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染織界“人間國寶”自傳性散文;
◆ 大佛次郎奬獲奬作品;長銷日本三十年的經典之作,首次國際授權
◆日本政府授予她文化勛章(國傢最高榮譽)和文化功勞者稱號;NHK為其拍攝紀錄片
◆各大頂級美術館收藏競相收藏她的作品;日本國民則將她譽為“色彩與光的詩人”
◆由柳宗悅指 路,與白洲正子深交,被皆川明尊為大師,糸井重裏稱她的傳奇人生“隻可憧憬,無法模仿”
◆韆年古典中所形容的植物色彩,如何經由藝術傢的手顯形,變為人類衣著上的色彩,映照著我們從何而來的玄妙
◆大師的光環之下,這是一個女兒、一位母親,如何被藝術拯救,在手藝與自然之間往還的一生
———————————————————————————
內容簡介
日本染織界“人間國寶”誌村福美的第一本自傳性隨筆集,初版即獲大佛次郎奬(該奬錶彰在曆史人文領域有傑齣貢獻的散文作品),並屢次再版,長銷三十餘年不衰。除瞭多個版本的單行本、文庫本,還齣過特裝本(典藏本),如今已成為日本學生必讀的散文佳作。此次不僅是誌村福美的第一部中文版著作,也是這部經典作品的國際首次授權。
這本書裏誌村福美以詩性之眼,嚮我們展現她在染織道路上,對汲取大自然色彩最初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其中種種無與倫比的體驗,是瞭解這位染織大師和日本現代民藝的必讀之作。
詩人大岡信作序推薦,他寫下:“在這本書中,我們與一位染織傢相遇,瞭然她的思想,領悟生命隻有一次的真意。同時,通過對一色一生的凝視,我們能不可思議地從其深處,窺得多色一生的人生真相。”
##在病重的哥哥床边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对美的追求进步自我折磨,但除此之外生活有什么价值呢,总得找比自己更高的东西。另外日本女性太难了,非得死老公或者离婚才能有自己的事业,书中几处自我贬低的话让人翻白眼(“女性掌控力比较低”),作者明明是三十二岁离婚带两个小孩、感悟力毅力惊人的了不起人物。
评分##“运”是指自己除此之外不做二选,认定笨拙而任性的自己只擅此道;“根”代表韧性,同一件事能不厌其烦地反复;“钝”则是指借助材质来表达的工艺,与绘画或文章这类直接表达的方式有别。前半讲“技”,以蓝染为主轴,科普了染织工艺,后半讲“艺”,是作者生命中为艺术献身人们的故事。如今大工业和分工的确已将技艺挤压得无处翻身,可我仍觉得不必悲观,正如如今诗人已死,可诗意还在,技艺亦如此。
评分##货真价实的书总是比不过过度营销的书,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家看到好书,因为它就在那里,而懂的人一定会遇到
评分染织师的随笔集。到手以后就迫不及待地读完了。一人、一事、一生,染色、鉴色、收集织物、与工业时代对抗,竭尽一生之力目睹、制造和传播美丽,为一种好看的颜色等上一年,因为植物用以染色的生命精华也在涌来的路上,那我们就耐心地等它。所有的日本工美书其实都可以读出爱情和宗教的意味。专注不是狭隘,只是集中全力以作品去建造与生命的连接,让即使千年之后的观者和使用者,也能摸出那创造一刻的体温。
评分##生于1924年的志村福美被日本织染界誉为“人间国宝”,但日本民众却更愿意称呼她为“色彩与光的诗人”。在《一色一生》这本自传性随笔集中,志村福美用充满诗性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与色彩相伴的故事。她的一生,在织染找到自我、被其拯救又被其成就。她文字中的恬淡、真诚、细腻、轻盈亦能穿透纸张,引读者沉醉其中,短暂地从繁杂现实脱身。
评分##黎戈说得对,日本人在工美中修行,有宗教味。
评分##三十岁,为了生活决心做染织。四十岁,举办第一次作品展。作者诸多思考,文字却意外地令人舒缓平和。如此笃定。「去追求破格的美吧。」
评分##让染织的门外汉都读得津津有味,果然一门手艺研究到极致,就是近乎哲学的境界了,对每一种颜色个性的把握及其精准。作者颜色比作音阶,哆与咪之间横亘着无尽的微妙音色,很妙了。
评分##从何时起,人们开始如永不歇息的陀螺般为工作出让全部的健康与激情,但少有人在付出与所得之间真正实现了等价交换。精神上的困扰与身体上的不适时刻都在提醒我们,人类是永远无法和工作和谐共处的。不过这本书的作者不在上述讨论之列,她在工作中获得了富足且丰沛的精神力量,真正驾驭了她想要经营的人生,她就是日本著名染织艺术家——志村福美。她对于色彩与美的追求幻化成一种极其可贵的工匠精神,对于任何一件作品,她无不倾尽全力。志村说工作为她带来的不是束缚与渐趋僵硬的思维,丝线与色彩实际上赐予了她飞向自由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