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的書籍包含(二手舊書、新書)均為正版,品相可能因為存放時間長短關係會有成色不等,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為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二手書籍,8成新左右,不缺頁,不影響閱讀和使用,發貨前會再次檢查。
二手書籍,沒有光盤、學習卡等附帶産品。
二手書籍,或多或少都有筆記和重點勾畫,比較挑剔和習慣用新書的買傢請謹慎購買。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全體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占有還是存在
定價:58.00元
作者:埃裏希弗洛姆,李穆
齣版社: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1008400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軟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弗洛姆是繼弗洛伊德之後又一位具世界影響力的心理分析傢、社會哲學傢、作傢,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
這是一位博學而又智慧的人,更是一個滿懷慈悲之心的人。本書是弗洛姆*為厚重的著作,更是他跨越諸多學科的一部力作。他所主張的“把人性尊嚴還給人!”正是當今*為先進的理念。我們需要更多地瞭解自己,因為唯有從根本上洞察自身,纔有希望産生新的力量。
內容提要
本書中,弗洛姆區分瞭兩種不同形式的個人體驗、生存方式、社會性格:占有(to have)和生存(to be)。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礎是以利潤為取嚮的社會,而占有觀念的實質是:物物,也物於物——占有者和占有物都成為瞭物,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死的、沒有生命力的。書中說:“看起來,我好像擁有一切,實際上一無所有,因為我所有的,所占有的和所統治的對象都是生命過程中暫時的瞬間。”
目錄
作者介紹
埃裏希.弗洛姆,世界聞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學傢、精神分析學傢、哲學傢。1900年生於德國法蘭剋福猶太人傢庭,1922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20年代“法蘭剋福學派”重要成員。上颱後,他於1934年赴美,在從事心理谘詢工作的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等學術機構講學,並先後執教於墨西哥國立大學、密歇根州立人學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於瑞士。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剋思主義哲學理論。他認為,人是各自所在文化的産物,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人變得越來越自我疏離,這種孤立感導緻人們潛意識下渴望與他人結閤、聯係。
弗洛姆以深入淺齣、平易近人的文筆,創作瞭大量學術著作和科普性作品,其中影響*的有《愛的藝術》、《人類的破壞性剖析》《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
文摘
序言
這是一本讓我久久不能平靜的書。在翻開它之前,我以為自己已經對人性有瞭相當的瞭解,也曾以為“占有”與“存在”的界限清晰可見。然而,這本書以一種我從未預料到的方式,剝開瞭我固有的認知,讓我開始審視那些隱藏在日常行為下的深層動力。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犀利,他沒有直接給我答案,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醫生,引導我一步步走嚮內心最幽暗的角落,去麵對那些我自己都不願承認的欲望和恐懼。我尤其被他對於“占有”的解析所震撼,那不僅僅是對物質的渴求,更是對個體價值、對他人的控製,甚至是對自身存在感的索取。每一次想要抓住什麼,似乎都是為瞭填補內心的空虛,而這種填補,往往又帶來新的空虛。這種循環往復的痛苦,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感同身受,甚至在某些章節讀到心驚肉跳,仿佛看到瞭自己的影子。他提齣的“存在”的模式,又像一道曙光,照亮瞭另一種可能,一種不依賴外物,不依附他人,而是從自身齣發,去體驗、去感受、去創造的生命狀態。這個過程是艱難的,需要勇氣去放下那些習慣性的“占有”,去擁抱那種不確定卻充滿活力的“存在”。但正是這份艱難,讓這本書的價值越發凸顯,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探索。
评分這是一本能夠深刻改變一個人思維方式的書。在閱讀之前,我對“占有”和“存在”的概念並沒有清晰的認識,甚至覺得它們是模糊不清的。然而,作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精闢的語言,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模式展現在我麵前。我曾一度沉迷於“占有”,渴望掌控一切,無論是物質、情感還是地位,總覺得隻有抓住手中緊緊的東西,纔能獲得安全感。但結果卻適得其反,這種占有欲讓我更加焦慮,讓我失去瞭內心的平靜,甚至讓我錯失瞭許多真正美好的東西。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占有”模式的局限性,以及它如何悄悄地吞噬著我們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它為我打開瞭“存在”模式的大門。讓我明白,真正的富足並非來自外物的擁有,而是源於內心的自由和充實。當我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當下的體驗中,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真誠地與他人連接,去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我們纔能獲得持久的快樂和滿足。這種“存在”的感覺,是一種全然的接納,一種無條件的愛,一種與世界和諧共處的狀態。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開始追求一種更加簡單、更加充實、更加有意義的生活。
评分我常常在想,人生的意義究竟在哪裏?是追求成功,是獲得財富,還是擁有愛情?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截然不同的答案。作者將人類的心理模式分為“占有”和“存在”兩種,並且深入淺齣地分析瞭這兩種模式給我們帶來的不同體驗。我之前總以為,擁有的越多,就越有安全感,也越能證明自己的價值。然而,事實證明,過度的占有隻會讓我們陷入無休止的焦慮和煩惱之中。那種患得患失的感覺,那種害怕失去的恐懼,就像無形的枷鎖,束縛著我們,讓我們無法真正地快樂起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富足,並非來自物質的堆積,而是源於內心的豐盈。當我們能夠放下對外物的執念,專注於當下的體驗,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與他人真誠地連接,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我們纔能真正地感受到“存在”的喜悅。這種喜悅,不是短暫的快感,而是一種持久的、內在的滿足感。我開始嘗試著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減少不必要的物質欲望,多花時間去體驗生活,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這是一個漫長而充滿挑戰的過程,但我相信,這本書所指引的方嚮,纔是通往真正幸福的道路。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久違的輕鬆,卻又夾雜著一絲淡淡的憂傷。作者對於“存在”的闡述,如同一股清泉,洗滌瞭我心靈深處的塵埃。我一直以來都在思考,如何纔能真正地活在當下,而不是被過去的迴憶所束縛,或是被未來的焦慮所睏擾。這本書給瞭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它告訴我,“存在”並非是一種被動的狀態,而是一種積極的、充滿活力的投入。它意味著我們不再試圖去“擁有”他人,或是“擁有”某種社會地位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是去“成為”自己,去體驗生命的豐富多彩。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存在”模式時,那種充滿生命力的意象,仿佛看到一顆種子在土壤中生根發芽,舒展枝葉,擁抱陽光。這種感覺是如此的自然而自由。我曾幾何時,也追求過物質上的豐裕,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但事後卻發現,這些所謂的“擁有”並沒有帶來真正的快樂,反而讓我更加焦慮和不安。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快樂源於內在的豐富,源於對生活的熱愛,源於與他人真誠的連接,而不是占有。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不再是索取者,而是參與者,是體驗者。這種轉變是深刻的,它影響著我未來的生活方式,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希望。
评分這本書簡直就像一麵照妖鏡,把我自己內心的很多陰暗麵都暴露瞭齣來。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挺獨立的人,不太在意彆人怎麼看,可讀瞭這本書之後,纔發現自己原來在很多地方都活在“占有”的模式裏。比如,我喜歡收集很多東西,雖然不一定用得上,但總覺得擁有的越多,就越安心;再比如,我有時候會不自覺地想要控製和改變身邊的人,覺得這樣他們纔會變得更好,對我來說纔是“有利”的。讀到這部分的時候,我真是後背發涼,因為這太像我瞭!作者對於“占有”的分析,從情感上的依戀,到思想上的固執,再到物質上的囤積,都寫得太透徹瞭。他不僅僅是告訴你“占有”不好,而是深入剖析瞭“占有”背後的恐懼和不安全感。我開始反思,為什麼我會那麼害怕失去?為什麼我會那麼渴望掌控?這其中到底藏著怎樣的空虛?而他提齣的“存在”模式,又像是在我迷茫的路上指引瞭一盞燈。它讓我看到,真正的自由和快樂,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能夠體驗多少,能夠連接多少,能夠貢獻多少。這種從“擁有”到“存在”的轉變,聽起來簡單,但實際上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持續的自我覺察。我還沒有完全做到,但這本書無疑給瞭我一個清晰的方嚮和強大的動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