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內濛古自治區包頭市2014年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績效評價 |
| 作者 | 趙元鳳 |
| 定價 | 45.00元 |
| 齣版社 |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
| ISBN | 9787511625069 |
| 齣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趙元鳳、張荔主編的《內濛古自治區包頭市2014 年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績效評價》從項目決策、項目管理、項目績效三個角度對自治區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進行綜閤評價。全麵、係統地分析瞭在保費補貼政策的帶動下內濛古農業保險快速發展的特徵及成就。 應用大量實地調研的數據,比較分析瞭農戶對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的認知度和滿意度。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3 研究內容 1.4 研究方法第2章 包頭市農業保險的發展、特點與成效 2.1 包頭市農業保險的發展 2.2 包頭市農業保險開展特點總結 2.3 包頭市農業保險發展取得的成效第3章 包頭市農業保險政策實施與監管行為評價 3.1 包頭市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項目實施的評價 3.2 包頭市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項目管理的評價 3.3 本章小結第4章 包頭市農業保險經營機構建設評價 4.1 包頭市農業保險經營機構的建設 4.2 包頭市農業保險經營實踐方式評價 4.3 存在的主要問題 4.4 相關建議 4.5 本章小結第5章 農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認知與評價 5.1 數據來源 5.2 農戶的個體特徵 5.3 農戶未參加農業保險的原因 5.4 農戶對農業保險政策的認知 5.5 農戶對農業保險政策的評價與滿意程度 5.6 本章小結第6章 基於旗縣數據分析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效率 6.1 文獻迴顧 6.2 DEA實證方法介紹 6.3 模型構建與實證分析 6.4 本章小結第7章 農業保險對農戶收入的影響分析 7.1 相關研究迴顧 7.2 數據來源與描述性分析 7.3 理論模型及變量說明 7.4 模型迴歸結果與分析 7.5 本章小結第8章 農業保險對農業信息體係建設的影響研究 8.1 農業保險與農業信息體係建設 8.2 農業保險發展對農業信息資源采集的影響 8.3 農業保險中農業信息數據庫建設 8.4 農業保險中農業信息服務 8.5 本章小結第9章 農業保險市場中農戶逆嚮選擇問題檢驗 9.1 文獻迴顧 9.2 理論分析 9.3 數據來源 9.4 逆嚮選擇的實證檢驗 9.5 結論 9.6 本章小結0章 農業保險市場中農戶道德風險問題檢驗 10.1 文獻綜述 10.2 道德風險的界定與農戶錶現 10.3 投保農戶道德風險的檢驗 10.4 本章小結1章 包頭市農業保險未來發展與改進 11.1 加大農業保險宣傳,促進各方主體對農業保險的正確認識 11.2 推行農業風險區劃,加強農業保險産品創新 11.3 加強農業保險經營機構組織建設,重視農業保險人纔的培養 11.4 規範農業保險經營操作,創新承保、理賠等環節 11.5 建設農業保險信息共享平颱,實現“數字農險、智慧農險” 11.6 強化監督考核製度,完善奬優罰劣機製參考文獻附錄 附錄1 農戶調查問捲 附錄2 奶牛養殖戶調查問捲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在細緻描繪2014年內濛古包頭地區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績效時,也引發瞭我一些關於信息傳播和公眾參與的聯想。報告中雖然詳盡地列齣瞭各項指標和評估結果,但它更像是一份“事後諸葛亮”式的分析,聚焦於已經發生的政策執行情況。然而,對於一項旨在惠及廣大農民的政策而言,在政策齣颱前、執行中以及執行後的信息公開和公眾溝通,同樣至關重要。我很好奇,在2014年,當地政府是如何嚮農民宣傳這項保費補貼政策的?信息是否足夠透明,農民是否真正瞭解自己的權益和義務?如果存在信息不對稱,或者宣傳不到位,即使補貼政策本身設計得再閤理,也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份報告側重於“績效”,而我更關心“有效性”和“公平性”。在評估績效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關注農民在政策過程中的實際體驗?例如,他們在申請補貼、辦理保險時是否遇到瞭障礙?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是否得到瞭傾聽?如果能將公眾參與和信息公開的維度納入評價體係,那將更能體現政策的全麵性和人文關懷。而且,我想,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的農業保險政策,無論是宣傳、辦理還是評估,都應該更加注重利用數字化手段,讓信息流動更加順暢,讓農民的參與更加便捷,也讓政策的實施更加透明,從而實現真正的“政府、保險機構、農民”三方共贏的良好局麵,而非僅僅是政府單方麵的“績效”展示。
评分讀完這本關於包頭地區2014年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績效評價的書,我的腦海裏湧現齣許多關於保險與未來農業發展之間關係的遐想。書中細緻地梳理瞭補貼的分配和使用情況,但讓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那些未被直接提及,卻又至關重要的方麵。例如,在信息不對稱普遍存在的農業領域,如何確保補貼的透明度和公平性,避免齣現“搭便車”的現象,或者補貼資金被挪用?報告中提及的“績效評價”,其評價主體是政府機構,而農民作為保險的最終受益者,他們的聲音和感受在報告中似乎並未得到充分的體現。如果能從農民的角度齣發,瞭解他們對補貼政策的真實看法,以及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睏難,這無疑會為政策的優化提供更接地氣的思路。此外,2014年至今,中國的農業保險體係在不斷改革和完善,技術手段也日益成熟,例如利用大數據、遙感技術進行風險評估和損失核定,這都能顯著提升保險的效率和公信力。這份報告雖然提供瞭寶貴的曆史數據,但如果能將其置於更長遠的視角下,對比分析不同時期、不同政策下的績效變化,並探討未來技術發展對農業保險的潛在影響,那將更具前瞻性和指導意義,也能為其他地區提供藉鑒,共同探索齣一條更適閤中國國情的農業保險發展之路,真正實現“以保險促發展,以發展強保險”的良性循環。
评分這本書的分析角度雖然聚焦於一項具體的政府補貼政策的績效,但在我看來,它所觸及的層麵遠不止於此。它讓我想到瞭更宏觀的農業政策邏輯。例如,保費補貼的本質是為瞭降低農民的參保門檻,鼓勵他們規避農業生産中的自然風險。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反過來思考,如果一個地區的農業産業本身就麵臨著結構性問題,比如品種單一、抗風險能力弱,單純的補貼是否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我看來,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在優化産業結構、推廣優良品種、加強農技推廣、甚至在提升農産品附加值等方麵下功夫。報告中關於績效的衡量,似乎更多地集中在行政效率上,比如補貼的發放速度、補貼資金的使用效率等。然而,對於農業保險而言,其最終的“績效”應該是體現在對農民的實際保障能力上,體現在它對整個農業生産穩定性、農民收入穩定性的貢獻上。如果能引入更多能夠衡量保險對農業生産效益、農民生活質量提升的指標,那將更能體現這份評價的深度和價值。而且,我總覺得,在探討“補貼”的時候,往往容易陷入“誰得到瞭好處”的討論,而忽略瞭“補貼背後想要達成什麼目的”的核心問題。如果能將補貼政策置於更宏觀的農業發展戰略中去考量,去分析它與其他農業政策的協同效應,甚至去評估它在應對氣候變化、保障國傢糧食安全等重大議題中所扮演的角色,那這份研究的意義將更加深遠,也更能引發人們對未來農業保險發展的深刻思考。
评分我剛翻完一本關於農業保險在內濛古包頭地區2014年實施情況的評價報告,雖然書中詳盡的數據和分析讓我對當地農業保險的運作有瞭更深的理解,但說實話,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不禁聯想到瞭一些更廣闊的議題。比如,這份報告雖然聚焦於保費補貼的績效,但它讓我思考,除瞭補貼,還有哪些因素真正影響瞭農民參保的意願?是風險認知不足,還是保險産品本身的設計不夠貼閤實際需求?我特彆留意到報告中提到的幾處數據差異,它們背後可能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社會經濟原因,例如地區差異、農戶規模、甚至不同農作物的風險承受能力。如果能將這些因素更深入地剖析,甚至結閤一些定性研究,比如訪談農戶、保險公司代錶,那這份報告的價值將得到極大的提升,它將不再僅僅是一份關於“錢”的賬本,而是一份關於“人”的故事。我還注意到,報告中對“績效”的衡量標準似乎偏重於量化指標,比如補貼的覆蓋率、理賠的及時性等。這些固然重要,但農業保險的最終目的,是為瞭保障農民的生計,減輕他們的後顧之憂。那麼,在量化指標之外,我們是否可以引入一些更能體現其社會效益的評價維度?例如,參保後農民在抗災能力上的提升,或是對農業生産穩定性的貢獻。將這些非量化的、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融入評價體係,或許能讓農業保險的價值得到更全麵的彰顯,也更能激發未來政策製定者的思考。
评分這本書細緻地剖析瞭2014年內濛古包頭市在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方麵的績效,讀後讓我對政策的執行與效果有瞭更具象的認識。然而,在沉浸於報告中的數據和結論之時,我也不由自主地跳脫齣來,開始思考這份評價背後所蘊含的更深層邏輯。例如,報告中提及的“績效”,其評價標準是否完全涵蓋瞭農業保險的全部價值?除瞭補貼的到位率、理賠的及時性等顯性指標,那些隱性的、長期的效益,比如提高農民的風險意識、促進農業生産結構的優化、甚至對地方經濟的間接帶動作用,是否應該被納入評價體係?我感覺到,在很多關於政策評估的研究中,往往容易聚焦於“怎麼做”,而對於“為什麼這麼做”以及“這樣做是否最有效”的探討略顯不足。例如,為何在2014年選擇以保費補貼作為主要的激勵手段?是否存在其他更具創新性、更符閤市場規律的風險管理工具?如果能對這些“為什麼”進行更深入的挖掘,比如對比不同補貼模式的優劣,或者探索與商業保險機構更有效的閤作模式,那將能為未來的政策製定提供更寶貴的經驗。同時,我也在想,這份報告是針對2014年某一特定時期的情況進行的評價,而農業保險作為一項動態發展的政策工具,其績效評估也應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如果能建立一個長效的、動態的評估機製,定期對政策效果進行追蹤和分析,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那將更有助於確保農業保險政策始終保持其有效性和適應性,真正成為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