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契訶夫是與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齊名的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他所寫的每一篇短篇小說都可以稱得上是一齣19世紀80年代俄國人民生活的小悲劇,反映瞭在那個資本主義因素浸入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多個領域,而封建的農奴製殘餘還相當嚴重的曆史時期,俄國人民在沙皇專製製度下的愚昧與無知、庸俗與無聊、痛苦與悲哀。
內容新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契訶夫雖不像高爾基那樣清晰,但作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傢,他講齣瞭社會生活的較為本質的東西,喊齣瞭人民群眾對新生活的渴望。
契訶夫一生寫瞭七百多篇短篇小說,塑造瞭大約六七韆個形態各異、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通過這些人物的活動,契訶夫的筆觸深入到俄國社會各個角落,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瞭整整一個時代的風貌。
目錄導讀
知識鏈接
一個官員之死
變色龍
苦惱
萬卡
六號病房
不安分的女人
掛在脖子上的安娜
套中人
醋栗
姚內奇
新娘
遲開的花朵
壞孩子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十三
一星期之後,人們便建議安德烈·葉菲梅奇去休養一下,也就是叫他提齣辭呈。對這他都漠然處之。再過瞭一星期,他與米哈依爾·阿維良內奇已經坐在郵車上,到近的一個火車站去瞭。天氣涼爽、明朗,蔚藍色的天空,遠處一覽無餘。離火車站有二百俄裏遠路程,他們坐馬車走瞭兩天,路上歇瞭兩夜。每當驛站上給他們送茶時用不乾不淨的杯子,或者是套馬車的時間久瞭一點,米哈依爾·阿維良內奇就臉紅脖子粗地抖動著全身,喊道:“住嘴,不許狡辯!”而坐在馬車上時,則片刻不停地說話,講他當時在高加索和波蘭王國旅行的故事,有過多少遭際,多少奇遇啊!他說話聲音很響,同時還瞪著奇怪的眼睛,令人覺得,他是在說謊。另外,他講話時,直對著安德烈·葉菲梅奇的臉吐氣,對著他的耳朵哈哈大笑,弄得醫生很尷尬,妨礙他思考,使他無法集中精神。
在火車上,他們為瞭節省,乘的是三等車,坐在一個不許吸煙的車廂裏。乘客有一半是上等人。米哈依爾·阿維良內奇很快就跟所有的人都認識瞭。從一個座位到另一個座位,大聲地說,大傢不該在這種糟糕透頂的鐵道上旅行,這完全是騙人的勾當!要是騎馬旅行,那就完全不同瞭:走上一百俄裏,然後您還會感到全身有勁,精神充沛。至於我們的收成不好,那完全是因為賓斯剋沼澤地的水被排乾瞭。總之,都非常混亂。他的勁頭來瞭,說話很大聲,不讓彆人開口。這種混雜著大喊大笑和手舞足蹈的沒完沒瞭的扯淡,使安德烈-葉菲梅奇感到很膩煩。
“我們兩人中誰是瘋子呢?”他懊喪地想,“是我這個竭力不讓旅客不安的人呢,還是這個自以為比這裏的所有人都聰明和有趣,從而不讓人有片刻安寜的利己主義者呢?”
在莫斯科,米哈依爾·阿維良內奇穿上不帶肩章的軍服和鑲有紅絲縧的褲子。他戴著軍帽,穿上軍大衣在街上走時,士兵們都嚮他立正行禮。安德烈·葉菲梅奇現在覺得,這個人在原來從貴族階級承繼下來的所有東西中,把好的都丟掉,隻留下壞的瞭。他喜歡彆人伺候,甚至在完全沒有必要的時候也一樣。火柴就放在他麵前的桌子上,而且他也看見瞭,可是他還是要對人叫嚷把火柴給他拿來。有清潔女工在,他也不難為情地穿著一條內褲衩走來走去。他對僕人,哪怕是老人,都一律稱呼“你”。他生氣的時候,就罵他們是蠢貨和傻瓜。安德烈·葉菲梅奇覺得這是在擺貴族派頭,可是很惡劣。
米哈依爾·阿維良內奇首先是領朋友到伊文斯卡婭教堂去。他熱心祈禱、磕頭、流淚,完瞭後,深深地籲口氣說:
“即使您不信神,但祈禱一下,好像心裏會安穩一些。您吻聖像吧,愛的。”
安德烈·葉菲梅奇不好意思,也吻瞭聖像。米哈依爾·阿維良內奇則努起嘴唇,搖搖頭,小聲祈禱,眼睛裏又流齣瞭眼淚。後來他們到剋裏姆林宮去,在那裏參觀瞭皇炮和皇鍾,甚至用手指摸瞭摸。他們又欣賞瞭一下莫斯科河對麵的風景,遊覽瞭救世主教堂和魯緬采夫博物館。
他們在捷斯托夫飯店吃午飯。米哈依爾·阿維良內奇看菜單看瞭很久,捋著連鬢鬍子,用一種在飯店就像在傢裏一樣的美食傢的口吻說:
“我們倒要瞧瞧,你們拿什麼菜來給我們吃,天使!”
十四
醫生遊覽、參觀,吃瞭、喝瞭,可是隻有一種感覺:對米哈依爾·阿維良內奇的惱恨。他很想離開這個朋友,休息一會兒,躲開他,藏起來。而這個朋友卻認為,不讓醫生離開他一步,盡量想辦法讓他消遣,乃是他的責任。當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可看的時候,他就用談話來給他解悶。安德烈·葉菲梅奇忍耐瞭兩天,到第三天他就嚮朋友聲明他病瞭,想留在傢裏呆。他朋友說,這樣的話他也要留下來,著實也該休息一下瞭,否則兩條腿也堅持不瞭。安德烈·葉菲梅奇躺在長沙發上,臉對著靠背,緊咬著牙齒,聽著他朋友熱烈地對他肯定說,法國遲早一定會打垮德國;莫斯科有許多騙子;單憑外錶,不可能看齣馬的優點。醫生的耳朵裏開始嗡嗡地響起來,心搏過速,可是齣於客氣,他又不便叫他朋友走開或者閉嘴。幸虧米哈依爾-阿維良內奇在房間裏也坐得無聊瞭。他吃過飯便齣去散步去瞭。
剩下單獨一個人時,安德烈·葉菲梅奇就進入瞭休息的感覺。意識到一個人在房間裏長沙發上一動不動地躺著,這是多麼愉快啊!沒有孤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墮落的天使背叛上帝,大概就是因為他想孤獨,而天使們是不知道孤獨的。安德烈·葉菲梅奇想思考一下近幾天來他所看到和聽到的東西,可是米哈依爾·阿維良內奇卻總是不離開他的腦際。
“不過要知道,他之所以休假陪我齣來是齣於友情,由於慷慨,”醫生懊惱地想,“但再沒有比這種友情的保護更糟糕的瞭。要知道,他好像是一個好心的、大度的快活人,可是卻很無聊,無聊得叫人受不瞭。有些人就是這樣,他總是說一些聰明、好聽的話,但你卻總覺得他們是蠢笨的人。”
在後來的幾天裏,安德烈·葉菲梅奇都推說有病,沒有齣旅館的房間。他躺著,把臉對著靠背。朋友要用談話來給他解悶,他就煩;而朋友不來的時候,他卻能休息。他生自己的氣,因為跑齣來旅行;他也生朋友的氣,因為他的廢話越來越多,越來越隨便,他怎麼也不能把他的思想提到嚴肅、高尚的境界。
“這就是伊萬-德米特裏奇所說的,現實生活對我的嚴厲斥責。”他想道,為自己的小氣而生氣,“不過,這也沒有什麼……將來我迴到傢,就會和從前一樣……”
在彼得堡也仍舊是那樣。他整天不齣門,躺在長沙發上,隻是為瞭喝啤酒纔起來一下。
米哈依爾·阿維良內奇則一直急於要到華沙去。
“我愛的,我們乾嗎要到那裏去呢?”安德烈·葉菲梅奇用懇求的聲音說,“您一個人去吧,您就讓我迴傢吧!我求您瞭!”
“這可無論如何都不行!”米哈依爾·阿維良內奇不同意地說,“那是一個多麼令人驚嘆的城市啊!在那裏我曾度過瞭我生活中幸福的五年!”
安德烈·葉菲梅奇缺乏堅持己見的性格,不得已又到華沙去瞭。在華沙他也沒有齣過旅館房間的門,躺在沙發上,生自己的氣,生朋友的氣,也生僕役的氣。這些僕役老是聽不懂俄語。米哈依爾·阿維良內奇則照樣那麼健康,精力充沛,非常高興。他從早到晚都不迴旅館住宿。有一次,他不知在什麼地方過夜,大清早纔迴來,情緒十分激動,滿臉通紅,頭發蓬亂。在房間裏他從這一頭到那一頭來迴踱步很久,自言自語,不知嘟噥些什麼,後來他站住說:
“名譽是首要的!”
他又踱步一會兒,然後雙手捧著腦袋,用悲慘的聲調說:
“對,名譽!真該死,我當初怎麼會想到要來遊曆這個巴比倫呢!我愛的!”他對醫生說,“您鄙視我吧,我賭錢輸瞭!請您給我五百盧布吧!”
安德烈·葉菲梅奇取齣瞭五百盧布,默默地把錢交給瞭朋友。他的朋友由於害臊和氣惱仍然麵紅耳赤、語無倫次地發瞭一個不必要的誓,戴上帽子就齣去瞭。大約過瞭兩個鍾頭他迴來瞭,一屁股坐在圈椅裏,大聲地嘆瞭一口氣,說:
“總算保住瞭名譽!我們走吧,我的朋友!在這個該死的城市裏,我連一分鍾也不想呆瞭。都是騙子!都是奧地利奸細!”
兩個朋友迴到故鄉城市時,已經是十一月瞭,街上鋪上瞭厚厚的雪。霍博托夫醫生已接替瞭安德烈·葉菲梅奇的職位,他仍舊住在原來的住宅裏,等著安德烈·葉菲梅奇迴來,騰齣醫院的住所。那個被他稱做“女廚子”的醜女人則已經在一個廂房裏住下瞭。
醫院裏又有新的流言傳遍瞭全城。據說,那個醜女人跟總管吵瞭架,總管好像曾跪在她的麵前求饒。
安德烈·葉菲梅奇迴來後的天就不得不齣去找住處。
“我的朋友,”郵政局長膽怯地對他說,“原諒我冒昧問一句:您手裏還有多少錢呢?”
安德烈·葉菲梅奇默默地數瞭數自己的錢說:
“八十六個盧布。”
“我問的不是這個,”米哈依爾·阿維良內奇不安地說,沒聽懂醫生的話,“我問您總共有多少財産?”
“我已經跟您說瞭,八十六個盧布……此外我一無所有瞭。”
米哈依爾·阿維良內奇一貫把醫生看做是正直的高尚的人,但仍舊有點懷疑,認為他至少也有兩萬盧布的存款,而現在纔知道,安德烈·葉菲梅奇是個窮光蛋,沒有錢來維持生活。不知為什麼他突然流下瞭眼淚,並擁抱瞭自已的朋友。
............
《微光裏的生活:俄國鄉村日常與人性的細微之處》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一位以其對俄國社會底層人物和鄉村生活的敏銳洞察而聞名於世的文學巨匠,其筆下的人物,無論是衣衫襤褸的農夫,還是心事重重的教師,抑或是懷纔不遇的藝術傢,都如同生活中真實存在過的個體,帶著鮮活的呼吸和微妙的情感,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他並不刻意去描繪驚心動魄的戲劇衝突,也非張揚激昂的社會批判,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微光,藉由這些微光,照亮瞭人性的復雜與普遍。 本書精選瞭契訶夫筆下最能體現其創作風格的短篇小說,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俄國鄉村世界。在這裏,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芬芳,彌漫著麥浪的金黃,也彌漫著生活瑣碎的無奈與偶爾迸發的溫情。契訶夫以其不動聲色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個鮮活的“小人物”的生活圖景。 例如,在《套中人》中,彆裏科夫老師,那個將自己緊緊包裹在“套子”裏的男人,象徵著一種普遍存在的,對變化和新事物的恐懼,以及對既定秩序的盲目遵從。他極力維護著一種陳腐的、僵化的生活方式,仿佛隻要這樣,就能抵禦生命中一切不確定性帶來的侵擾。他的存在,並非齣於惡意,而是源於一種根深蒂固的怯懦和對安逸的眷戀,這種心態,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可能找到共鳴。契訶夫並沒有對彆裏科夫進行道德審判,而是以一種近乎悲憫的姿態,揭示瞭他內心深處的孤獨與壓抑。他最終的死亡,如同一個被擠壓變形的橡皮筋終於彈開,卻也帶走瞭他所擁有的,以及他可能擁有的所有一切。 而《萬卡》則將我們帶入瞭一個寒冷刺骨的鼕夜,主人公萬卡,一個被送到莫斯科當鞋匠學徒的孤苦少年,在遙遠的鄉下,他思念著自己的祖父,思念著那個雖然貧窮但充滿溫暖的傢。他在寒風中,在寂寞的夜晚,掙紮著給祖父寫信,字裏行間充滿瞭對傢的眷戀和對未來的渴望。這封未曾寄齣的信,是萬卡內心深處最純粹的呼喚,也是對所有被剝奪瞭童年幸福的孩子們的無聲控訴。契訶夫並沒有直接描寫萬卡遭受的虐待,而是通過他細微的情感波動,通過他簡陋的筆觸,將這種痛苦和孤獨感滲透到讀者的骨髓裏。萬卡的經曆,讓我們看到瞭社會底層兒童所承受的苦難,也讓我們反思,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纔會讓這樣一個幼小的生命,在寒鼕中承受如此巨大的孤獨。 《苦惱》中的伊萬·德米特裏奇·切爾諾烏索夫,一位馬車夫,在兒子不幸夭摺後,內心充滿瞭無法言說的痛苦和絕望。他試圖嚮身邊的每一個人傾訴,然而,在這個冷漠的世界裏,沒有人真正願意傾聽他的悲傷。人們匆匆忙忙,各自忙碌於自己的生活,對他的痛苦充耳不聞。這種無處傾訴的苦悶,最終將他逼嚮瞭精神的崩潰。契訶夫在此展現瞭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隔閡,以及在巨大悲痛麵前,個體所感受到的孤立無援。伊萬的悲傷,並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悲傷,它摺射齣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當個體的情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內心的荒蕪將是何等的可怕。 《小公務員之死》中的人,伊凡·德米特裏奇·切爾努什金,因不小心在劇院裏打噴嚏時,將唾沫星子濺到瞭坐在前麵的高級官員身上,從此開始瞭漫長的、充滿恐懼和不安的自我摺磨。他反復嚮官員道歉,卻始終無法消除官員的“不悅”。他對自己的過失耿耿於懷,甚至認為這會影響他的仕途和生活。契訶夫用一種近乎荒誕的筆觸,刻畫瞭一個被等級森嚴的社會規則壓垮的個體。切爾努什金的“罪”並非真正的過錯,而是他內心深處對權威的恐懼和對社會地位的過度敏感。這種對“冒犯”的過度解讀,以及由此引發的心理陰影,是那個時代官僚體係下,許多小人物的真實寫照。 《變節者》中的康瓦利多夫,一名警察局長,在看似平靜的生活中,卻有著復雜而矛盾的內心。他既要履行職責,維護所謂的“秩序”,又要麵對自己內心深處對於一些不公和虛僞的隱約認知。契訶夫並沒有給他一個清晰的道德標簽,而是將他置於一個模糊的地帶,展現瞭人在體製與人性之間的掙紮。他的“變節”,並非轟轟烈烈的反抗,而是潛移默化的,是對內心良知的微弱呼應。 《關於愛情》這篇小說,則將我們的目光聚焦於婚姻和愛情的復雜性。奧洛季溫,一位土地擁有者,他一生都在尋找真正的愛情,然而,當他最終獲得他認為的完美伴侶時,卻發現自己陷入瞭另一種空虛。他所追求的,或許並非愛情本身,而是愛情帶來的某種理想化的幻影。小說中,主人公的內心獨白,展現瞭人類對親密關係以及自我認知的睏惑。契訶夫以其一貫的精準和剋製,描繪瞭愛情中那種若即若離的距離感,以及人們在愛情中的迷失和尋找。 契訶夫的小說,之所以能夠穿越時空的限製,觸動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靈,在於他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他並沒有站在高處,以批判者的姿態去審視他的筆下人物,而是以一種平等的、甚至是帶著溫情的目光,去觀察和描繪他們。他看到瞭他們的卑微,他們的愚蠢,他們的痛苦,但也看到瞭他們的善良,他們的堅韌,以及他們在絕望中依然閃爍的人性微光。 這些故事,猶如一幅幅淡淡的水彩畫,色彩並不濃烈,卻意蘊深遠。它們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卻以其細緻入微的描寫,勾勒齣瞭俄國鄉村社會真實的麵貌,以及生活在其中的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契訶夫的語言,簡潔、精準,卻蘊含著巨大的力量,他善於運用象徵和暗示,讓讀者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體味到更深層次的意義。 閱讀契訶夫,就如同走進一條寜靜的河流,你看到的是潺潺的流水,聽到的是輕柔的濤聲,然而,在這看似平靜的錶麵之下,卻湧動著生命的活力與情感的暗流。他讓你看到,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蘊藏著人性的深度與復雜,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人物,也擁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故事。 本書所收錄的這些篇章,是契訶夫短篇小說藝術的精華所在。它們將帶你走進一個真實而生動的俄國世界,讓你在閱讀中,感受到文學的魅力,也更能體悟到,無論身處何地、身為何人,我們所共享的人性,是何其相似,又何其珍貴。這些故事,或許會讓你會心一笑,或許會讓你黯然神傷,但最終,它們都會在你心中,留下一點點微光,照亮你對生活和人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