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影響深遠的德語女詩人,國內首次譯介。
榮獲海涅文學奬、裏爾剋文學奬、奈莉•薩剋斯文學奬。
42歲開始寫詩,50歲齣版第一部詩集。經曆漫長的流亡,以詩歌呼喚那些可被喚醒的人。
收錄萬字譯者序,首次嚮中國讀者詳細介紹這位傑齣的德語女詩人。
希爾德•多敏(1909—2006),德國當代著名猶太裔詩人。她的詩歌語言簡潔而質樸,溫柔中帶著力量,呈現齣深刻而憂傷的意境。多敏42歲開始寫詩,50歲纔齣版第一部詩集《隻有一朵玫瑰支撐》(1959)。之後陸續齣版詩集《歸船》(1962),《此地》(1964),《洞穴畫像》 (1968),《我要你》(1970),《樹依然開花》(1999)。除詩歌外,多敏還著有一部長篇《第二個天堂》、多部散文集以及文藝評論。多敏在後半生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獲得瞭諸如海涅文學奬、裏爾剋文學奬、奈莉•薩剋斯文學奬和梅爾斯堡德羅斯特文學奬等重要文學奬項;1987年至1988年間,多敏成為著名的“法蘭剋福詩學講座”的主講嘉賓,以“詩歌作為自由的瞬間”為題舉辦瞭係列講座;晚年的多敏被授予海德堡市榮譽市民稱號,遙遠的多米尼加共和國為多敏頒發瞭傑齣成就勛章。
本書是希爾德•多敏的詩歌精選集,由知名德語譯者黃雪媛翻譯,並收錄萬字譯者序,首次嚮中國讀者詳細介紹這位傑齣的德語女詩人。多敏的詩歌有著“簡潔的完美”,具有“非常的魔力、愛、同情以及敏銳”。多敏兼具猶太民族和德國文化雙重身份,經曆瞭漫長的流亡,作品跨越戰爭年代。她在詩歌中呼喚人性的良善和勇氣,呼喚著那些“可被喚醒的”人。迄今為止,多敏的詩作已被譯為20多種語言,她神奇地把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不同年齡層次和社會階層的讀者連結在一起。人們喜歡讀她的詩,也許恰恰是因為她簡單乾淨的詞語散發著“人的氣息”。
##2006年去世的犹太女诗人西尔德·多敏(Hilde Domin),在海德堡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时光。她在这里与同为犹太大学生的恋人相遇,经历艰难的流亡岁月后,终又回到这片曾柔情满溢的城市定居。“我的手,想抓住什么依靠,却只找到,一朵玫瑰的支撑。”她的诗行中萦绕着孤寂,但在某个角落的某个瞬间,却颤动着不灭的光华。”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犹太德语女诗人之一,多敏与她的精神弟兄保罗·策兰(Paul Celan)同为大屠杀文学及战后德语诗歌的杰出代表。多敏漫长的流亡经历、在多种语言中游走,以及她们与各自母亲的捆绑的经历与诗歌,都揭示了在大屠杀的暴力之下,当父亲般的祖国四分五裂时,母亲般的语言如何展现其修补与和解的能力,进而人与语言,人与母语,人与母性力量之间特殊的关系。
评分 评分清澈,简洁,温柔。 2025的疗愈之诗。
评分 评分##“我的手想要抓住什么,却只找到 一朵玫瑰作为支撑。” 译者黄雪媛老师说:“她轻盈的诗行总是带着分量,做到了词语之轻与生命之重的平衡。诗歌对多敏而言是“有意识的暂停”之地,是“自由的瞬间”,也是一个重生之地。”
评分##她经历了比布莱希特更长的流亡(22年),却在诗性“语词”里找到了居所(Heim)和支撑(Stütze);她没有在世界的深渊里让声音下坠变为沉重、黑暗或绝望,而是在明确的爱中轻轻将世界抛起,“让风穿过它”。中译本语言契合多敏特质,尤喜《归船》《此地》两辑。慢慢再读一遍。
评分##多敏的诗是简洁的,感性的,身体参与的,与他人与世界与生活建立起了流动的亲密关系。她的诗穿越了苦难、恐惧、隔绝、剥夺、索取,进入了幸福、爱、联结、付出、恩赐的世界,一个语言散发着芳香、流溢着心灵的光亮的世界。
评分清澈,简洁,温柔。 2025的疗愈之诗。
评分##跌宕起伏的人生,穿过那特殊的历史时期直达现时代,感情丰富,文笔简练,译文又好。不虚此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