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自性文叢:理解生命
定價:33.80元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劉樂群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824030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人生來就渴望幸福、追求成功,但並非總能如願以償。我們如何理解生命,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存在的價值?阿德勒以谘詢師的口吻,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個體心理學的相關問題和基本觀點。
本書以個體發展的時間順序為主綫,結閤大量臨床案例和治療經驗,分析瞭兒童、青少年及現代人所麵臨的社交、職業、婚戀等問題,深入剖析瞭抑鬱、強迫、拖延、懦弱、叛逆等負麵心理,通過科學又專業的建議和治療給人們以希望和指導。
阿德勒相信,生命的真諦是可以理解的,通過科學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實現自我價值,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目錄
章個體心理學——生活的科學
朝著一個目標努力
看世界的方法
父母的影響
齣生順序
探索童年記憶
私人邏輯
社交興趣的重要性
感覺和情緒
一般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自卑情結
意識和無意識
社會關係
語言和交流
社交訓練
剋服局限
自卑感
第三章 優越情結
優越的目標
避免真正的解決
優越情結和自卑情結
自我興趣
誇大和自信
健康的野心
第四章 生活方式
認識生活方式
“正常的”生活方式
“失調的”生活方式
診斷方法
發展社交感
剋服抑鬱和恐懼
第五章 早期記憶
發現原型
記憶的類型
傢庭成員的死亡
嬌生慣養兒童的記憶
特殊記憶
預測性分析
第六章 生活方式的錶現
肢體語言
怯懦
情緒
個人特質的形成
自己命運的主人
嫉妒和妒忌
男性反抗
第七章夢
夢中的生活
夢的目的
夢的邏輯
解析方法
做夢者和無夢者
睡眠與催眠
第八章 問題兒童
教育的原則
理解父母與兒童
問題兒童的優越情結
問題兒童的特徵
天纔兒童
如何鼓勵兒童
齣生順序和傢庭動力學
第九章 社會適應
社會背景
行為問題
適應學校
麵對生活中的三大任務
培養個性的必要性
第十章 社會性情感與常識
社會效用
隱藏的情結
神經癥的癥狀
病例分析
適當鼓勵
第十一章親密關係
準備的重要性
男女平等
魅力動力學
被寵壞的孩子
提供建議
錯誤態度
危險信號
婚姻作為一項社會性任務
第十二章 與性問題
事實與迷信
童年
生活方式和
犯罪案例
縱欲
結 語
術語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奧地利心理學傢,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深蘊心理學的三大奠基人。
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係的人,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嚮的本我轉嚮社會文化定嚮的自我,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譯者簡介】
張俊賢,南京大學金陵學院護理係教師,承擔護理心理學、護理倫理學、護理學專業英語等課程的教學工作。擅長心理學及醫學領域的中英互譯。文摘
序言
這本書,我是無意中在書店的推薦區看到的,當時的吸引力主要來自於它簡潔而富有哲理的封麵設計,以及作者的名字,給人的感覺是那種沉澱瞭歲月智慧的人。翻開書頁,我發現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它沒有那種學術研究的嚴謹和生澀,也沒有那種文學作品的華麗和感性,而是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讀性的敘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覺知”的闡述印象深刻,作者並非將覺知簡單地定義為“注意到”,而是將其拓展為一種對自身和外部世界更深層次的洞察和理解。我曾經常常陷入一種“無意識”的狀態,對自己的行為和想法缺乏反思,而這本書,就像一個溫柔的提醒,讓我開始關注那些被忽略的細節。我記得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作者描述瞭一個人在行走時,隻是機械地完成動作,而沒有去感受腳下的土地,沒有去體會身體的律動。這個簡單的例子,讓我聯想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很多時刻,也是如此地“缺席”。通過閱讀這本書,我開始嘗試著去“活在當下”,去感受每一次呼吸,去品味每一口食物,去觀察每一次與他人的互動。這種“覺知”的提升,不僅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刻的體驗,也讓我對自己的情緒和思維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一次朋友的聚會上,大傢聊起各自最近的閱讀,她提及瞭這本書,並用瞭“醍醐灌頂”來形容。我當時還略帶懷疑,畢竟“醍醐灌頂”這樣的詞語,在如今快餐式的信息時代,似乎有些過於隆重。但齣於好奇,我還是找來讀瞭。讀完後,我纔明白她為何如此推崇。書中的論述,並非是那種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個體生命內在的體驗和感受。我最被觸動的是關於“自我”的章節,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標準化的“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鼓勵讀者去探索自己獨特的潛能和可能性。這種“無定義”的引導,反而讓人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我記得其中有一個觀點,說“真正的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且有能力去實現它”。這句話,像一道閃電,瞬間照亮瞭我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我之前總以為,自由就是擺脫束縛,可以為所欲為,但這本書卻讓我認識到,真正的自由,其實是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認知和強大的內在力量之上。書中的很多例子,都來自於日常生活,作者用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將那些平凡的瞬間,升華為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讀這本書,就像在進行一次深入的內心對話,它鼓勵你質疑,鼓勵你探索,也鼓勵你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评分這本書,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翻到的,當時正值我對生活中的一些睏惑和迷茫感到有些不知所措。翻開書頁,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封麵設計相當樸實,沒有那種華麗的裝幀,反而透露齣一種沉靜和內斂的氣質,這讓我對它可能蘊含的內容有瞭更高的期待。作者似乎並不急於拋齣驚世駭俗的觀點,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引導讀者一步步進入屬於自己的思考。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無常”的探討,作者並非將其描繪成一種消極的宿命論,而是將其視為生命流動的本質,提醒我們要珍惜當下,順應變化。在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迴想自己過往的一些經曆,那些曾經讓我耿耿於懷的失落,或是過於執著的追求,在“無常”的視角下,似乎都變得淡然瞭許多。這種“看透”並非是麻木,而是一種更深層的智慧,一種接納生命本來麵目的勇氣。書中的語言也很有特點,不生澀,也不空洞,更沒有那種刻意賣弄學識的痕跡,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跟你傾訴,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被他的思緒所感染。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意願”的解讀,它不是簡單的“想”,而是涉及到更深層次的動機和內在驅動力,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那些看似美好的願望,是否真的源於內心深處的需求,還是僅僅是社會和外界賦予的標簽。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自己,也照見瞭生活。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剛經曆瞭一段非常不順心的時期,感覺自己做什麼都不得心應手,整個人都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中。這本書的書名,其實挺吸引我的,帶著一種探索生命奧秘的意味。剛開始讀的時候,我其實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更多的是想從中尋找一點點慰藉。但越讀越發現,它並不是那種空泛的勵誌讀物,而是以一種非常務實和接地氣的方式,來解讀生命的復雜性。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臣服”的論述,作者並沒有將臣服理解為一種被動的屈服,而是強調它是一種積極的接納,一種與生命之流和諧共處的狀態。這讓我聯想到自己曾經的很多掙紮和抗拒,那些我越是想要掌控的事情,反而越是讓我感到疲憊和無力。書中的一些方法和建議,雖然聽起來簡單,但實踐起來卻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毅力。例如,作者提倡的“看見”和“允許”的練習,讓我開始嘗試去觀察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所淹沒,去允許那些不那麼愉悅的感受存在,而不是去壓抑它們。這種轉變,雖然是潛移默化的,但卻給我帶來瞭巨大的改變。我發現,當我不再和自己的內心對抗時,我反而獲得瞭更多的力量和寜靜。這本書,更像是一位智者,在用一種溫柔而堅定的聲音,引導我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评分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裝幀和排版所吸引。那種素雅的風格,以及恰到好處的留白,都給人一種寜靜緻遠的閱讀體驗。我本身對生命哲學類的書籍就比較感興趣,但市麵上很多這類書籍,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流於錶麵,很難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易於理解的。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的這種需求。作者的文字,像涓涓細流,緩緩地滲透進讀者的內心,不會帶來強烈的衝擊,卻能在不經意間,引發深層次的思考。我最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試圖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獨立思考,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路徑。書中的許多觀點,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尤其是在談及“關係”的本質時,作者並沒有將其復雜化,而是用一種非常樸素的語言,揭示瞭關係中最重要的核心——“看見”和“被看見”。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一些人際關係,那些因為“看不見”對方,或者“沒有被看見”而産生的誤解和隔閡。讀這本書,就像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梳理,它幫助我剝離掉那些不必要的包袱,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在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