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詳實的文史資料,探討中國從晚清到民國初年,中國古代“小說”一詞,如何經翻譯而置換瞭中國古代小說概念,從道聽途說、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稗官野史的意涵,轉譯成現代西方的“the novel”之意。
————
全書以晚清以降,具代錶性的現代中國小說理論傢梁啓超、呂思勉、魯迅等及其小說理論,抽絲剝繭,分析他們文論中演繹的“小說”概念,如何通過存“形”、保“音”、易“義”的手法,承載瞭經東洋傳入的西洋小說觀念,讓“小說”這個漢語詞匯,慢慢成為像“文學”“社會”等的“翻譯語”,從而促成瞭新文學的齣現,沿用至今。
————
理論探討之外,作者又以專門分析晚清作傢吳趼人及翻譯傢林紓的文學實踐例,描繪 “小說”現代化曆程中的東西交匯、新舊激蕩、明暗難辨,引發我們對文學、曆史批判性的審讀和思考。
##这是我读关老师的第二本书,她是真正让我觉得翻译研究具有一番广阔天地的人。即便在AI全面侵入甚至替代外语翻译研究的情势下,关老师提的问题还是让我觉得耳目一新,就这本而言她的思路是说小说甚至文学“内部”的一些东西无法作为评价其转型或某些标识象征的要件,而是着力从外部影响内部的思路,来看文学和翻译相关的那些语言产生、观念生成、话语策略、人物交往等方面的东西所产生的影响。上半本对鲁迅多有讨论,对文学外行的我已经有一定冲击,下半本完全聚焦林纾,更是让我大开眼界。这就是不折不扣的媒介史研究。
评分不少文章期刊已读,有的还是零几年的文章,今日才结集。
评分 评分不少文章期刊已读,有的还是零几年的文章,今日才结集。
评分 评分不少文章期刊已读,有的还是零几年的文章,今日才结集。
评分不少文章期刊已读,有的还是零几年的文章,今日才结集。
评分##第一部分是对西方“小说”的译介,由于中国在那个时代时间紧任务重,在没有对小说这一文体在西方的形式有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将其由日本人的见解中引入中国时候的各种水土不服和观点不一的情况,太多跟文学和美学相关的东西,我这半桶水的文学知识不太看得懂。第二部分是关于林纾的翻译与新文化及五四有关的内容,这部分便历史了,好读一点。去重新审视林琴南的历史地位,其实就是翻译要满足时代的需求,不能回应需求那只能被人批判或者遗忘,而林琴南由于无法完全译介西方先进思想,而被人排斥。
评分不少文章期刊已读,有的还是零几年的文章,今日才结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