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詮釋學(1輯)
定價:48.00元
作者:洪漢鼎,傅永軍
齣版社:山東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209085595
字數:
頁碼:33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詮釋學》為連續齣版物,一年一輯,本書為1輯。本書為CSSCI來源集刊,在全國學術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書中以論文的形式,匯編瞭山東大學、武漢大學等十餘所高校、科研機構的學者就詮釋學的基本概念、中外詮釋學說理論進行探討的論文30餘篇,同時概括瞭2013年度國內學者這一方麵的主要學術觀點。
目錄
中國經典詮釋與比較研究
林安梧 關於哲學詮釋典範的些許省察
——以王弼《注》暨牟宗三《纔性與玄理》為對比暨進一步的展開
陳治國 好好地活與活得好
——孔子和柏拉圖哲學中正義的層級問題及其根本動力
孫偉 “法”與“道”
——德性倫理學視野中的荀子與亞裏士多德
張瑞濤 立德與立言
——蕺山後學吳蕃昌的思想世界
伽達默爾與西方詮釋學
何衛平 伽達默爾的解釋學與康德的判斷力
張能為 伽達默爾實踐哲學與“寬容”意義理解
鐵省林 與認識論對立的解釋學
——羅蒂的新解釋學
詮釋學與社會批判理論
張誌平 道德話語與道德行為中的“鴨兔圖”
——一種詮釋學的分析
翁正石 戴維森和哈貝馬斯的真理理論比較
夏光 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述評
崔萌 主體形而上學批判:睏境與齣路
——現代性視域中的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研究
法律詮釋學
彭啓福 論法律文本的詮釋空間及其意義
張真理 高小岩法律應用的邏輯模式批判論
詮釋學與隱喻研究
丁蔓 文成偉作為實踐智慧的隱喻
蔣穎 個人、新教和資本的曆險
——詮釋學視角下《湯姆·索亞曆險記》的哲學隱喻
詮釋學與文學、文化
宋開玉 “不良”與“脊爛”再考
隋曉荻 劉孟妍 真理與文學經驗詮釋
黃啓祥 阿米什與儒傢文化保護區
——傳統文化的境遇與存續方式的選擇
陳磊 政治哲學視野下的“五行”意義解讀
李章印 從2012末日恐慌看布爾特曼“去神話化”的意義
林澤榮 香港電影中的金融想象
詮釋學與中國
楊東東 陳治國2012-2013:詮釋學與中國
文獻索引(2012-2013年)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它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誘地引導我進入一個全新的思想領域。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學術著作,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應該是一種思想的啓迪,一種對世界認知的重塑。《中國詮釋學(1輯)》恰恰做到瞭這一點。書中對“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在詮釋學中的不同作用的分析,讓我對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宇宙觀和認識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曾對一些中國古代文獻的解讀感到睏惑,不知道如何纔能真正把握其精髓,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方法論。它不僅僅是教你“怎麼讀”,更是教你“怎麼去理解”。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心學”在詮釋學中的獨特地位的論述,這與西方哲學強調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也更符閤我們東方人的思維習慣。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在與古今中外的思想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每一次閱讀,都能獲得新的感悟和啓發,它讓我對“意義”本身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本書抱有一種觀望的態度。我對“詮釋學”這個概念並不陌生,也讀過一些介紹西方詮釋學的著作,但“中國詮釋學”這個提法,總讓我覺得有些新奇,甚至帶著一絲懷疑。然而,閱讀過程中,我的疑慮被一點點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由衷的欽佩。洪漢鼎和傅永軍先生憑藉深厚的學術功底,不僅清晰地闡釋瞭詮釋學在中國的曆史淵源和發展脈絡,更重要的是,他們創造性地構建瞭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詮釋學理論體係。書中對於“道”、“理”、“義”等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以及它們在文本解讀中所扮演的角色,讓我耳目一新。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讀者反應”的探討,這部分內容讓我意識到,文本的意義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讀者的理解而不斷生成和豐富。這種動態的、互動式的理解方式,與我們日常閱讀的體驗有著天然的契閤。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哲學在麵對現代學術思潮時,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和創新能力,它證明瞭中國文化並非一成不變的古董,而是可以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活態存在。
评分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精神的洗禮。這本書並非那種輕鬆易讀的消遣讀物,它需要讀者全身心地投入,去品味每一個字詞背後的深意,去揣摩作者的論證過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具體案例的分析,它們並非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緊密聯係著中國古代經典,通過對這些經典文本的細緻解讀,來展現詮釋學在實際應用中的力量。我曾嘗試過一些哲學書籍,但常常會因為過於抽象而感到睏惑,《中國詮釋學(1輯)》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用生動而富有說服力的例子,將復雜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特彆是書中關於“意境”和“悟”的討論,在我看來,是中國詮釋學區彆於西方傳統的一個重要標誌。這些概念,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提及,但將其置於嚴謹的學術框架下進行剖析,其深度和廣度是令人震撼的。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也因此而更加立體和深刻。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學術研究,它更像是一把鑰匙,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和理解我們自己文化的寶藏。
评分這本《中國詮釋學(1輯)》剛拿到手,就被它沉甸甸的厚度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我一直對哲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深入探討文本意義、理解方式的學問。洪漢鼎和傅永軍兩位先生的名字,在我看來,本身就代錶著這個領域的一份份沉甸甸的學術積纍。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便是嚴謹的邏輯和深刻的洞察。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詮釋”這一概念在中國語境下的獨特演變和發展。不同於西方詮釋學固有的理論框架,中國文化中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與文本解讀密切相關的傳統,例如經學、史學、文學批評等,這些都為我們理解“詮釋”提供瞭彆樣的視角。書中對這些傳統的梳理和辨析,以及如何將其與現代詮釋學理論相結閤,是我非常期待看到的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中國哲學在理解世界、理解文本上的獨特智慧,並能夠在我今後的閱讀和思考中,提供更深邃的理論支撐和方法指導。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對中國哲學研究領域的一份重要貢獻,它填補瞭一些空白,也提供瞭新的研究方嚮。
评分這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的著作。我深知,真正深刻的學問,不可能一次性就完全領會。在閱讀《中國詮釋學(1輯)》的過程中,我數次停下來,反復推敲其中的論證,迴味作者的錶達。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理論框架,更重要的是,它培養瞭讀者的一種批判性思維和深度理解能力。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文心雕龍”等古代文學批評的詮釋,它將古人的智慧與現代的詮釋學理論巧妙地融閤,展現瞭中國傳統文化在理解文本方麵的獨特優勢。我曾嘗試過一些哲學著作,但往往流於錶麵,難以觸及思想的內核,而這本書則不然,它一步步地引導你深入,去探尋文本背後的邏輯和意義。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理解是一種主動的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它鼓勵我去質疑,去探索,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我相信,隨著我閱讀次數的增加,這本書將會為我帶來更多的驚喜和啓發,它將成為我思想旅程中重要的裏程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