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過格,是一種廣泛流傳於中國古代民間社會的善書,它通過列舉善惡行為、量化功過等抽象概念來指導人們的日常道德實踐。當時的士人和官員似乎把這種方法看作一種工具,它不僅有助於改善他們個人道德,也有助於教化百姓,鞏固社會秩序。
本書集中研究明清嬗變時期功過格廣泛流行的社會現象,是非中文世界第一部詳細探討該問題的專著。書中既利用瞭大量的第一手中文研究資料,同時也吸收瞭酒井忠夫、吉岡義豐、奧崎裕司等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通過功過格來考察精英階層對於明清之際社會經濟變化,諸如中央權威的腐敗和低效、不斷增長的商業化過程對社會的影響以及理學一統局麵的瓦解等等此類時代和社會變遷問題所作齣的反應。
##简单翻了一遍,印证了一些之前的猜测????
评分 评分##感觉作者最感兴趣的其实是明末清初的“奴变”问题,然后再扩充成书。英文初版1991年,中译本初版1999年。多用二手文献,多借鉴日本学者,尤其是酒井忠夫。“本项研究旨在以功过格为工具,分析精英阶层在明清之际对南方重大问题和社会巨变的反应。这些问题和变化包括:晚明中央政权的腐败和低效,不断加剧的商业化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对农村土地关系和商人地位变化的影响),还有理学一统局面的瓦解”(页3),任务完成得不怎么样,当时各种流派(泰州王学左派、东林党人、程朱正统)跟袁黄的对话也讲得不是很清楚——可能也确实讲不清楚,儒释道都讲报应,条分缕析下来,既有区别,又有交错,所以作者最后干脆借用法国学者罗杰•夏蒂埃的“占用”概念,用来形容各派对“报应”的解释和利用
评分 评分##本书应是源于一篇论文(很可能是毕业论文,没必要也不想花时间去查哈),所以严肃严谨性拉满,轻松易读性一般般,这样就很挑读者了,对历史没有相当兴趣的人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我这种则读下来感觉不错。话说前不久刚读完《叙事的胜利》,其中宏大叙事与历史范式一章对我读本书有一定的帮助,我了解到宏大叙事的偏颇之处,即作者们无法穷尽所有要素来阐述或解释宏大的历史,继而只能将自身最为了解或喜爱的内容视为究极原因,即使我们都知道影响世界走向的重要因素没有成千也有上百,于是二十世纪的历史专业人士们往往有意识的抵制和避免宏大叙事,转向专精一隅或以小见大的方式来探究历史,例如历史上具体的娼妓、巫术、战争事件,绝口不提绝对的因果关系。功过格就是这样的一隅,不起眼但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存在关联的良好观察角度,世道人心都囊括。
评分 评分 评分##在16、17世纪,功过格从一种鼓励变动和社会地位晋升的体系,转化成为一种支持社会稳定、平衡的体系,至17世纪晚期,功过格全面反映出精英社会秩序观。理解功过格,才能理解蒋介石日记中事无巨细的自我反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