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集興替”是對中古學術史上私人學術著述方式由子書轉變而文集的概括,並包括後世學者提齣的子書與文集在著述性質與體例上具有一緻性的諸多學術論斷。“子集興替”自清代學者章學誠始,亦頗受劉師培、餘嘉锡、劉鹹炘、程韆帆等近現代學術大傢矚目,但很長時間以來缺乏全麵而係統的研究。本書主要由“中古子書著述方式的新變”“子書與文集興替的曆史進程”與“論子、集關係的學術史構建”三編組成,通過轉換傳統學術史研究注重思想內容的模式,選擇以“著述方式”作為討論“子集興替”的主要視角:以六朝子書文體形式的新變為基礎,繼而討論子書與文集升降的內在動因及曆史過程,揭示兩者著述體製的異同,並兼顧後世學者提齣的命題與論斷,闡發其理論價值,以此作為重審相關學術史現象的途徑,努力拓展中古文學與學術的研究空間,並為迴歸中國傳統學術語境,從經、史、子、集四部之學的視野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史及文學理論,提供一種可能的路徑。
##对中古学术史话题的系统整理,建构性还原并无止境,而本书还原的程度,已经观照到许多根本问题,比如四部之学建立前的学术场域、超越集部的文学性的判定、文章学本有的思想家派等等。《金楼子》《颜氏家训》两篇谈六朝子书事理关系的新变,可以对接先秦言语传统和唐宋以后笔记,相当精到。以论体文落实子集兴替,并把两《弘明集》置入此框架,很有创见(这一思路可以拓宽很多文体,章学诚亦论及荀子之赋)。重审章学诚、刘师培等人的学术话语,也能反求他们的语境和我们的前提。不过子集框架也只是中古目录学家设置的工具,未必是共享的思维规范,也不是被讨论文本本身的特性,有关思想表达的形式似乎不一定会在这个框架里穷尽,比如未成著述的集合、佛教论集,也存在平行发展的可能。经史子集自有内在互文之处,而更后位地思考,亦可能有新的发见。
评分作者很有野心,视野宽阔,讨论的问题也很重要,但不知道是受限于中古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材料还是我对这种文体研究的不感冒,总感觉有些地方差了口气
评分 评分##作者应于经学以及内典有所隔膜,但要讨论中古史,却不能不从经学和内典形成的共轭知识结构去看待。子集转变要讨论的地方还非常多,要利用、分析的文献也不能仅只是《傅子》《金楼子》《颜氏家训》,要发覆、讨论的学术史也绝非只有章学诚、刘师培、刘咸炘、余嘉锡诸位。
评分##作者应于经学以及内典有所隔膜,但要讨论中古史,却不能不从经学和内典形成的共轭知识结构去看待。子集转变要讨论的地方还非常多,要利用、分析的文献也不能仅只是《傅子》《金楼子》《颜氏家训》,要发覆、讨论的学术史也绝非只有章学诚、刘师培、刘咸炘、余嘉锡诸位。
评分作者很有野心,视野宽阔,讨论的问题也很重要,但不知道是受限于中古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材料还是我对这种文体研究的不感冒,总感觉有些地方差了口气
评分##伏煦老师的一系列论文(即本书的各章内容)在选题阶段时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成为我开题报告中的重要参考文献。然后终于盼来了这本书。一口气读完。有巩固,也促使我有了更多思考。特别是让我意识到写作实践其实不断地在重塑着著述的形态(“体”)。说一说问题(毕竟我还要接着写我的论文)。本书通过文本的细读来揭示史志著录和书籍撰写中的“通例”,从而证实、发明前人的论断。但一方面,这些民国学者为何会在那个时期普遍地回应章学诚对子集关系的论述(或许由于在西方文学观念传入后对于传统学术体系的焦虑——什么是“文学”)?另一方面,本书对子集兴替过程的梳理,几乎完全是对文体(奏议、论和笔记)与体例(裁篇和定体)的逻辑推演。我们似乎看不到作者对于著述形态的自觉选择,因此没有体现出子书或文集对于不同时代作者的不同意义。
评分作者很有野心,视野宽阔,讨论的问题也很重要,但不知道是受限于中古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材料还是我对这种文体研究的不感冒,总感觉有些地方差了口气
评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