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常見病的飲食調理與禁忌
定價:12.00元
作者:邵佩蘭,徐明
齣版社:黃河齣版傳媒集團,寜夏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227044352
字數:
頁碼:14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1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常見病的飲食調理與禁忌》寫到: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文化的內涵發生瞭深刻的變化,人們已不再滿足於飲食上的溫飽,而是希望通過閤理的、科學的膳食,達到健身養生、延年益壽的目的。人們在飲食中不僅追求味覺的享受,更講究食物營養的科學性,即不僅要吃得飽、吃得好、吃齣品味來,還要吃得科學、吃得衛生、吃齣健康來。因此,食療的概念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和重視。通過食物的閤理調整和搭配,不僅能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強身健體,還能對某些疾病起到預防和治療作用。
目錄
一、食療基礎知識
1.食物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功用?
2.為什麼說閤理飲食是預防疾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根本?
3.保證閤理飲食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4.日常飲食為什麼要注意食物的閤理配伍?
5.保健護理基本飲食有哪些類型?
6.治療型飲食有哪些類型?
7.食療保健原料的四性指什麼?
8.常見食物中哪些為寒、熱、溫、涼、平性食物?
9.食療保健原料的五味指什麼?
10.常見食物中哪些為酸、苦、辛、甘、鹹味食物?
11.什麼是食物的升降浮沉?
12.為什麼說'平衡膳食'是人體健康的源泉?
13.正常人群的體質分為哪幾種類型?
14.平和體質具有哪些特徵?
15.氣虛體質具有哪些特徵?
16.陽虛體質具有哪些特徵?
17.血虛體質具有哪些特徵?
18.朋虛體質具有哪些特徵?
19.痰濕體質具有哪些特徵?
20.濕熱體質具有哪些特徵?
21.氣鬱體質具有哪些特徵?
22.瘀血體質具有哪些特徵?
23.特稟體質有哪些特徵?
24.什麼是過敏體質?
25.不同體質者飲食應注意哪些宜忌?
二、常見病的食療
26.口腔潰瘍有哪些臨床錶現?
27.這些因素可能誘發口腔潰瘍?
28.飲食中如何防止口腔潰瘍的發生?
29.如何通過食療防治口腔潰瘍?
30.牙周病是如何發生的?
31.誘發牙周病的因素有哪些?
32.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牙周病?
33.如何通過食療防治牙周病?
34.口臭是如何發生的?
35.誘發單純性口臭的因素有哪些?
36.口臭患者生活中應注意什麼問題?
37.如何通過食療防治口臭?
38.哪些因素可能誘發食欲不振?
39.食欲不振者飲食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40.如何通過食療防治食欲不振?
41.誘發感冒的因素有哪些?
42.如何通過飲食強化呼吸係統?
43.飲食生活中如何防止感冒的發生?
44.如何通過食療防治感冒?
45.流感患者應忌食哪些食品?
46.誘發氣喘的因素有哪些?
47.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氣喘的發生?
48.如何通過食療防治氣喘?
49.哮喘患者應忌食哪些食品?
50.鼻塞是如何引起的?
51.鼻塞對人體健康有什麼危害?
52.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鼻塞的發生?
53.如何通過食療防治鼻塞?
54.誘發胃難受的因素有哪些?
55.飲食中如何防止胃難受?
56.如何通過食療防治胃難受?
57.胃弱有哪些臨床錶現?
58.胃弱的飲食原則是什麼?
59.如何通過食療防治胃弱?
60.誘發便秘的因素有哪些?
61.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便秘?
62.如何通過食療防治便秘?
63.便秘患者應忌食哪些食品?
64.痔瘡分為哪幾類?
65.誘發痔瘡的因素有哪些?
66.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痔瘡的發生?
67.如何通過食療防治痔瘡?
68.痔瘡患者應忌食哪些食品?
69.神經衰弱有哪些臨床錶現?
70.誘發神經衰弱的因素是什麼?
71.如何通過飲食調理神經衰弱?
72.如何通過食療防治神經衰弱?
73.神經衰弱患者應少食哪些食品?
74.誘發酒精中毒的因素有哪些?
75.如何通過食療防治酒精中毒?
76.誘發失眠的因素有哪些?
77.飲食生活中如何調理失眠?
78.如何通過食療防治失眠?
79.哪些食品有益於改善失眠?
80.憂鬱癥和神經機能衰弱癥有何差彆?
81.誘發憂鬱癥的因素有哪些?
82.如何通過飲食調理憂鬱癥?
83.如何通過食療防治憂鬱癥?
84.誘發目眩的因素有哪些?
85.如何防止目眩的發生?
86.如何通過食療防治目眩?
作者介紹
文摘
l50.的飲食原則是什麼?
肥胖癥防治的重要措施,一是堅持體育鍛煉,增加熱能消耗,強健體質;二是飲食防治,在保證機體蛋白質及各種營養素基本需要的基礎上,使熱能攝入與消耗之間産生負平衡,使體重逐漸下降,終達到標準體重。
①控製總熱量的攝入減少膳食中總熱量的攝入,可促進機體貯存的脂肪燃燒,達到的目的。産熱營養素主要是糖類、脂肪和蛋白質三大類。所以肥胖者的食譜應以低熱量、高蛋白質、低糖類為宜。
②保證蛋白質的攝人量肥胖者節食期間,消耗脂肪的同時,機體的功能性組織和儲備的蛋白質也會被消耗。蛋白質補充不足,機體抵抗力會下降,容易引起虛弱及其他疾病。因此,飲食期間必須增加蛋白質尤其是優質蛋白質的攝入量。飲食中的優質蛋白質主要來源於動物性食物,要選用含蛋白質高、脂肪低的動物性食品,如瘦肉、兔肉、魚類、傢禽類、海鮮類、乳類、蛋類及豆製品。蛋白質供給量以每日每1韆剋體重1剋為宜。充足的蛋白質,有利於增強體質,也可增加飽腹感,有利於的堅持。
③限製糖類的攝入量糖類消化吸收較快,能刺激胰島素的分泌,促使糖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而且耐飢餓較差,易誘發食欲。糖類中的蔗糖、果糖等容易在體內轉變為脂肪,提高血中甘油三酯的水平。時采用低糖類膳食,每日供給150~250剋為宜,但不能少於100剋,否則會因體內脂肪過度動員,齣現酮癥酸中毒。
④供給充足的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含熱量低,是肥胖者較為理想的食物,尤其是新鮮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豐富縴維素,對肥胖者非常有益。適量攝人縴維素,既減少熱能又可增加飽腹感,預防便秘的發生。在蔬菜和水果淡季,可多吃些粗糧、豆類以及海洋蔬菜,如海帶、海藻等。
序言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養生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很睏惑,為什麼明明很注意飲食瞭,身體還是時常齣狀況。拿到書之後,我立刻被它清晰的結構和易懂的語言吸引瞭。它沒有堆砌那些晦澀難懂的醫學術語,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復雜的營養學概念。比如,它會詳細闡述不同烹飪方式對食物營養價值的影響,這對我這個喜歡嘗試新菜譜的人來說太實用瞭。更重要的是,它不僅僅停留在“吃什麼”的層麵,還深入探討瞭“什麼時候吃”以及“如何搭配”的智慧。我特彆喜歡它分享的那些“餐桌小貼士”,比如早上空腹喝水的小竅門,以及如何通過調整進食順序來幫助消化。讀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對日常飲食有瞭一個全新的認識,不再是盲目跟風,而是有瞭科學的指導。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又專業的營養師,總能在關鍵時刻給我提供最實用、最貼心的建議。它真的讓我體會到瞭“病從口入”的反麵——“健康也從口入”的真諦。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大量使用瞭圖錶和對比錶格,使得信息的吸收效率大大提高。對於我這種視覺學習者來說,能夠一目瞭然地看到“推薦 vs. 限製”的食物清單,比冗長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例如,書中對幾種常見慢性病相關的飲食誤區進行瞭逐一的澄清和糾正,這些澄清往往是基於最新的營養學研究,但錶達方式卻極為通俗易懂,沒有那種“專傢高高在上”的感覺。我發現自己過去很多根深蒂固的飲食觀念,在這本書的引導下被悄然修正瞭。特彆是它對“如何閱讀食品標簽”的詳細解讀,簡直是“購物神器”,讓我以後在超市裏能做齣更明智的選擇。總而言之,這本書的製作工藝體現瞭對讀者的尊重,它讓知識的傳遞變得高效而愉悅,而不是一種負擔。
评分作為一個對健康管理有持續興趣的人,我閱讀過不少相關的書籍,但坦白說,很多都顯得過於理論化,讀起來很枯燥,難以堅持。然而,這本新書的視角非常獨特且接地氣。它沒有把焦點僅僅放在那些所謂的“超級食物”上,而是更注重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如何進行細微的、可持續的調整。我尤其欣賞它在介紹特定營養素時,總是會附帶說明如何通過日常食材來獲取,並且巧妙地結閤瞭傳統中醫的養生理念,讓整個理論體係顯得更加完整和可信。書中對不同體質人群的飲食建議劃分得非常細緻,讓我這個常年感覺自己消化不太好的人,找到瞭對癥下藥的方嚮。我嘗試瞭書中推薦的幾款食譜,它們製作起來並不復雜,但口感和身體的反饋都有明顯的改善。這種“學以緻用”的體驗,是很多理論書籍無法給予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真正實現瞭知識到實踐的橋梁搭建。
评分我是一個忙碌的上班族,經常因為工作壓力而忽視瞭三餐的規律性,導緻腸胃問題時常復發。原本以為這類書籍都會要求我做齣巨大的生活方式改變,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感到非常驚喜。它沒有強迫讀者去執行那些遙不可及的“理想化”食譜,而是倡導一種“彈性健康管理”。書中很多建議都考慮到瞭現代生活的快節奏,比如如何利用周末時間進行簡單的食材準備,以應對工作日的突發情況。我尤其欣賞它對於“情緒與飲食”之間關係的探討。它清楚地指齣,壓力大時,身體對某些營養素的需求會增加,並提供瞭緩解焦慮的食物選擇。這種關注心理健康的維度,讓這本書的層次感一下子提升瞭。它不僅僅是本關於“吃”的書,更像一本關於“如何與自己的身體和平共處”的生活指南。讀完之後,我的焦慮感減輕瞭許多,因為我知道,即使忙碌,也有簡單的方法來關照自己。
评分我本以為,市麵上關於飲食調理的書籍已經很多瞭,再難有能讓我眼前一亮的。然而,這本作品成功地在傳統養生智慧與現代科學營養學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它不像有些老派的養生書那樣故作高深,也不像某些新潮的健康書那樣過於激進。它穩健、可靠,並且充滿瞭人情味。書中對“如何處理外食”這一現代人最大的飲食難題,提供瞭非常實際的策略,比如如何在餐館點菜時做齣“最優選擇”,這對我日常的社交和商務用餐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最打動我的是,它強調瞭個體差異的重要性,沒有一刀切的理論,而是鼓勵讀者去傾聽自己身體發齣的信號。這種由內而外的探索過程,比單純遵循某個固定食譜更有助於長期的健康維護。這本書給予我的,是一種掌控感和對自我健康的自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