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個以控製為主的世界
一個母火冒三丈,她對著孩子說齣惡毒的語言,做齣激烈的肢體動作,她想要尖叫或者逃跑。為什麼她的女兒就是不聽話呢?簡直不可理喻。
她總是亂放玩具。一個小時前她就告訴女兒,要把玩具收拾好,以前也說過多次,但女兒總是不聽。宴請的客人再過十幾分鍾就要來瞭,廚房裏要乾的雜活太多,還得收拾客廳……母快要瘋瞭,她氣呼呼地搶過玩具,扔進盒子裏,喊道:“你這個壞孩子!你怎麼就是不聽話?你為什麼總是這麼難管?”
四歲的女兒看到母張牙舞爪,麵目猙獰,看上去真的很生氣。她還聽到瞭一些大詞:責任、處罰、紀律。這些詞是什麼意思呢?孩子根本不知道,她隻覺得很害怕,很想尿褲子。但是,如果尿齣來,媽媽會更生氣,所以她一直在心裏念叨:“不要尿尿,不要尿尿,一、二、三。”
媽咪什麼時候纔能變迴快樂的媽咪?陰雲什麼時候消失?小女孩討厭陰雲,它們*近總來——都是她的錯。
在這個母身上,你是否看到瞭自己?我看到瞭,因為這個母就是我,那個孩子就是我的女兒。或者說,我也曾經是那樣的一個孩子。
孩子的日程錶當然和我的不同。客人就要來瞭,我想控製一切,再來一件煩心事,我就要爆炸瞭。所以,我朝著女兒發泄,因為我自己的壓力而責備她。但她沒有反抗的權利,畢竟,作為父母,難道我沒有責任管教她嗎?
雖然我告訴自己女兒“應該”受懲罰,但是,我覺得為瞭地上的幾件玩具,實在沒有必要對她的行為反應如此過激。所以我非常後悔對她發火,還暗自保證,再也不會對她這樣瞭。然而,下一次,她又引爆瞭炸彈,我再次沒有控製住自己。
一遍又一遍,如果我的孩子失控,我也會跟著失控。我會不由自主地胸部發緊,喉嚨收縮,咬牙切齒,仿佛短短幾秒鍾之內,我就能從一位和藹的母變成暴君。成為傢長之前,我永遠不會想到,自己竟然具有如此強大的變身能力。隻需一分鍾,我就能給孩子造成這麼多的痛苦,我被我的憤怒迷惑瞭。
作為一個心理學傢和治療師,我發現,我的客戶也會迷上控製。如果哪裏齣瞭差錯,或者彆人對我們有所苛求,我們的情緒就會失去平衡。當我們的孩子不去做我們需要他們去做的事情時,我們就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方式可以鞭策他們,自己的情緒似乎陷入瞭一颱沒有轉速限製的攪拌機。當然,事後我們總是懊悔不迭,也許還會徹頭徹尾地為我們的憤怒和以勢壓人而感到尷尬和內疚。
當我感到如此失控時,仿佛乘坐時光機重返童年——我又迴到瞭四歲的時候,想要拼命地伸張自己的權利。我之所以如此激烈地對待女兒,是因為眼前的情況喚起瞭我對過去的迴憶。我仍然記得小的時候,客人來吃晚飯之前,我母總是處於恐慌狀態。盡管我討厭她當時錶現齣來的控製欲,但是我卻把她的情緒內化瞭。過去,它潛伏在我文雅的錶皮之下;現在它逃竄齣來,把魔掌伸嚮瞭我的女兒,顛覆瞭我的頭腦,劫持瞭我的理性。
我們在童年時代目睹的養育模式,將會成為我們自己育兒方式的模闆。我們的父母給我們留下的感覺一直沒有消散,反而成為我們看待和理解孩子行為所使用的棱鏡。換言之,我們和孩子的很多互動,通常是由所謂的“潛意識”控製的。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都是過去的奴隸,孩子能夠觸發我們不愉快的記憶。即使我們忘記瞭事件的具體細節,它們仍然隱藏在潛意識層麵,驅使我們麵對它們,直到我們把它解決為止。作為治療師,在我的工作實踐中,經常會遇到四五十歲甚至六十幾歲的男女,他們的潛意識仍然有一部分睏在童年時期,父母憤怒嗬斥的迴聲在他們的腦海中此起彼伏,簡直無法逃避。
我們現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衝突——無論是與孩子、配偶還是與其他成年人有關——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我們童年時代的再現。每一段關係、每一次互動的根基在於我們自己的成長藍圖。從某種意義上講,“完全的成年人”是不存在的,我們隻是一群扮演大人的孩子。當涉及到為人父母,在很多時候,可以說是一群孩子在撫養另一群孩子。
珍妮特就是一個例子。她有個十歲的兒子,每一次兒子走進房間,她都會發現自己變得很緊張,幾乎立刻就會覺察到,接下來肯定要發生衝突。在治療中,通過追蹤這種感覺,她意識到自己是在重現多年前與自己父共處一室的體驗——她的父經常打她。過瞭這麼多年,她的兒子以男孩“特有的調皮”,觸發瞭她沒有解決的過往情緒。
珍妮特並未意識到自己把兒子當成瞭父,所以她立刻進入瞭自我警戒的狀態。她和兒子幾乎每天都要吵架,這樣隻是鞏固瞭她的信念:她的兒子是個暴君,所有男人都是。但她卻沒想到從自己父身上找原因。換言之,幾十年前,她的這種行為模式就建立好瞭,而且反過來教給她如何為人父母。
從小受父母主宰的孩子,長大後要麼主宰彆人,要麼被人主宰。所以,世世代代都會秉持父母統治和控製的信念——人們特彆崇尚父在傢中“做主”的權利,進而誕生瞭一個名詞“父權”。
我的一位四十多歲的客戶告訴我她的經曆。“當我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我母有時會說:‘你父是傢裏的主人。’我的哥哥和我都相信她的話。我父生氣,是為瞭確保事情按照他說的來。隻要打孩子一頓,他們就會乖乖聽話。甚至隻要我父閉著嘴不說話,我們就會立刻進入服從狀態。在我們傢,還有另一條格言:服從,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無論什麼事都不會由我說瞭算,包括我自己的事。現在迴想起來,我發現我活瞭大半輩子,卻不知道自己在很多事上都有選擇權。指責彆人或者尋找無關的理由,成瞭我無意識中*常做的事情。”
傳統的育兒理念認為,憑著年齡和經驗,父母處於金字塔的頂端,而孩子位於底部。這意味著孩子應該融入父母的世界,而不是反過來。
我經常聽到有人說:“他們是我的孩子,所以應該由我來決定什麼對他們有好處。”許多人認為,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所以孩子的所有權屬於我們,好像孩子是我們的私有財産一樣。基於這種錯誤的觀念,我們覺得有理由強迫、操縱甚至體罰孩子。當然,我們美其名曰為“教導”,並且創造瞭一個叫做“紀律”的懲罰性名詞,配以花哨的策略、技巧和噱頭,還圍繞這個主題寫瞭很多書。然而,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勇氣承認,就會發現,各種形式的“紀律”隻是變相的發脾氣而已。你有沒有想過,很多我們稱之為“紀律”的東西,不過是成年人想要對孩子發脾氣的藉口?
除非我們意識到,具有嚴厲懲罰意味的紀律,其前提是基於我們在兒童麵前的所謂“優勢”;否則,孩子在傢裏和學校裏的日常“錯誤”錶現,甚至世界上更廣泛的衝突,將繼續有增無減。事實上,恰恰是這種獨裁式的育兒方法,塑造瞭的世界——很多中年女性從未學會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因為她們小的時候,父堅稱自己是一傢之主,肆意施行“暴政”;在國際衝突中,很多**希望壓製和徵服彆的**。這種個體和**功能失常的根源,在於人們相信人需要被控製。無論我們來自世界的哪一部分,這種養育理念都貫穿著我們的童年。紀律的本質就是主宰的需要。這種主宰欲,是一直睏擾著人類情緒的主要因素。
不妨去看看大多數所謂“偉人”的事跡,他們都是試圖徵服彆人的暴君,他們的“偉大”是通過控製實現的,代價是彆人的服從。無論是亞曆山大大帝或拿破侖這樣的個體,還是羅馬或大英帝國這樣的**,都是由支配和控製欲所驅動的。
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會用實現瞭多少控製為標準,來評價其是否“偉大”;“好的”公民——像“好的”孩子那樣——就是服從的公民。那麼,誰是*服從命令的公民?當然是軍人,他們的天職就是服從,把紀律看得高於一切。整齊劃一的行為,是世人評價紀律是否得到遵守的黃金標準。
相比之下,世界舞颱上,偶爾也會齣現極大地造福瞭他人的,雖然這樣的為數不多。但我們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這樣的人——促進人類和平、繁榮和幸福的偉大**?我們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自由的思想傢、一個開拓者,具有原創精神和創新能力呢?我們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活齣真我本色,而不是溫馴懦弱,容易被操縱並且受製於人?
我們一邊說希望孩子成為這樣的人,一邊用紀律來妨礙他們實現這些目標。我們製定瞭一份控製與服從的計劃,旨在把孩子培養成庸人,甚至獨裁者和暴君。
現代社會在很多地方瞭黑暗的中世紀,經過文藝復興,我們走進瞭一個更開明的時代。我們不再因為某些人與我們的宗教信仰不同,就給其披枷帶鎖,在火刑柱上燒死他們;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認為疾病是來自上帝的懲罰。我們這個社會已經不像過去那樣等*森嚴,似乎變得更為民主瞭。
雖然人們越來越重視人類的平等和尊嚴,關愛地球的健康,但涉及到撫養孩子的時候,大多數人卻還停留在中世紀。被迫接受紀律的孩子每天都在遭受歧視和摺磨,驚人的悲劇層齣不窮。因此,到瞭改變整個育兒模式的時候。這種模式的核心建立在有缺陷的獨裁主義想法上,即父母需要“統治”孩子,而不是以建設性的方式與他們展開閤作,鼓勵他們成為自律的人。
美國正念心理學傢、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沙法麗?薩巴瑞我過去買過很多強調“規則與界限”的正麵管教書籍,它們教會瞭我如何設立規矩,但往往忽略瞭“規矩”在麵對一個擁有自己獨特靈魂的孩子時,是如何輕易地被“情緒”這個黑洞吞噬的。這本書則把“連接”放在瞭“糾正”的前麵,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視角。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解析,為什麼我們越是想“修理”孩子的行為,孩子就越是緊緊抱住那個“問題行為”不放。那段關於“需求的隱秘語言”的章節,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的孩子,在錶現齣攻擊性或者頂撞時,其實是在無聲地呼喊“我感到被忽視”或者“我需要更多掌控感”。這本書引導我停下來,去探究這些行為背後的“冰山水麵下的部分”。它讓我意識到,我的管教,如果缺乏情感的潤滑劑,隻會變成一根生硬的木棍,隻會帶來暫時的服從,卻犧牲瞭長期的信任。這本書教會我,真正的力量不是來自權力,而是來自深度的理解和無條件的接納。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引人注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略帶掙紮感的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是一個正處於孩子青春期邊緣的母親,每天都感覺自己像是在走鋼絲,稍不留神就會滑落到“衝突”的深淵。市麵上的育兒書汗牛充棟,很多都停留在理論層麵,讀起來乾巴巴的,像是教條。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沒有過度渲染焦慮,而是非常務實地探討瞭現代親子關係中“失控”感的來源。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時所展現齣的細膩和深度,比如關於“掌控欲”的轉移,孩子在尋求自主權時常常會錶現齣我們所說的“不聽管教”,而這本書卻能引導我們看到,這其實是他們成長中對自我邊界的試探。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要溫柔”或“要堅定”,而是教你如何辨識齣哪些“失控”是正常的成長陣痛,哪些信號需要我們立即調整策略。書中提到的一些觀察工具,比如“情緒溫度計”的比喻,讓我茅塞頓開,原來我過去總是用成年人的邏輯去強行“降溫”,卻忽略瞭孩子內心的“高燒”還未退去。那種被理解和被接納的感覺,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財富,它讓我開始真正地放下對抗,轉而建立連接。
评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它對“培養獨立人格”的終極目標的堅定不移。很多育兒書讀完後,我感覺自己更像是一個高效的“管理人員”,把孩子安排得井井有條,卻隱隱擔憂自己是否剝奪瞭他們的探索欲和試錯權。而這本書的核心哲學,似乎是在說:放手,但要放得有智慧。它沒有提倡“溺愛式自由”,而是倡導一種“有邊界的賦權”。比如在處理孩子自己選擇失敗的後果時,它建議我們如何站在“支持者”而非“審判者”的位置上,引導孩子從經驗中汲取教訓,而不是用我們的權威去替他們承擔後果。這種對孩子未來自主能力的遠見,讓我感到非常安心。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卸下瞭一個沉重的思想包袱,我不再需要時刻扮演那個全知全能的“指揮官”,而可以轉型為一個更具韌性、更能陪伴孩子走過風雨的“夥伴”。它真正讓我理解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孩子不必依賴我們,也能擁有強大的內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年齡段一刀切,而是圍繞著“如何建立穩固的親子關係”這條主綫展開,這對於那些同時有大寶和小寶,或者孩子年齡跨度較大的父母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發現,書中討論的“如何應對拒絕”的策略,可以靈活地應用到學齡前到青春期前的孩子身上,隻是在錶達方式上需要微調。更讓我驚喜的是,它深入探討瞭“父母的自我調節”這個經常被忽略的環節。作者坦誠地承認,我們很多時候發火,不是因為孩子做得有多過分,而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內在小孩”被觸碰瞭。書中提供的一些“暫停”技巧,比如深呼吸、設定物理距離,不是為瞭懲罰孩子,而是為瞭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避免在情緒的浪潮中做齣追悔莫及的反應。這種將“育兒”與“自我成長”緊密結閤的理念,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育兒指南,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完整、更平和的成年人的心靈導師。
评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專傢腔調。作者仿佛是你身邊一位經驗豐富、感同身受的朋友,坐在你的客廳裏,泡著茶,跟你娓娓道來那些讓人抓狂的日常場景。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有效溝通”的那幾個案例分析,特彆是一個關於“飯桌僵局”的場景,孩子就是拒絕吃蔬菜,我過去的處理方式通常是威脅利誘或者直接沒收娛樂時間。但書裏提供瞭一個“描述感受而非指責行為”的劇本,我試著用那種“我看到你對綠色食物錶現齣抗拒,是因為你覺得口感不好嗎?”的句式替代瞭我的斥責,結果戲劇性地發生瞭——孩子竟然開始解釋他不喜歡西蘭花的味道,而不是像以前一樣立刻反駁“我就是不要吃!”。這種微小的轉變,在日復一日的育兒戰爭中,積纍起來的能量是巨大的。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把那些看似玄乎的心理學概念,轉化成瞭我們可以立即在廚房、在睡前、在任何一個衝突爆發點上使用的“實操工具包”,充滿瞭煙火氣和可操作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