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田昌司、夏曉虹、王安憶、戴錦華 聯名推薦,一場20世紀中國女性充滿理想和猶疑、愛欲與傷痛的冒險之旅。
20世紀五四新文化後,先賢對女性的未來充滿樂觀:“我是我自己的”“中國女性在不遠的將來,便要看見輝煌的曙色的。” 但是接受瞭新式教育的女學生,果真自此實現瞭理想、擁有瞭自我嗎?這一切的答案,盡在《少女中國》裏。
--
在以空前速度實現國傢富強的近代中國,“中國少年”“新青年”等就成為用來描繪嶄新中國時不可或缺的口號。中華民國以來,描寫青年成長的教養小說變得盛行起來。但潛意識裏,這些“少年”“青年”往往指的是男性。少女們有時會被鼓勵成長為可用之材;有時又會被要求迴歸傢庭,成為後方的某種支援力量。可以說,女性是長時間以來被文化政治遮蔽的群體。
在近代女子教育開始發展的背景下,少女們離開原生傢庭,有瞭自我探索的機會,去決定未來的生活方式。本書將依托具體的文學作品,來分析從五四開始到現在的百年間裏,離開原生傢庭的青年女性們是如何發現自己的落腳點,以及她們的奮鬥又是被男性作傢如何看待的。
##“我是我自己的”吗?中国女学生的时代冒险,她们在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回应这个问题。有时候学者们看起来是在发现学术新问题,不如说经由存在的文学和历史去探究和剖析自己生命中秘而不宣的生存体验。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日本学者滨田麻矢关于20世纪少女主题华语文学的研究佳作。跟同系列的姊妹作——宋明炜的《少年中国》相比,本书当中的研究,并没有简单局限于文学文本的本体性解读层面,而是反复将相关代表作的文学书写,跟其作者及其相关人士的日记、书信、回忆录等史料进行对照分析研究,来揭示女性教育逐渐普及的20世纪百年里,知识女性在人生理想、职业诉求与家庭角色定位之间的踌躇与挣扎困境,以及作为她们的丈夫、爱人、父亲等身份出现的男性,在公共社会关怀与个人家庭角色这两类公与私的不同场域下的言行偏差与内在张力。借助于这样的揭示与分析,本书不只是一部关于20世纪华语女性文学史的佳作,也同样是一部以女性成长与觉醒为主题的20世纪思想与社会文化史佳作。值得推荐。
评分 评分 评分##太好了,但读完很无助。需要一起斗争的时候就松松绑,飞速发展的时候平等的假象就被抛掉,一切较为明朗的自由来源于艰难时期男权对于暂时同盟的豁免。女学生的一百年,其实就是作为同盟被团结与利用的一百年,被凝视的地位从没被改变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