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電影記憶與國傢形象建構
定價:68.00元
作者:李娟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20118583
字數:274000
頁碼:328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分彆以21世紀以來國産電影中的主流電影、現實電影、藝術電影、動畫電影、公路電影、武俠電影、都市電影、青春電影、微電影、賀歲電影等作為研究對象,在抽取瞭300多部國産電影的基礎上,對國産電影作品做逐一分析,集中討論國産電影與國傢形象塑造之間的互動關係,對建構民眾對於民族、國傢的曆史記憶與集體認同,從而不斷樹立中國大國形象、提升國傢軟實力,具有積極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目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李娟,女,漢族,祖籍山東濟南,中國黨黨員,1975年6月齣生。現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原文化研究雜誌社副社長、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文藝理論與電影文化研究,先後在《人民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文藝報》《中州學刊》《鄭州大學學報》《廣西社會科學》《中華文化論壇》等發錶專業學術文章50多篇,參與齣版著作3部,曾經主持省部級項目4項,獲得河南省文藝成果奬、河南省社科成果奬。獲得河南省青年理論宣講傢、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文摘
序言
我之所以對這本書産生興趣,是因為當下中國電影産業的蓬勃發展,讓我想迴溯曆史,看看我們是怎麼走到今天的。尤其是那些曾經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的影片,它們的故事,它們所傳達的價值觀,它們所塑造的國傢形象,無疑為我們理解當下提供瞭重要的參照。這本書如果能帶領我“重遊”那些曾經熟悉的銀幕,重新審視那些經典的鏡頭,發現其中蘊含的關於國傢認同和民族精神的密碼,那將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文化之旅。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新鮮的視角,可能是一些我從未注意過的影片,或者是一些被遺忘的電影人的故事,通過他們的視角,來揭示國傢形象建構的復雜性。是否會有關於電影節、電影奬項在國傢形象推廣中的作用的討論?以及,當觀眾的審美需求和國傢宣傳目標發生碰撞時,電影是如何在這種張力中找到平衡的?
评分這部書的封麵設計很有意思,不是那種張揚的熱鬧,而是沉靜中帶著一絲懷舊感,封麵的插畫描繪瞭一幅朦朧的舊時街景,色彩運用偏暖,仿佛能嗅到老電影膠片的味道。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很好,厚實而略帶紋理,翻頁時沙沙的聲音,都讓人覺得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著作。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一些經典的老電影,比如那些在共和國早期齣現的,它們是如何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承擔起塑造民族集體記憶和傳遞國傢價值觀的重任的。我腦海中浮現齣《白毛女》或者《紅色娘子軍》這樣的影片,它們不僅僅是故事,更是那個時代的符號,承載瞭無數人的情感和認同。這本書如果能對這些影片的敘事手法、影像風格,以及它們是如何通過全國範圍內的放映和宣傳,成為人們共同語言的一部分,進行細緻的分析,那將非常有價值。我希望作者能像一個電影偵探一樣,從影像的細枝末節中挖掘齣曆史的真相和時代的迴響,讓我們重新認識這些“老朋友”,並且理解它們在構建我們國傢形象過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時代的迴響,“中國電影記憶”這幾個字,立刻勾起瞭我對童年時代在露天電影場看電影的模糊記憶,那種集體性的觀看體驗,是現代流媒體無法比擬的。而“國傢形象建構”則直接指嚮瞭更深層次的社會功能。我希望作者能超越簡單的影片介紹,而是深入剖析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産品,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為國傢塑造一種特定的、被期待的正麵形象的。例如,那些展現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團結互助的影片,它們是如何通過具體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傳遞齣一種集體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書中是否會涉及對外宣傳的電影,它們又是如何以一種“中國故事”的形式,嚮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的、正在發展的中國?我尤其關注的是,當不同的國傢形象被同時構建時,電影是如何扮演調和者、引導者的角色的,以及這種建構過程中的潛在張力和矛盾。
评分讀這本書,我最想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將宏大的敘事與具體的電影文本相結閤。與其泛泛而談國傢形象的建構,不如將焦點放在幾部具有代錶性的影片上。比如,那些在改革開放初期上映的電影,它們是如何打破思想的禁錮,引入新的電影語言和敘事模式,同時又如何在新的語境下,重新解讀和定義“中國”的形象?我設想書中會分析《芙蓉鎮》這類影片,它們在展現時代變遷和社會轉型時,是如何通過個體命運的沉浮來反映宏觀的國傢敘事,以及觀眾在觀看這些影片時,是如何在情感上産生共鳴,並最終內化為對國傢認同的一部分。作者是否會追溯電影審查製度在國傢形象塑造中的作用?是否會探討電影音樂、攝影、剪輯等技術層麵,如何服務於主題錶達,以及如何影響觀眾的情緒和認知?我對書中關於不同曆史時期,國傢形象建構策略的演變,以及電影在其中扮演的“宣傳隊”和“播種機”角色的具體論證,充滿好奇。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很吸引人,“中國電影記憶與國傢形象建構”——這兩個關鍵詞的組閤,讓我立刻聯想到很多曆史畫麵。在我看來,一部電影的生命力,往往體現在它能否成為一代人共同的記憶,並且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我們對國傢、對民族的認知。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國傢形象”的,它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還是在不同曆史時期不斷演變的?這本書會重點分析哪些曆史時期的電影?是建國初期的紅色經典,還是改革開放後的反思現實,亦或是新世紀的商業大片?我非常希望能讀到作者對幾部典型影片的深度解讀,例如,它們如何通過塑造英雄人物來傳遞主流價值觀,如何通過展現社會變遷來反映國傢的進步,又如何在國際舞颱上,以一種“中國製造”的文化符號,嚮世界展示中國的形象。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理論分析,也能輔以大量的影片案例,讓我們看到理論是如何落地,形象是如何被“建構”齣來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