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晚清時期開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廣為傳頌,著名歷史學傢柯文(Paul A. Cohen)提齣,這一文化現象的原因實與中國人一百多年來飽受國難、濛受國恥有關。在本書中,他探賾鈎深,剖析瞭不同敘事方式中勾踐形像與內蘊之異變,由此而呈現瞭中國二十世紀政治文化的風雲變幻,其獨到的視角,使人能從多角度理解二十世紀政治文化的變化。
##柯文一贯的写法,探讨文本与历史的互动。传统的故事塑造着现代人的文化基因,但同时,故事文本也在不断为现代人所利用,配合着时代,传达出社会以及个人的需求。这样的过程是不被身处此文化中心的人所意识到的,只有“外来的”观察者才能发现和研究。
评分##摸鱼的时间重新读完了这书,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看到这书的中文版,泪目。因为这书每个章节都有一些内容做禁书的潜质。 另外,黄大年这样的台湾文人,其实柯文说的很对,他的立场没有变过。我觉得只是两岸的政治社会文化变了许多,所以,看起来他们前期和后期立场发生了转变。
评分##恰恰是局外人把中国熟悉的文化基因陌生化后重新放置在20世纪,看到越王勾践的故事是如何随着不同历史语境和历史主体而发生迁移。“卧薪尝胆”这个人人熟知的成语,不言自明的情节,却在所指的不断跳跃中巧妙地把意识形态、记忆与文化衔接在一起。《历史三调》后阅读更佳。
评分##柯文说他最好的作品是《历史三调》,确实。因为各种原因,当代史的研究国外确实还是有隔膜。反思一下,我们对西方的研究,是不是也是太多的隔膜?
评分##作为一个研究中国历史的西方学者,柯文在书中探讨了「卧薪尝胆」这样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在至今近一个世纪的中国近现代历史阶段中,是如何被引用,改写和意向化,而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所服务。 柯文以其独特的审视历史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该如何解读和看待历史的思考角度,而其在书结尾处对“国家”被定义为「共享文化记忆共同体」这个概念的思考更使本书成为一本难得的佳作。
评分##柯文在本书很好的体现了克罗齐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对近代百年的关于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的变体的分析与当时历史社会政治环境对读;晚清民国时期与国耻,前三十年两岸不同侧重,改开时期对政治的反思及当代对多种形式的挪用;虽然挪用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历史故事的核心在于对民众的教化与控制,但是可能在更广泛的亚文化群体中这可能又被挪用成反抗的形式,当然这不是柯文本书所书写的内容;文本与历史互动,文本的变迁反应的是历史变化与复杂。
评分##对柯文来说,即便有《历史三调》珠玉在前,本书仍不失为大师佳作。 通过对“卧薪尝胆”在中国从历史转变为故事的历程梳理表明:随着历史的远去,“卧薪尝胆”逐步脱离“复仇”与“争霸”的原意,产生了从清末开始服务于知识分子对民族认同的构建,再到服务于ROC和PRC国家主义与意识形态的统一,以及在改革开放后重新顺从于“两岸一家”的民族主张和在市场经济及阶级固化下日渐畸变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苦难说辞的历史演化。暴力、争霸和君臣关系在官方的叙事中被剔除,却又在社会或者个人的认知中以“竞争”为掩饰得到复活。概言之,虽然侧重不同,但是国家和社会都以“教化和服从”为行动的宗旨。 柯文在更宏观的近代史背景上没有展开,使得论证缺乏一种思想史的深度,是本书的遗憾。但私以为愿意看柯文的人,大概也不缺这点储备吧。
评分##作为一个研究中国历史的西方学者,柯文在书中探讨了「卧薪尝胆」这样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在至今近一个世纪的中国近现代历史阶段中,是如何被引用,改写和意向化,而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所服务。 柯文以其独特的审视历史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该如何解读和看待历史的思考角度,而其在书结尾处对“国家”被定义为「共享文化记忆共同体」这个概念的思考更使本书成为一本难得的佳作。
评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所谓“内部文化知识”体系下,研究者去熟悉化才能更好的审视“被制造的传统”——而且我觉得文化内部的研究者在去熟悉化之后,要比国外研究者更加有利,毕竟柯文在这本书中也有理解不当之处。〔错别字:页6脚注11,“出国”当为“楚国”。参考文献页291,伊人所撰文章当为《勾践、郭霸之尝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