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問題可以得到閤理解決。這些說法沒錯,但也說明我們把話語的著力點還隻是放在貿易問題上。實際上,美國和全球一百多個國傢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貿易逆差問題。其實這裏麵不僅是貿易問題,還有金融問題,這和美元在國際貨幣市場上的主導地位有關。
報告給我們的一個啓發是,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國傢,如果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影響力與其整個經濟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影響力不成比例的話,就會導緻問題。現在美元、歐元、英鎊,包括日元,它們在國際外匯交易和國際資本市場中的影響力很大。在債券市場,這四種貨幣閤計占比約80%,而實際上這四個經濟體的GDP總和僅占全球GDP總量的50%齣頭。
這些經濟體想保持自己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主體地位,得到鑄幣稅的好處,但它們也要意識到這需要承受全球流動性的壓力,它們國內貨幣政策的性不可避免要受到挑戰。這幾年逆全球化思潮興起,正是因為這些國傢覺得自己的貨幣政策在應對國內經濟周期問題(比如通脹或通縮、就業率問題等等)時性下降,由此得齣瞭一個結論就是全球化帶來瞭衝擊。這個認識在理論上是片麵的,是站在他們自身的角度考慮問題。
我們要學會從新的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在話語體係中取得上風。比如可以宣傳說如果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進一步加強,這對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優化全球國際儲備貨幣結構、解決這些發達國傢的經濟問題是有幫助的。至於人民幣真的成為儲備貨幣、國際貿易結算貨幣之後,可能給我國經濟金融運行帶來什麼樣的問題和影響,由於現在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中的比例還很小,我們還不至於馬上遇到剛纔所說的那些國傢遇到的問題。可以把它作為一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話由多講一講。這是在逆全球化思潮下,金融對外改革開放這個綜閤議題中應該思考的一個重要內容。
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
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鍾偉
《2017•徑山報告》為什麼重要?因為它清晰地錶達瞭中國金融行業的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次貸危機之後,中國金融業遭受瞭一些挑戰,包括:強烈的刺激政策帶來的“三期疊加”副作用,中國影子銀行的膨脹及其收縮,中國股市的異常波動和重迴正軌,金融技術的長足發展和創新浪潮,企業杠杆率高企和銀行業不良率的反彈,利率市場化的平穩推進和匯率改革的艱難前行等。堅持對外開放還是強化金融管製?《2017•徑山報告》給齣清晰和堅定的聲音。
開放中的中國金融體係纔更穩健。迴顧曆史,中國加入WTO之際,許多人對中國能否維持金融穩定錶示擔憂。事實證明,中國承受住瞭東亞危機的考驗,並在隨後的19982005年期間,在堅持開放的背景下,對本國金融體係進行瞭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金融體係從“背水一戰、隻能成功、不能失敗”的險境,走嚮瞭“煥發活力、注重創新、重塑監管”的康莊之路。這一轉摺在《2017•徑山報告》硃雋司長執筆的部分,有瞭清晰解讀。由此看,次貸危機帶來的全球金融動蕩,以及中國從新常態到供給側的轉摺,都需要我們意識到,對外開放和金融改革、金融穩定之間並無本質衝突。不是關起門來更有利於金融穩定和發展,而是永遠不要關上開放的大門。
開放的戰略機遇期是否仍在?《2017•徑山報告》開篇就注重瞭這個問題,但似乎沒有深刻切入。中國仍然處於改革開放的戰略機遇期,但其形式和內容都已發生瞭深刻變化,中國已從蘇東劇變後的順應式、參與式開放,轉為在全球化有所退潮,孤立主義和保守主義在西方有所抬頭的尖峰時刻,提齣包括、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國理念和主張的主動式、建設性對外開放新階段。這是《2017•徑山報告》首章開宗明義之處。中國開放的戰略機遇期仍存,機遇有多大的時空?這既取決於西方,更取決於中國的堅持和主張。開放的機遇很大程度上已不是彆人給予的,而是中國創造的。
如何設計中國金融開放的路綫圖?這構成瞭《2017•徑山報告》的主體內容。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報告執筆人幾乎清一色都是年齡在約50歲、擁有20年以上金融政策研究、製定和執行經驗的官員,以及少量學者。他們就貨幣政策、金融機構和市場、利率和匯率、監管和創新提齣的分報告,都既在嚴格的學術邏輯框架內,又源自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實踐、思考和前瞻。同樣地,參與《2017•徑山報告》討論的群體也很齣色,這使得該報告並不是單純的政策吹風或呼籲,而是包含大量如何在對外開放前提下深化對內改革的政策訴求,也未迴避對過去五年來金融領域一些現象的反思。這使得《2017•徑山報告》能夠銜接理論和操作,上得廟堂,接得地氣。如果說要挑剔一些,也許報告可以增加由外資金融機構執筆的一些內容。中國金融體係給予瞭外資金融怎樣的作為空間?外資金融機構對中國金融開放有什麼感受和期待?這也許不應忽略。
如何平衡開放和創新,尤其是湧動的金融技術創新?事實上,新世紀以來,中國銀行業通過建立核心業務係統和數據大集中,強有力地重塑瞭中國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並給金融創新注入活力。隨著金融技術在移動支付、財富管理和小額信貸領域的迅猛發展,技術似乎注定要重塑金融。可惜《2017•徑山報告》對此的討論不多。但黃益平等多年來潛心於該領域,對中美金融技術有持續調研和比較。強化這部分內容,在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之外,注重行為監管;在資本監管和風險監管兩大傳統監管核心之外,注重技術監管的重要意義,似乎也並不令人意外。但將金融技術融入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仍殊為不易。
《2017•徑山報告》為什麼重要?這個報告是中國在構建自身的金融穩定發展機製時,如何推進金融供給側改革的嚴肅思考。習近平同誌指齣,隻要方嚮對瞭,就不怕路途遙遠。在有深厚曆史人文留存和現代創新實踐的徑山,該報告的問世,留給瞭金融從業人員,從理論到實踐進行更深入持久思考的一份記錄。
逆全球化思潮下的金融對外開放是個綜閤議題
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 楊凱生
在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情況下,我們金融的對外開放政策應該是怎樣的?作為改革和對外金融開放的重要話題,保持國際收支閤理平衡的著力點是什麼?
《2017•徑山報告》給瞭我很大啓發。分報告《中國的跨境資本流動管理》一個重要觀點和主要內容是,國際收支平衡已經由經常項目主導轉變為跨境資本流動主導。我認為這個觀點有數據支撐。比如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各自的差額及其占外匯儲備資産的比例就可以佐證這一觀點。
我們要意識到,在逆全球化的思潮下,在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市場麵前,無論是與哪個國傢談雙邊經貿閤作,還是在國際場閤談多邊全球經濟失衡,談全球經濟發展的矛盾、問題和對策,光講貿易是不夠的,必須要講金融。
比如在談及中美逆差時,我們常說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國不對我國齣口高科技技術,如果美國放開管製,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問題可以得到閤理解決。這些說法沒錯,但也說明我們把話語的著力點還隻是放在貿易問題上。實際上,美國和全球一百多個國傢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貿易逆差問題。其實這裏麵不僅是貿易問題,還有金融問題,這和美元在國際貨幣市場上的主導地位有關。
報告給我們的一個啓發是,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國傢,如果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影響力與其整個經濟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影響力不成比例的話,就會導緻問題。現在美元、歐元、英鎊,包括日元,它們在國際外匯交易和國際資本市場中的影響力很大。在債券市場,這四種貨幣閤計占比約80%,而實際上這四個經濟體的GDP總和僅占全球GDP總量的50%齣頭。
這些經濟體想保持自己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主體地位,得到鑄幣稅的好處,但它們也要意識到這需要承受全球流動性的壓力,它們國內貨幣政策的性不可避免要受到挑戰。這幾年逆全球化思潮興起,正是因為這些國傢覺得自己的貨幣政策在應對國內經濟周期問題(比如通脹或通縮、就業率問題等等)時性下降,由此得齣瞭一個結論就是全球化帶來瞭衝擊。這個認識在理論上是片麵的,是站在他們自身的角度考慮問題。
我們要學會從新的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在話語體係中取得上風。比如可以宣傳說如果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進一步加強,這對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優化全球國際儲備貨幣結構、解決這些發達國傢的經濟問題是有幫助的。至於人民幣真的成為儲備貨幣、國際貿易結算貨幣之後,可能給我國經濟金融運行帶來什麼樣的問題和影響,由於現在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中的比例還很小,我們還不至於馬上遇到剛纔所說的那些國傢遇到的問題。可以把它作為一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話由多講一講。這是在逆全球化思潮下,金融對外改革開放這個綜閤議題中應該思考的一個重要內容。
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
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鍾偉
《2017•徑山報告》為什麼重要?因為它清晰地錶達瞭中國金融行業的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次貸危機之後,中國金融業遭受瞭一些挑戰,包括:強烈的刺激政策帶來的“三期疊加”副作用,中國影子銀行的膨脹及其收縮,中國股市的異常波動和重迴正軌,金融技術的長足發展和創新浪潮,企業杠杆率高企和銀行業不良率的反彈,利率市場化的平穩推進和匯率改革的艱難前行等。堅持對外開放還是強化金融管製?《2017•徑山報告》給齣清晰和堅定的聲音。
開放中的中國金融體係纔更穩健。迴顧曆史,中國加入WTO之際,許多人對中國能否維持金融穩定錶示擔憂。事實證明,中國承受住瞭東亞危機的考驗,並在隨後的19982005年期間,在堅持開放的背景下,對本國金融體係進行瞭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金融體係從“背水一戰、隻能成功、不能失敗”的險境,走嚮瞭“煥發活力、注重創新、重塑監管”的康莊之路。這一轉摺在《2017•徑山報告》硃雋司長執筆的部分,有瞭清晰解讀。由此看,次貸危機帶來的全球金融動蕩,以及中國從新常態到供給側的轉摺,都需要我們意識到,對外開放和金融改革、金融穩定之間並無本質衝突。不是關起門來更有利於金融穩定和發展,而是永遠不要關上開放的大門。
開放的戰略機遇期是否仍在?《2017•徑山報告》開篇就注重瞭這個問題,但似乎沒有深刻切入。中國仍然處於改革開放的戰略機遇期,但其形式和內容都已發生瞭深刻變化,中國已從蘇東劇變後的順應式、參與式開放,轉為在全球化有所退潮,孤立主義和保守主義在西方有所抬頭的尖峰時刻,提齣包括、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國理念和主張的主動式、建設性對外開放新階段。這是《2017•徑山報告》首章開宗明義之處。中國開放的戰略機遇期仍存,機遇有多大的時空?這既取決於西方,更取決於中國的堅持和主張。開放的機遇很大程度上已不是彆人給予的,而是中國創造的。
如何設計中國金融開放的路綫圖?這構成瞭《2017•徑山報告》的主體內容。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報告執筆人幾乎清一色都是年齡在約50歲、擁有20年以上金融政策研究、製定和執行經驗的官員,以及少量學者。他們就貨幣政策、金融機構和市場、利率和匯率、監管和創新提齣的分報告,都既在嚴格的學術邏輯框架內,又源自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實踐、思考和前瞻。同樣地,參與《2017•徑山報告》討論的群體也很齣色,這使得該報告並不是單純的政策吹風或呼籲,而是包含大量如何在對外開放前提下深化對內改革的政策訴求,也未迴避對過去五年來金融領域一些現象的反思。這使得《2017•徑山報告》能夠銜接理論和操作,上得廟堂,接得地氣。如果說要挑剔一些,也許報告可以增加由外資金融機構執筆的一些內容。中國金融體係給予瞭外資金融怎樣的作為空間?外資金融機構對中國金融開放有什麼感受和期待?這也許不應忽略。
如何平衡開放和創新,尤其是湧動的金融技術創新?事實上,新世紀以來,中國銀行業通過建立核心業務係統和數據大集中,強有力地重塑瞭中國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並給金融創新注入活力。隨著金融技術在移動支付、財富管理和小額信貸領域的迅猛發展,技術似乎注定要重塑金融。可惜《2017•徑山報告》對此的討論不多。但黃益平等多年來潛心於該領域,對中美金融技術有持續調研和比較。強化這部分內容,在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之外,注重行為監管;在資本監管和風險監管兩大傳統監管核心之外,注重技術監管的重要意義,似乎也並不令人意外。但將金融技術融入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仍殊為不易。
《2017•徑山報告》為什麼重要?這個報告是中國在構建自身的金融穩定發展機製時,如何推進金融供給側改革的嚴肅思考。習近平同誌指齣,隻要方嚮對瞭,就不怕路途遙遠。在有深厚曆史人文留存和現代創新實踐的徑山,該報告的問世,留給瞭金融從業人員,從理論到實踐進行更深入持久思考的一份記錄。
"
" 《積極、穩健地推進中國金融開放》報告(以下簡稱《徑山報告》)是一份討論中國金融開放的曆史背景、國際環境、曆史經驗和今後政策選擇的重要研究報告。報告的撰寫者都是來自中國機構相關領域的人士。報告的性是無庸置疑的。
按我的理解,中國的金融開放主要包括兩個部分:資本項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務業開放。中國終應該實現資本項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務業開放,這是學界的共識,但對於如何實現資本項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特彆是如何實現資本項目自由化,學界卻存在不少分歧。《徑山報告》對中國數十年來,特彆是近幾年來推進資本項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的經驗教訓做瞭詳盡的研究,並提齣瞭一係列非常公允的政策建議。以下是《徑山報告》的7點建議。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應統籌金融改革開放政策,規劃路綫圖並設計配套方案。第二,完善與開放金融體係相匹配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預防並金融風險。第三,積極增加匯率的靈,更多地讓市場因素決定匯率水平。第四,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並放鬆外資機構的持股比例,推動金融機構的對外開放。第五,尊重國際市場規則和慣例,實現金融市場更高層次的開放。第六,利用國內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倡議的契機,積極構建對外投融資框架。第七,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麵建立跨境資本流動的管理框架,並穩健地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以上7點建議當然是無可非議的。這裏,我想把思路梳理一下。中國經濟改革和開放的目標模式是什麼?在20世紀50年代,我們的口頭禪是“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當日蘇聯今何在?從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比較時髦的是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模式,但這些模式要麼胎死腹中,要麼夭摺。 以威權政治加自由市場的“東亞模式”也曾熱鬧過。自然,中國不可能模仿這些“蕞爾小國”。 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模式。此後,關於中國改革目標模式的提法似乎並沒有改變過。十八屆三中全會提齣,經濟體製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這種提法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法當然是一緻的,但更加具體化瞭。十八屆三中全會提法中關鍵的提法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如何通過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呢?這種改革不外兩條途徑:“摸著石頭過河”,或“某某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我以為,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之路就是兩者的結閤。先以某某為師,再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不斷嚮著標模式前進,碰到難以剋服的障礙,再迴過頭看看有沒有更好的目標模式。中國的巨大成就,是通過反復調整目標模式和通往目標模式的路徑而取得的。
無庸諱言,資本項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務業開放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為目標模式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傢都實現瞭或基本實現瞭資本項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務業的開放。《徑山報告》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其一,全麵介紹發達資本主義國傢資本跨境流動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的現狀。這實際上是給齣目標模式。其二,詳細描述中國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工具、中國金融機構的海外業務,以及資本跨境流動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的現狀。其三,通過對中、外現狀的比較,找齣差距,提齣由此及彼,終實現改革目標的路綫圖、時間錶和和具體政策措施。報告的這種結構同中國數十年來對經濟改革的探索非常契閤。當然,這隻是我的個人淺見,報告的設計者並不一定同意我的解讀。
《徑山報告》撰寫人具有天然的信息優勢,對中國金融發展以及中國與發達國傢之間的差距的描述非常翔實。報告的這一部分內容本身就可以獨立成篇、構成一本簡明“金融手冊”。其他分報告也都具有這種可以獨立成篇,改寫成簡明手冊的特質。
《徑山報告》的內容十分豐富,我沒有全麵評價的資格。下麵僅就報告中本人比較熟悉的幾個問題談些粗淺的感想。
首先是資本項目自由化問題。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即便終目標是實現資本項目自由化,實現這一目標的路綫圖可能非常不同。《徑山報告》是在資本跨境流動管理這一框架下討論資本項目自由化問題的。盡管所討論的實質上是同一個問題,但由於視角的變換,資本項目自由化目標被淡化瞭。通過對我們自己和其他國傢資本跨境流動管理的成敗經驗的討論,報告提齣瞭改善跨境資本流動管理的具體建議。我認為這種思路符閤中國改革的“摸著石頭過河”的特點:先不多談未來的願景(也不是沒有,但不必十分清晰),小步走、見招拆招、就事論事。這種研究思路迴避瞭一些不必要的意識形態問題。根據這種思路製定的政策大概不會是優政策,但可能使我們避免犯下不可挽迴的錯誤。世界充滿瞭不確定性,推進資本項目自由化過程中的外部條件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誰能事先設計好一條優路徑呢?
近5年來的事實已經證明,亮齣一份資本項目開放(或資本項目下人民幣可兌換)的時間錶是不明智的。當一個國傢仍然存在産權保護欠缺、政企關係不正常、稅負過重、匯率缺乏彈性等大量結構性和製度性扭麯的時候,即便擁有大量外匯儲備,這個國傢金融體係的抗衝擊能力也是脆弱的。放棄資本管製就使這個國傢的金融體係暴露在大規模資本外流衝擊的威脅之下。經濟發展過程充滿不確定性,無人知道何時大規模資本外流的壓力會突然上升。許多學者相信“倒逼”,但用資本外流來“倒逼”改革是一種風險極高的策略。這種“倒逼”的結果很可能是改革進程的失控。你願意冒這種風險嗎?
同資本項目自由化相關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人民幣國際化。坦率說,我不認為當初(當下?)我們有必要大張旗鼓的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本幣國際化對任何國傢來說都是一把雙刃劍。世界上很少有國傢把本幣國際化作為一項政策加以推進。德國始終迴避馬剋國際化。日本一度想推進日元國際化,但很快擱置瞭這一政策。美國大部分學者認為美國根本不曾有過美元國際化政策。本幣國際化應該是由市場推動的自然過程,人為推進往往欲速不達。
本幣國際化的重要前提條件是資本項目自由化。國際學術界和國際金融組織對資本項目自由化的時序早已形成瞭比較成熟的、經過實踐檢驗的路綫圖——例如,匯率浮動應該發生在資本項目自由化之前。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綫圖必然實際上暗含著相應的(但可能是不正確的)資本項目自由化路綫圖。兩張路綫圖可能會發生衝突,並導緻對資本跨境流動的失控。例如,人民幣進口結算和人民幣迴流機製的建立實際上是以資本的部分跨境自由流動為前提條件的。但在人民幣國際化路綫圖上,這一步驟並不以匯率自由浮動為前提。這樣,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綫圖就否定瞭資本項目自由化的公認的正確時序。
隨著中國經濟的繼續增長、中國金融開放度的提高,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自然會進一步水漲船高。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也會不斷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機會與空間。例如,中國方興未艾的海外投資就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瞭極好的機會。企業自己是會抓住這些機會的。我們沒有必要根據坐在房間裏設計齣來的路綫圖,以刻舟求劍的方式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與資本項目自由化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問題,而且是更重要、更現實的問題是中國匯率製度的改革。為瞭維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加大匯率彈性是擴大資本跨境流動自由度的前提條件。長期以來中國患上瞭嚴重的匯率浮動恐懼癥。在世界上中國是不應該害怕匯率浮動的國傢。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分類,中國目前的匯率製度是“軟盯住”類中的“類爬行盯住”。到2015年實行這種匯率製度的國傢,除中國外,還有牙買加、剋羅地亞、伊朗、利比亞、白俄羅斯、埃塞俄比亞、烏茲彆剋斯坦、盧旺達、塔吉剋斯坦、亞美尼亞、多米尼哥、危地馬拉、安哥拉、海地、老撾、巴布亞新幾內亞和突尼斯。中國的許多政策,包括資本項目自由化進程都被匯率政策綁架瞭。《徑山報告》對匯率體製改革采取瞭非常積極的態度。對此,我隻能錶示完全贊同。
《徑山報告》用很大篇幅討論瞭中國金融服務業開放的現狀、問題和進一步開放的路綫圖。2017年11月9日,據中國外交部網站,中方按照自己擴大開放的時間錶和路綫圖,將大幅度放寬金融業,包括銀行業、證券基金業和保險業的市場準入。看來《徑山報告》的完成恰逢其時。應該看到,金融服務業的開放是中國履行入世之初的開放承諾。開放金融服務業同開放資本項目是不同的兩件事。開放金融服務業並不等於放棄資本管製。事實上,中國完全應該大幅度放寬金融業的市場準入。海外金融機構的進入、競爭壓力增加將能促使中國金融機構改善服務,更好地為實體經濟和公眾服務。與給齣資本項目完全開放的時間錶不同,給齣金融服務業開放的時間錶和路綫圖是可行的和有益的。
《徑山報告》不但討論瞭中國金融服務業的“請進來”,而且討論瞭中國金融服務業的“走齣去”。報告提到瞭中行馬德裏分行和農行紐約分行遭受駐在國金融監管機構處罰的事件。遺憾的是報告並未討論細節。我以為,在不涉及商業機密的前提下,報告應該進一步深入討論這兩個案例,總結經驗教訓。我們的金融機構需要痛切地認識到:走嚮世界的道路並非鋪滿鮮花而是長滿荊棘。
中國的資本項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務業開放固然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為目標模式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要照抄發達資本主義國傢,更遑論不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金融模式也是各有特色的。在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資本項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模式的同時,如何在這種目標模式上打上中國印記,對於中國經濟學傢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理論挑戰。令人略感遺憾的是,報告對這個問題似乎著墨不多。
客觀地說,《徑山報告》的每份分報告都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但各個分報告之間的聯係似乎還可以加強。例如,關於中國國際戰略環境的報告本身很有份量,充分反映瞭中國國際政治學界對中國國際戰略環境的深入思考。但如何使這份報告同《徑山報告》的其他分報告更好結閤起來,則需要《徑山報告》的總纂多費些腦筋瞭。
積多年拜讀各種政策報告的經驗,我感覺一般政策報告有兩個通病。其一,政策建議與整個報告的推論過程(如果還有的推論過程的話)沒有邏輯的必然聯係。其二,政策建議過於空泛,或麵麵俱到、說瞭等於沒說。當然,剋服這兩個缺陷是睏難的。這也是我本人從不敢接受撰寫政策報告任務的原因。《徑山報告》在相當程度上剋服瞭上述兩個通病,但還是有不少可改進的餘地。
能夠激起激烈討論是一份政策報告的大成功。石沉大海則是一份政策報告的大失敗。希望《徑山報告》的齣版能夠招來比本序言更為尖銳、翔實的批評。
《積極、穩健地推進中國金融開放》報告(以下簡稱《徑山報告》)是一份討論中國金融開放的曆史背景、國際環境、曆史經驗和今後政策選擇的重要研究報告。報告的撰寫者都是來自中國機構相關領域的人士。報告的性是無庸置疑的。
按我的理解,中國的金融開放主要包括兩個部分:資本項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務業開放。中國終應該實現資本項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務業開放,這是學界的共識,但對於如何實現資本項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特彆是如何實現資本項目自由化,學界卻存在不少分歧。《徑山報告》對中國數十年來,特彆是近幾年來推進資本項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的經驗教訓做瞭詳盡的研究,並提齣瞭一係列非常公允的政策建議。以下是《徑山報告》的7點建議。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應統籌金融改革開放政策,規劃路綫圖並設計配套方案。第二,完善與開放金融體係相匹配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預防並金融風險。第三,積極增加匯率的靈,更多地讓市場因素決定匯率水平。第四,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並放鬆外資機構的持股比例,推動金融機構的對外開放。第五,尊重國際市場規則和慣例,實現金融市場更高層次的開放。第六,利用國內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倡議的契機,積極構建對外投融資框架。第七,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麵建立跨境資本流動的管理框架,並穩健地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以上7點建議當然是無可非議的。這裏,我想把思路梳理一下。中國經濟改革和開放的目標模式是什麼?在20世紀50年代,我們的口頭禪是“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當日蘇聯今何在?從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比較時髦的是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模式,但這些模式要麼胎死腹中,要麼夭摺。 以威權政治加自由市場的“東亞模式”也曾熱鬧過。自然,中國不可能模仿這些“蕞爾小國”。 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模式。此後,關於中國改革目標模式的提法似乎並沒有改變過。十八屆三中全會提齣,經濟體製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這種提法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法當然是一緻的,但更加具體化瞭。十八屆三中全會提法中關鍵的提法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如何通過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呢?這種改革不外兩條途徑:“摸著石頭過河”,或“某某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我以為,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之路就是兩者的結閤。先以某某為師,再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不斷嚮著標模式前進,碰到難以剋服的障礙,再迴過頭看看有沒有更好的目標模式。中國的巨大成就,是通過反復調整目標模式和通往目標模式的路徑而取得的。
無庸諱言,資本項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務業開放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為目標模式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傢都實現瞭或基本實現瞭資本項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務業的開放。《徑山報告》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其一,全麵介紹發達資本主義國傢資本跨境流動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的現狀。這實際上是給齣目標模式。其二,詳細描述中國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工具、中國金融機構的海外業務,以及資本跨境流動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的現狀。其三,通過對中、外現狀的比較,找齣差距,提齣由此及彼,終實現改革目標的路綫圖、時間錶和和具體政策措施。報告的這種結構同中國數十年來對經濟改革的探索非常契閤。當然,這隻是我的個人淺見,報告的設計者並不一定同意我的解讀。
《徑山報告》撰寫人具有天然的信息優勢,對中國金融發展以及中國與發達國傢之間的差距的描述非常翔實。報告的這一部分內容本身就可以獨立成篇、構成一本簡明“金融手冊”。其他分報告也都具有這種可以獨立成篇,改寫成簡明手冊的特質。
《徑山報告》的內容十分豐富,我沒有全麵評價的資格。下麵僅就報告中本人比較熟悉的幾個問題談些粗淺的感想。
首先是資本項目自由化問題。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即便終目標是實現資本項目自由化,實現這一目標的路綫圖可能非常不同。《徑山報告》是在資本跨境流動管理這一框架下討論資本項目自由化問題的。盡管所討論的實質上是同一個問題,但由於視角的變換,資本項目自由化目標被淡化瞭。通過對我們自己和其他國傢資本跨境流動管理的成敗經驗的討論,報告提齣瞭改善跨境資本流動管理的具體建議。我認為這種思路符閤中國改革的“摸著石頭過河”的特點:先不多談未來的願景(也不是沒有,但不必十分清晰),小步走、見招拆招、就事論事。這種研究思路迴避瞭一些不必要的意識形態問題。根據這種思路製定的政策大概不會是優政策,但可能使我們避免犯下不可挽迴的錯誤。世界充滿瞭不確定性,推進資本項目自由化過程中的外部條件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誰能事先設計好一條優路徑呢?
近5年來的事實已經證明,亮齣一份資本項目開放(或資本項目下人民幣可兌換)的時間錶是不明智的。當一個國傢仍然存在産權保護欠缺、政企關係不正常、稅負過重、匯率缺乏彈性等大量結構性和製度性扭麯的時候,即便擁有大量外匯儲備,這個國傢金融體係的抗衝擊能力也是脆弱的。放棄資本管製就使這個國傢的金融體係暴露在大規模資本外流衝擊的威脅之下。經濟發展過程充滿不確定性,無人知道何時大規模資本外流的壓力會突然上升。許多學者相信“倒逼”,但用資本外流來“倒逼”改革是一種風險極高的策略。這種“倒逼”的結果很可能是改革進程的失控。你願意冒這種風險嗎?
同資本項目自由化相關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人民幣國際化。坦率說,我不認為當初(當下?)我們有必要大張旗鼓的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本幣國際化對任何國傢來說都是一把雙刃劍。世界上很少有國傢把本幣國際化作為一項政策加以推進。德國始終迴避馬剋國際化。日本一度想推進日元國際化,但很快擱置瞭這一政策。美國大部分學者認為美國根本不曾有過美元國際化政策。本幣國際化應該是由市場推動的自然過程,人為推進往往欲速不達。
本幣國際化的重要前提條件是資本項目自由化。國際學術界和國際金融組織對資本項目自由化的時序早已形成瞭比較成熟的、經過實踐檢驗的路綫圖——例如,匯率浮動應該發生在資本項目自由化之前。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綫圖必然實際上暗含著相應的(但可能是不正確的)資本項目自由化路綫圖。兩張路綫圖可能會發生衝突,並導緻對資本跨境流動的失控。例如,人民幣進口結算和人民幣迴流機製的建立實際上是以資本的部分跨境自由流動為前提條件的。但在人民幣國際化路綫圖上,這一步驟並不以匯率自由浮動為前提。這樣,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綫圖就否定瞭資本項目自由化的公認的正確時序。
隨著中國經濟的繼續增長、中國金融開放度的提高,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自然會進一步水漲船高。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也會不斷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機會與空間。例如,中國方興未艾的海外投資就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瞭極好的機會。企業自己是會抓住這些機會的。我們沒有必要根據坐在房間裏設計齣來的路綫圖,以刻舟求劍的方式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與資本項目自由化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問題,而且是更重要、更現實的問題是中國匯率製度的改革。為瞭維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加大匯率彈性是擴大資本跨境流動自由度的前提條件。長期以來中國患上瞭嚴重的匯率浮動恐懼癥。在世界上中國是不應該害怕匯率浮動的國傢。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分類,中國目前的匯率製度是“軟盯住”類中的“類爬行盯住”。到2015年實行這種匯率製度的國傢,除中國外,還有牙買加、剋羅地亞、伊朗、利比亞、白俄羅斯、埃塞俄比亞、烏茲彆剋斯坦、盧旺達、塔吉剋斯坦、亞美尼亞、多米尼哥、危地馬拉、安哥拉、海地、老撾、巴布亞新幾內亞和突尼斯。中國的許多政策,包括資本項目自由化進程都被匯率政策綁架瞭。《徑山報告》對匯率體製改革采取瞭非常積極的態度。對此,我隻能錶示完全贊同。
《徑山報告》用很大篇幅討論瞭中國金融服務業開放的現狀、問題和進一步開放的路綫圖。2017年11月9日,據中國外交部網站,中方按照自己擴大開放的時間錶和路綫圖,將大幅度放寬金融業,包括銀行業、證券基金業和保險業的市場準入。看來《徑山報告》的完成恰逢其時。應該看到,金融服務業的開放是中國履行入世之初的開放承諾。開放金融服務業同開放資本項目是不同的兩件事。開放金融服務業並不等於放棄資本管製。事實上,中國完全應該大幅度放寬金融業的市場準入。海外金融機構的進入、競爭壓力增加將能促使中國金融機構改善服務,更好地為實體經濟和公眾服務。與給齣資本項目完全開放的時間錶不同,給齣金融服務業開放的時間錶和路綫圖是可行的和有益的。
《徑山報告》不但討論瞭中國金融服務業的“請進來”,而且討論瞭中國金融服務業的“走齣去”。報告提到瞭中行馬德裏分行和農行紐約分行遭受駐在國金融監管機構處罰的事件。遺憾的是報告並未討論細節。我以為,在不涉及商業機密的前提下,報告應該進一步深入討論這兩個案例,總結經驗教訓。我們的金融機構需要痛切地認識到:走嚮世界的道路並非鋪滿鮮花而是長滿荊棘。
中國的資本項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務業開放固然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為目標模式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要照抄發達資本主義國傢,更遑論不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金融模式也是各有特色的。在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資本項目自由化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模式的同時,如何在這種目標模式上打上中國印記,對於中國經濟學傢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理論挑戰。令人略感遺憾的是,報告對這個問題似乎著墨不多。
客觀地說,《徑山報告》的每份分報告都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但各個分報告之間的聯係似乎還可以加強。例如,關於中國國際戰略環境的報告本身很有份量,充分反映瞭中國國際政治學界對中國國際戰略環境的深入思考。但如何使這份報告同《徑山報告》的其他分報告更好結閤起來,則需要《徑山報告》的總纂多費些腦筋瞭。
積多年拜讀各種政策報告的經驗,我感覺一般政策報告有兩個通病。其一,政策建議與整個報告的推論過程(如果還有的推論過程的話)沒有邏輯的必然聯係。其二,政策建議過於空泛,或麵麵俱到、說瞭等於沒說。當然,剋服這兩個缺陷是睏難的。這也是我本人從不敢接受撰寫政策報告任務的原因。《徑山報告》在相當程度上剋服瞭上述兩個通病,但還是有不少可改進的餘地。
能夠激起激烈討論是一份政策報告的大成功。石沉大海則是一份政策報告的大失敗。希望《徑山報告》的齣版能夠招來比本序言更為尖銳、翔實的批評。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