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第1捲)》是在《馬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一版第二十三捲的基礎上,根據《馬剋思恩格斯全集》1991年曆史考證版第二部分第十捲重新校訂的。其中有插圖卡爾·馬剋思像(1867年);馬剋思1867年8月16日給恩格斯的信;《資本論》一捲德文一版的扉頁;馬剋思給《資本論》一捲法文本齣版者拉沙特爾的信。
《資本論(第2捲)》是在《馬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一版第二十四捲的基礎上,根據《馬剋思恩格斯全集》1963年柏林版第二十四捲重新校訂的。
《資本論(第3捲)》內容包括: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商人資本)等。
一篇 商品和貨幣
一章 商品
1.商品的兩個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價值實體,價值量)
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錶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錶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
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這種需要的性質如何,例如是由胃産生還是由幻想産生,是與問題無關的。這裏的問題也不在於物怎樣來滿足人的需要,是作為生活資料即消費品來直接滿足,還是作為生産資料來間接滿足。
每一種有用物,如鐵、紙等等,都可以從質和量兩個角度來考察。每一種這樣的物都是許多屬性的總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麵有用。
發現這些不同的方麵,從而發現物的多種使用方式,是曆史的事情。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會尺度,也是這樣。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於被計量的物的性質不同,部分是由於約定俗成。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但這種有用性不是懸在空中的。它決定於商品體的屬性,離開瞭商品體就不存在。因此,商品體本身,例如鐵、小麥、金剛石等等,就是使用價值,或財物。商品體的這種性質,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屬性所耗費的勞動的多少沒有關係。在考察使用價值時,總是以它們的量的規定性為前提,如一打錶,一碼布,一噸鐵等等。商品的使用價值為商品學這門學科提供材料。使用價值隻是在使用或消費中得到實現。不論財富的社會的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的內容。在我們所要考察的社會形式中,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交換價值首先錶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係或比例,這個比例隨著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不斷改變。因此,交換價值好像是一種偶然的、純粹相對的東西,也就是說,商品固有的、內在的交換價值(valeur intrinseque)似乎是一個形容語的矛盾。現在我們進一步考察這個問題。
某種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誇特小麥,同x量鞋油或y量綢緞或z量金等等交換,總之,按各種極不相同的比例同彆的商品交換。因此,小麥有許多種交換價值,而不是隻有一種。既然x量鞋油、y量綢緞、z量金等等都是一誇特小麥的交換價值,那麼,x量鞋油、y量綢緞、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夠互相代替的或同樣大的交換價值。由此可見,一,同一種商品的各種有效的交換價值錶示一個等同的東西。第二,交換價值隻能是可以與它相區彆的某種內容的錶現方式,“錶現形式”。
我們再拿兩種商品例如小麥和鐵來說。不管二者的交換比例怎樣,總是可以用一個等式來錶示:一定量的小麥等於若乾量的鐵,如1誇特小麥=a英擔鐵。這個等式說明什麼呢?它說明在兩種不同的物裏麵,即在誇特小麥和a英擔鐵裏麵,有一種等量的共同的東西。因而這二者都等於第三種東西,後者本身既不是一種物,也不是第二種物。這樣,二者中的每一個隻要是交換價值,就必定能化為這第三種東西。
用一個簡單的幾何學例子就可以說明這一點。為瞭確定和比較各種直綫形的麵積,就把它們分成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化成與它的外形完全不同的錶現——底乘高的一半。各種商品的交換價值也同樣要化成一種共同東西,各自代錶這種共同東西的多量或少量。
這種共同東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幾何的、物理的、化學的或其他的天然屬性。商品的物體屬性隻是就它們使商品有用,從而使商品成為使用價值來說,纔加以考慮。另一方麵,商品交換關係的明顯特點,正在於抽去商品的使用價值。在商品交換關係中,隻要比例適當,一種使用價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種使用價值完全相等。或者像老巴爾本說的:
“隻要交換價值相等,一種商品就同另一種商品一樣。交換價值相等的物是沒有任何差彆或區彆的。”
作為使用價值,商品首先有質的差彆;作為交換價值,商品隻能有量的差彆,因而不包含任何一個使用價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體就隻剩下一個屬性,即勞動産品這個屬性。可是勞動産品在我們手裏也已經起瞭變化。如果我們把勞動産品的使用價值抽去,那麼也就是把那些使勞動産品成為使用價值的物體的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們不再是桌子、房屋、紗或彆的什麼有用物。它們的一切可以感覺到的屬性都消失瞭。它們也不再是木匠勞動、瓦匠勞動、紡紗勞動或其他某種一定的生産勞動的産品瞭。隨著勞動産品的有用性質的消失,體現在勞動産品中的各種勞動的有用性質也消失瞭,因而這些勞動的各種具體形式也消失瞭。各種勞動不再有什麼差彆,全都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抽象人類勞動。
現在我們來考察勞動産品剩下來的東西。它們剩下的隻是同一的幽靈般的對象性,隻是無差彆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即不管以哪種形式進行的人類勞動力耗費的單純凝結。這些物現在隻是錶示,在它們的生産上耗費瞭人類勞動力,積纍瞭人類勞動。這些物,作為它們共有的這個社會實體的結晶,就是價值——商品價值。
我們已經看到,在商品的交換關係本身中,商品的交換價值錶現為同它們的使用價值完全無關的東西。如果真正把勞動産品的使用價值抽去,就得到剛纔已經規定的它們的價值。因此,在商品的交換關係或交換價值中錶現齣來的共同東西,也就是商品的價值。研究的進程會使我們再把交換價值當作價值的必然的錶現方式或錶現形式來考察,但現在,我們應該首先不管這種形式來考察價值。
可見,使用價值或財物具有價值,隻是因為有抽象人類勞動對象化或物化在裏麵。那麼,它的價值量是怎樣計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價值的實體”即勞動的量來計量。勞動本身的量是用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而勞動時間又是用一定的時間單位如小時、日等作尺度。
可能會有人這樣認為,既然商品的價值由生産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來決定,那麼一個人越懶,越不熟練,他的商品就越有價值,因為他製造商品需要花費的時間越多。但是,形成價值實體的勞動是相同的人類勞動,是同一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體現在商品世界全部價值中的社會的全部勞動力,在這裏是當作一個同一的人類勞動力,雖然它是由無數單個勞動力構成的。每一個這種單個勞動力,同彆一個勞動力一樣,都是同一的人類勞動力,隻要它具有社會平均勞動力的性質,起著這種社會平均勞動力的作用,從而在商品的生産上隻使用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産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例如,在英國使用蒸汽織布機以後,把一定量的紗織成布所需要的勞動可能比過去少一半。實際上,英國的手工織布工人把紗織成布仍舊要用以前那樣多的勞動時間,但這時他一小時的個人勞動的産品隻代錶半小時的社會勞動,因此價值也降到瞭它以前的一半。
可見,隻是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産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價值量。在這裏,單個商品是當作該種商品的平均樣品。因此,含有等量勞動或能在同樣勞動時間內生産齣來的商品,具有同樣的價值量。一種商品的價值同其他任何一種商品的價值的比例,就是生産前者的必要勞動時間同生産後者的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作為價值,一切商品都隻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勞動時間。”
因此,如果生産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不變,商品的價值量也就不變。但是,生産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産力的每一變動而變動。勞動生産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産過程的社會結閤,生産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例如,同一勞動量在豐收年錶現為8蒲式耳小麥,在歉收年隻錶現為4蒲式耳。同一勞動量用在富礦比用在貧礦能提供更多的金屬等等。金剛石在地殼中是很稀少的,因而發現金剛石平均要花很多勞動時間。因此,很小一塊金剛石就代錶很多勞動。傑科布懷疑金是否按其全部價值支付過。至於金剛石,就更可以這樣說瞭。厄什韋葛說過,到1823年,巴西金剛石礦80年的總産量的價格還趕不上巴西甘蔗種植園或咖啡種植園一年半平均産量的價格,雖然前者代錶的勞動多得多,從而價值也多得多。如果發現富礦,同一勞動量就會錶現為更多的金剛石,金剛石的價值就會降低。假如能用不多的勞動把煤轉化為金剛石,金剛石的價值就會低於磚的價值。總之,勞動生産力越高,生産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凝結在該物品中的勞動量就越小,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小。相反地,勞動生産力越低,生産一種物品的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多,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大。可見,商品的價值量與實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地變動,與這一勞動的生産力成反比地變動。
一個物可以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在這個物不是以勞動為中介而對人有用的情況下就是這樣。例如,空氣、處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個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類勞動産品,但不是商品。誰用自己的産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生産的雖然是使用價值,但不是商品。要生産商品,他不僅要生産使用價值,而且要為彆人生産使用價值,即生産社會的使用價值。(而且不隻是簡單地為彆人。中世紀農民為封建主生産作為代役租的糧食,為神父生産作為什一稅的糧食。但不管是作為代役租的糧食,還是作為什一稅的糧食,都並不因為是為彆人生産的,就成為商品。要成為商品,産品必須通過交換,轉到把它當作使用價值使用的人的手裏。(11a)後,沒有一個物可以是價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沒有用,那麼其中包含的勞動也就沒有用,不能算作勞動,因此不形成價值。
2.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
起初我們看到,商品是一種二重的東西,即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後來錶明,勞動就它錶現為價值而論,也不再具有它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徵。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這種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證明的。這一點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因此,在這裏要較詳細地加以說明。
我們就拿兩種商品如1件上衣和10碼麻布來說。假定前者的價值比後者的價值大一倍。所以,如果10碼麻布=W,那麼1件上衣=2W。
上衣是滿足一種特殊需要的使用價值。要生産上衣,就需要進行特定種類的生産活動。這種生産活動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對象、手段和結果決定的。由自己産品的使用價值或者由自己産品是使用價值來錶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勞動,我們簡稱為有用勞動。從這個觀點來看,勞動總是聯係到它的有用效果來考察的。
上衣和麻布是不同質的使用價值,同樣,決定它們存在的勞動即縫和織,也是不同質的。如果這些物不是不同質的使用價值,從而不是不同質的有用勞動的産品,它們就根本不能作為商品來互相對立。上衣不會與上衣交換,一種使用價值不會與同種的使用價值交換。
各種使用價值或商品體的總和,錶現瞭同樣多種的、按照屬、種、科、亞種、變種分類的有用勞動的總和,即錶現瞭社會分工。這種分工是商品生産存在的條件,雖然不能反過來說商品生産是社會分工存在的條件。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會分工,但産品並不成為商品。或者拿一個較近的例子來說,每個工廠內都有係統的分工,但是這種分工不是由工人交換他們個人的産品引起的。隻有獨立的互不依賴的私人勞動的産品,纔作為商品互相對立。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