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江蘇:曆史與趨勢 賀雲翱 周運中

文化江蘇:曆史與趨勢 賀雲翱 周運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賀雲翱 周運中 著
圖書標籤:
  • 江蘇
  • 文化
  • 曆史
  • 社會發展
  • 區域研究
  • 賀雲翱
  • 周運中
  • 文化趨勢
  • 江蘇曆史
  • 地方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06268
商品编码:2977324168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文化江蘇:曆史與趨勢

定價:68.00元

作者:賀雲翱 周運中

齣版社:江蘇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21420626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如果將中華文明劃分為北方文化、黃河文化、長江文化、東南海洋文化四大闆塊,那麼江蘇既有長江文化的曆史底蘊,又與黃河文化同屬一脈,更是南北文化及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匯聚之地。這裏不僅開創瞭雄渾博大的“漢文化”和輝煌燦爛的“明文化”,而且每每在中原陷於戰亂時留存瞭中華文明的火種,並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區域。《文化江蘇:曆史與趨勢》以時間為軸,係統梳理瞭江蘇曆史文化的脈絡,更深入分析瞭江蘇建設文化強省的優勢所在,是一本瞭解江蘇文化乃至中華文明曆史與趨勢的上佳讀本。

內容提要


在中華文明體係中,江蘇曆史文化源遠流長,異彩。本書以宏大的視野,全麵展現瞭江蘇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據的獨特地位及做齣的重大貢獻。作者從文獻與考古遺存著手,係統梳理瞭江蘇由古及今的曆史和文化脈絡,分析瞭其發展趨勢及傳承創新。學理清晰,敘述精當,是一本難能可貴的文化普及讀本,且附有大量精美插圖,圖文並茂,生動活潑,也是一本對外展示江蘇形象的讀物。

目錄


緒論:江蘇地緣文化空間和文化特性

一 多元共生 北南互補

江蘇早的文化發生地

史前文化圈的形成

二 徐揚初興 吳越始強

夏商時期的三大文化圈

蘇北的徐文化和蘇南的吳文化

三 開漢承楚 獨尊儒風

秦代楚人曆史風潮

漢代江蘇文化的趨同

四 提升南土 奠基盛唐

三國時期江蘇文化格局的重大變遷與吳國都城的迅猛崛起

西晉時期江蘇政製版圖的變革

東晉南朝時期江蘇文化包融南北

六朝江蘇文化的中國和世界影響

五 江海河運 利國富鄉

隋代大運河的貫通與揚州的崛起

唐代江蘇文化一體化與揚州的地位

五代十國江蘇文化一分為三

財賦文章人間天堂

北宋江蘇文化的再次趨同

南宋、金代江蘇南北文化的再次失衡

元代江蘇文化重心嚮東南移動

創明養清江南稱長

明代建都南京的文化影響

明代江南文化的全國影響

清代江南文化獨占鰲頭

清代淮揚文化後來居上

開篇近代風尚

次戰爭與江蘇被動開放

太平天國在江蘇立都

洋務運動在江蘇先興起

南通與無锡的崛起

維新運動在江蘇

民國建都日齣東方

辛亥革命與民國建都

新文化運動和中國黨的建立

南京國民時期的江蘇

民國時期的江蘇文化

解放思想創新做強

過去的成就

未來的使命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賀雲翱,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南京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大眾考古》主編。主持過150多項國傢部委和多個省市有關考古學、文化遺産保護和利用、世界遺産申報、城市或區域文化發展規劃等科研課題。發錶學術論文200多篇,齣版著作10多部。

周運中,南京大學曆史學學士、復旦大學曆史地理學博士,現任廈門大學曆史學係助理教授。已齣版《鄭和下西洋新考》《中國南洋古代交通史》《中國文明起源新考》《正說颱灣古史》等學術專著六種,發錶論文數十篇。

文摘


序言



文化江蘇:曆史與趨勢 目錄 第一部分:江蘇的文化根脈——曆史的沉澱與傳承 第一章:史前江蘇的文化曙光 1.1 崧澤文化與良渚文化:長江下遊的文明搖籃 1.1.1 早期稻作農業的發展與社會組織 1.1.2 玉器與禮製:原始宗教與權力象徵 1.1.3 區域文化交流與融閤的早期跡象 1.2 淮河文明的交響:青銅時代的輝煌 1.2.1 淮夷文化與夏商周王朝的互動 1.2.2 龍虯莊文化與早期文字的探索 1.2.3 銅器、陶器與玉器工藝的精進 第二章:春鞦戰國的風雲變幻 2.1 吳越爭霸:江南文化的崛起與碰撞 2.1.1 越人文化的獨特魅力:青銅器、劍舞與神話傳說 2.1.2 吳人文化的活力:商業、手工業與軍事實力 2.1.3 戰國時期楚國文化對江南的影響 2.2 思想文化的勃興:諸子百傢的思想流派 2.2.1 儒傢思想的播遷與本土化 2.2.2 道傢思想的神秘主義與自然觀 2.2.3 墨傢、法傢等學派在江蘇的活動與影響 第三章:秦漢大一統下的文化整閤 3.1 郡縣製的建立與文化行政的推行 3.1.1 統一文字、度量衡對文化傳播的影響 3.1.2 道路、水利的修建與區域間的交流 3.2 漢代文化氣象:儒學獨尊與地方特色 3.2.1 地方豪族與士人階層的興起 3.2.2 漢墓齣土文物:繪畫、畫像石與音樂舞蹈 3.2.3 揚州作為文化中心的初步形成 第四章:魏晉南北朝的民族融閤與文化創新 4.1 南北文化的交匯與激蕩 4.1.1 門閥士族與清談之風 4.1.2 佛教在江蘇的傳播與本土化 4.1.3 藝術、文學的空靈與玄遠:書法、繪畫與詩賦 4.2 科技與工藝的進步 4.2.1 農業技術的改進與水利工程 4.2.2 陶瓷工藝的發展:青瓷的成熟 第五章:隋唐盛世的開放與繁榮 5.1 大運河的開鑿與文化樞紐的形成 5.1.1 揚州、鎮江等地的商業與文化地位 5.1.2 陸路與水路的交通便利促進文化交流 5.2 兼容並包的文化精神 5.2.1 儒釋道三教的並存與發展 5.2.2 詩歌、散文的大傢輩齣:李白、杜甫等名傢與江蘇的淵源 5.2.3 繪畫、書法的新風貌 5.3 工藝美術的巔峰:唐三彩、金銀器與織錦 第六章:宋元明清的地域文化特色與城市發展 6.1 宋代:文人政治與市井文化 6.1.1 蘇州、杭州等城市的繁榮與市民階層的崛起 6.1.2 繪畫、書法、詞麯的藝術高峰 6.1.3 印刷術的發展與知識傳播 6.2 元代:民族交融與戲麯藝術 6.2.1 昆麯的孕育與早期發展 6.2.2 繪畫領域的新探索 6.3 明代:資本主義萌芽與江南文人的生活美學 6.3.1 園林藝術的極緻追求:蘇州園林的典範 6.3.2 小說、戲麯的繁榮:馮夢龍、李漁等 6.3.3 繪畫、工藝的世俗化傾嚮 6.4 清代:晚明文化的延續與地域性流派的形成 6.4.1 昆麯的成熟與傳播 6.4.2 揚州八怪的繪畫風格 6.4.3 地方戲麯、民間工藝的發展 6.4.4 晚清時期西方文化的影響與早期變革 第二部分:當代江蘇的文化脈動——創新與轉型 第七章:近代中國的巨變與江蘇文化的堅守與革新 7.1 民族危亡中的文化抵抗與救亡圖存 7.1.1 維新變法與新式教育的興起 7.1.2 辛亥革命與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 7.2 五四運動以來新文化運動在江蘇的響應 7.2.1 白話文運動與文學革命 7.2.2 科學與民主思想的普及 7.3 江蘇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與文化貢獻 7.3.1 革命文化的孕育與傳播 7.3.2 紅色文化的地域特色 第八章:新中國成立後的文化建設與發展 8.1 計劃經濟體製下的文化政策與實踐 8.1.1 戲劇、音樂、美術的創作與改革 8.1.2 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麵臨的挑戰 8.2 改革開放後的文化市場化與多樣化 8.2.1 經濟發展對文化産業的拉動 8.2.2 市場經濟下的文化産品與服務 8.2.3 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融閤 第九章:當代江蘇的文化産業發展 9.1 文化創意産業的勃興:設計、動漫、遊戲等 9.1.1 政策支持與人纔培養 9.1.2 創意園區與孵化器 9.1.3 市場錶現與國際閤作 9.2 傳統文化産業的轉型升級:影視、齣版、演藝等 9.2.1 科技賦能:數字齣版、VR/AR技術在演藝中的應用 9.2.2 品牌化與國際化戰略 9.2.3 融閤發展:文旅、文體結閤 9.3 紅色文化、鄉土文化、海派文化的當代價值 9.3.1 紅色旅遊與文化傳承 9.3.2 鄉土文化的挖掘與活化 9.3.3 海派文化的影響力與時代變遷 第十章:江蘇的文化傳承與創新 10.1 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活化 10.1.1 古建築、古村落的保護與再利用 10.1.2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與創新:戲麯、手工藝、民俗 10.1.3 博物館、紀念館的建設與功能拓展 10.2 精神文化傳承與創新 10.2.1 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詮釋與教育 10.2.2 當代文學、藝術創作中的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 10.2.3 媒體傳播與文化自信的構建 10.3 文化交流與對外傳播 10.3.1 國際文化閤作項目與交流活動 10.3.2 漢語國際推廣與中華文化傳播 10.3.3 打造江蘇文化品牌,提升國際影響力 第十一章:江蘇文化發展的瓶頸與未來展望 11.1 麵臨的挑戰:市場競爭、人纔流失、創新動力等 11.1.1 如何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保持文化獨特性 11.1.2 如何平衡商業化與文化屬性 11.1.3 如何吸引和留住頂尖文化人纔 11.2 未來趨勢:科技驅動、融閤發展、國際視野 11.2.1 數字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深度應用 11.2.2 文旅融閤、文體融閤的深化 11.2.3 國際文化交流的常態化與深度化 11.2.4 培育更具活力的文化生態係統 11.3 建設具有江蘇特色的文化強省 11.3.1 政策引導與市場機製的有效結閤 11.3.2 鼓勵原創與鼓勵創新 11.3.3 提升公民文化素養與參與度 前言 江蘇,這片被譽為“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土地,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也是文化繁榮的沃土。從史前文明的曙光初現,到春鞦戰國的思想激蕩,再到隋唐盛世的開放包容,直至近現代的變革與發展,江蘇的文化基因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積澱、演變、融閤,形成瞭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文化體係。 本書旨在梳理和呈現江蘇文化發展的宏大脈絡,深入剖析其曆史演進的軌跡,探究其文化基因的形成與傳承,並著眼於當代江蘇文化産業的蓬勃發展與未來趨勢。我們希望通過細緻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展現江蘇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産,揭示其文化的獨特魅力,並為理解當代江蘇的文化創新與轉型提供一個全麵的視角。 本書的撰寫,不僅是對江蘇悠久曆史文化的緻敬,更是對當下中國文化發展浪潮中的一份思考。我們相信,對曆史的深刻理解是把握現在、開創未來的前提,而對文化趨勢的準確把握則能為江蘇文化的持續繁榮注入不竭動力。 導言 江蘇,地處中國東部沿海,長江三角洲腹地,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文明史。這片土地上,既有江南水鄉的溫婉秀麗,也有蘇北平原的廣袤厚重;既孕育瞭吳儂軟語的婉轉纏綿,也塑造瞭勤勞智慧的民風民俗。從史前時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到春鞦戰國的諸侯爭霸,再到後來的帝國王朝,江蘇始終是中國曆史舞颱上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漫長的文化發展史中,江蘇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早期文明的搖籃,是思想文化的集散地,是藝術工藝的繁榮區,也是近現代中國變遷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從“吳帶當風”的飄逸畫風,到“纔子如林”的文學傳統,從精美絕倫的絲綢、陶瓷,到充滿市井煙火氣的戲麯、小說,江蘇的文化元素滲透在中華文明的方方麵麵。 進入新時代,麵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江蘇的文化建設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在保護與開發之間,江蘇的文化正煥發齣新的生機與活力。文化創意産業的崛起,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以及對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都標誌著江蘇在建設文化強省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本書將以宏觀的視野,迴溯江蘇深厚的曆史文化根基,從史前文明的萌芽,到各朝代的文化特色,細緻描繪這片土地上孕育齣的璀璨文明。同時,也將聚焦當代,深入分析江蘇文化産業的發展現狀,探討其創新模式與發展趨勢,並展望其未來的發展方嚮。 通過對“文化江蘇:曆史與趨勢”的梳理與呈現,我們期望能夠勾勒齣一幅立體而鮮活的江蘇文化畫捲,展現其穿越曆史的深邃底蘊與麵嚮未來的蓬勃生機。本書不僅是一次文化的迴顧,更是一次關於未來發展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文化江蘇:曆史與趨勢》簡直讓我愛不釋手,翻開第一頁就仿佛穿越迴瞭那悠遠的古今。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江蘇曆史的書,更像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這片土地上文明的演進。從春鞦戰國的諸侯爭霸,到六朝古都的輝煌,再到明清時期江南文化的繁盛,作者們仿佛將那些塵封的曆史畫捲一一展開,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瞭吳文化的獨特魅力。

评分

閱讀《文化江蘇:曆史與趨勢》的過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體驗。作者們不僅關注宏大的曆史進程,也挖掘瞭許多鮮為人知的人物故事和生活細節,讓曆史變得鮮活起來。那些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留下足跡的文人墨客、商賈巨富、甚至尋常百姓,他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都通過文字躍然紙上。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江蘇的曆史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對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有瞭更深的感情。

评分

作為一個對城市發展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解讀城市變遷的書籍。《文化江蘇:曆史與趨勢》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一期待。書中關於江蘇近代以來經濟、社會、文化的轉型升級的論述,真是引人深思。它沒有簡單地羅列數據,而是深入剖析瞭改革開放浪潮中,江蘇如何憑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前瞻性的戰略眼光,一步步崛起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個地方的文化,是其內在精神的體現。《文化江蘇:曆史與趨勢》在這方麵給予瞭我極大的啓發。書中對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梳理和解讀,讓我看到瞭那些口口相傳的故事、精湛絕倫的手工藝、以及蘊含其中的生活智慧。無論是園林藝術的精緻,還是戲麯的韻味,亦或是傳統節日的習俗,都展現瞭江蘇人民對美和生活的熱愛,讓我對這片土地的人文氣質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地方的未來,離不開對它過去和現在的深刻把握。《文化江蘇:曆史與趨勢》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書中對於江蘇未來發展趨勢的探討,讓我看到瞭這片古老土地在新時代煥發齣的勃勃生機。從科技創新到綠色發展,從鄉村振興到文化自信,作者們都給予瞭獨到的見解和前瞻性的展望,讓我對江蘇的未來充滿期待,也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找到瞭新的方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