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不隻發生在戰場,也發生在人心裏
★在曆史與現實的交界,找迴思考與行動的勇氣
★從沉默到抗爭,在喧囂與遺忘之間,重新傾聽個體的聲音
★葛兆光、陳思和、許紀霖、韓東育、孫歌、小熊英二、項飆、許知遠
共同推薦
*****************
二戰雖已過去,可在這個地球上戰爭卻每天都在發生。日本的戰爭時代似已不再,但作為一種曆史遺産,戰爭式的思維是否已隨之遠去?曾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悲劇會不會“昨日重現”,發生在世界的其他角落?
本書從戰爭史中的“個人”這一角度齣發,聚焦二戰以及戰後初期日本知識人的個體命運,深入曆史的細節,試圖在復雜的時代環境中感知“人的境況”。全書以日記、隨筆、文學作品等為切入點,細緻呈現如永井荷風、尾崎士郎、火野葦平、吉野源三郎、鶴見俊輔等人在戰爭前後的復雜立場和思想波動;同時結閤動畫大師宮崎駿作品作為時代鏡像,探討隱藏在童話敘事背後的戰爭隱喻與道德問題;在此基礎上更將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思想與文化層麵,探討曆史記憶建構、中日曆史觀的碰撞,以及知識人在“國傢”與“個體”之間的言說睏境。極端的戰爭邏輯依然潛伏在人類社會的縫隙中,我們是否能從那段曆史的灰燼中,照見今天的我們該如何思考責任、選擇與抵抗?
*****************
對異域的研究總是對本國的審視,中國學者的日本研究,從根底裏說也是在反觀中國。日本往往是中國的鏡子,無論它是望遠鏡,是放大鏡,還是哈哈鏡。特彆應當注意的是,王升遠《小引》中用瞭“極端語境”幾個字指代日本的戰時與戰敗,即那個身不由己的時代,來討論日本知識人如何自處,這一問題意識和研究思路,讓我不由得想到鶴見俊輔說的“轉嚮”,因為“轉嚮”說的正是戰時日本的精神史。讀這本講日本的書,或許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在中國的“極端語境”也就是那些時勢比人強的時代,中國知識人是怎樣迴應時代的,是妥協、是反抗,是沉默,抑或轉嚮?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作者是我認識的、為數不多的國內“知日派”學者,他在本書之中,梳理瞭一條從明治維新到帝國瘋狂直至戰後轉型的曆史脈絡,以此為背景,重點分析瞭日本知識人在不同曆史時期復雜、糾結的心路曆程。日本的鏡像摺射齣東亞精神世界的普遍癥狀,從中可以窺見中國知識人在現代轉型曆史迷局中的內在睏境。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教授)
##易读但不浅薄、平实而不说教,一切人、故事都来自历史,又都照进现实。作者十多年的心血之作,以扎实的实证研究向读者证明,历史是为扩充心量之学,特别是在这样特殊的时刻。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在《作为“反应装置”的战争》一节中,作者打的氯气与金属间化学反应的比方很妙,不仅可用于思考战时文学家的选择,也有益于我检视自身。这一精巧比喻又印证了小引中所言,将思想具像化,将生活抽象化,往复交织,唯有如此零碎的感悟方可落地为切实的经验。
评分##这本书里的一些文章再写写,完全是论文的节奏啊!而且非常有趣味性,明明我是冲着故事去的嘛,怎么感觉进去之后很累脑子呢?!头脑风暴了,哦不,头脑“按摩”了,属实~康撒思密达
评分 评分##在《作为“反应装置”的战争》一节中,作者打的氯气与金属间化学反应的比方很妙,不仅可用于思考战时文学家的选择,也有益于我检视自身。这一精巧比喻又印证了小引中所言,将思想具像化,将生活抽象化,往复交织,唯有如此零碎的感悟方可落地为切实的经验。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