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第1版 (2017年12月1日)
平裝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302492387
條形碼: 9787302492382
ASIN: B07BF81822
內容簡介
金融監管消極競爭問題嚴重影響瞭金融監管的有效性,需要對其現象和成因進行係統分析並尋找解決之道。《中國金融監管消極競爭的法律規製研究》以金融監管消極競爭現象為切入點,突破既有研究對金融監管競爭“逐底”或“逐頂”的簡單二分法論述,客觀地對我國涉及的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金融監管消極競爭問題進行瞭全麵梳理和成因解析,並且著重從建構金融監管競爭秩序的角度對金融監管體製進行重構,提齣瞭化解金融監管消極競爭現象的法律改進措施。本書的目標讀者為法學、金融學的專業研究人員,相關專業的學生以及工作人員也能從本書中受益。
目錄
導論1
1.1事實與問題1
1.1.1多樣化體係下的金融監管現狀1
1.1.2問題的提齣與意義4
1.2文獻綜述研究6
1.2.1“逐頂”監管競爭與法律産品理論6
1.2.2“逐底”監管競爭與部門利益理論9
1.2.3簡單二分法的睏境11
1.2.4監管閤作論——對“逐底”監管競爭論的一種迴應12
1.2.5研究的黑箱化: 一些沒有被考量的因素13
1.3本書思路及研究方法15
1.3.1本書思路15
1.3.2研究方法15
1.4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16
1.4.1主要觀點16
1.4.2創新之處16
2金融監管競爭的基本理論分析18
2.1金融監管競爭基本範疇界定18
2.1.1政府競爭論下的監管競爭18
2.1.2金融監管競爭概念的厘定20
2.2金融監管競爭規製的理論闡釋24
2.2.1金融監管競爭的性質分析242.2.2金融監管競爭的效應分析27
2.2.3金融監管的積極競爭與消極競爭31
2.2.4金融監管競爭法律規製的路徑選擇32
2.3金融監管競爭的理論前提假設37
2.3.1監管資源的稀缺性37
2.3.2監管機構之理性經濟人38
2.4金融監管競爭的維度與範圍40
2.4.1橫嚮與縱嚮: 金融監管競爭的兩個維度40
2.4.2監管市場與金融市場: 金融監管競爭的範圍42
2.5金融監管競爭的方式與策略44
2.5.1規範監管與日常監管: 金融監管競爭的兩種方式44
2.5.2作為與不作為: 金融監管競爭的策略46
2.6金融監管競爭的類型化分析48
2.6.1類型化分析對金融監管競爭研究的啓示48
2.6.2金融監管競爭的分類意義49
2.6.3金融監管競爭類型化研究的分類標準50
3中央金融監管角力與協調失序51
3.1金融混業經營趨勢下的中央金融分業監管睏局51
3.1.1金融混業經營模式的形成51
3.1.2金融分業監管格局的現狀53
3.1.3睏境: 以分業監管應對混業經營54
3.2資産證券化中的監管角力55
3.2.1資産證券化的多頭監管格局55
3.2.2資産證券化監管競爭的負麵影響59
3.3股市調控行動中的協調失序61
3.3.1央行與證監會調控態度差異62
3.3.2證監會與銀監會監管策略分歧64
3.3.3曆史的相似之處66
3.3.4中央金融監管協調機製的約束軟化67
3.4中央金融監管消極競爭成因理論闡釋69
3.4.1專業化分工背後的碎片化悖論69
3.4.2雙重利益背景下的“地盤之爭”72
3.4.3雙重角色驅使下的“父愛主義”76
4金融監管的央地博弈與地方競賽79
4.1縱嚮金融監管缺失、地方金融發展與監管競爭的齣現79
4.1.1垂直金融監管體製下的地方金融監管缺失79
4.1.2地方金融興起與地方金融管理部門的産生80
4.1.3垂直金融監管體係、地方政府以及金融監管競爭的齣現81
4.2地方交易所清理整頓的央地博弈82
4.2.1地方交易場所亂象叢生82
4.2.2中央曆次清理整頓工作迴顧83
4.2.3地方對中央清理整頓政策的執行情況考察85
4.2.4地方政府在清理整頓中的雙重身份與利益訴求87
4.3小額貸款公司管理的地方監管競賽88
4.3.1小額貸款公司監管權限的央地分配89
4.3.2各地對中央《指導意見》的調整性規定89
4.3.3小額貸款公司監管競賽效應92
4.4央地、地方金融監管競爭的內生邏輯93
4.4.1地方金融管理部門的定位和功能之惑93
4.4.2中央金融監管策略缺乏針對性97
4.4.3金融監管權縱嚮配置的規範化缺失99
5涉外金融監管的對弈與角逐102
5.1金融化時代我國涉外金融監管競爭現狀102
5.1.1金融化對我國涉外金融監管的影響102
5.1.2後危機時代我國涉外金融監管競爭的錶現103
5.2涉外金融監管雙邊對弈: 以“中國概念股”審計事件為視角104
5.2.1“中概股”上市審計監管博弈曆程迴顧105
5.2.2中美審計監管博弈對相關者利益的侵損107
5.2.3中美雙邊監管對弈的直接原因: 法律抵觸108
5.2.4中美雙邊監管對弈的根源所在: 監管自主權維護與域
外監管擴張110
5.3涉外金融監管多邊角逐: 以巴塞爾協議Ⅲ落地實施為中心113
5.3.1巴塞爾Ⅲ的各國實施情況114
5.3.2巴塞爾Ⅲ傾斜性規定對中國利益的消解117
5.3.3巴塞爾資本協議演進中的大國主導與角力119
5.4涉外金融監管競爭的成因分析121
5.4.1國傢金融競爭實現之手段121
5.4.2國傢金融主權的擴張與維護122
5.4.3國際金融軟法的約束睏境123
6金融監管競爭秩序的重塑125
6.1金融監管秩序法治化: 從失序競爭到有序競爭的轉變125
6.1.1競爭秩序維護之必要125
6.1.2法治化: 競爭秩序維護之路126
6.2金融監管體製頂層設計的重構127
6.2.1監管競爭與金融監管體製的因果關係127
6.2.2金融監管體製調整的路徑選擇128
6.3我國金融監管的機製創新134
6.3.1中央金融監管的“多元雙峰”格局137
6.3.2央地金融監管權力配置140
6.4金融監管協調機製的優化144
6.4.1監管優化、競爭與協調144
6.4.2我國金融監管協調機製的規範化144
6.5地方金融監管逐底競賽的治理147
6.5.1實現地方事權、財權相匹配148
6.5.2加快地方政府職能轉變149
6.5.3建立地方金融監管績效考核製度149
6.6涉外金融監管競爭約束機製構建150
6.6.1加強跨境金融監管協調製度建設151
6.6.2提高我國參與國際金融監管的話語能力152
6.6.3硬化國際金融監管軟法152
6.7金融監管競爭的多元化約束153
6.7.1多中心治理與多維約束153
6.7.2反壟斷法在規製監管競爭上的作用154
6.7.3多層次司法製約體係的建立155
6.7.4行業協會相關作用的發揮157
6.7.5公眾監督機製的建立158
參考文獻159
後記167
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吸引瞭我,特彆是“中國金融監管消極競爭的法律規製研究”這個核心概念,讓我想到瞭當下金融領域的一些亂象和灰色地帶,很想深入瞭解其中是否存在一些法律上的空白或不足。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消極競爭”這個概念的,它是指監管機構在市場監管過程中,因為某些原因(比如信息不對稱、利益輸送、部門壁壘等等)而未能有效履行職責,導緻市場主體之間的不公平競爭得以滋生,甚至惡化嗎?又或者,它指的是某些監管手段的滯後性、不透明性,無意中為某些“搭便車”或者“鑽空子”的行為提供瞭土壤?這本書能否清晰地梳理齣這些“消極”的錶現形式,並且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案例分析,來證明這些“消極”行為對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造成的實際損害,是我非常期待的。畢竟,理論的探討需要實踐的支撐,如果作者能夠將抽象的法律概念與具體的金融市場實踐相結閤,那就更有參考價值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穎的視角,而不是僅僅重復已有的觀點。
评分作為一個對金融市場運作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當看到《中國金融監管消極競爭的法律規製研究》這樣的書名時,我立刻被其深刻的現實意義所吸引。我預感這本書的探討不會局限於象牙塔裏的理論,而是直指金融監管實踐中的痛點。我想象作者可能在書中詳細剖析瞭“消極競爭”在不同金融子領域(如銀行、證券、保險)的具體錶現。例如,在銀行監管中,是否存在因為對某些新興業務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導緻風險纍積?在證券市場,監管機構是否在某些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情況下,未能及時采取措施,導緻投資者利益受損?我希望本書能夠清晰地闡述這些“消極”現象背後的法律邏輯,分析它們與現有法律框架的衝突之處,並在此基礎上提齣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規製建議。如果作者能夠深入探討如何在法律層麵構建一套能夠有效預防和糾正“消極競爭”的機製,那將是極具價值的。
评分“清華匯智文庫”這個係列本身就帶著一種學術的嚴謹和前沿的探索精神,所以對於肖韻教授在這本《中國金融監管消極競爭的法律規製研究》中的論述,我充滿瞭期待。我猜測,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現有金融監管體係在應對“消極競爭”時可能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比如,在多頭監管、部門協調不暢的情況下,是否存在責任真空?在信息披露要求不夠充分的情況下,投資者是否難以識彆和抵製那些通過規避監管來獲得優勢的企業?再者,法律法規的更新速度是否跟不上金融創新的步伐,導緻“消極”的空間不斷擴大?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否能夠提齣一套係統性的法律規製框架,來彌補這些潛在的不足,並且在理論上解釋清楚這種規製框架的邏輯基礎和可行性。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提升監管效能、明確監管責任、完善市場約束機製的建設性意見,那將非常有現實意義,甚至可能為未來的金融監管改革提供理論支持。
评分讀到“中國金融監管消極競爭的法律規製研究”這個題目,我腦海裏 immediately 浮現齣一些畫麵:或許是某些機構在審批過程中因為“程序正義”的泛濫而效率低下,導緻閤規的企業錯失良機,而不閤規的卻能找到“門路”;又或許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監管機構未能及時揭示風險,讓不明真相的投資者成為“替罪羊”。我對這本書如何界定“消極競爭”的法律內涵非常感興趣,它是指一種“不作為”的過錯,還是一種“作為”但效果不彰的失誤?作者是如何從法律的角度來分析這種“消極”的根源的?是通過審查相關法律條文的缺失,還是對現有法律條文的解釋是否存在偏差?我更期待的是,本書能否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具體的法律工具和製度設計。比如,是否需要引入更嚴格的問責機製,來督促監管者勤勉盡責?是否需要構建更有效的法律救濟途徑,來保護那些因監管“消極”而受損的市場主體?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中國金融監管消極競爭的法律規製研究》著實引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正在思考,“消極競爭”在這裏是否指的是一種“無為而治”的誤讀,導緻監管的真空地帶?又或者,它是在復雜的利益博弈中,監管者為瞭避免潛在的爭議而選擇的“不作為”?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從法律的視角來審視和界定這種“消極”狀態的。是通過分析法律條文的模糊性,還是探究法律實施過程中的障礙?我更關注的是,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創新的法律思路,來填補可能存在的監管空白,或者強化現有的監管框架。例如,是否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法律責任,來約束監管者的“不作為”?是否可以構建更有效的外部監督機製,來促使監管者更加積極主動地履行職責?這本書的“清華匯智文庫”身份,讓我相信它會提供一個深入且專業的探討,我期待它能帶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