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好父母養成手冊
定價:23.00元
作者:李翊菱
齣版社:中國青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00693925
字數:77000
頁碼:18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59kg
編輯推薦
“晚上八點鍾,你和孩子在做什麼?”這段時間,決定瞭孩子的一生!溫馨的親子時光,不但是父母,更是孩子一生無可取代的能量與力量。教育專欄作傢、教育文章在兩岸三地網絡頻繁轉載、演講邀請不斷的李翊菱教授,為父母們打造齣貼近生命的教養方式。李教授提醒父母:
請彆把“剩下的”時間分給孩子,請“專心”傾聽孩子的需要、陪伴孩子。
請彆把“做功課”視為放學後的要務,孩子需要撒嬌、親近與擁抱。
請鼓勵孩子學習一項能熱情投入的纔藝,如音樂、舞蹈、繪畫、攝影等。
請多利用傢裏的大桌子,除瞭共餐,更是培養親子閱讀、談心的好場所。
請及早培養孩子“接受生命挑戰”的能力,不要害怕他們吃苦。
請多與孩子說故事,趁他們還沒長大,一起探討這個世界。
請多以肢體語言溝通,一個擁抱,勝過無數的甜言蜜語。
請用“演故事”的方式陪伴孩子閱讀,尤其在孩子12歲以前。
請讓孩子參與傢務並真心贊美,養成孩子自動自發的性格。
請支持孩子交朋友、參加社團,培養與人相處的能力。
請與孩子一起製作屬於你們歡樂時光的“傢庭相冊故事”
……
在我們培養孩子之前,首先要培養好自己!從生活教育著手,並從中培養孩子的各種關鍵能力、積極正麵人格、正確價值觀,這是李教授送給父母們的一本為寶貴的教養書!
內容提要
這是一本能給父母帶來希望的書,更是一本讓人充滿信心和力量的書。
本書沒有僵硬的理論,隻有好讀的故事。書中一個個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也許就曾發生在你我之間。在閱讀完每一篇文章後,請你要慢慢且認真地思考,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個閤格的傢長。
美國教育界盛行一句名言: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隻是沒有找到教的方法!父母教育觀念的轉變、教育方法的提高,是孩子成功的起點。如果我們能換個角度,時時反思自己先入為主、思維定勢、自我感覺良好等一貫作風,那麼你已經走上瞭培養孩子的步。希望我在文章裏所提供的每一個方法或提醒,在且思且想之後,都能對你教養難題的解決有的啓發和收獲。
孩子是傢長的鏡子,培養孩子之前,我們先要培養好自己!
目錄
作者介紹
李翊菱 奧地利國傢音樂學院藝術教育碩士,《講義雜誌》教育專欄作傢,師從學者傅佩榮教授。曾受聘於颱灣教育大學講師、北京大學客座教授等。其教育文章在兩岸三地的網絡被頻繁轉載,並被選入颱灣多所大學一年級國文文選,成為中學作文教學模闆。 十年前,她開
文摘
序言
從結構上看,這本書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於它對“父母成長”和“孩子成長”這兩個概念的辯證處理。它完全打破瞭傳統上將父母視為“固定成品”而孩子是“待塑之材”的二元對立框架。作者不斷強調,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父母重新認識自己、修復自我的過程。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關於“如何養育”的書,而是在閱讀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的指南。其中對“邊界感”的探討尤為精闢,它不僅講瞭如何設定對孩子的邊界,更挑戰瞭我們如何設定對長輩、伴侶乃至社會期待的邊界。這是一種全方位的自我賦權,讓父母從被動的“執行者”轉變為主動的“決策者”。它的文字充滿瞭一種堅定的溫柔,既不縱容溺愛,也不鼓勵過度控製,而是在一個健康的張力場中尋找平衡點。這種平衡,對於信息爆炸、選擇過多的現代父母來說,無疑是急需的指南針。
评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細膩入微的田野調查報告”。作者似乎走訪瞭無數個傢庭的客廳,傾聽瞭無數次深夜的嘆息,然後用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冷靜筆觸,記錄下瞭當代親子關係中的那些微妙的“非語言交流”。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傾聽的藝術”那一章,它並非強調你聽瞭孩子說瞭什麼,而是聚焦於你“沒有聽到”的那些信息——那些孩子因為恐懼或不確定而選擇壓抑的感受。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近乎文學化的例子來闡述一個觀點:很多時候,我們的“糾正”行為,恰恰切斷瞭孩子探索和修正自己行為的寶貴機會。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緩慢的滲透,它不像快餐文化那樣提供即時滿足,而是像一壺需要時間去品味的茶,後勁十足。它成功地將心理學理論,用一種完全去學術化的方式融入日常場景,使得那些原本高深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讓人讀起來不覺枯燥,反而充滿瞭“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著實吸引人,直奔主題地承諾瞭一份“養成手冊”,但當我真正翻開扉頁,卻發現它更像是一場深入人心的自我對話與社會觀察的結晶,而非那種教條式的步驟指南。我原以為會看到“如何做”的清單,結果等來的是對“為什麼”的層層剖析。作者在開篇就巧妙地避開瞭那些陳詞濫調的育兒口號,轉而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切入,探討瞭現代社會對“好父母”這一角色的定義是如何被不斷重塑和異化的。書中對“完美主義陷阱”的論述尤其深刻,它精準地擊中瞭許多父母內心深處那種“做得還不夠好”的焦慮感。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復雜情緒的方式,不是簡單地提供解決方案,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情緒背後的根源,比如社會壓力、原生傢庭的影響,乃至我們自身未被滿足的童年期待。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不是因為內容晦澀,而是因為那些精準的描述讓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日常互動模式。它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怎麼做,反而讓我學會瞭如何更好地觀察我的孩子,以及更誠實地麵對我自己的局限性。這種間接卻有力的引導,遠比生硬的指導更具長久的效力。
评分與其他同類書籍相比,這本書最顯著的差異化在於其強烈的“去道德化”傾嚮。很多育兒書會不自覺地將“好父母”與“無私奉獻”、“犧牲自我”等道德標簽捆綁在一起,從而讓父母感到內疚和疲憊。然而,這本書堅定地站在瞭父母的自我關懷這一邊,它認為一個心理健康、自我滿足的父母,纔是對孩子最好的投資。作者在探討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時,也同樣探討瞭父母自身對“被需要感”的依賴。這種雙嚮透視,讓人倍感尊重。它允許父母承認自己的疲憊、自己的局限,並將這些“不完美”視為成長的契機,而非失敗的證明。對我而言,這更像是一本心理成長的隱喻之書,它教我的不隻是如何與我的孩子相處,更是如何與那個被時代推著嚮前走的“自己”和平共處。閱讀結束後,我沒有覺得我學到瞭多少新技巧,但我感覺我清晰地認識瞭自己,這纔是真正的收獲。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密度和信息密度都非常高,但得益於其散文詩般的敘事節奏,閱讀起來並不會感到壓力。我尤其喜歡作者在關鍵論點後留白的處理方式,那種留白不是空洞,而是邀請讀者填入自己的經驗進行對照和思考。它巧妙地運用瞭對比手法,比如將“權威型教育”和“民主型教育”的極端案例放在一起分析,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路徑的差異及其帶來的長期效應。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提供一刀切的萬能鑰匙,而是提供瞭一套“評估工具箱”。每當遇到育兒睏惑時,你可以從中拿齣相應的工具——也許是關於依戀理論的視角,也許是關於情緒調節的觀察點——去解剖眼前的具體情境。這種方法論的傳授,遠比具體案例的復製粘貼更有價值。讀完閤上書本時,我感覺我的“育兒視角”被拓寬瞭,不再隻盯著眼前的分數或行為,而是更關注孩子心智成長的底層邏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