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記憶與國傢形象建構 李娟

中國電影記憶與國傢形象建構 李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娟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電影
  • 電影研究
  • 國傢形象
  • 文化研究
  • 記憶研究
  • 李娟
  • 中國文化
  • 影像研究
  • 社會文化
  • 電影與社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8583
商品编码:2977336930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電影記憶與國傢形象建構

定價:68.00元

作者:李娟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20118583

字數:274000

頁碼:328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分彆以21世紀以來國産電影中的主流電影、現實電影、藝術電影、動畫電影、公路電影、武俠電影、都市電影、青春電影、微電影、賀歲電影等作為研究對象,在抽取瞭300多部國産電影的基礎上,對國産電影作品做逐一分析,集中討論國産電影與國傢形象塑造之間的互動關係,對建構民眾對於民族、國傢的曆史記憶與集體認同,從而不斷樹立中國大國形象、提升國傢軟實力,具有積極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目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李娟,女,漢族,祖籍山東濟南,中國黨黨員,1975年6月齣生。現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原文化研究雜誌社副社長、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文藝理論與電影文化研究,先後在《人民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文藝報》《中州學刊》《鄭州大學學報》《廣西社會科學》《中華文化論壇》等發錶專業學術文章50多篇,參與齣版著作3部,曾經主持省部級項目4項,獲得河南省文藝成果奬、河南省社科成果奬。獲得河南省青年理論宣講傢、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文摘


序言



《中國電影記憶與國傢形象建構》 (李娟 著) 內容梗概: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電影在漫長發展曆程中,如何與國傢形象的建構緊密相連,並互相塑造。作者李娟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洪流,迴溯中國電影從萌芽、發展到繁榮的各個階段,細緻梳理不同時期電影中所承載的時代精神、民族情感與國傢敘事,並以此為基礎,係統闡釋瞭電影如何成為塑造、傳播和維護國傢形象的強有力工具。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電影史事件,而是著重於挖掘電影背後的深層邏輯。作者認為,電影作為一種極具影響力的視覺藝術形式,其敘事內容、美學風格、價值導嚮以及技術手段,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內外觀眾對中國的認知。因此,理解中國電影的演變,就是理解中國國傢形象的變遷與構建過程。 第一部分:早期電影的先鋒探索與國傢認同的萌芽(1905-1949) 本部分將追溯中國電影的起源,從模仿西方技術到嘗試本土化敘事的艱難曆程。作者將重點關注早期電影如何捕捉和反映民族危機、社會變革以及初步的國傢意識。例如,抗日戰爭時期的電影,如何通過 heroic narratives 和民族主義宣傳,凝聚人心,對抗侵略,從而形成一種堅韌不屈的國傢形象。同時,也會探討當時進步知識分子如何利用電影這一新興媒介,傳播新思想,啓濛民智,為民族獨立和國傢新生奠定思想基礎。早期電影人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政治環境下,摸索適閤中國國情的電影創作道路,其探索本身也構成瞭一段寶貴的國傢文化記憶。 第二部分:新中國成立後的影像塑造與集體敘事的構建(1949-1976) 新中國成立標誌著中國電影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本部分將重點分析這一時期電影如何服務於國傢意識形態的傳播和鞏固。作者將深入研究“十七年”時期(1949-1966)如何通過大量紅色經典影片,塑造工人、農民、士兵等“革命新人”的形象,宣揚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以及強調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核心價值觀。這些影片不僅是藝術作品,更是重要的政治宣傳工具,它們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新中國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和國傢認同。隨後,文化大革命時期電影的特殊性也將得到探討,分析其高度政治化的特徵以及對國傢形象塑造帶來的復雜影響。盡管存在爭議,但這一時期的電影也以其獨特的方式,成為中國曆史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部分:改革開放的時代迴響與國傢形象的多元呈現(1978-2000) 改革開放為中國電影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可能性。本部分將詳細考察這一時期中國電影如何迴應社會變革,如何開始反思曆史,以及如何逐漸展現更加多元和復雜的國傢形象。從“傷痕電影”、“反思電影”的齣現,到第五代導演的崛起,中國電影開始走嚮世界,也開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審視自身。作者將分析這些電影如何通過對現實的關注、對人性的挖掘,以及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解讀,挑戰舊有的刻闆印象,並探索新的國傢敘事。同時,也會探討中國電影如何通過參與國際電影節、進行商業化運作,努力在國際舞颱上建立和提升中國的文化影響力,雖然在這個階段,國傢形象的塑造可能麵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挑戰,但其探索精神和藝術成就不可忽視。 第四部分: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電影與國傢形象的重塑與突圍(2001至今) 進入21世紀,中國電影産業迎來瞭爆發式增長,同時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挑戰。本部分將聚焦當代中國電影在國際傳播中的策略與睏境。作者將分析中國電影如何在高科技製作、商業大片、類型片探索等方麵取得長足進步,如何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同時,也將深入探討中國電影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努力尋找既能反映中國現實,又能被國際觀眾理解和接受的敘事方式。例如,如何通過講述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和普世價值的故事,來打破西方對中國的刻闆印象,塑造一個更加立體、真實、包容的國傢形象。本部分還將關注“中國故事”的國際化錶達,以及中國電影人如何運用新的傳播媒介和技術,拓展國傢形象的傳播渠道。此外,對電影中展現的中國價值觀、中國智慧以及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進行多角度的審視。 第五部分:電影記憶的流變與國傢形象建構的未來 在全書的最後,作者將對中國電影記憶與國傢形象建構的關係進行升華和總結。李娟將進一步探討電影記憶的個體性與集體性之間的張力,以及在數字時代,電影記憶的保存、傳承和解讀方式將如何改變。她將指齣,國傢形象的建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動態的、持續演進的過程,電影作為其中的重要載體,其作用將更加復雜和多元。本書將對未來中國電影在國傢形象建構中的作用進行展望,探討如何更好地利用電影這一媒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在更加開放和多元的世界舞颱上,展現一個真實、自信、充滿活力的中國。 核心論點: 本書認為,中國電影並非僅僅是藝術的錶達,更是國傢意誌、民族情感和社會意識的集中體現。從早期膠片時代的探索,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意識形態塑造,再到改革開放後的多元敘事,直至當下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突圍,中國電影始終與國傢形象的建構過程同步,甚至在某些關鍵時刻發揮著引領和塑造作用。理解中國電影的發展脈絡,就是理解中國國傢形象的演變軌跡;分析電影中的敘事策略和影像符號,就是解讀國傢希望嚮世界傳遞的自我認知。 研究方法: 本書將融閤電影史學、傳播學、文化研究、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視角,采用文本分析、曆史考證、案例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作者將深入挖掘電影作品本身,並結閤當時的社會曆史背景、政策導嚮、觀眾反饋等信息,進行多維度、深層次的解讀。 學術價值與社會意義: 《中國電影記憶與國傢形象建構》不僅為中國電影史研究提供瞭新的視角和深度,更對理解當代中國的國傢形象建構及其國際傳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對於電影研究者、傳播學者、曆史學傢、社會學研究者,以及對中國文化和國傢形象感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都將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參考著作。它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中國電影的力量,更深刻地理解國傢形象建構的復雜性,以及在日益互聯互通的世界中,文化傳播和身份認同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本書的齣版,將有助於促進對中國電影的深入理解,並為中國在國際舞颱上更好地展現自身形象提供有益的啓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對這本書産生興趣,是因為當下中國電影産業的蓬勃發展,讓我想迴溯曆史,看看我們是怎麼走到今天的。尤其是那些曾經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的影片,它們的故事,它們所傳達的價值觀,它們所塑造的國傢形象,無疑為我們理解當下提供瞭重要的參照。這本書如果能帶領我“重遊”那些曾經熟悉的銀幕,重新審視那些經典的鏡頭,發現其中蘊含的關於國傢認同和民族精神的密碼,那將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文化之旅。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新鮮的視角,可能是一些我從未注意過的影片,或者是一些被遺忘的電影人的故事,通過他們的視角,來揭示國傢形象建構的復雜性。是否會有關於電影節、電影奬項在國傢形象推廣中的作用的討論?以及,當觀眾的審美需求和國傢宣傳目標發生碰撞時,電影是如何在這種張力中找到平衡的?

评分

這部書的封麵設計很有意思,不是那種張揚的熱鬧,而是沉靜中帶著一絲懷舊感,封麵的插畫描繪瞭一幅朦朧的舊時街景,色彩運用偏暖,仿佛能嗅到老電影膠片的味道。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很好,厚實而略帶紋理,翻頁時沙沙的聲音,都讓人覺得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著作。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一些經典的老電影,比如那些在共和國早期齣現的,它們是如何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承擔起塑造民族集體記憶和傳遞國傢價值觀的重任的。我腦海中浮現齣《白毛女》或者《紅色娘子軍》這樣的影片,它們不僅僅是故事,更是那個時代的符號,承載瞭無數人的情感和認同。這本書如果能對這些影片的敘事手法、影像風格,以及它們是如何通過全國範圍內的放映和宣傳,成為人們共同語言的一部分,進行細緻的分析,那將非常有價值。我希望作者能像一個電影偵探一樣,從影像的細枝末節中挖掘齣曆史的真相和時代的迴響,讓我們重新認識這些“老朋友”,並且理解它們在構建我們國傢形象過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時代的迴響,“中國電影記憶”這幾個字,立刻勾起瞭我對童年時代在露天電影場看電影的模糊記憶,那種集體性的觀看體驗,是現代流媒體無法比擬的。而“國傢形象建構”則直接指嚮瞭更深層次的社會功能。我希望作者能超越簡單的影片介紹,而是深入剖析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産品,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為國傢塑造一種特定的、被期待的正麵形象的。例如,那些展現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團結互助的影片,它們是如何通過具體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傳遞齣一種集體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書中是否會涉及對外宣傳的電影,它們又是如何以一種“中國故事”的形式,嚮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的、正在發展的中國?我尤其關注的是,當不同的國傢形象被同時構建時,電影是如何扮演調和者、引導者的角色的,以及這種建構過程中的潛在張力和矛盾。

评分

讀這本書,我最想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將宏大的敘事與具體的電影文本相結閤。與其泛泛而談國傢形象的建構,不如將焦點放在幾部具有代錶性的影片上。比如,那些在改革開放初期上映的電影,它們是如何打破思想的禁錮,引入新的電影語言和敘事模式,同時又如何在新的語境下,重新解讀和定義“中國”的形象?我設想書中會分析《芙蓉鎮》這類影片,它們在展現時代變遷和社會轉型時,是如何通過個體命運的沉浮來反映宏觀的國傢敘事,以及觀眾在觀看這些影片時,是如何在情感上産生共鳴,並最終內化為對國傢認同的一部分。作者是否會追溯電影審查製度在國傢形象塑造中的作用?是否會探討電影音樂、攝影、剪輯等技術層麵,如何服務於主題錶達,以及如何影響觀眾的情緒和認知?我對書中關於不同曆史時期,國傢形象建構策略的演變,以及電影在其中扮演的“宣傳隊”和“播種機”角色的具體論證,充滿好奇。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很吸引人,“中國電影記憶與國傢形象建構”——這兩個關鍵詞的組閤,讓我立刻聯想到很多曆史畫麵。在我看來,一部電影的生命力,往往體現在它能否成為一代人共同的記憶,並且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我們對國傢、對民族的認知。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國傢形象”的,它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還是在不同曆史時期不斷演變的?這本書會重點分析哪些曆史時期的電影?是建國初期的紅色經典,還是改革開放後的反思現實,亦或是新世紀的商業大片?我非常希望能讀到作者對幾部典型影片的深度解讀,例如,它們如何通過塑造英雄人物來傳遞主流價值觀,如何通過展現社會變遷來反映國傢的進步,又如何在國際舞颱上,以一種“中國製造”的文化符號,嚮世界展示中國的形象。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理論分析,也能輔以大量的影片案例,讓我們看到理論是如何落地,形象是如何被“建構”齣來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